posts - 80,comments - 749,trackbacks - 2

http://sourceforge.net/community/cca09/nominate/?project_name=XMind&project_url=http://www.xmind.net/

支持XMind,支持国产开源软件!

开源软件的新丁,帮助我们在纷繁芜杂的状况下理清思路,发散思维,从而创造价值。她可以让你更快地完善商业计划、更有条理地进行信息管理、更有效率地进行知识管理。这就是XMind,一个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和全脑思维艺术将我们的大脑和思维带入一个更加积极、高效的可视化工具。

《电脑时空》杂志(2007年6月)在《让思考可视化》一文中所说:“随着思路的跳跃,以及思考的不断发散,XMIND让这一切都看得见 …… 同时XMIND的易用性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中心主题确定思考的起始点,按回车键横向扩展思维分支,按TAB键则纵深拓展思维深度……”

XMind基于Eclipse RCP,并提供了数十个扩展点,为开发人员扩展功能、提升易用性提供了便利,也为其它类型的软件提供XMind已经很成熟的UI交互模式。

投票办法:
1)点击上面的链接
2)Category选择Best Visual Design
3)点击Category下面的小加号(Nominate for another category),然后选择Best Project for Academia
4)填入邮箱提交,并点击邮件中的链接

注意:每个邮箱每个项目每个category只能投一票。

谢谢大家!别忘了告诉你的朋友中支持开源软件的!

posted @ 2009-05-30 12:33 Brian Sun 阅读(3597) | 评论 (15)编辑 收藏
再谈谈Mozilla

最近看到Keso也在责备Mozilla中国。老实说,如果现在让我见宫力,我兴许也会有诘问的语气。我也看到很多网友说“如果Chrome支持插件,我就放弃Firefox,但是保留IE”。我想这里面还是有点误会的,所以写了这篇帖子。一会我会以简短的方式解释这两个问题:
1)有了Chrome,我们为什么还需要Firefox?
2)Firefox为什么有那么多插件?Chrome会有吗?

首先,请允许我简单说说历史。

[开源社群的中流砥柱]

1998年1月Netscape宣布将开源,组成一个叫做Mozilla的项目,并于3月31日交付给大众(public)。那个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开源软件。可以说Mozilla来到世上,首先带有着普及和推广开源运动的使命。这个使命它完成的非常好。今天有超过1/3的开源项目在使用Mozilla Public License(MPL)或MPL-like license,更有很多项目在双license中使用MPL作为最后的屏障。Mozilla的这一贡献在历史上恐怕只有GNU运动能与之媲美。

我常常跟别人说,做开源社群,Eclipse,Apache,Mozilla是三个榜样,做开源软件,MySQL,Ubuntu,Firefox是三个榜样。这其中只有Mozilla即做了开源社群的榜样,又做了开源软件的榜样。Mozilla为人类提供了软件开发的全新模式,它告诉人们4000人如何同时开发一款产品,这样的产品又与Eclipse,Apache,MySQL不同,后三者都是与开发人员或网站维护人员接触,如果有bug,面对的也是行家里手,Mozilla面对的每次都是最终客户,稳定和易用要重要的多的多。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Mozilla做了很多软件开发共性的事情,比如Cross Platform,其实你知道的很多著名软件都是用Mozilla Build编译的。另外,Bugzilla也是它的一项发明。

[2004年之前的窘境]

但是,千万别忘了,Netscape在开源时,它其实是个失败者。Microsoft IE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响叮当之势如破竹。。。席卷全球。Bill Gates还未动用6 billion备用金。我在以前的帖子里说过很多次,IE的成功不仅仅是商业战略的成功,也是技术的成功,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W3C标准(我是指标准中的一些条款)都可以上溯至IE3~IE6的某个版本最先引入。比如IE4就率先开始用CSS,而ActiveX则在各方面赢了Java Applet。Netscape呕心沥血创造的市场,已经属于别人了,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1999年,就在Mozilla开源一年后,Netscape卖给了AOL。2003年,Mozilla才成立Foundation,独立发展。2005年,我们才看到因为在Firefox的事情上挣到很多钱,为和Google签合同方便,Mozilla成立了今天的Mozilla公司,并将Mozilla.org和Mozilla.com分开。再往后才有了Mozilla中国也就是谋智网络。

在2004年之前的几年里,主流媒体很少有Mozilla的声音。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是在1998年之后才上的网,所以对Mozilla更没有感情了。记得1998年有一次去看一个电信展会,里面的互联网业务柜台有很多台式机都在跑Win95+Netscape,第二年再去同一个展会,全都是Win98+IE了。

这里还要说明,Netscape曾经是收费的,但是IE好像开始就是免费的。1997年我还见过PCMAG分发免费的IE光盘,因为Windows 95里并没有捆绑IE,所以要单独安装。Bill Gates已经开始扬言Windows/Office/Internet Explorer是微软的三大品牌。

[Firefox的追求]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2008年Google推出Chrome时,Mozilla高层曾经出来说过一番话(请同志们帮忙找找原文),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Mozilla希望其他桌面应用程序的开发人员,在开发非浏览功能的时候,也能leverage浏览器技术,这可能是Mozilla的追求和Chrome/Webkit完全不同的地方。

这就是我要揭示的,Firefox的由来。Firefox面世时,它与其它Mozilla-based的浏览器有两个大的不同,一是单一的浏览功能,那是因为Mozilla Suite(也就是现在的SeaMonkey)不仅仅包含浏览器,也包含邮件客户端、日历和一个HTML开发工具,大概相当于IE+Outlook+FrontPage。大部分用户不喜欢这种套装方式。二是Firefox是基于XUL的。XUL是一种用XML描述桌面应用程序界面的规范,当同Javascript同时使用时,它就有了快速开发的特点,对于需要很多web功能的应用非常适合。想象一下类似iTunes的应用,因为iTunes Store非常类似一个web app,而播放器又还是桌面的比较舒服,所以很适合leverage浏览器技术。呵呵,事实上这个例子已经是Mozilla非常自豪的一个案例了:Songbird。所以,XUL其实是一个超越了它所诞生的时代的技术。XUL本应该成为现在的XAML,Silverlight,Adobe AIR等的强大对手。但是,XUL发挥的能量并不少于Silverlight,因为它造就了Firefox的奇迹。

还不明白?正是因为有了XUL技术,Firefox才有那么多“插件”!!唉,非要我说的这么明白。

一次跟Apple朋友聊天,才意识到由于一个翻译误区,使得我们没能搞清楚插件和扩展的区别。我们平时经常用到的Flashgot,Adblock,DownThemAll,Firebug等,其实应该成为扩展(Extension),而Flash,Java,RealPlayer,Quicktime才应该成为插件(Plugin)。事实上,Firefox的“插件”一点也不比其它浏览器多,这些插件Safari全有。这些插件的开发考虑操作系统的差异大于跟浏览器的差异,(这是由于IE和Safari都实现了Netscape的接口),所以我猜想开发它们的Chrome版也并非难事。但Firefox“扩展”则是XUL带来的最大优势。

Firefox的红火使得Mozilla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利用了进去,进而把Thunderbird等分神的项目都赶走了,这当然是为了尽全力。然而,我真正担心的是,XUL在2009年之后还会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吗?我猜不会。Chrome声称很快将支持Greasemonkey。这是否是在嘲笑Mozilla的追求?因为我们知道,Greasemonkey非常火,编写一个Greasemonkey的脚本,跟编写Firefox扩展能实现很多一样的功能,所不同的是javascript的编程技巧是web app开发人员的常识,而XUL毕竟还有一个学习曲线。另外Greasemonkey很快会被大部分浏览器支持,这也就意味着cross-browser。

[2008,第二次浏览器大战狼烟再起]

我多次强调过,不要小看第二次浏览器大战,不要对微软抱有任何幻想。IE的market share并不比道琼斯坚挺。但这并不表明Firefox是赢家。这是一场战争,谁胜谁负很难预料,不过我对未来的预期是多极化,就像智能手机市场,真的没有哪个公司能一统江山。浏览器也是多极化比较好,比如在Mac上,Firefox已经非常像Mac本地软件了,令人诧异的是Safari却越来越不像Apple公司的产品了,结果呢,还是喜欢Firefox的继续用Firefox,喜欢Safari的继续用Safari。

不过我还是希望HTML引擎减少至两个:Mozilla和Webkit。理由很简单,没有人需要重复发明轮子。面料很少革命,但时装千变万化。每个大公司都可能有一款自己logo的浏览器,但内核太专业了,所以不需要那么多。现在非Windows也非Linux的操作系统,有多少人在用呢?所以我一直建议IE转成Webkit内核,这对IE没有半点坏处。

为什么我总是支持Mozilla?你自己看看,Mozilla的对手哪一个是省油的灯?Microsoft,Apple,Google,全都是财富500强不用滚屏就能看到的!Mozilla与他们排在一起,并不表示一个小公司的自不量力,而是在昭示整个开源社群的生生不息。这个叫长尾,一般人很难理解啦,但学经济的多少都能领悟一点。千万不要以为Mozilla的成功来源于微软的IE太烂!!虽然很多中国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商业公司遇到的困难,Firefox没有,Firefox遇到的困难,商业公司没有。你今天看到的Firefox的缺点,最终都能改掉,因为有这么大的社群在支持,所以也没什么好担心的。我也支持人们用Mozilla为内核创造新的浏览器,比如Flock,还有Camino。

我为什么不太支持Chrome?也不是啦。Chrome刚出来我就发现很多想法不谋而合,爱不释手,为了用Chrome我甚至常常开虚拟机跑Windows就为了浏览。不过我确实为Chrome担心,生在豪门的痛苦不是我们能懂的。在Google Code上看看有多少好东西吧,它们都没多少经费也没多少人,跟创业的小公司没什么两样。就连Gmail也是凭呕心沥血数载创造的流量说话,才获得Google高层的真正重视的。除了流量大户,比如YouTube,其它的Google产品能不能过的了这场危机谁也不敢说。

我爱Mozilla,也不比任何人少。Mozilla的对手并非Google,而是大财团的游戏规则,Mozilla的机遇则是浏览器市场的多极化,和云计算时代的到来。


闲聊的泡泡
(转载本文需注明出处:Brian Sun @ 爬树的泡泡[http://www.briansun.com])




posted @ 2009-03-25 18:48 Brian Sun 阅读(5478) | 评论 (14)编辑 收藏
开发人员为什么要支持非IE浏览器的四个故事

最近一不小心陷入了对第二次浏览器大战的深思,并参与了几次网上讨论。颇有心得,不知何处分享。下面要讲的四个故事,都是客户(或者你的雇主)对你我(这样的开发人员)讲的故事。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
你受雇于Z商银行专业版开发团队,不久结识了负责专业版客服的漂亮MM。爱情的滋味让你忘记了工作的烦恼,但是你却清楚的记得那一天走进心仪MM的办公室,她的老板正在抱怨客户的投诉。原来很多江浙一带的有钱小老板,一直是Z商银行的忠实客户,可是人有钱就有了精神追求,他们这两年纷纷配备了Mac的本本,有白色的有银色的。。。明白了吧?!现在他们的钱都转存至浦东发展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了。

数据显示,MacBook和MacBook Pro在中国的销量每年都在高速增长,这还没有统计从香港出货而最终用户是大陆人的数量。Mac上人们常用两个浏览器,Safari和Firefox,Safari非常酷,而且对标准的支持非常好,Firefox插件多,安全性好。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已经具有开发IE Web App的能力,那么就已经具备开发标准Web App的能力了。只要有心,万事不难。微软自己也不再喜欢ActiveX了,他们经常游说你们团队用Silverlight。这次,你的老板还会上当吗?千万别忘了,这还是微软的私有技术,即使他们承诺Silverlight将跨平台,你也会觉得难用无比,别忘了他们曾经做过让网页设计师谈虎色变的IE for Mac。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一要感谢党,二要感谢开放的国际互联网。HTML5,CSS3,以及其它的W3C标准共同组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Open Web。很多人误解了,以为ActiveX是Web安全性的不二选择。其实安全性向来都是开放平台、开放架构、开放源代码远胜于专有平台、专有架构、专有技术。HTTPS已经非常安全了。选择Open Web之后的最重要工作,就是让每个程序员都有一颗安全性第一的心。

到了晚上,MM完全没有约会的心情了,她一个劲的问你,这两个银行很小啊,根本没有什么研发力量,为什么他们能做的事情,你们不能做?这怎么办?你又不能认错又不能让MM对公司失去信心,虽然她的信心已经失去了,虽然这根本不是你的错。憋了半天,你只能来一句:“他们不主流,我们不标准。”

2)
你大学毕业不到5年,与朋友一起创业做Web 2.0网站。专家给你们团队的建议是:用户第一,理念第二,技术第三。你非常赞同这一说法。作为主力开发,你非常希望产品能带给用户不一样的感觉,让用户在第一次就记住这个网站,而不是在浏览器还没有渲染完页面时就关闭页签。你非常羡慕Google的很多应用,简约而不简单,易用性强,速度快。

作为Web开发的老手(还不敢称专家),让我来给你一些建议。第一,你要坚持在团队中宣扬少用图片的口号。第二,使用更多的Ajax异步装载,不断提升性能,优化用户体验。第三,大量用客户的计算资源,(反正客户的资源丰富而且几乎无成本),减少服务器的压力。第四,宣扬瘦服务器的理念,因为公司小,业务变化很快,投入服务器的资源不容易变换,如果设计成瘦服务器,成本投在客户端,因为客户端环境单一,全部重来也没有多少成本,容易随需应变。好,我们首先假设这些建议你已经接受了。

接下来,5年从未遇到的问题来了。由于客户端代码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影响了项目进度。老板开始质疑你的这种方式是否可取。再有,公司重金请人做网页设计,结果你总是提减少图片,设计师不悦,常常产生私人恩怨。更麻烦的是,连你自己都开始担心,因为前端代码常有bug,导致IE弹出对话框,打破了你一直的梦想。

好吧,既然你能看到这里,我打算教你点绝活。在IE中使用直角矩形,而在Firefox/Safari/Chrome中使用圆角矩形。如果你的设计师喜欢圆角矩形,就给他/她看Safari中的效果,设计师都喜欢Safari,如果他/她喜欢直角,就给看IE!因为在Firefox/Safari/Chrome中,圆角可以用CSS实现,完全没有贴图。这一招还要用在阴影上。我太太最近还在跟我炫耀她能用CSS3直接实现雕刻字体效果,不过也不是在IE中。至于Ajax等开发的复杂性,建议你常年使用jQuery和jQuery插件。这个系统的所有API都是跨浏览器的,零学习成本,会用Javascript就会用,零host成本,因为Google帮你host。这样你可以在Firefox上用Firebug开发,或者在Safari 4里开发(透露一下,Safari 4的调试功能真的超级棒),然后在IE上跑,没有任何问题。2008年年初的调查,jQuery市场占有率不足20%,年末已经过70%了,所以我常把2008年称为jQuery年,这是国际开发者社群的共同选择。

很多开发人员拒绝非IE浏览器,是因为他们害怕浏览器间的差异,带来开发成本,尤其是CSS上的差异很大。不过别忘了,资本主义世界只要有利润,人们就会勇往直前。那么多大公司(包括微软)都在奋发图强开发Web App,包括IBM的Lotus产品线,你遇到的难题,别人都遇到过。我们搞开发的就是要站在Google/IBM/Apple这些大公司的肩膀上。

在感受了一次成功的喜悦后,绝大部分开发人员还是会相信:支持非IE浏览器,俺,能跑!!

3)
你大学毕业就进入了一家大型软件公司工作,ERP/CRM是公司的主要产品线类型,工资和福利是你与同龄人相比的骄傲,虚荣心是你参加同学聚会的动力。不久你升任产品经理,前途似锦。但困扰你的是每次与客户面对面,客户都对你的个人魅力毫无兴趣,而是反反复复的提一个字:“省”!

你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和客户吃住在一起,通过IT部门了解客户的IT支出到了哪里?尽管如此,客户还是希望你能够拿出一个方案让他们在2009~2010年经济危机的时候每年节省几百万。怎么办?把客户的员工裁了?还是把你裁了?减少买你们公司软件的支出?(这两年你们公司也不好过,这跟把你裁了是一样的。)还是减少。。。等等。。。硬件?对,硬件!

一方面,如果客户对新员工和需要更换的笔记本采用Netbook,就可以节约大量成本。另一方面,如果采用云计算的产品,可以把需要支出的服务器端软件改为租用方式,用浏览器访问。两个方面前后一致且顺理成章。Netbook之所以存在市场就是因为大量的软件应用由Web App取代。新员工只要有浏览器用就可以访问ERP/CRM这些你们公司的拳头产品。

好,于是你再次向客户提出了这10年来全球的IT大公司(除微软)不断向客户提出的建议:Linux。

今天就是尝试Linux的最佳时间。Dvorak,这位以批判大公司出名的IT评论家,现在建议每个人都要尝试一下Ubuntu。真的很好用。你可以不相信我但是不能不相信Dvorak,他从不盲目追随新技术,加上年龄的原因,他总是比我们这些年轻人对新事物更抵触。据说俄罗斯的国立中小学已经全部是Linux教学了。你心里的小算盘开始响了,如果每位员工减少本本方面的2000块支出,几百万不在话下。

如果被客户问及Ubuntu不好用怎么办?你嘴角微微一笑,没关系,反正客户大部分时间都只干三件事:聊天、看电影,用办公软件。这些都是Ubuntu的强项。聊天?QQ和MSN、Skype都支持。看电影,有跟暴风影音一样强的(还不止一个)。办公,OpenOffice存取MS Office格式照常使用。至于你的软件,早就Firefox罗。

怎么?客户还要培训?你挣钱的时候到了。Windows的钱都省了,出点服务费咋了?

4)
年过30的你急于在事业上攀到新的高峰,才能给妻子和正要上小学的孩子一个交代。天赐良机你被一个中型企业挖去做CTO,而你的老板,则是个精明的美国商人。(怎么听起来像小说《最后期限》?)为了拿到VC的钱,老板要求你夜以继日的扩大用户群。怎么办?八仙过海。

大量的软件公司正在尝试把他们最挣钱的产品移植到Web上。这种趋势从2004年就已经开始了。不过用户还是不太喜欢Web Service或者SaaS这样的技术术语,比较讨用户喜欢的概念是“云计算”。然而金融危机到来,VC变得非常谨慎,不见兔子不撒鹰,除了大规模用户数量的增长,其余免谈。在这个冬季临危受命的你,光靠国内市场是显然不够的。加上笃信《世界是平的》,你决定到全球市场去碰碰运气。无论你是否相信,只要支持中英两种文字,就支持了全球半数以上的网民。你六级不都过了吗,这有什么难的?

想象一下很多厂商靠iPhone和Android活着。如果让你选择一个作为平台,你愿意选哪一个?呵呵。你猜我选哪一个?Both!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如果做了iPhone的Web App就等于做了Android的Web App,他们是完全相同的浏览器内核Webkit。不相信?那你看看iPhone上的Gmail和Google Reader,是不是跟Android一模一样?以前是不是一直以为Google做了iPhone版?上当了,Google并未用Apple的风格,而是使用自己的风格,但是看起来易用性一点也不输给本地iPhone应用。更多的喜讯还在后面,Nokia S60也是Webkit,Blackberry上也有Webkit了,Gnome的缺省浏览器很快也是Webkit了。。。

所以,坚持所有Web产品都支持Safari/Chrome的开发团队,获得了史上从未有过的光荣。这不仅是来自VC的青睐,也是直接来自客户的认同,更是钱在向你招手。。。(抱歉我总是想着钱,可谁不是呢?)。。。

Firefox呢?也是不可多得的marketing阵地!因为Firefox插件多,而且非常容易开发。很多小公司靠这个活着呢。因为Firefox的用户基数大(比IE7大),所以一点细小的易用性改进都能吸引大量用户的眼球。这么多人痴迷与Facebook App和开心App,也是同一个道理。

所以,我们的口号是:支持非IE浏览器,他好,你也好!用户好,投资人好,老板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怎么样?被我雷死了吧。)

结语)

还是前面说的那句话,用户第一,理念第二,技术第三。不要为你的技术找借口。更好的为用户服务就是你的使命。在世界平坦化的今天,把国人的聪明才智展现于世界舞台就是你的机遇。努力的去做吧。正所谓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欢迎大家续写这些故事和添加故事。谢谢!


不怕危机的泡泡
(转载本文需注明出处:Brian Sun @ 爬树的泡泡[http://www.briansun.com])


posted @ 2009-03-22 20:25 Brian Sun 阅读(5658) | 评论 (9)编辑 收藏
本文是对这篇文章的回应: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79869.htm
http://news.cnblogs.com/news/detail.aspx?id=45399

这位仁兄很有自知之明:)  但是我并不打算骂你,我打算跟你讲讲道理。

首先,在讲道理之前,我先要说明一个事实,Mozilla的前身是Netscape Navigator,人类第一个商业浏览器,即做了非常成功的产品又做了非常成功的创业企业。(我去年还在一本旧的San Francisco的画册中读到本市市民把Netscape,Apple和Intel看成本市的骄傲。)所以说IE的历史更长是不对的。

接下来我将揭示一直困扰你的问题:为什么你能接受GT轮胎和NOKIA的手机?OK。准备好了吗?

那是因为他们都支持标准!!!!!!

GT轮胎虽然没有你说的米其林、普利司通那么高贵,但是人家也兢兢业业的做事情; NOKIA的手机虽然已经做到全球第一,但是仍然坚持使用webkit作为浏览器,没有自己开发独立的标准。但是你再看看微软,只要这个世界上挣钱的IT活,他都想做。好吧,今天不是讨论这个的时候。你看看财富500强的企业有几个是这种文化的?有几个IT企业“坚决抵制开源软件”?有几个大老板不准自己孩子用竞争对手产品?

来个深的例子吧。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双拼。智能ABC有双拼,微软拼音也有双拼,不过双拼用户大多数不用。因为双拼的标准并不统一,所以提供多个双拼表就变成一项标准,谷歌、搜狗、拼音加加、紫光都接受了,微软没有接受,所以几乎没人用。在人和机器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大家都要付出,大家都要前进,最后的结果是很微妙的。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你忽视的。你说用户买一台电脑回来就有了Windows,但是你没有计算那个用户因为使用Windows而花费的成本。(比如杀毒软件)。再比如全国的大中小学都在教Windows,这投入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并不是说不该投入,而是说如果资源被更趋于平均的投入Linux/Mac/Windows三个系统上,就会更合理的利用。这不是我编的,这是“边际效用递减原理”,经济学专业学生不知道这个连学位都没有。

很多企业主表示他们不再愿意为Windows付钱,所以他们想用Linux,但是一想到Firefox不能上招商银行,他们就犹豫了。这其实就是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的表现。你说Firefox需要下载才能使用,这是一个缺点。但是为什么没有人认为QQ需要下载才能使用是一个缺点?原因很简单,Windows预装的聊天工具不能像QQ一样满足用户的要求。如果Windows中文版直接预装了QQ会怎样?如果Windows中文版直接预装迅雷呢?如果Windows在欧洲直接预装Firefox呢??哈哈,你我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啦。

比较合理的方案是,微软选择Webkit作为以后的IE内核,科斯的理论告诉我们,微软做浏览器内核是不合适的,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IE用webkit仍然会保持现在的市场占有率,而相当程度上扩大了用户的利益,对IE这个品牌有百利而无一害。Google就是这样做的。Google也是大公司,市值和微软在同一个数量级上,如果Google自己做浏览器内核,也不一定比Webkit好。

我们正在步入一个云计算的时代(这一点Bill Gates和Steve Ballmer一百个同意),已经很多企业把大量应用放在web上。日本邮便局全部采用Salesforce,AMD也是。IBM和微软正在说服他们的客户。Sun称自己为云公司。《世界是平的》会告诉你其实很多上海的小老板在用云计算。唉,说这些太累了,其实我就是想说,那几秒钟对你可能不重要,但是对每天把工作放在Web上,回家还要看youtube和传flickr的人来说太重要了。没什么比这个更重要~~

所以,我可以负责任的回答你的文章里那个问题:“这个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年代,当然是用户的需求说了算!!我们搞技术的,都很重视技术,也都很重视用户的需求。一定要坚持用户至上!!”而且我们技术人员用IE,也从来没有“不老实”!!

最后一点是夸微软,但不是现在的微软,而是2000年以前的微软。那时的微软充满了创新,充满了活力。其实我已经分析过很多次,IE在第一次浏览器大战中击败市场大头Netscape,一统天下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Bill Gates说的一句话:“浏览器是操作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句话就像“买鸦片是中国(清朝)人民的需要”一样无耻,但是确实是杰出的商业手段。二是IE确实在各个方面超过对手,尤其是技术。老一辈的网页设计师会告诉你,那个年代他们爱死IE了!技术问题我不想说,我们心里都清楚过去的8年中,IE是如何“发展”的。我想说任何人,哪怕是再大的公司,停滞不前8年还靠市场占有率说话,就是对资本主义与民主原则的践踏。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我中学时墙上贴的字中唯一记得的一句。我把这句话送给所有正在读这篇帖子的人。



==========================
Brian Sun
http://www.XMind.net/



posted @ 2009-03-21 21:47 Brian Sun 阅读(1396) | 评论 (0)编辑 收藏
XMind Ltd.
http://www.xmind.net/

创业软件公司,采用开源+商业软件模式,市场在欧美,产品XMind 2007/2008/3.0都颇受好评,是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公司注册地在香港,工作在深圳市南山区。

要求:
1.有创业意识,积极融入创业团队。
2.喜欢小团队工作,有协作精神,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和责任感。
3.学习能力强,喜欢接受新事物。
4.精通Java,热爱Java。懂设计模式,懂Eclipse。有Eclipse开发经验者优先考虑。
5.坚信世界是平的。
6.英语不要太差。

有意者直接回帖,或发送简历到hr@xmind.net

谢谢!


posted @ 2009-03-18 11:39 Brian Sun 阅读(1768) | 评论 (7)编辑 收藏
1.100%纯中文。
XMIND改变了中国人没有自己的思维导图工具的现状。国外的所有软件厂商都没有把中文版列为其发展方向之一,且在处理中文的过程中,几乎无一例外的存在Bug。使用MindManager一段时间之后的很多中国用户都发现一些Notes丢失了,一些中文变成了乱码。但XMIND没有,它是100%纯中文设计,中文处理非常稳定。以至于新加波的代理商都以“the best practice of using Chinese”为由代理XMIND。且XMIND的研发团队在国内,各类服务都比较方便。

2.适合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XMIND不仅考虑了中文处理和中文界面,还更考虑了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国内权威IT产品评测杂志《个人电脑》在2007年第5期中介绍了XMIND 2007,经过详细评测给出的评价之一就是“与国外的同类软件相比,XMIND2007更加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

3.更易用,零学习曲线。
三个特性体现XMIND的易用性:

3.1 XMIND的过滤功能非常直观,用户可以通过图标将思维导图分成很多层,可单独查看其中的一层,是个人计划、项目管理等领域的法宝。

3.2 XMIND的图例功能非常有用,让用户再分享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时可以方便的看到图上所用到的所有图标,以及图标的含义。有了此项功能,用户才愿意打印思维导图到纸上。

3.3 XMIND的外框功能与MindManager有很大分歧。后者认为外框的含义在于强调,所以一个外框只能加在一个分支上,但XMIND认为除了强调外,外框还应该能体现“弱分类”的功能,所以XMIND可以随意选择几个分支添加外框,相近的分支被安排在同一个外框中。

4.神奇的关联图与强大的工作簿。
XMIND允许用户将多张图放在同一个文件中,这种设计更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图纸与工作簿。用户将相同或相近主题下的图放在同一个文件中也便于与他人分享。

此外,同一个工作簿中的图可以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是XMIND的独特创造。两张图中具备关联性的分支除了位置和关系不同外,文字和图标都是相同的。很多用户用关联图表达相同内容的不同分类法,也有很多用户用此来表达概述和详细内容之间的关系。

5.个性化窗口布局提高工作效率。
XMIND可以根据您的喜好随意改变窗体的布局,大小,层叠样式。在XMIND中可以拥有您自己的风格,将某些窗体拖拽到您认为最合适的位置和大小,或者选择打开某些窗体,关闭另一些。当您在工作簿页签栏上双击时,整个工作簿就会以最大化的样式呈现,再次双击又会回到原来的布局格式,改变灵活自如。这样,您的XMIND就可以在一台电脑上为不同个性,不同喜好的用户提供让大家都满意的布局格式和窗体效果,满足各类个性化需求,在符合各类人群使用习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效率。

6.兼容其它思维导图保护客户投资。
作为一款出色的思维导图软件,XMIND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已有的资源及习惯,方便的将其他格式的思维导图(如FreeMind格式和MindManager格式)导入成XMIND支持的.xmap格式,可以充分保护客户对XMIND的投资。一旦拥有XMIND,可以拥有多种思维导图软件带来的资源和信息,不必担心集成与兼容,更无需浪费时间重复劳动,给与客户极大的使用便利性。

7.降低客户的成本。
XMIND在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零售价均不到MindManager的三分之一。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价格也远远低于MindManager。

XMIND官方网站:http://www.xmind.org/


posted @ 2007-05-21 10:08 Brian Sun 阅读(15803) | 评论 (9)编辑 收藏
很久没关心Eclipse基金会的动作了,只是不断在使用,不断在开发,不断在教别人使用和开发,然后就是等待Eclipse的下个版本。那么,Eclipse基金会究竟在干什么呢?我不想写篇很长的Blog了,只是随便谈谈最近的几个映像:

1。Eclipse 3.3
如果我的推算没有问题的话,今年的第三季度我们就可以拿到正式版的3.3了,3.3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动作了,我只记得3.2的时候搞了一个MDC(百万下载挑战),据说在预订一半多的时间里就实现了百万下载量。回头看看Firefox好像几乎没花什么精力下载量就达到千万级别了,不是一个类型的软件确实没法比啊。

看了3.3M6的一些表现,Forms包的外观有些改善,但是不知道有没有结构上的调整;Application扩展点的API改了很多,名字也比原来合理了,不过最近正在开发中的一些项目又要重构了,呵呵;最令人激动还是View终于可以折叠到一边了,而不是原来那样最小化了之后还占很多位置,而且最大化也更酷炫了,得益于View的新折叠方式。

2。越来越重视MacOSX
SWT 3.3的“New and Noteworthy”可以看到这个趋势。记得我去年与Sun公司的James Bai谈到Eclipse与NetBeans时,我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好像Blog里面也有。事实上,“惯用法和外观”在MacOSX系统上的重要地位是没用过苹果电脑的人无法想象的,Eclipse在Windows确实很漂亮,但是之前的版本在MacOSX上还是远不如NetBeans的。我自己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在Windows上开发有“助记符”的问题,比如文件菜单,应该写成“文件(&F)”,这样F下面有条小横线,用户按Alt-F就可以直接打开文件菜单,但是在Mac上没有这样的设计,Eclipse展示出来仍然是这样,就显得有明显从Windows移植的痕迹。除了Mac的菜单外,Mac的窗体、Mac的工具栏、Mac的任务栏、Mac的快捷键都有很多与Windows不同的地方,Eclipse要加油了啊~~

回到说SWT,3.3在MacOSX上有了不少改善,增加了TrayItem,增加了彩色鼠标指针,还改了一个reparent的bug。

3。Ajax是大方向
前段时间炒作了一条新闻,说Eclipse基金会同时发布了三款用于Ajax开发的插件,这个说法是欠妥的。因为这三个项目都是很久以前就有的,现在把他们拿到一起来说,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回应现在炒作很凶的Ajax。其中“Dynamic Languages Toolkit”没什么稀奇的,NetBeans也已经做了,但我相信Eclipse在易用性方面一定又是做到最好;“Ajax Toolkit Framework”也就是ATF是三者中最红的,现在要合并进WTP了,是为Dojo、Rico、Zimbra这些API的开发人员提供集成,套用行话说,就是“Ajax开发人员终于有了自己的IDE了(欢呼+大笑)”;唯独只有“Rich Ajax Platform”(RAP)最值得一提。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项目,非常具有前瞻性和远见性,这也是Eclipse一贯的做事风格。RAP的缩写是来自于RCP的,RCP已经家喻户晓了,很多知名项目比如Lotus Notes 8和RSSOwl都是基于RCP的,RCP的程序员也很多,“如遇危难,RCP可以将兵!”但是面对Ajax一夜来袭,很多Rich Client应用程序开始希望自己能够搬到Web上去的,可是怎么搬呢?把Java代码翻译成javascript吗?我们都知道真正伟大的程序员都是在Java平台上的,而Java程序员大都不喜欢javascript这样高效但不严谨的风格,尤其是不好调试这一项,使得javascript项目的成本随规模成几何级数递增,这种事情放在Google这样钱花不掉的公司身上还行,但是要放在小公司上就捉襟见肘了。

所以行业内的专家经过这几年的反复斟酌,得到的结论是,终极的解决方案还是要让程序员手写Java代码,出来的却是javascript效果。那如何实现这样的转变了,有两个方案。一是写一个编译器,首先给出一个限定的Java API库,只有utils包、io包、lang包的少数功能和标准控件,最好是SWT式的,大家都很习惯了,如果程序员仅用这些API(和自己编写的API)写代码,就可以被这个编译器丝毫不差的编译成javascript代码,在本地执行和在Web上执行达到相同的效果,这样完全可以调试,也可以扩展这些API。这种解决方案以Google的GWT为代表。二是写一个服务器,这样就可以用全套的Java API,但是不能用AWT和Swing,再给出一组标准控件,(最好是SWT式的,大家都很习惯了),程序员所写的Java代码其实是在服务器上运行的,服务器根据这段代码的操作,把相应的结果反馈给Client端也就是浏览器,而浏览器以javascript的方式展现和接收事件。这种解决方案的代表,就是RAP。

还要说的一点就是后者其实有个帮手,也算很多Ajax网站的诀窍,就是JSON。JSON是把一个Map(名值对组)序列化成XML的工具,如果这样解释好像没什么新奇的。。。那么好,应广大JSON粉丝的强烈要求,我把JSON的解释改成:“JSON就是一个你在服务器端把JavaObject给它,就能在浏览器端取出一个javascript object的神奇而又强大的工具,而它的实现机制,只不过是把一个Map序列化成XML”!

这两个方案有明显的差别,可以说根本不是一种技术,但是他们很可能都有前途,都是王者之道,一个齐桓公一个晋文公,都有机会成为霸主,也完全有可能鼎足而立,开发人员选择谁,完全是根据项目的情况,甚至有可能。。。开发一个联合的方案。。。把GWT封装成一个Eclipse RAP的插件。

4。看看Summer Of Code
不小心点进了Google的Summer Of Code,之前就已经关注过一些,但是好奇心还没有驱使我点Eclipse Foundation进去看,今天终于按奈不住了。。。先简单介绍一下Google SoC[http://code.google.com/soc/],其实是这样的,很多开源软件基金会想花钱请一些比较牛的大学生来开发一些代码(这些都是最著名的开源软件,也是最肥的),但是不知道去哪里找大学生。Google的影响力比较大,所以就挑了个头,先把这些开源项目的ideas登上去,让学生们挑,学生再把自己的简历投给Google,Google安排一个统一的时间由开源组织去选,选中的学生由Google撮合双方见面或不见面开发,主要是利用了学生在暑期的80天空闲时间,然后老板把钱付给Google,Google付给学生,中间40天的时候Google还要搞个“期中考试”。。。看了一下Eclipse的ideas,挺惊讶的,虽说这不是Eclipse项目发展的主流,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Eclipse的不小野心。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Eclipse Open Office Integration”,它旨在把OpenOffice.org的组件嵌入到Eclipse的编辑器中去,而在此之前,Eclipse已能方便的嵌入Microsoft Office的组件了(得益于ActiveX)。这样的功能如果能实现,对我们平时的开发也是很有好处的。另一个我感兴趣的就是“Eclipse install based manager”,现在的RCP没有自己的安装程序,只是在Eclipse的帮助文档中有一篇制作RCP Install的指南,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花在做安装程序上的时间太多了,不值得,因为这些都是共性的工作。除此之外,我还对“RCP real-time collaboration based upon ECF and Google Talk XMPP-based messaging service”感兴趣,如果Eclipse不做,我们也要做这样的功能。最后要提到的一个好玩的功能就是“NetBeans in Eclipse”,两种插件接口对Java阵营还是不利的,如果我为NetBeans编写的插件能够跑在Eclipse上的话,那NetBeans的新特性就会都变成Eclipse的新特性了(够自私了吧!)

5。RCP仍是无冕之王
Eclipse官网的黄金位置还是留给了RCP,RCP在全球还是有大量忠实粉丝的。不久前发现汇丰银行某个分行的CRM系统是基于RCP的(客户端),不久前又发现英国一个咨询公司专门提供RCP开发的咨询业务,不久前IBM正式进入公测阶段的Lotus Notes 8/Hannover也是基于RCP的,只是为了外观重写了Workbench,不久前。。。被人发现我们的软件也是基于RCP的,而且随时提供RCP方面的咨询和培训。

6。跟Mozilla结个亲家吧
忘了提Eclipse 3.3的又一大特性了,叫做“Moziila Everywhere”,是指在任何平台上都可以创建一个Browser控件但是使用Mozilla内核(及时该平台上没有安装Firefox)。这是怎么实现的呢?其实很简单,它要求你必须安装一个xulrunner,后者是Mozilla的全部内核,包括Gecko布局引擎、Javascript解析引擎、XUL解析引擎和XPCOM,其中每样东西都足够写一本书,有了这些,仅用XUL+Javascript就可以写出一个Firefox来,Eclipse洽是利用了这个特性,用Java连接XPCOM所以创建了一个Mozilla的Browser,但是没有任何行为,包括右键菜单。

这个Browser控件和缺省的Browser控件是不一样的,我们平时见到的缺省Browser控件,在Windows上用的是IE内核,在MacOSX上用的是Safari,在Linux上。。。不知道,所以它是最最简单的浏览器,不具备任何可以定制的功能,除了显示一张HTML页面外,没有任何用处。(你该不会想用Eclipse写一个傲游出来吧)

但是Mozilla内核的浏览器控件就不同了,它意味着如果程序员平时为Firefox写插件的形式,也可以被应用到RCP应用程序上来,设想一下我们拥有一个RCP+xulrunner的平台吧,RCP接收Java扩展,xulrunner接收xul和javascript扩展,那我们的平台——要么叫Fireclipse,要么叫Eclifox——就所向披靡了。即使不利用它的可扩展性,单单就是能保证在不同平台上提供对Web应用程序的一致性展现一条,就足够臭美的了,更可以用写Eclipse插件的形式来限定浏览器的行为。。。。。。唉,刚才是不是说过一个NetBeans in Eclipse啊?把那玩意扔了吧~~

总结。

活活,还真是好久没有写Blog了呢。本来只想谈谈Eclipse基金会的,没想到越说越多,连MacOSX、JSON、Google、Mozilla都说了个遍,是不是说了你的偶像什么坏话,我常干这种事,直接跟我联系吧,我愿意分享我的一切感受和看法。忙了,再聊!

下一个大泡泡
(转载本文需注明出处:Brian Sun @ 爬树的泡泡[http://www.briansun.com])

posted @ 2007-04-18 18:53 Brian Sun 阅读(5460) | 评论 (18)编辑 收藏
人们常说,人类发明的任何一样东西,都是对人类的一种本能或功能的延伸。人类发明哈勃望远镜,是对人眼的延伸;人类发明手机/电话,是对人耳和嘴的延伸;人类发明汽车,是对人脚的功能的延伸;人类发明起重机,是对人手的功能的延伸;那。。。人类发明电脑呢?是对人脑的延伸吗?可是有谁敢说,电脑简化了我们的脑力工作了呢?

今天要和大家谈的是一种全新的办公方式和全新的思考理念。

在谈这些内容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翻翻曾经用过的草稿纸,或看看会议室里的白板,还有书桌上的便签,似乎有点什么启示吗?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平时——我是说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尤其是当我们大脑高速运转的时候,当我们思路如潮水般涌上心头的时候,当我们激动的想把一个好想法传达给别人的时候——呵呵,我们其实写不了几个字的。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画了一些图,仔细的看,会发现这些图其实是有共同点的,这就是平时所说的模式。当然,生活中充满学问只是缺乏一颗好问之心。我们平时都不会注意这些东西,很少有人专门去总结这些。也就是说,我们一直都在进行着一种“可视化思考”,你的大脑比你清楚。

可视化思考是一种全新的办公理念,可能你从来都没有听说过这种理念,但是,当你做事情的时候,你就会不自觉的在使用这种理念。但是,英国大脑协会主席托尼·巴赞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提出了思维导图的概念。这是一个伟大的概念,他从理论上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大脑的使用有技巧可言。巴赞曾经见过一个朋友的女儿,她上课特别认真的记笔记,但是成绩就是提高不了(这个在中国太正常不过了),于是巴赞责备了小女孩记笔记太认真,让她放弃这个体面而整洁的习惯,改用随意乱画式,很快她就发现,听课更容易懂了、老师讲的更生动了、成绩上去了。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节省下来的精力全部投入了“听课”上。

这是可视化思考的一个典型案例,他告诉我们少许技巧就可以让大脑放下负担,达到无限创意的状态。如果你现在已经意识到了可视化思考的力量,那么我们就正式开始研究了,我研究问题都是采用极其简单和有限的方法(因为智商比较低),这样正在读我文章的你也不用把思路绷的太紧,我们都放轻松点吧。我们只来看可视化思考的特征和模式。

前面那些图的主要标志就是关键字散落在纸面上(或白板上),这是第一个特点,关键字的最大功效在于组合,这个Google比我们理解的深刻,如果一个关键字能表达1分的力量,两个就能表达4分,这是一个3维的递增级数。

第二个特点是它们往往呈发散方式展开,这是人大脑的样子,树突的组织结构,人们常说真正的画家其实都是在画自己,大脑是真正的画家,所以他画出来的东西也是特别像自己。

第三个特点是关键字与关键字之间存在联系,表达联系的方式可能有很多种,但联系的实际种类却只有两种,一是类属关系(常常被称为父子关系),二是非类属关系(又是也叫弱关系)。不信你自己找找,除了父子关系和弱关系外,关键字还有哪些关系?

第四个特点就是你不自觉的就找到了三个帮手,他们分别是线条、形状和颜色。形状往往表达本体,线条往往表达联系。当然最后那个帮手不是随时都能跳出来帮你的,如果用软件就好办多了。所以很多培训师包括巴赞,都建议作为你的大脑的唯一仆人的你,应该为你的主人准备好几只彩色笔,这是激发潜意识与创造力的最低成本的手段了。

第五个特点,也就是我现在正在用的技巧——数字的技巧。你会发现你写出的关键字大多被在前面加上了一个数字,它们大多标识一种时间序、重要程度、优先级,或干脆就是简单枚举,仅作计数之用,更复杂的数字可能被用来表示精确时间和百分比。总之,这些数字是思考的魔法,它帮你立即理清思路。

无论如何,这五个特点都不是为了美观,它们都是可视化思考的工具。但最终,如果这些思维图要被别人分享时,你也可以添加图片和照片,让思维图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成品,而不是半成品。“一个青年,畅想在艺术的海洋里,那些光影,那些线条。。。”

现在,我们已经从特征上分析,得出了什么是“可视化思考”。我们常常不自觉的就在用可视化思考的理念工作,但是我们只觉得自己在画图,这些图(可视化思考的成果)被我们称为思维图,大量的思维图如果不加整理就只是一个过程了,有心的秘书会把老板的这些思考过程装订成册,保存起来。你有这样的帮手吗?如果有,现在这些工作簿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把它们打开你就会从中找到一些模式,模式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但它没有形态,只有被总结和概括,还有名字。可视化思考也有模式,有些人把它总结了出来并取了名字,其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模式被称为“思维导图”,它是360度发散结构的;另一种形似鱼骨头的被称为“鱼骨图”;一种2维的被称为“矩阵图”;其它的还有“组织结构图”、“树状图”等等。

等等,打住,不会觉得被我骗了吧,我可不是思维导图的推广员。我要说的不是大家来学习画这些图吧,这可不是学的,这不要学,你的大脑天生就会。人天生就会直立行走,但是狼孩就不会,因为他长期不用这项功能,就退化了。可怕啊。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会可视化思考,但是如果长期不用,就会不灵,人就会失去思考的勇气和激情,失去创意的源泉,失去创新的动力。所以你需要的不是学习,而是放松,放松你的大脑,让它呈现在beta波的状态(有点学术了啊),找回大脑的本能。“日画思维图300张,不辞长做地球人!”正如郑渊洁对孩子们说的:“去玩吧,今天别写作业”。

最后这个理论距离完备性还差最后一件事情,读者可能已经提出这个问题了。如果我长期使用可视化思考会培养良好思考的习惯吗?我不是脑科专家,不能给你标准的答案,但是我只相信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头脑一旦到达一个全新的层面,就再也不会回去了。”

但是,这一切美好的发现,都会因为我们的下一个发现而变得不美好起来。现在请打开您天天为伴的电脑,看看里面有多少思维图?答案很可能是:一张没有。回到我们在本文开头时的那个问题。电脑不是对人脑功能的延伸,因为它丝毫没能表达人脑的功能和意图。而电脑仅仅是对人脑思考的结果产生一个呈现和组织,Word/Powerpoint这两个办公最常用的软件,它们已经成为其它办公软件模仿的对象,但仍然只是线性的呈现文字。它们把办公的结果从纸张搬上了计算机屏幕,于是人们就从提笔忘字转而到了“打开Word忘字”,看着白白的屏幕,一句话也写不出来。友人说人类花了200年关闭你的大脑,而我说不是,人类只花了20年就做到了。人们仅有的办公软件已经足够“办公”使用了,人们不需要新的办公软件,而是需要新的“可视化思考”软件,需要软件来帮助人们理清思路——理清思路带来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进一步就是提高效率。

我想说我最近读了本书,是MIT媒体实验室主任写的《未完成的革命》。书上说汽车革命已经结束,它结束的标志就是我们随时可以为汽车加油和买新零件安装,这是因为汽车已经被标准化了,而计算机软件的革命尚未完成,它完成的标志一定也是这样,软件可以随时被扩展、购买零部件、和安装,这一切都只需要普通技能。我的观点是,软件的革命已经进行了至少20年,但它仍然才刚刚开始,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变革来将革命推向高潮,这个变革是对以往变革的延续,但却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全新的力量。我想说,思维导图软件已经有了很多,MindManager和FreeMind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它们太像了,是同一种软件,所以这场革命尚未结束,只有全新的产品的到来才能结束它,开启新的篇章,而这种产品,它将不再只是“思维导图”软件,而是“可视化思考”软件!

可视化思考的泡泡
(转载本文需注明出处:Brian Sun @ 爬树的泡泡[http://www.briansun.com])
posted @ 2007-04-18 12:44 Brian Sun 阅读(4557) | 评论 (7)编辑 收藏

developerWorks里面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章,我在订阅邮件里发现的:

Java 专业人士必备的书籍和网站列表

摘要:

书籍

每个程序员都会有一些由于经常被当作专业资料参阅而磨坏的书。下列书籍应该是 Java 语言程序员的书架上必备的。书很贵,所以我有意将这份列表弄得很短,仅限于重要书籍。

Thinking in Java (Bruce Eckel)

Thinking in Java, 3rd edition (Bruce Eckel; Prentice Hall PTR,2002 年)
Java 编程思想:第3版 (陈昊鹏 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年)
Eckel 的书对于学习如何在 Java 语言环境中使用好面向对象技术极其实用。书中大量的代码样例解释了他所介绍的概念。文字出自一个并不认为 Java 技术总是正确答案的人,所以相当地实用。Eckel 具有多种语言的大量经验,还有用面向对象方式进行思考的扎实技能。本书将这些技能放到实用的 Java 语言环境中。他还在写一本新书,名为 Thinking in Enterprise Java

Effective Java (Joshua Bloch)

Effective Java: Programming Language Guide (Joshua Bloch; Addison-Wesley,2001 年)
Effective Java 中文版 (潘爱民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年)
本书是理解优秀 Java 程序设计原则的最佳书籍。大多数材料从其他的 “学习 Java ” 的书中根本找不到。例如,Bloch 书中关于覆盖 equals() 这一章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参考资料之一。他也在书中包括了很实用的建议:用接口替代抽象类和灵活使用异常。Bloch 是 Sun 公司 Java 平台库的架构师,所以他透彻地了解这门语言。事实上,他编写了该语言中大量有用的库。本书必读!

。。。。。。

。。。。。。

。。。。。。

posted @ 2007-04-14 13:14 Brian Sun 阅读(4936) | 评论 (6)编辑 收藏
几乎每年在4月1日这一天都要提心吊胆,可能是因为自己比较笨,所以经常上当。

今年非常“幸运”,没有人骗我,当然也就没有被骗,可能是创业阶段每个人都很忙,没有心思玩这种游戏了,正准备写篇Blog庆祝一下,结果——今天是4月5日,直到今天才发现其实还是被骗了的,只不过直到今天才明白过来是被骗的。冤枉啊!

被Google骗了!2日早上(在Google看来是1日)早早来公司登上Gmail一看,居然出了Gmail Paper!居然说随时随地可以选几个邮件由Google打印出来寄送到你的手里!

地址在:http://mail.google.com/mail/help/paper/index.html
更详细的信息在:http://mail.google.com/mail/help/paper/more.html

当时的想法立即就是(现在把当时的想法一个一个倒出来,给大家看看笑料):

1。2004年4月1日Google推出了Gmail服务,G是Google的缩写,也标志该邮箱起始空间有1G之多。当时也被人们认为是愚人节的玩笑,结果是真的。第二年同一天Google声称Gmail已经变成2G了,结果也是真的,从那以后人们再也不敢小看Gmail,包括它的愚人节狂语。正是!正是这一想法!大意了!大意了。。。

2。与Yahoo和Windows Live的差异化竞争,目前已经迫在眉睫。事实上Gmail在欧美的市场占有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高,还远远在Windows Live/Hotmail和Yahoo Mail之后。在这个节骨眼上,Google作出什么出格的事情都是可能的。

3。几乎很少有商业用户通过Email寄送合同、遗嘱等法律文本,而企业的正式文件也很少有电邮版本,顶多也就是用电邮发送下载地址,Google作为开拓新业务的前兆,推出这样的服务是明智的,用户会觉得这是在帮客户解决问题,“我可能用不上,但我的客户兴许会用上!”

4。这样推理的话,这个服务应该是收费的吧。等等,我看到了一个more页面,里面有个类似FAQ的段落,第一个问题就是“免费”!

5。那就意味着应该有广告罗?等等,FAQ上的第二个问题说“没有广告”!

6。继续往FAQ下面看,居然还是可回收的纸张!如果邮件附件中有照片,居然还用照片打印纸打印!!页面上的几张图片也很迷惑人,有个年轻的“Google员工”在分发Gmail Paper,还有一个长得像联邦快递的大叔在递一个印有“Gmail Paper”的盒子。。。看来成本不低啊。。。那。。。那。。。那Google怎么挣钱啊?

7。冷静下来之后,突然想到前不久报出新闻说Google每年的现金流都花不掉,前年的累积到了去年,去年的又累积到了今年,所以导致股价下跌,如果从这个理论上讲,之前又有新闻说Google想在大城市铺上免费Wi-Fi的提案受阻,这样看来Google还是很急于把手上的钱花掉的。

8。再冷静的想想,当此项服务稳定下来之后,成本并不高。可能开始会有用户处于好奇,狂打了一些邮件,但实际上真正有用的企业文本和急用的商业信函应该是随要随打,不会借助Google的打印机。所以Google应该已经核算好了最后所需的成本。

9。可能暂时不会向中国用户提供此项服务,在国内Gmail Paper所需要的纸张成本、打印成本、快递成本都比较高。

10。综上所述,Google真TMD高明!总是想别人想不到的事情。

更令我受不了的是,这张网页上还贴出了一些试用用户的反馈意见,相当~逼真。而最令我受不了的是——我已经把Gmail Paper的消息向很多人宣讲过了,也就是说,他们都被我骗了,或间接被Google骗了~~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也并不是没有学到东西。既然Google这样的大腕都开的起这样的玩笑,我们这样的小人物又为何总是出出小心,裹足不前。在这个世界,需要的不是稳重中的激情,而是激情中的稳重。我只相信四个字,志在必得。


(爬树的泡泡)


posted @ 2007-04-05 14:39 Brian Sun 阅读(2617) | 评论 (2)编辑 收藏

[什么是芒果软件?]
芒果软件,全称“北京市朝阳区芒果软件研究所”,是依法成立的民办科技类非企业法人。。。。。。

这个话怎么说的这么不顺啊,换种说法。芒果软件,是一群技术精英的名字,我们来自四面八方,为了一个共同的前途走到一起,开始了一款软件从创意、设计到开发、测试、上市、销售,以及未来将成为国产软件之骄傲的传奇之旅。。。。。。

我们所说的这段软件,就是XMIND!它是第一款可视化思维工具,也是目前市场上唯一的同类产品。登陆我们的网站可以看到它的介绍和截图:
http://www.mango-software.com/
以及免费下载beta版:
http://www.xmind.cn/

[什么是可视化思维工具?]
很多管理咨询公司和培训公司,以及很多中学和大学的教师,他们在传授一类方法,或开设一门课程,题目可能是“如何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这类课程80%的内容是很无聊的,学员也不太喜欢,但是有20%的内容是激动人心的。我们发现这激动人心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就是用形象的思维工具帮助思 维。比如很多管理咨询公司和培训公司会开设名为“思维导图”的课程,课上要求学员们用纸和笔把自己脑海中随时冒出来的创意随时记录下来。

记录的方法是在纸的中央画一个椭圆,里面写上中心主题,从这里发散出去想,想到的内容标为分支主题,每个分支主题还可以再发散,字写在线上,线划到 哪儿都要多划一点,这样就促进了自己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比写文章要快很多倍(如果你没试过是无法想象的快),很快你就写满了整张A3纸!

即为别人培训又会做软件的我们就想到用软件来实现这一切!因为软件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大大提高绘图制品的价值,不仅可以自己看,还可以与别人分享, 最重要的是即使修改。如果在纸上绘制的时候把一个分支错误的连接在了另一个分支的后面,就无法修改了,如果是重要的图,就必须重新绘制,但是软件就不怕 了。另外,软件还可以排版,或者将某个思维导图导出成Word/Powerpoint的格式,再进一步利用,这就延长了办公软件的流程,从用户脑子里想的到纸上打印的完全的连接了起来。

作为补齐最后一公里的软件产品,可视化思维工具还是跟其它Office软件有很大的不同,首先,Word和Powerpoint几乎都是以线性的方式组织文字和内容的,这和人脑的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人类都是以发散的方式思 考问题的;其次,Word和Powerpoint在调整篇章结构上太繁琐也不直观,很多用户都反映,他们在写文章或制作幻灯片之前都先用XMIND列提 纲,以便于谋篇布局,然后再为每个分支填入内容,之后还可以持续优化篇章结构,完全确定了以后,再用XMIND导出成最终需要的格式,修改错别字和最后排 版。

除了绘制思维导图以外,XMIND还包含了很多其它符合人类基本思维方式的图形,我们将这类图形统称为“思维图”。XMIND提供了在线更新的功能,XMIND的用户还可以从芒果软件的网站上源源不断的下载更多的思维图的种类。当然,我们只作最重要的,适合大多数人的,具有个性化的图形还是要靠用户自己用XMIND丰富的个性定制功能自己设计,并提取模版,相互交流。

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另一大类用途是与他人交流思想。我们有很多客户是大企业的销售经理,他们在向客户演示自己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引入了XMIND,并获得了很好的反馈效果。因为它的形状是最适合人脑思维的,所以能表达的信息也最多最精确,也最容易被别人接受。XMIND的图标库也为用户绘制的思维图提供了额外的亮点,图形+图标所具有的表达能力是非凡的。此外,咨询公司和培训公司还辅导学员们利用XMIND帮助记忆和会议记录。最后,XMIND可以将同一个主题的所有思维图整合在一个文件里,因为用户愿意将“晨会计划”、“晨会内容”、“参会人员”和“会议反馈”等主题放在一个文件里,便于发给自己的boss。

上面这些就是可视化思维工具的主要功能,了解一下XMIND 2007就会发现它的功能还远远不只这些。芒果软件的宗旨就是为广大用户提供最适合思维的软件,而XMIND的宗旨就是整理您的思维、发掘您的潜意识、激 活您的创意灵感,最后,帮助您绘制漂亮的图形。让Google去搜索网络吧,我们搜索的是您的大脑!

[谁将会是XMIND的用户?]
XMIND有两类大的用户群:

1。高层经理、白领精英、办公室一族、政府公务员
特征:每日工作用脑量很大,处在现代办公环境中,常常需要计划、决策、记录、创意、演示、与人交流等等,工作节奏很快,工作时间中使用电脑占一定比重。

2。中学生、大学生、中学教师、大学教授
特征:每日学习、工作用脑量很大,常常需要记录、总结、归纳、综合、交流等等,工作、学习繁忙,使用电脑占一定比重。

posted @ 2007-01-16 19:36 Brian Sun 阅读(6276) | 评论 (16)编辑 收藏
[名称和商标]

我们和芒果网不是一家,一个是“芒果软件”,一个是“芒果网”;一个是“Mango Software”,一个“MangoCity”,将来也不会有商标权力上的问题,请大家放心。我们的中文全称是“北京市朝阳区芒果软件研究所”,目前的项目研发代号是“Brainy”。

[不是汉化软件]

我们不是MindManager的汉化版本,也不是其它国外软件引入国内的成果。我们是完全自己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

说起MindManager,我们不得不说它是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它已经得到了我们全部的重视,芒果软件的战略层视MindManager犹如百事可乐看待可口可乐一样。我们的技术目标是比MindManager做的更专业,就芒果软件目前的实力来说,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我们的商业目标是首先在国内站稳脚跟,因为我们是国内第一家,同时在国际市场上分得MindManager的一杯羹,进而和它平起平坐,最后超过它的市场份额。但这个目标并不表明我们是先做国内市场后做国际市场的。

[15%的问题]

我们的推广材料上说“以15%的成本为用户提供15%的解决方案”,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其实国内很多企业都宣称他们的解决方案是“100%的”、“完全的”或者“全套的”,我们从心底反对这种说法,这是在欺骗消费者,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一种软件能满足消费者的100%需求哪怕这种需求只是一个方面。(任何一款汽车也不行)。我们的产品是面向商业用户和教育用户的,拿前者来说,一个商业用户在办公的过程中需要一个软件来帮忙他整理思路,这是他完全可以使用Brainy,但很有可能并不仅仅使用Brainy,他用Brainy快速记录脑海中所想到的信息,用Quicktime录下自己的声音,再用Firefox通过Google搜索自己需要的图片,把图片加入到用Brainy绘制的思维导图上,再导出成Powerpoint文件,经过修改以后交给领导。

我们所说的15%成本,其实是在说为用户在思考问题的总成本降低了85%,很多企业在提高员工的办公效率方面投资不少,但收效甚微。而国外很多学者论证过,思维导图确实是符合人的思维模式一种图形,它的效果说是说不清的,用了才知道。此外还有一层含义,是说我们的产品在面市之后,价格会很便宜。

[“符合中国人思维”的问题]

很多朋友发来消息说他们期待我们能推出“符合中国人思维”的思维导图软件,我们非常感谢这些朋友的关注,但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妥。首先我们要研究一下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否有不同?如果有,那么不同在哪里?我不想长篇大论,但我想说中国人和外国人思维方式的不同,是在于我们的文化,而不是我们大脑的结构。思议这种差异在我们的“芒果可视化思维工具”里是体现不出来的。

[“技术狂人”问题]

很多很热心的朋友担心我们作为一个企业的方向问题。事实上,我们不是由“技术狂人”组成的,(哈哈,大笑,作狂人状),我们是一些有想法有热情而又时刻叮嘱自己保持清醒的年轻人。作为我的Blog读者的你,应该清楚这一点。我们注重市场,我们是从去年上半年开始思考这个创业方案的,但是直到今年5月份才开始着手去做。在开始创业前的一年的时间里,我们都在思考,思考市场、思考客户、思考营销、思考人员管理、思考国外的软件行业、思考国内的同行、思考产品、思考渠道、思考销售模式、思考市场合作与活动,甚至思考定价和折扣!而后,我们决定去做!事实上,我们直到现在也不是很成熟,但是让我们成熟起来的唯一途径就是大胆去做,我们已经感觉比国内的很多同行都要成熟了。

在广泛的和朋友共享我们的创业思路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有趣的现象。当我和技术精英介绍我们项目时,他们往往担心这个东西做好了以后卖不出去,而丝毫不会担心这个产品能否面市;而当我和软件销售人员聊这个项目时,他们往往会担心这个东西做不出来,而丝毫不会担心做出来了以后能否卖的掉。这可能就是领域思维吧,当每个人谈及自己很擅长的领域时,都对我们赞不绝口,但也都表示,对他们不擅长的领域,十分担心(幸好情况不是反过来的)。我非常感谢这些朋友,也请你们相信,我们不会让你们失望!

[“盗版软件”问题]

国内软件行业的版权问题确实不容乐观,作为进入这个行业的创业者,我们丝毫不会粉饰太平,也不会掩饰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担心。事实上,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盗版是个大问题。但是担心终究要转变成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你不想转行的话。我们对待这个问题有一套完整的想法,那就是“战略上轻视它,战术上重视它”!什么?具体一点?那就请听我娓娓道来。

从战略上讲,盗版软件并不可怕,著名的Microsoft软件公司,盗版横行,据说,全中国只有3%的微软软件是正版的,但是微软公司在中国区的利润仍然很高,是全球利润最高的一个地区。国内的金山软件,其金山词霸和金山毒霸两大产品线都同时是盗版猖狂和利润丰厚的。

从战术上讲,微软和金山这样的产品型企业为什么会在盗版横行的今天才能挣到这么多钱呢?原因有三:其一是抓大客户,主动向大客户推销,并保证大客户不在使用盗版,多数大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是不愿意使用盗版软件的。有些中型企业如果已经在使用盗版了,那就说明他们需要我们的产品,再可以由销售人员以赠送培训或打折的形式将正版软件推销出去。如果对方仍然执意不听,那么就只能用律师函的形式警告之,综合起来,就是“以法律为依靠,以谈判为途径,以价格为手段”。

其二是技术反盗版,矢志不渝。上面所提到的这些手段,如果没有技术支撑就毫无疑义,你无法知道谁在用盗版,甚至给盗版软件提供正版的服务,这些没有技术上不断的进步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在这个方面,有很多做的很好的第三方技术可以被我所用,比如在线激活等等。

其三,是商业手段和技术手段的联合使用。比如正版软件带有大量的资源光盘,这使得盗版的产品体积非常大,不易传播,很多盗版商为解决这个问题会精简产品,这违背了很多用户的意愿,导致这些用户不得不去购买正版,金山词霸就是这个策略。再比如版本混淆,很多软件产品出很多版本,每年每个系列都再出一个,盗版商往往只盗版其中的一个版本,然后以欺骗用户的方式把这个版本以多个版本发放,这使得用户常常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版本,只好购买。还有一个更高级的策略就是在线升级,因为不断的更新正版软件的鉴别方法,且在升级时必须检查软件的合法性,所以导致很多用户使用了盗版软件之后不能自动更新,杀毒软件厂商,多数都是这个办法。

[“通用软件和盒装软件”问题]

当我在网上公开这个想法时,很多朋友,甚至是软件界的朋友,表现出了他们对“通用软件和盒装软件”的前途的不信任感,他们认为这样的产品可能没有出路。很高兴这些朋友能够提醒我们这个问题。当我在思考该如何回答他们时,我发现可能由于一种“恨屋及乌”的作用,他们真正的想法并不是这样,而应该这样表述:“如果一种软件,仅仅通过零售渠道来销售,那么他们是没有前途的”。我非常及其已经特别的支持这种观点,因为通用和盒装软件的销售如果只有一种渠道的话,确实不太好做,况且现在个人软件零售市场还相当不健全。但是如果将它错误的表述为“通用和盒装软件没有前途”,那就大错特错了,纵观现在的软件界哪个领域不是通用软件在打头阵?哪个领域不是盒装软件的利润率最高?哪个财富500强企业不是通用和盒装软件的客户?不用说国外的微软国内的金山,单举数据库的例子就可以了,DB2主要的利润源是“通用数据库”而主要的竞争对手是Oracle的什么什么i和微软的SQL Server。


芒果软件的泡泡


posted @ 2006-09-24 11:27 Brian Sun 阅读(3658) | 评论 (3)编辑 收藏

很久没有写Blog了,与其找理由说“没时间”,不如老实交代说“没心情”,更不如发觉一下潜意识说“没感想”。

昨天晚上,温习了阔别很久的夜生活,和一个演艺圈的著名主持人,一个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实习生。所以,我的感想,也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

我不得不在彻夜长谈之后对微软亚洲研究院顶礼膜拜,即使是一个像我这样嘴上没德的评论者,也难以抵挡这种情感,就像学生总是对自己的老师心存敬畏一样,我为亚研院设在北京而感到脸上有光。但话也说回来了,这样的新认识并没有改变我们对于微软在走下坡路的判断,我们只是说亚研院不会跟随微软走下坡路,只要M$还有$就可以了。在“比尔一路走好”的情感和深思中,我们期待着微软能更多的更快的将亚研院的一些研究成果产品化,毕竟,用技术上的东西来改变人类的生活,这才是微软存在的唯一理由。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尽管我们一个做研究一个产品,但还是有太多的话题可以聊,主持人对我们的行业很陌生,但是也喜欢看热闹。当她加入到我们的话题中来时,我们已经开始散扯了。在星巴克打烊之后,我们又一直坐到一家酒吧打烊,因为我们都很喜欢并擅长散扯,所以我们聊的很hi,但是到了最后10分钟,散扯的气氛陡然消失,从主持人的心底发出了几句肺腑之言。我立即被感动了,一种酸酸的东西涌上心头。我很真诚的望着她真诚的眼睛,晚上刚见面时想大声喊美女的心情已经渐渐的渐渐的转变成了另一句话,她还是我的初中同桌!虽然都出来混不久,但是平时的生活中已经很少再说肺腑之言了,假大空占领了我们的语言,做秀占领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必须带上面具,把从心底发出的呼唤封在咽喉。况且,她所处的环境和行业,比我们的压力要大的多。

我们都谈到自己是技术员工,连主持人也是,作为脑力民工的我们,更要用今天清醒的头脑来面对明天所可能发生的一切。你没有权力选择明天的命运,但是你可以选择今天的头脑。谢楠,作为粉丝,无论你走怎样的路线我都会支持你;但是作为同桌,我还是希望能成为一个散发知性光彩的女主持,可能是我只看CCTV2的缘故,我一直觉得这样的人才太少太少了,太需要太需要了,而偏综艺的主持人一抓一大把。

同样的忠告也给看我Blog的其它朋友,我相信我们中的多数都是脑力民工,把握自己唯一的、终身的、天赐的、永恒的权力——选择你的心态!

posted @ 2006-09-14 11:09 Brian Sun 阅读(2071) | 评论 (1)编辑 收藏

芒果软件实验室(Mango Software Labs)是国内首家从事可视化思维工具类软件开发的机构。我们由一群技术精英组成,致力于使用先进的软件技术帮助用户真正意义上提高生产率,以15%的成本为用户提供15%的解决方案。

芒果软件实验室正在研发中的项目Brainy(利用盛行于欧美,风靡于全球的思维导图理论)将会成为未来人类离之不得的全脑思维伴侣,它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和全脑思维艺术将人们的大脑和思维带入一个积极、高效的全新领域,Brainy将会在人们日常办公和生活中帮助用户增强记忆、规划写作、促进团队合作和内部沟通,在客户演示、会议记录、个人计划、项目管理、青少年教育等方面更是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Brainy不能取代任何Office 办公软件,却能和当前的Office紧密集成,成为办公软件生态环境中的一员,Brainy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填补用户的大脑和办公软件制品之间的鸿沟。多数用户可以在五分钟之内上手,并在第一次试用之后就离之不得。尤其对于英文区国家的从小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用户而言更是容易接受这种理念。也正因为如此,芒果软件实验室从成立之初就把国际市场当作最重要的市场来看待。

目前Brainy仍在开发阶段,芒果软件实验室需要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有信心的“四有”技术骨干和创业精英的加盟。我们以Eclipse RCP为产品的运行平台,以测试驱动为产品的开发过程,以大量开放标准和开源软件为降低产品成本的有效手段,以全球第一的思维导图软件为产品的战略目标。

芒果软件实验室在技术上重视重构和复用,在经营上重视产品化和全球化,在管理上重视“团队综合能力”和敏捷开发,实验室还会定期聘请“武林高手”现身讲座,让每位员工每周都有培训的机会,每月都有培训别人的任务,定期参加Code Review,量身订做技术课程。

思想为箭,芒果做弓。一群充满激情和个性的年轻人正试图通过他们的努力去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乃至改变整个世界。

加入我们,你一定会大开眼界!


公司主页:  http://www.mango-software.com

有意者请联系(邮件请包含个人简历):hr.mangosoft@gmail.com

(申请职位请注明信息来自BlogJava,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招聘职位1:
【软件设计师:RCP方向】

职位描述:
通过重用Eclipse组件搭建桌面应用程序,完成所有的设计要求,将产品的易用性提高到专业水准。全部代码使用Java5.0。(同时招全职/实习研究生)

职位要求:
1。精通Eclipse RCP,Eclipse插件开发,SWT/JFace架构。
2。精通设计模式,熟练使用重构优化软件设计。


招聘职位2:
【软件设计师:ODF方向】

职位描述:
担任Brainy的核心模型的主要开发工作、文件格式设计、导入导出等。全部代码使用Java5.0。(同时招全职/实习研究生)

职位要求:
1。了解ODF。
2。精通JCE者优先。
3。精通设计模式,熟练使用重构优化软件设计。
4。熟练使用Eclipse开发环境,了解测试驱动开发的开发流程。


招聘职位3:
【Java程序员】

职位描述:
担 任Brainy项目组的开发人员,从开发开始做起,逐渐参与设计、测试、需求等环节。全面认识并使用Java5.0、Eclipse3.2、 Graphical Editing Framework、Apache Ant、Jakarta Commons、iText、TrueZip、BouncyCastle等开发平台和编程环境。适合立志在软件行业发展的同学。(同时招全职/实习研究 生)

职位要求:
1。精通Java语言。
2。有绘图软件开发经验者优先。
3。有桌面应用程序开发经验者优先。
4。精通设计模式,熟练使用重构优化软件设计。
5。熟练使用Eclipse开发环境。
6。了解测试驱动开发的开发流程者优先。

 

posted @ 2006-09-09 12:34 Brian Sun 阅读(4138) | 评论 (8)编辑 收藏

北京,创业型软件公司,走商用化产品化路线,目前正致力于开发某商务软件套件,特别需要以下人才,有意者请联系:

Brian Sun
 briansun.vip@gmail.com
 13811410545

邮件请包含个人简历,欢迎暑期实习。

【软件设计师:UI方向】
兼职全职均可。
要求:
1。了解什么是轻量组件架构,熟练使用其中的一个(最好是Swing或Draw2D)。
2。精通GEF者优先。
3。了解基本的图形学算法。
4。精通设计模式,熟练使用重构优化软件设计。
工作简介:
使用Draw2D编写一个类似GEF的100%MVC架构,并用该架构编写并维护一个编辑器。全部代码使用Java5.0。
需要人数:2人

【软件设计师:RCP方向】

兼职全职均可。
要求:
1。精通Eclipse RCP,Eclipse插件开发,SWT/JFace架构。
2。精通设计模式,熟练使用重构优化软件设计。
工作简介:
通过重用Eclipse组件搭建桌面应用程序,完成所有的设计要求,将产品的易用性提高到专业水准。可能需要对插件进行分拆、替换或重写。全部代码使用Java5.0。
需要人数:2人

【软件工程师:Java方向】
兼职全职均可。
要求:
1。精通Java语言,具备一定的Java5.0知识。
2。精通设计模式,熟练使用重构优化软件设计。
3。熟练使用Eclipse开发环境,了解测试驱动开发的开发流程。
工作简介:
担任某桌面应用程序的主要开放工作。
需要人数:2人

posted @ 2006-08-01 16:55 Brian Sun 阅读(2718) | 评论 (7)编辑 收藏
我喜欢喝咖啡,但每周最多只能喝两杯,过量饮用总是导致身体不适,尤其是胃。一个医学界的朋友告诉我这是由于中国人的胃是为茶而进化的,西方人的胃是为咖啡而进化的,所以中国人不适合多喝咖啡。由于抱有个人感情色彩,我总是试图反对她的这种观点,但苦于没有合适的理由,最近,我终于想通了这个问题。中国人喝茶的历史不过几千年,在几千年的时间里迅速的进化一个器官,即使达尔文的进化论毫无毛病可挑,这也在数学概率上难以圆说。也许这个问题刚好相反,我的意思是,反过来想就对了。事实上,是中国人在几千年的茶叶种植中不断的精选和改良品种,使得茶叶总是在向味觉和营养两个方向上发展,是中国人创造了适合中国胃的茶叶。所以,进化了的是茶,而不是胃。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猜测,因为我不是医学工作者,也不是进化论专家,所以对这个问题没有发言权,而我想说的真正主体是:软件。

在过去的20年中,人们眼睁睁看着微软从一个小企业成长为软件帝国,很多人把这种变化归功于微软的商业技巧和蛮横的霸权主义,我对这一观点十分非常以及相当的赞同,但也该想清楚的是,全世界的人们不会在短短20年中进化到额头上有个“M”,就像老虎的额头上有个“王”一样。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忠实的用户调教出了微软,而不是微软培养了广大的用户群。成功的软件总是在人们心里最痒痒的地方狠狠挠了一下。

很多M打头的软件在易用性方面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细节了,我们完全有理由比微软做的更好那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例如我非常喜欢的IE7,尽管它在很多方面仍然不如Firefox,但在其它一些方面却很快将成为标准,比如合并在一起的前进后退按钮,会不会又是一个进化的结果呢?又会不会对其它软件的Undo/Redo功能产生影响呢?

在软件开发领域亦是如此。比如很多软件都需要浏览的功能,其中多数软件会选择使用一个成熟的浏览器产品来达到这个功能,IE对大家说的一句话是:“请将我嵌入您的应用程序!”,而Firefox对大家说的一句话是:“请和我一起组建您的应用程序!”人们更容易接受哪一种呢?我们同样看到的是“为软件开发人员进化”和“让软件开发人员为我们进化”两种力量。

请将我所提及的观点同“面向”分开,我拒绝说“面向用户”,因为这会导致将责任推给用户。我建议很多软件企业(尤其是那些正在为自身软件的易用性发愁的企业——比如:用友)将内部宣传的口号改为“为用户进化”,因为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区别于“面向用户”;也是一个自主的概念,区别于“用户驱动”。

也许全世界最应该得到我的这些建议的是Google。Google正企图从零开始创造另一个物种,也许我应该把它比喻成中式咖啡,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并不是最重要的,无论我们要谈论的是态度还是方法。要知道,用户一时的激情只能让你一夜暴富,却不能让你称王称帝。

posted @ 2006-08-01 16:16 Brian Sun 阅读(2306) | 评论 (4)编辑 收藏
先做一个过期的广告,前些日子有幸参加了世界可用性日(WUD)北京站的活动,这是世界可用性日的第一年,活动在多个国家同时举行,今年北京站的活动是一 次半讲座形式的聚会,来讲的除了主办方UIGarden的人外还有一些可用性行业里的著名人士。Windy没来是个遗憾,IBM的赵晨博士来了是个惊喜。 有些不足的是在下面聆听的很多人是学生,因此一互动起来,整个活动的基调就略微有些稚气了。

会上一个问题引发了很热烈的讨论,问题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所能接触的多数ATM机,都是采用先吐钱后吐卡的工作流程(取款业务流程的后半部分),但是现在,全世界的ATM机正在经历一场变革,把这个顺序改为“先吐卡后吐钱”,理由是占信用卡丢失原因排行榜和丢失危害排行榜双第一的是“取款时忘了取卡”!

问题抛了出来,两方面的声音也同时响了起来。支持变革的一方把这个问题归结为国内多数ATM机的可用性问题太差,尤其是一些海龟们,认为这是不可理喻的事 情——全世界都在改为什么中国没有改。很多人认为“危害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在后面排队的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取道前面那个人卡上的所有钱,如果不 幸的事发生的话。另一个理由是“拿到现金”应该标志着此类交易的完成,因此它应该是最后一个环节,在此之后应该没什么事轮到用户做了。

反对变革的人认为,为什么不会有人在取卡后忘了拿走现金呢,那样危害不也是很大吗?况且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这个顺序,如果突然发生改变,肯定会有人出错。这 些人通常认为,只要ATM机在吐钱后给出类似“请不要忘记信用卡”的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提示就可以了,没必要为此而变化交易流程,后者对全社会的成本远远高 出了丢卡人的成本。

我个人在下面坐的时候,比较同意后者的观点,尤其同意“记得卡却忘了现金”的那种说法,但我有自己的原因。<<事务处理>>这门 学科不仅仅是为软件从业人员准备的,这门学科里有这么个概念就是“事务的原子性”问题,在用户的潜意识里,ATM机吐出现金和从信用卡上划走相同数量的金 额是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事务,因此应该是同时发生的事,吐钱了卡没划和划卡了没吐钱都是不可以被接受的事情。。。(阿,等等,前者好像可以被接受)。。。 先吐出卡往往给人的心理暗示是已经把钱划走了,接下来用户们担心的就是如果ATM机坏了不吐钱怎么办?!要知道机械设备的可信度要远远低于电子设备。

当然,我这么想并非不支持变化。作为软件从业人员,我相信变革以后的流程事实上比之前的流程安全性要高了很多。因为这给了ATM的软件以更多处理安全性的 机会,比如先通过卡号和密码获得本次交易的“凭证”,吐卡,然后凭该凭证向服务器端申请划走卡上的金额,这时,问题已经变为原来的交易流程了,ATM机只 要保证该凭证在服务器端的生效和ATM的吐钱在同一个事务内就ok了。

可用性泡泡
(转载本文需注明出处:Brian Sun @ 爬树的泡泡[http://www.briansun.com])

posted @ 2005-11-18 09:37 Brian Sun 阅读(3481) | 评论 (22)编辑 收藏
这是一篇写给初学者看的文章。在前一段时间的招聘软件设计师的过程中,我对每一个看似初学者的人都会问这个问题,“您觉得平台相关性和平台无关性哪个更好 一些”,呵呵(偷笑),其实这是唬人的,多数回答者都会顺着出题者假装的思路回答“我个人认为平台无关性比较好”,可是只要有点软件设计经验或是对这个问 题有所思考的人都知道其实这个问题不只两个标准答案。

关于平台无关性,我不想说什么,说什么也没用。大量软件设计或软件架构以此来标榜自己的优秀和出众,其实这没什么,因为大部分平台无关性的工作不是由你来 做的。如果你正在写一个Java程序,并依照Sun的100% Pure Java的要求来做,那么应该就是平台无关的,如果你正在写一个Eclipse应用或直接用SWT/JFace组合来写应用程序,那么也是平台无关的,如 果你喜欢C/C++,并在用wxWidget写应用程序,那么也是平台无关的,如果你实在是很牛,在依照OSGi的规范写代码,那么ok,你的程序已经可 以从微设备到大型机统统可以用。

平台无关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多个操作系统上运行可以称为平台无关的,以往在多个不同品种的CPU上运行可以称为平台无关性,还有一件搞笑的事情,某个 公司出了一套系统,可以在Java和.NET两个平台上运行,但却只能依赖于Windows系统(因而只能依赖于x86芯片),居然还可以称平台无关性, 可见这个概念有多么混乱。我个人评价是不是平台无关的仅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你有没有为平台无关做出贡献!如果你为了能在多个平台上跑出你的代码而做了 很多工作,那么你就可以称自己为平台无关的,而如果你仅仅依赖SWT工作,那就不能称自己为平台无关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你把SWT包含在自己的软件 中,并为此出了该软件的多个版本(每个SWT的版本是一个发行包),那么你也可以称此为平台无关的,虽然这个贡献并非出自你手。

平台无关也不见得总是个优点,很多系统为了坚持平台无关而牺牲了很多特性,或不必要的提高了成本。比如前几年很多系统原意搞WEB界面,导致了很多易用性 方面的问题,Cooper说Web使人机交互技术倒退了10年,的确如此。我还读过一段源码,大概是一个单机版个人软件的源码,令人惊奇的是,该软件很 小,却把很多笔墨花在了业务对象和JDBC访问层之间的一个“抽象数据存储层”,理由是便于将来移至非JDBC平台,天哪!会有多少用户有机会使用不支持 JDBC的数据库??!!这种设计和下面一种设计是一样的效用:“为了让这段代码支持非OO语境,我决定整个软件只用一个类!”。这种追求可以用四个字来 表述就是:“过渡设计”或者“吃饱撑着”!

相反,这个世界上有80%的软件是平台相关的,这没什么不能理解的。就像“民主和专制的TCO哪个高”这个问题的答案一样,如果我现在要招聘的是部门经理 或副总裁,我很可能会问这个问题。事实上是,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总成本最低(即总效率最高)的几个“社会时期”,几乎全是专制,但如果你不假思索,你的 答案一定是民主!当然,平台相关也是相对的概念。

说到这里,有兴趣的读者可能会说结合二者是最好的选择,我不喜欢这种说法,因为太辨证了,我喜欢的是首先考虑依赖于哪个框架,再找寻该框架的平台无关性, 如果没有必要,尽量不要为平台无关(实际上是一种优先级非常低的非功能性需求)做任何事情,但如果有必要且成本允许,再做少许考虑,最好还是能够重用开源 世界的产品。

仍以OSGi为例,这个例子很好,它对Java语言本身(还不是面向对象的公共语义)非常依赖,直接依赖至VM的spec,当然也写了些代码以避开 ClassLoader的个性,即使如此,OSGi事实上实现了从微设备到大型机全套支持,借助Java的平台无关性,既没有易用性、性能和成本方面的丝 毫损失,也为上层平台提供了平台无关的环境。同样,为Mac OSX设计的很多非常优秀的软件都没有考虑平台无关的问题,而是用在PC上再做一套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都是值得思考和借鉴的解决方案。

有点忙的泡泡
(转载本文需注明出处:Brian Sun @ 爬树的泡泡[http://www.briansun.com])


posted @ 2005-11-17 09:19 Brian Sun 阅读(6140) | 评论 (10)编辑 收藏

重温2005年1月期的《个人电脑》,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这篇文章的思想是说虽然每种电子产品都努力成为未来时尚,但任何电子产品都不会成为 未来时尚,因为在它们被普及之前它们就已经被淘汰了。(我认为作者是这个意思,但如果不是,请原谅)。文章以iPod为例,iPod?我没用过,但是我身 边这位同事,正在使用。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所有绝对创新的产品——注意,是绝对创新——都是超前的,不易被人理解的,流行不流行都是它的表面现象,它的本质是颠覆了人们之前 的某种理念。历史证明这种创新很难成功,想要举出一个伟大的发明因不合时代要求而饱受磨难的例子非常容易,找个小学生就可以了;历史证明这种创新很难成 功,但iPod不是失败者中的一员;历史证明这种创新很难成功,除非。。。。。。

除非什么?先看看我常说到的三个例子。

iPod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歹怪的东西,它违反了人们之前对MP3播放器的要求,它既不轻也不小,没有击中人们对随身听的主流需求;但是iPod引 入了另一些优点。。。可以播放很久。。。你都不知道自己想听什么。。。华丽的外观。。。等等等等;事实是iPod取得了市场的胜利,传统MP3厂商推出了 大量模仿iPod的产品也丝毫未能撼动它的地位,iPod嘲笑别人“你们不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抨击iPod的人则说“iPod将用户导向了一个错误的 领域,用户是缺乏理性的,他们并不了解自己的需要”,这就像辩论赛的双方,正方说反方没有读懂辩题,反方则说正方在歪曲辩题。

另一个例子来自Google Talk,现在我已经基本离不开它了,虽然在几个月前我曾扬言“聊天工具我只要QQ”。Talk的出现来自对传统及时通讯工具(IM,Instant Message)和“因特网实时聊天”工具(IRC,Internet Realtime Chat)的反叛,这些工具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趋向复杂和娱乐化,互联网上随处可见“QQ大战MSN”之类的帖子,评价它们娱乐功能之间的差 异,但是Talk却以简洁的外观和几乎可以称为“功能不全”的软件设计杀入市场。与前一个例子相比,Talk并未取得什么可以称道的成功,但它的成功是必 然的,我有我的理由。

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会有些违反市场原理的所谓绝对的或彻底的创新取得胜利了呢?问题场出在我们的意识上。这就好比你遇到一位美女,你把她跟老婆做 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后发现她比老婆更性感,但没有老婆可爱贤惠,这时美女向你表达了爱慕之心,怎么办?哈哈。我用脚趾头想一下也知道会有两种结果发生,一种 是在犹豫痛苦了很久之后终于还是回到老婆的怀抱,让美女失望即使她取得过短暂的成功,另一种可能是和老婆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隔阂(不知道这些隔阂是从哪 来的)最后“不得不”分手,然后在痛苦了一小段时间之后又找到了新的归宿。而我要表达的观点是,这两种结果产生于两个不同的隐喻。在前一种情况里,美女向 你示意的结果是你认为她可以成为你的老婆,也就是说,她的目的是老婆,她的竞争对手是老婆,你必须在她和老婆之间作出选择。而在后一种情况里,她为自己设 定的隐喻是“情人”,她的目的是成为你生活中的另一个角色,因此你很快就接近了她并在不经意间帮助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个例子足够夸张了吧?再看看前面两个例子,开头那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作者的观点是iPod的隐喻并不是一个MP3随身听,而是一个晶体管 收音机的替代品。(做惊讶状)试想人们为什么听收音机,是为了随时随地可以听到已经录制好了的节目,这些节目包括多数具有听觉享受的声音内容,并可以随意 切换,而现代收音机的缺点是这些节目不能随意组织,有时还会被地理位置影响收听品质。iPod没有地理位置的影响,节目可以随意组织,(也可以 Shuffle),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互联网和BT下载等技术已经可以很方便的找到所以你喜欢的节目,除非你喜欢某个电台的DJ,或者喜欢打热线电话参加 互动游戏,否则iPod都可以胜任。此外,我们应该对网上可以下载的声音内容越来越丰富充满信心,我之前的一个室友一直以听mp3的评书为杀时间的主要方 式。

我已经离不开Talk了,自从我跟一个武大的MM常用Talk聊天之后,现在跟老婆也总是用Talk聊天,Talk的好处是轻磅,速度快,窗口小, 不占空间(桌面空间和内存空间),没有乱七八糟的提示和广告。与Gmail良好集成,最近还发现它的一个好处是使用开放协议,所以在我刚买的iBook上 没有Talk我还可以用Google帐号跟Talk用户聊天(用iChat),这样又充分利用了iChat的优点。上次见到dudu(很久了)的时候还谈 起Talk,很多人认为Talk的优点在于跟Gmail的良好集成,这意味着Talk存在一个很有竞争力的隐喻:“能聊天的邮件提醒器”。如果你大部分的 网络生活都跟Gmail联系在一起,那你真的会离不开它。

隐喻的魅力是可以让一个不易被人理解的创意变得易于被人接受,不理解不要紧,感情上的接受是最重要的。事实上,隐喻并不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某个概括 或总结,而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的描述。虽然歪曲,但毕竟是体现本质的。不仅不同的隐喻可以导致不同的后果,同一个隐喻也可以导致不同的后果。最初老师在课 上讲“菜单”,很多学生都笑,“此菜单非彼菜单也”。Windows中提到的主菜单有很多,每个窗口都有一个,优点是菜单的内容与窗体(甚至窗体的内容) 相关,在同一个桌面上可以看到主菜单的比较,缺点是带来了大量的视线转移,且存在菜单被遮蔽的可能性。Mac系统上的主菜单是全局唯一的,随当前激活的窗 体的改变而改变,优点是为不会出现用户“找菜单”的局面,缺点了降低了菜单在应用程序功能中的地位,好在多数用户在从“初级”向“中级”的转变中,对菜单 的依赖越来越少,对快捷键(Mac上称“键盘迅捷”)的依赖越来越多。

泡泡很久不见

posted @ 2005-11-15 16:54 Brian Sun 阅读(3022) | 评论 (8)编辑 收藏

首先要做个广告,UMLChina(http://www.umlchina.com)是一家致力于在国内普及UML工具和方法学的一家网站,UMLChina目前已经举办过17期公开课,第17期于上周六周日在北京举行,主讲是国内第一批该领域的先行者潘加宇,熟悉<<程序员>>的朋友们应该非常熟悉这个名字。我有幸去听了这次公开课,虽然课程的内容多数对我来说是很熟的了,但是课程的形式上还是让我感受到了一丝震惊,我已经很久没有认真听过课了(大三的时候我喜欢学校里几个教管理学的教授,挺的很认真,此后就再也没认真听过课了),但是这次为期两天的课程还是给我感觉吸取了很多能量。作为一个学生的观点,我认为能吸引学生是合格的老师的第一道门槛;作为一个老师(我偶尔也走上讲台),我认为一节课能让学生领悟到一个或两个道理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老潘就是这种讲师。(本条广告不收费)

第二件事还是做广告。在上课的空余时间里,我看了<<UML Distilled>>这本书,最新的版本是第三版,里面涵盖了UML 2.0的主要内容,Martin Fowler的书我全买了,也全看了,每一本都是经典,没有一句废话。可是令我有些不爽的是这本书的翻译。这本书的翻译者和本书第二版的翻译者是同一个人,可能这位翻译者在翻译上一个版本的时候UML界的一些术语的译法还没有统一,所以用的词和我们后来看到的多数关于UML的主流文档和书籍中不太一样,为个人阅读带来了一些不便,这一版他还沿用了上一版的译法,可能是译者很满意于自己以前的作品的缘故吧。(本条广告也不收Martin Fowler的钱了)

最后一件事是想讨论一下这本书里的一个译法:译者把所有的Use Case都翻译成了“用案”,而不是我们闭着眼睛也能说出来的“用例”。事实上China-pub上曾经还有翻译成“用况”的,并且讨论也十分激烈。关于这个词的翻译我想了很多,(没有利用上课的时间想,呵呵),最后我还是觉得可能“用案”更贴切一些。我的理由是这样的:case一词在国内用的最多的地方一般都翻译为“案例”,主要出现领域是管理咨询业和大学教育,所以为了保持其字面意思,还是翻译成“用例”或“用案”比较好,至于“用况”,不容易让人联想起Case来,要知道技术翻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隐喻”,任何翻译都应该保证“Use Case”和“Test Case”在本质上是一种东西,二者的差别应该体现在用途和形式上。就像男人和女人的本质都是人一样。如果Test Case能翻译成“测况”的话,那我就实在佩服这位译者的想象力和勇气了,因为“测况”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测试实况”。接下来比较“案”和“例”,因为案有书面表示的意味,与公文打叫道的工作常常被称为“文案”;而“例”既有依据的意思,又有规定的含义。我认为使用“用例”一词的译者认为用例既是一种依据也是一种规定,所以应该用“例”。但事实上使用Use Case一词的老外也许并不是这种看法,他们可能既不是想要依据,也不是想要规定(Specification),而仅仅是想要一种结构化的文档,该文档以定义角色和封装角色的目标为表现手法,很好的为需求的描述和特征的枚举提供了。所以,“案”更能表示其英文原意。而Test Case则可以翻译成“测案”,如果不舒服,就叫“测试案例”好了。下面附上<<国际标准汉语大词典>>对这两个字的分别解释。


1.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子。~板。书~。条~。拍~而起。
2.提出计划、方法和建议的文件或记录:档~。备~。议~。提~。方~。有~可查。~卷。~牍。
3.事件,特指涉及法律问题的事件:惨~。血~。~件。~例。~犯。破~。
4.古代有短脚盛食物的木托盘:举~齐眉(形容夫妻相敬)。


1.可以做依据的事物:~证。~题。举~。~句。~如。
2.规定:~外(不按规定的,和一般情况不同的)。体~。凡~。条~。破~。发凡起~。
3.按规定的,照成规进行的:~会。~假。~行公事。
4.调查或统计时指合于某种条件的具有代表性的事情:事~。病~。案~。

我本人英语水平很烂(不是谦虚),所以对于翻译也没什么发言权,更不想跟技术翻译精英们叫板,这篇随笔仅是随便聊聊,弥补一下中秋之夜没有写blog的憾事罢了。

posted @ 2005-09-19 14:37 Brian Sun 阅读(3008) | 评论 (7)编辑 收藏
南京有四家Starbucks,分别是东方商城店、大洋百货店、1912店和北极阁店。我在南京待了8个月,除了最后一家我没有去过外,其余全都去过。粗 略的估计一下,总共去过Starbucks不下40次,喝过店堂咖啡不下50杯,买咖啡豆3包,杯子两个,点心尝过不下10种(显然每种只吃过一枚),由 于南京Starbucks没什么特别的熟客,所以我这样的记录,已经可以排上TOP10了。

如果有人问我南京最让我感到舒服的地方在哪?那么我只能说,家、单位、Starbucks。所谓家,只是租的房子而已,不认识几个邻居,所谓单位,不过出 差办事而已,不认识几个同事,唯独Starbucks的服务员认识的多,比我的邻居和同事加起来还多。我觉得Starbucks“第三空间”的营销对我来 说最有效不过,事实上我把Starbucks当成一种寻找灵感的场所。对于学习来说公司太死板了,家里太安逸了,只有Starbucks可以读下有内涵的 书;对于工作来说公司不安静,家里没感觉,只有Starbucks可以想清楚平时想不清楚的问题;对于交友来说公司和家都不可能,只有Starbucks 最有品味。可以说我在南京除了在家、公司和在交通工具上的时间,剩下时间的80%都是在Starbucks渡过的,真的要走了,却难免有些舍不得。

但是,当要我评价南京这三家Starbucks所提供的服务时,我突然想不到什么褒奖的话了。我总是发现一些弄不明白的奇怪现象。

东方店是我第一次去的店,因为恰好在新街口的有力位置,标志又比较大,容易被发现,不好的一点就是店面太小,有些拥挤,来往的客人杂乱,三教九流什么都 有。更让我不明白的是,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就和里面一个服务员谈的猛投机,把跟咖啡有关的一切都谈了,她还教会了我很多我不懂的东西,我买了一包豆子一个杯 子以表示感谢。奇怪的是从那以后我每次去她都不认识我,然后我每次去都要再跟她聊一遍之前聊过的东西,实在很搞笑,像遇到了某部电影中患有失忆症的女主 角。虽然她的态度依然跟第一次认识一样好,可这种事情我还是头一回遇到,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后来我主要的去处就是1912店,这家店的优点就是人少,空旷,屋顶高,非常符合开放式办公场所的要求。我跟这里的每一个店员都很熟,跟店长也聊过一次。 我喜欢跟这里的人聊天,要知道,我通常是他们从开门的时候(上午11点)坐到晚上8点,如果没人聊天,仅仅是读书和写东西,那将是多么枯燥的一天啊。不知 道是不是不善于聊天的缘故,我发现她们在聊天时都不太放的开,其实她们的水平和内涵可能要高于她们给客人的感觉,她们中的一些给客人的感觉是平庸的南京女 孩,另一些把自己打扮的很时尚并更愿意跟老外聊天。我曾建议Starbucks为她们的店员加薪,以鼓励她们多读一些有内涵的杂志和了解一些重要的新闻便 于和客人交流。如果我是Starbucks的咨询服务供应商,我会建议她们在开下一个店时以更高的薪水聘用学历更高和更有品味的男性服务生,而且由于 Starbucks的定位是“第三空间”而不是“休闲场所”,所以服务生的性别和长相并不重要。其实1912店仅有一个服务员给我的影响最好,成熟中带有 一点理性,老成中带有一点随和,给人一种驾驭生活的自然感,可惜半个月前以薪水为主要理由离开了Starbucks,到附近一个地产商那里做物业去了。还 有一个叫Apple的女孩,看起来很像她的名字,很可爱也平易近人。

令我奇怪的还不是这些,我在最后一两个月里惊奇的发现,她们对我的态度正在逐渐下降。当我刚成为这里的“超级熟客”时,每一个人都对我非常好,只要有空就 会主动跟我讲话,跟我分享工作的心得。但是最后的一段时间里,因为我也不知道的原因,她们对我越来越冷淡,以前一些基本的要求比如加热已经冷了的咖啡也变 的吞吞吐吐一脸不情愿的感觉。当然,我的感觉也可能随心情而变得不太准确,因为我之前来的时候多数心情不太好,现在来的时候多数心情很好。但我也觉得可能 另有原因,或者是我的一些琐碎的小事做的不对导致的累积效果,比如下面一件事情。

不久前我在1912店居然认识了一个大洋店的服务员,当然她也是以顾客的身份来的,她跟本店的服务员都很熟,这使我忽视了她们存在略微的竞争关系,而后来 我们聊的很投机,我跟多数学管理出身的本科生都能聊的很投机。后来我去过一次大洋店,那是我去的唯一一次,那里的缺点是太吵,人很多,几乎可以跟KFC、 PizzaHut这样呼吸困难的场所媲美。后来我曾想把博客园的一次4人规模的聚会定在那里,可惜沙发已经被坐满了,我们被迫换了地方。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我对刚刚所说的问题其实没有发言权,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顾客,没有投资经验,没有开店经验,也没有为这类企业做过咨询,也许她们有 着某些特殊的苦衷我不知道,如果本文对南京Starbucks有任何冒犯的地方,敬请原谅。如果再要我为Starbucks提一次建议,我可能不会再提起 任何与服务员有关的问题,我可能会说:“请让所有的Starbucks店面都通上Wi-Fi,谢谢。”
posted @ 2005-09-04 20:59 Brian Sun 阅读(4419) | 评论 (16)编辑 收藏
“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甬道通向外面,它跟洞穴内部一样宽。他们从孩提时代就在这里,双腿和脖子皆被锁住,所以总是在同一地点。因为被锁住也 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跟他们隔有一段距离的后上方,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和囚徒之间,有一条高过两者的路……” ——柏拉图《理想国》

这将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在洞穴中的人即使他们都可以交流,都有思辩能力,都有人类与生具来的理性和道德观念,他们也依然会认为他们所看到的就是真实的世界,即使这个世界是无声的。苏格拉底说“这是难以避免的。”

1。Matrix I(译:黑客帝国/母体/矩阵/二十二世纪杀人网络)
肉体被作为庄稼一样在surface种植,灵魂在AI中享受欲望的折磨,这正是对能源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的人类,这既是极大的讽刺,也是历史的终结—— 撒旦为上帝的子民创造了另一个上帝!因为人类从生下来开始,身体所接收到的所有信号都是来自Matrix的电子信号——通过插在脑后的管子——所以死都不 知道自己一辈子都躺在培养皿里,这就是洞穴寓言。片中著名的一句对白是“——Why do my eyes hurt?”“——You've never used them before.”千万不要以为洞穴寓言就是“井底之蛙”,其实柏拉图的思想跟中国古代的老祖宗们的想法是很不一样的,或者说背道而驰。中国人强调不要用肉 眼看世界,要用心眼,而柏拉图却说不要用心眼,要用肉眼——是的,你可能never used them before!

2。Matrix I & II & III(译:黑客帝国/母体/矩阵)
是的,我没有搞错。我一直认为黑客帝国I是一部电影,而黑客帝国I加II加III合起来是另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在未来的世界(当然,是否是未来的世 界还需要证明,考,难道是现实世界?!),AI创造了两个虚拟现实环境,黑学者(比如我)们称之为虚拟现实游戏,就像未来版的RPG,一个称之为 Matrix,另一个称之为Zion,人们首先在Matrix中玩,玩的好的人继续玩,玩的不太好的人(比如头疼)可能会被选中玩另一个游戏Zion。具 有反抗意识的人通常会被选中,但是结局是什么,取决于你的多次“选择”。"Choic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Real"!但是,如果你要问“哪一个世界是真的?”那么不好意思,you asked the wrong question!

3。The Thirteenth Floor(译:第十三层楼)
人类创造了一个虚拟现实游戏(跟上面讲的是同一个概念),游戏中的AI玩家居然发明了同样的一个游戏!也就是说AI发明了AI,这就像机器制造机器一样, 是人类一个时代的结束。现在的问题是“哪一个世界是真的?”我不知道导演是否想到了这一层,但至少影迷想到了!如果电影中男主角到的最后一个世界是真实世 界的话,那么他怎么可能通过杀死他自己而互换位置呢?这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没有真实的世界!那我们现在的世界会不会也是?。。。。呵呵, sorry,joke!是不是有够“洞穴寓言”啊?!是不是比“洞穴寓言”还“洞穴寓言”啊?除了这个想法在当时比较新颖以外,这部电影没什么其它优点 了。

4。Avalon (译:阿瓦隆)
AI的起源在哪里?我觉得这是评价某个硬科幻的思路够不够科幻的一个重要标志。“第十三层楼”认为AI是某个天才科学家的发明,这不符合人类目前的社会和 历史原理;“我,机器人”和“黑客帝国”认为人类为了解放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创造了AI,已经比较符合实际可能的情况了;但是, “Avalon”更强,他认为人类为了娱乐而创造了AI,想想看,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技术在哪里?在Intel吗?不是,在显卡芯片制造商的手里!这 不正是为了娱乐业而发展的技术吗?个人认为这种想法更符合现实状况,这使得在数十年或数百年后这部电影所说的故事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不好意思,有点跑题。“Avalon”告诉我们,未来的人类大都沉浸于一部游戏之中,游戏里的人分不清真实的世界与虚幻的世界,只有女主角还好。但是,影 片的结局却告诉我们其实女主角所在的那个世界也是虚幻的世界。ok,所以同黑客I&II&III一样,没有真实的世界,每个人都处在岩洞 之中,并认为影子就是世界。

5。Island (译:逃出克隆岛)
新片,昨晚才看的。与前几部电影不同,这部片子不是讲人工智能的。它描述了人类为了拯救自己而创造了很多个克隆人,克隆人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笼子里(地下 军事掩体),他们被欺骗说外面的世界被污染了,我甚至怀疑骗他们的人还拍了部科幻电影告诉他们这是真实的记录,有点类似韩国动画片“晴空战士”。最终他们 还是怀疑自己一直被欺骗,并逃了出来,当看到外面的世界时,他们惊呆了,因为他们的智商相当于15岁的孩子,且从未见过红绿灯,也不懂性。与洞穴寓言不同 的是,他们仅仅是人骗人,而不是肉体骗灵魂,也不是灵魂骗肉体,所以难免故事情节会有些单调。更令人气氛的是,这部电影充满了微软公司的广告,包括醒目的 Xbox的绿色标志和MSN的蝴蝶标志。Michael Bay的行为应该收到全球影迷的声讨!

看电影的泡泡

posted @ 2005-09-03 15:51 Brian Sun 阅读(6048) | 评论 (5)编辑 收藏
还记得我的文章吗?http://www.blogjava.net/briansun/archive/2005/03/21/2274.html

现在,有两件事情需要补充:
1。我当时(3月份)的猜测已经得到证实,Borland已经宣布作为独立软件的JBuilder已经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下一个版本的JBuilder (可能是2006,今年年底将发行Beta版)将建立在Eclipse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作为Eclipse对头的JBuilder已不复存在,现在的 JBuilder将是以一组Eclipse的插件形式提供给它忠实的用户和粉丝的。

2。BEA已经把AspectWerks贡献给AspectJ这个已经不是新闻了,但是直到今天我才意识到这一战略的真正含义!原本AspectJ由 IBM一手主导的情况已经被改变了(施乐已经交出了AspectJ整个开发小组,现在的领导人是IBM的Adrian Colyer),现在的AspectJ是由IBM和BEA联合控制的产品。看看有关AspectJ 5的随便一篇报道吧,长期以来在AOP领域内的楚河汉界——语法方面和XML方面——转眼便成了一条通天大道!而AspectJ昔日的最大竞争对手今天也 手拉手肩并肩的走在了一起,就好像那些战火和硝烟只存在于日记中一样。

2004年,AOP的创始人Kiczales曾有过一段访谈,大概介绍了AOP的标准化之路,其中给出了两条道路供世人选择:以AspectJ为标准,或 者,以AspectJ来制定标准,现在看来IBM和BEA已经代表人类作出了选择。想到这。。。。。。我真的无话可说了。

而且,BEA的野心还不仅仅局限于此。“在开源的世界里,什么是贡献?”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是下面这个问题要简单一些:“靠昆虫传媒的花为什么都要好看 一些?”BEA贡献出AspectWerks的代价是得到了整个AspectJ,并且它已经多次表示将在JRockit中全面支持AspectJ了!设想 一下这是什么样的局面吧,作为中间件巨头的BEA,现在已经具备了随时可以将它庞大的产品线全方位的平移到轻量级容器的路线上去了,因为它可以从虚拟机的 级别支持AOP,釜底抽薪式的对所有开源容器发起新一轮的剿匪运动!IBM怎么办?IBM也没办法啊,除了应招之外还能干什么,好在IBM的精力全在这方 面了,又有AspectJ的主控制权。再假想一下——最后一次假想,如果IBM和BEA联手转向轻量级容器。。。。。。宁可。。。不要让。。。漏网!—— 嘘,小声点!

写日记的泡泡


posted @ 2005-09-02 17:23 Brian Sun 阅读(2803) | 评论 (5)编辑 收藏

1。随处可见猜想。
在未来的软件开发过程中,AOP将以一种基础编程能力的形式出现,与OOP共同发展,成为主流开发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目前为止,AOP只是作为一种开发工具、或运行时代码而存在。到了那个时候,可能没有哪个产品声称:“我使用了AOP”,因为没有哪个产品没有使用AOP,就像现在没有哪个产品没有使用OOP一样。就算你的源代码中没有应用到编程语言的AOP能力,你也可能调用了某个应用了AOP的基础库。事实上,AOP之父Kiczales认为AOP可能首先在操作系统上有一定规模的应用。

2。语言级猜想。
AOP的真正实现是在一个特定的语言基础上的。比如数年之后,人类开始普遍使用K语言(K是J的后一个字母),K语言在语言本身上就可以编织和横切。此时AOP才得到真正的成熟,因为程序员在编写代码时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用到的是曾经的OO还是现在的AO,只有了解K语言虚拟机构造和背后实现的人才知道。但是,可能由于人固有的思维方式的问题吧,AOP仍然不会比OOP要使用的更多,甚至有可能仍然是Kiczales所提到的15% Solution!但是,从语言的角度去实现AOP也许会给人类的编程观念带来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像OO所带来的一样。

3。存在AOD/AOA猜想。
OOP对人类的影响远不如它的两个弟弟OOA/OOD,后两者已经为整个软件开发行业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革命,它至少使得全世界开发团队的人数扩大了10倍,开发工具和平台的复杂程度增加了10倍,完成客户某些简单要求的成本降低了90%,唯一的遗憾的是,软件开发的效率几乎没有数量级上的变化(依据《没有银弹》)。既然存在AOP,我们猜想也会存在AOD/AOA,比如会存在面向方面的重构手段,面向方面的设计模式,面向方面的最佳实践,面向方面的过程管理,以及在UML的未来版本中看到为面向方向而专门做的改进,甚至添加一个新的UML图类型。当这些东西都产生的时候,AOP才真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4。可执行用例猜想。
AOP是一个广泛适用的充满想象空间的新技术,但是目前人们对AOP的研究方向过于狭窄,大部分声称正在研究AOP的开源项目其实是把AOP当成一个辅助工具来使用,这些项目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做企业开发环境下的容器,他们并没有针对AOP本身进行开发。事实上,依照Jacbson的说法,AOP将直接导致软件的开发分为两种形式——对模块的开发和对用例的开发,现在的用例仅仅是图纸,必须要转变为OO代码才能执行,但是一旦有了AOP,AOP可以直接依据用例的定义,将多个不同的模块(可能来自不同的开发单位)连接起来,形成方面,而方面本身是可以执行的(语言级猜想),所以用例也就不再是图纸而是可以执行的了。这对于以UML为核心的现代软件过程来说,是个极好的信号。

5。标准化猜想。
OO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就要一致对外,统一了内部的概念,剩下的争论就只有实现问题了。我个人认为,多数OOP语言在概念上都是一致的,这种概念被语言学称之为语义,多数OOP的语义来自Smalltalk和C++这些早期尝试者,少数来自Java这种在技术的成熟期涌现出的商业产品。AOP目前还面临着这个问题。业界对AOP的标准化过程有两个猜想,一是由AspectJ领头,各大AOP实现都以AspectJ的语义作为研究问题的基本用语,设计和实现沿用现在的思路;另一个猜想是由权威组织,(开源、商业、或全球研究组织),如Eclipse/IBM/OOPSLA等等拿出一个统一的AOP语义内核,所有AOP项目都以该内核为基础开发。Java虚拟机是前一种思路的成功案例,后者则以XML为代表。

6。全静态编织猜想。
下面讨论一个实际的技术问题。时下多数AOP项目采用的编织技术无外乎两种:静态编织和动态编织。前者是指在编译前(预编译期)、编译期、和编译后编织,后者是指在运行期编织。Kiczales认为虽然没有明显的技术缺陷,但动态编织可能会面临一些发展远景的问题,他称之为“软件的演化问题”。不知道我对大师观点的理解是不是准确,我认为由于被编织的代码是在变化(发展)中的,我们总是希望这种变化对编织本身的影响最小,这时静态编织面临的问题最多就是重新编译,而动态编织可能不会那么简单。此外,全静态编织会导致另一个优点——这听起来有点奇怪——就是能力较弱,因为全静态编织继承了OO语言本身的约束,比如Java的约束和.NET之CLR的约束等等,这对于更规范的使用开发利器是大有好处的。“应该对人类准备大规模应用的每一种新工具小心钳制。”

7。AOP的诞生之迷猜想。
Kiczales先生在从事AOP的研究和开发之前也曾接触过其它对OOP的改良研究,其中包括反射和元对象技术。事实上,心平气和的说,后两者的变通能力和灵活程度都在前者之上,但是正因为如此,语言学家们认为,这些技术并不能有效的改善OOP的弊端,甚至还有可能引狼入室,带来新的“狼人问题”。后来,当Kiczales发现AOP时,他明白这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他认为他们抓住了问题的咽喉。时至今日,AOP的实现技术已经千姿百态,百家争鸣了,但是,AOP创立之初的种种想法也在这种百花争艳中渐渐被人们遗忘,现在利用反射、元对象技术以及种种双刃剑式的技术来实现AOP的想法已经像争抢参院席位一样争夺市场的认可,这是事物的发展还是理想的倒退?AOP何时才能回归它的本原?上天为它安排的命运究竟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最近,我和我的几个朋友正在组织一批开源斗士们合作编写AOP.NET,这是一个开源软件,在博客园上可以看到部分有关该项目的消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一些基本的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本文来自我对AOP的一贯看法,也是我对社团里很多问题的一个集中性回答吧。

开源泡泡
(转载本文需注明出处:Brian Sun @ 爬树的泡泡[http://www.blogjava.net/briansun])

posted @ 2005-08-31 13:53 Brian Sun 阅读(4203) | 评论 (3)编辑 收藏
这一天必须要写一篇blog,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因为这一天对我来说太不平常了。

首先要庆祝一下中国情人节,因为七夕是按农历算的,而后面我要说的几个纪念日都是按西历算的,所以这在同一天纯属巧合。记得我在今年西洋情人节的那一天也 写过一篇blog,呵呵,算是呼应一下吧。祝愿天下所有的请人都能过好这一天,尤其是中国的请人,不要吵架,不要闹别扭,不要过得太平庸免得后悔,不要在 这一天表白免得被据了以后终生难忘,不要在这一天去太远的地方玩,别忘了小偷们也想过好情人节,最后,一定要记住,日子是慢慢过的,所以不要花太多钱,哈 哈。

这一天之所以对我的一生都有巨大的影响,其实真正的原因发生在1995年。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按照(我家里的)惯例,我要在假期学一样东西。从小学到初中 我学过国际象棋,学过英语(那时候小学是不教英语的),学过数学竞赛(我拿过不少奖,自己赞一下),学过骑车,学过游泳,其中数学竞赛成绩最好,但是每一 样都对我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让我受用终生。下面该学什么也是家里一直争议的话题,父亲在这件事情上具有最终决定权,他很想让我学电脑,但是说实话,电 脑是什么,我们家没人知道。后来父亲大约花了几百块买了一台“小霸王学习机”,现在看来就是一个有QWERTY键盘的游戏机,但是有些学习功能,比如五笔 字型,广告是成龙做的,很有吸引力。我整个七月份就在家里玩学习机,玩的很开心,父亲发现我的指法越来越熟练,觉得我学电脑可能会有天赋,就给我报名参加 了一个学习班,他哪里知道,我后来学习的东西同指法几乎没什么关系。

学习班是由父亲的一个朋友办的,我在后来的很多年中都跟他保持密切的联系,他是那种入门很早的人但是有点玩世不恭的人,其实他没有教过我一天课,但我仍然认为 他是我的启蒙老师。学习期共有15天,安排的很有意思,5天DOS,5天五笔字型、汉字系统和字处理软件(UCDOS/WPS),最后5天Basic,老 师在考虑要不要教Foxbase,后来决定还是basic,容易让人接受,也许我应该认认真真感谢一下这个决策,如果当年我学的真的是foxbase,我 一定会听不懂或者因为无聊而不会走向编程的道路的。

我一下子就被Basic的世界吸引了,一行一行有意义的单词和数学公式的组合,竟然能“跑”出一个自动化的程序来,太神奇了,我立即被这种力量征服了,并 且在未来的10年中从未停止过对这种力量的追求。后来的一个老师说,人类发明每一样东西都是对人的一种自然属性的延伸,我觉得很有道理,人类发明汽车是对 人脚的延伸,发明望远镜是对眼睛的延伸,发明电话是对耳朵和发声能力的延伸,而发明电脑则是对思维能力的延伸。对于一个在小学时就对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充 满兴趣的人来说,对思维能力的延伸是多么必要而有价值的一件事情啊。

这一期学习班是从8月1日到15日,所以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10年前的今天我第一次接触了编程!这难道不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吗!

学习班的最后一天是多媒体电脑的演示,因为当时刚刚出现VCD2.0,MPEG协议也刚刚引进国内,所以用电脑放出来的清晰电影实在令人着迷,(所谓清 晰,是指在13寸弧屏上的效果),看完侏罗纪公园一之后,学习班就结束了,人们也回家了,只有我还在一台80286上用basic写各种各样有趣的东西。 刚刚提到的那个老师给了我一项任务——写一个统计成绩和平均分的程序,可惜当时不懂得保存,这个程序现在已经失传了,但它确实是我写的第一个软件。

因为接触了编程语言和排序算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算是个完整的程序员了。开学以后我就报名参加了中学生计算机竞赛,恰好竞赛也是编程性质的,很多年以后 我才知道省里的竞赛AOI(Anhui Olympics of Infomation)是仿NOI(National...)的,而NOI是仿IOI(International...)的,而IOI则是仿ACM ICPC(国际大学生编程竞赛)的。在竞赛班上的学习对我的启发和帮助就不言而喻了,你可以想象一个初中生每天都跟离散数学、组合数学、图论、数据结构、 Quick Basic/Turbo Pascal/Turbo C、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算法(比如笛曲克斯拉)打交道的样子吗?这些都使我至今收益,其中最值得赞一下的成绩就是连续3年在本市的竞赛中夺魁,但是由于本省人才济济,以数十分之差 (数十分在竞赛中不到一个TestCase)没能进入省队,后来进入省队的几个人都拿了全国金牌并参加了国际竞赛,还有人拿了国际金牌。我想假如我在别的 省可能已经进了国家队,但是我仍然不后悔,那样我不会很早学OO,不会选文科,也不见得会有现在的独特思维方式。

成绩也常常伴随着失败存在。第一次参加竞赛的失败使我看清了Basic语言本身的缺陷,这使我决定要学习一种纯面向过程语言,Pascal语言由于描述算 法和数据结构的能力及其在竞赛中的普及程度首当其冲,但我没有选,而是去安徽大学学了C语言,这也是一次对我后来发展路线产生巨大影响的决策,而这个决策 也发生在8月,安大的这一期培训班,也是在8月中旬。

除了这两件事情之外,今天还有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那就是半年前的今天——2005年2月11日,我写了自己的第一篇blog,哈 哈,dudu别急着感动,那篇文章好像是批评BlogJava的。:) Blog是我职业生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以前常常苦于有想法没机会表达,不表达自己都记不住,或者由于没有被语言化而使得很多 想法都转瞬即逝,或流于表面不能深入思考,blog真是个好东西。

不多说了,该吃中饭了,回到我们前面的话题,我小时候就想知道牛郎织女到底是一年见一次还是一天见一次呢,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啊,哈哈,搞不懂。

posted @ 2005-08-11 12:00 Brian Sun 阅读(2081) | 评论 (9)编辑 收藏
     摘要: {关键字}
测试驱动开发/Test Driven Development/TDD
测试用例/TestCase/TC
设计/Design
重构/Refactoring

{目录}
TDD的目标
TDD的优点
TDD的步骤
FAQ
Best Practise
关于单元测试
实例:Fibonacci数列
关于本文的写作
后记:Martin Fowler在中国
鸣谢

什么时候重构?
什么时候设计?
什么时候增加新的TestCase?
TestCase该怎么写?
TDD能帮助我消除Bug吗?
我该为一个Feature编写TestCase还是为一个类编写TestCase?
什么时候应该将全部测试都运行一遍?
什么时候改进一个TestCase?
。。。。。。

(转载本文需注明出处:Brian Sun @ 爬树的泡泡[http://www.briansun.com])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5-07-31 02:08 Brian Sun 阅读(15278) | 评论 (26)编辑 收藏
英文名:About Face 2.0 - The Essentials Of Interaction Design
中文名: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

作者:Alan Cooper,Robert M. Reimann

泡泡的评价:
本书第一版几乎引发了一张全球软件界的革命,然而这次革命的影响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今天的多数软件中体现,这不是人类的悲哀,这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事 业。自从我们选择入了软件这一行,我们就有义务为用户提供经过出色设计的软件,可尽管如此,我们当中仍然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设计。本书的作者 Alan Cooper为微软拿到了为数不多的几个Jolt大奖中的一个——Visual Basic2.0,也为我们提供了为数不多的几本好书中的一本——About Face2.0。我们崇拜大师,并不因为他们是上帝,而是因为他们是上帝的布道者;我们渴望设计,并不因为设计代表一切,而是因为一切都依靠设计。书的扉 页上写着:“因为设计,所以出色”。

China-pub的简介:
本书是一本由一位在交互设计前沿有着10年设计咨询经验及25年计算机工业界经验的卓越权威撰写的设计数字化产品行为的启蒙书。它探索了一个独特的设计领 域,即复杂系统行为的设计——特别是软件激活技术。本书论述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设计观念——人类驱动设计过程。 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大师经典之作,应该是一本产品规划师、界面设计师以及可用性工程职业人员或者程序员都想得到的书。

目录:

第一篇 了解你的用户

    第一部分 弥合差距
    1 目标导向设计
    2 实现模型和心智模型
    3 新手. 专家和中间用户
    4 理解用户:定性研究
    5 用户建模:人物角色和目标
    6 脚本提纲:将目标转换为设计
    7 综合好的设计:原理和模式

第二篇 设计行为和形式

    第二部分 除去障碍,达到目标
    8 软件姿态
    9 和谐与流
    10 消除附加工作
    11 导航和调整
    12 理解撤销
    13 重新思考“ Files ”和“ Save ”

    第三部分 提供高效能和愉悦
    14 设计体贴的软件
    15 设计智能的软件
    16 改进数据检索
    17 改进数据输入
    18 为不同的需要进行设计

    第四部分 应用视觉设计原理
    19 外观设计
    20 隐喻. 习惯用法和启示

第三篇 交互细节

    第五部分 鼠标和操作
    21 直接操作和定点设备
    22 选 择
    23 拖 放
    24 操作控件. 对象和连接

    第六部分 控件及其行为
    25 窗口行为
    26 使用控件
    27 菜单:教学向量
    28 使用菜单
    29 使用工具条和工具提示
    30 使用对话框
    31 对话框礼节
    32 创建更好的控件

    第七部分 与用户的交流
    33 消除错误
    34 通知和确认
    35 与用户的其他交流方式
    36 安装过程

    第八部分 超越桌面的设计
    37 Web 设计
    38 嵌入式系统的设计

posted @ 2005-07-29 13:29 Brian Sun 阅读(3345) | 评论 (2)编辑 收藏

1。项目概述
简单的说就是“WHAT IS”。向任何对该项目感兴趣的角色传达这些基本的必要的信息。

2。风险列表
以头脑风暴的方式列出项目可能遇到的所有风险。风险列表一定要是客观的,既不能推卸责任也不能表决心献殷勤,要实事求是。

3。用例
需求的规范表现形式。用例并不一定要用UML用例图来表示,但是颗粒度是用例最难以把握的问题之一。

4。设计图
通常用于总体设计,可以是UML图,也可以是CRC卡,还可以是更灵活的一些东西,视项目组成员的习惯和水平而定。

5。构建工具
如Ant脚本,目的是实现每日构建。

6。版本管理
悲观锁如VSS或乐观锁如CVS/SVN,都无所谓,关键是要能管理不同的分支和历史工作成果。

7。测试用例
按TDD的说法,测试用例应该打成包,随产品已经发布,这样在每次修改代码之后或发布一个新版本之前都可以确保之前的代码仍然是有效的。

8。产品
包括二进制发布包和所有导致该发布包的源代码或原始配置文件。

9。发布说明
简述这一版与上一版的不同。当然还要包括版权声明、其它商品的版权声明、和许可证。

10。开发计划和迭代计划
项目过程中产生的制品,为日后开发其它项目提供参考资料。

RUP泡泡

posted @ 2005-07-22 09:46 Brian Sun 阅读(2118) | 评论 (4)编辑 收藏

近100年来美国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主流理论和理论框架,都会或多或少的在其它领域的主流理论和理论框架中产生映射,这是很多主修经管专业的学生改行进入其它领域后总的心得。在下不才,也是其中一员,并且也有一点自己的心得。

最近十年管理学界对体验经济的理论层出不穷,形成理论界的一大热点。总的来说,体验经济是将未来的经济模式,同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和服务经济相区别,对这个概念不了解的朋友可以先看一个写在《体验经济》一书扉页上的这个案例:

Rebecca的妈妈小时候过生日,Rebecca的奶奶自己亲手做蛋糕为她庆祝,她的原料比如奶油、鸡蛋、面粉等等都是从邻街的小店里面一美分一美分买来的。Rebecca小时候过生日,妈妈打电话给附近的一家蛋糕店,蛋糕店立即送来的美味可口的蛋糕,这样Rebecca可以请邻居家的小孩来过Party,这个蛋糕只要花十几美元。现在Rebecca的女儿过生日,Rebecca将整个生日交给Disney公司去办,公司的姐姐们带Rebecca的女儿和她的小伙伴们去城郊的一个小山坡野营。在那里,孩子们学会了自己搭帐篷,挤牛奶,采野生的葡萄酿酒,整理破旧的茅草屋。在一天的猎奇旅程之后,公司送每一位孩子回家,Rebecca付给了他们一张$146的支票。

尽管体验经济首先是在餐饮、旅游、娱乐、零售等行业首先发展并扩散开来,但是我相信,它迟早会在软件领域展露头角。我的这种想法由来已久,在最近一段时间里这个想法被激发,导致我写这篇文章,我认为体验经济至少应该在下面四个方面对软件界有所帮助:

1)近似帮助的导航。
如果你还没有下载Eclipse 3.1,那么你还不能真真了解我的意思。看看Eclipse的Million Downloads Challenge吧,3.1版正式版推出的第一天全球下载量就接近20万份,这绝不是宣传的效果,而是全世界的软件开发人员和关注软件界成长的人们共同的精神支柱。3.1版在易用性上又有大幅度的提高,随处可见的Html风格的说明信息,从一个对话框到另一个对话框的“超链接”,首选项的搜索与过滤,首选项的编辑导航(前进、后退等),FastView可以变成内嵌Frame,任意输入框里的工具条,任意输入框里的感叹号、问号和小红叉,等等等等,无一不在3.0版已经很“花里胡梢”的界面上再“锦上添花”。并且,知道内情的人都知道,这些对用户眼球产生极大刺激的小技量,对于Eclipse来说是多么的轻而易举。这么说吧,这些东西放在你的应用程序里面叫做“特性”,放在Eclipse里面叫做“对特性的应用”。

2)软件为什么不能用画的。
既然标准控件可以拖到窗体里变成代码,为什么用户不能用笔画一些代码出来呢?我想未来的软件应该会以某种“更自由”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体验。比如,用户可以画一个圆作为输入框;用户可以画一条线来表示状态条;用户可以画一个图标或写一个单词,再和一个程序定义好的Action建立链接;用户可以画一个小人提供导航;用户可以规定什么样的状态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用户还可以规定在哪里可以显示固定的及时帮助,什么时候可以显示浮动的及时帮助;最后,用户被要求画一个区域(可能是不规则的多边形)来把刚才画的那些东西装进入,这个区域就是我们所说的窗体(想想很多播放器都支持不规则的图形作为skin)。

3)同时面对新手和熟练工人。
关于气泡式的及时帮助,业界有很多的争议,这些争议大都来自不同领域的不同需求。比如一个面向客户的财务系统,开发者可能希望随时随地都能让使用者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或者这一步该怎么办),可是一个面向企业内部的财务系统,投资商则更愿意花费少许培训费用来使该系统的使用者更加熟练,这些费用可能会比在软件中加入大量的帮助更为经济,更重要的是,去除这些气泡往往会提高使用者的效率,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好处。所以体验经济要求我们的软件理念能在两种模式之间自由切换,甚至可能会同时体现在同一个系统上,比如某个在线游戏,新手希望能随时随地得到提示,而老玩家则希望在某个选项页上关掉这些提示——以速度取胜。

4)功能微调和界面微调。
多数软件已经开始向Extendable转变了,少数精英已经开始向Pluginable(这是我自己造的词,被画上红线别怪我,呵呵)转变了。有图形处理和媒体制作软件,如Photoshop、Fireworks、Flash,有开发工具IDE,如Eclipse、SharpDevelop,有浏览器如Firefox,有小工具如我正在使用的EmEditor等等,在SourceForge的排行榜第一名上待了很久不愿下来的Azureus - Java BitTorrent Client也是Pluginable的。更有令人惊奇的,有一个叫Java Plugin Framework(JPF)的项目可以为所有Java软件增加Pluginable的能力,这个项目吸收了Eclipse的思想,但是比Eclipse的插件平台更通用,更具扩展性,也更严格。至于界面上的微调,Eclipse也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它可以允许成千上万个View和Editor并存在同一个窗体里,并提供了最大化、最小化、FastView、内部Frame等多种展现形式,(意思是说它们不会太挤),甚至可以在界面上搜索和过滤这些parts,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将用户工作中能遇到的交互事件划分成更细小的颗粒。我认为未来的软件能让用户在更小的颗粒度上调整UI,比如某个用户会在用软件时自言自语:“这个的Label我不喜欢,我要变成Icon;那里有个Table太繁琐了,换个饼图看看;哦,对了,这里有个讨厌的文字框,小样儿,我早就看你不爽了,干掉,直接写进log吧!”

在本文的最后我还要告诉大家的是,虽然很多软件用XP结尾来标称自己是“用户体验版”,比如Windows xp和Office xp,但是我仍然认为体验经济的时代要求未能很好的表现在当前的主流应用中,无论是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在线应用,或者ERP,但是我们已经可以在一些游戏、及时消息软件或大师作品中看到一点希望。重复本文开头时的论点,我相信体验经济在软件的时代即将到来,如果您手上正在做的软件没有考虑这一点,那么还是请考虑一下吧,我们都不希望在这次浪潮中国产软件再次落后,如果要我给出一个理由来支撑我的观点,那我只想说——这是经济学的规律。

(转载本文需注明出处:Brian Sun @ 爬树的泡泡[http://www.blogjava.net/briansun])

posted @ 2005-07-21 10:38 Brian Sun 阅读(4156) | 评论 (10)编辑 收藏
NXUnit是一个基于.NET Framework的具有NUnit风格的XML单元测试框架。它是对NUnit的一个扩展,使你可以简单的在XML应用程序中加入断言,使你可以集中精 力在你的XML应用程序中的业务逻辑,使你提升测试驱动开发(TDD)的技巧,使你可以直接比较两个XML字符串或流,或者断言它们相等,就像使用 xUnit断言两个整数是否相等一样简单。如果没有NXUnit,你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XML字符串中的空格、空节点、空属性、节点序、属性序、注释等 等。在某些方面,NXUnit有些像XmlUnit。

NXUnit的当前版本是2005年7月的NXUnit 1.0rc1,下面是该版本的8个特性,这些特性你都可以在XMLAssert类中找到相应的方法:
1。断言两个XML输入是否相等。
2。比较两个XML输入并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3。断言两个XML输入的XML定义是否相等。
4。断言两个XML输入的文档类型是否相等。
5。断言一个XML输入是否有效。
6。断言一个XPath表达式在一个XML输入上执行返回的值是否是期望值。
7。断言一个XPath表达式在一个XML输入上是否存在。
8。断言一个XML输入是否包含另一个XML输入。

并且,你可以改变一个XMLAssert实例的属性来配置一个断言或比较,目的在于:
1。忽略节点和属性名称中的大小写。
2。忽略XML注释。
3。忽略XML定义或文档类型。
4。忽略空的节点或属性。
5。忽略节点和属性的顺序。
6。忽略不重要的空白。

posted @ 2005-07-20 10:09 Brian Sun 阅读(2491) | 评论 (5)编辑 收藏
1。拳击运动员
他一生中的每一时刻,都在痛苦和希望之间徘徊。一个没有被打倒过的人不算是真正的拳击手,只能算是拳击运动的爱好者和参与者罢了。没有人愿意跟一个没有失 败过的人打,就连电影百万宝贝中的女人也这么想。这并不是说一个人若想称为真正的拳击手就要主动尝试被人打倒的滋味,而是说如果你从未有过被人打倒的经历 和体验,你就不能很好的知道什么时候该勇往直前,什么时候该保护自己,如何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哪里,用什么来保护自己,甚至,牺牲自己的什么来保护自 己!一个男人必然不会是一生都不需要保护自己的人,当然,一个男人也不能时时刻刻都在保护自己,正在保护自己的男人是痛苦的,他不得不忍受“我是男人,而 男人应该去保护别人”这样狗屁不通的理论对自己的煎熬,别人的非议就更不用说,但是希望有随时都会在他的心中点燃——下一刻,我将挥出我复仇的一拳!


2。赛车手
他一生中的每一时刻,对他来说都是一次信心的考验。尤其是排名世界第二的赛车手,如果他挑战自己的极限,他有可能命丧黄泉,如果他见好就收,他毕生取得的 成就都会在他死后烟消云散,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不仅要忍受老去的躯体的折磨,还要忍受昔日崇拜者鄙视的目光。多数处在这个位置的男人都会选择继续 挑战人生,毕竟只有第一能够博得终身的成就和死后殊荣,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也是死路一条——现实生活不会总像电影Troy那样气势磅礴。在这一点上,商界 的很多男人选择激流勇退,这样做对他们来说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理性,倘若是,那这种理性究竟是人性的倒退,还是人类发 展的必然未来?

3。潜艇艇长
他一生中的每一时刻,都要隐藏自己内心的恐惧。他不能有恐惧,是的,就是这样,或者说,他不能让别人发现他的恐惧。在数百尺深的海底,每个人都会一定程度 的丧失他在陆地和海洋表面的理智与信心,而潜艇之长,作为几十人到数百人的领导,更要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且每时每刻都要让别人感受到他的信心、乐观与积 极,连他自己有时都被自己的表象所欺骗,简直就像一个四处散发信心的广播。更重要的一点,也是电影U571要向我们描述的一点是,一个合格的水手可以为了 别人牺牲自己,这无可厚非,可是一个艇长不仅仅要有随时牺牲自己的勇气,还要有为了整艘船牺牲个别船员的洞察力和决策力。这往往也是一个男人不易被人理解 的地方:该牺牲自己时牺牲自己,该牺牲别人时牺牲别人。

(转载本文需注明出处:Brian Sun @ 爬树的泡泡[http://www.blogjava.net/briansun])

posted @ 2005-07-19 23:21 Brian Sun 阅读(904) | 评论 (2)编辑 收藏

What is NXUnit?

NXUnit is a NUnit -style unit testing framework about XML for .NET Framework. It is an extension to NUnit. It brings you the ability to do unit testing easily in XML applications. It helps you to concentrate on business logic of your XML application and improve your Test Driven Development(TDD) technics. You can directly compare one XML string or stream with another, er assert that they are equal, just like doing the same thing to two integers using xUnit. But without NXUnit, you must pay attention to whitespaces in XML strings, empty elements or attributes, unimportant order of elements or attributes, unneccessary comments and so on. It's similar with XmlUnit in some aspects.

Features

The current version is NXUnit 1.0rc1, July 2005. The following is the 8 features of this version, which you can find in the facade class XMLAssert:

    * Assert that two XML inputs are equal.
    * Compare two XML inputs and find al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 Assert that declarations of two XML inputs are equal.
    * Assert that document types of two XML inputs are equal.
    * Assert the validity of an XML input.
    * Assert that the evaluation of an XPath expression on an XML input will return the expected value.
    * Assert that an XPath expression exists for an XML input.
    * Assert that an XML input is included by another.

And you can change the properties of an instance of XMLAssert before an assertion or comparition, in order to:

    * Ignore the case of the elements' and attributes' names
    * Ignore XML comments
    * Ignore XML declarations and document types of both inputs
    * Ignore empty elements and attributes
    * Ignore orders of elements and attributes
    * Ignore unimportant whitespaces

Sample

 1    using System;
 2    using System.IO;
 3    using System.Xml;
 4    using NUnit.Framework;
 5    using NXUnit.Framework;
 6
 7
 8    [TestFixture]
 9    public class Sample
10    {
11        private XMLAssert xa;
12
13        [SetUp]
14        public void Init()
15        {
16            xa = XMLAssert.CreateInstance();
17        }

18
19        [Test]
20        public void TestMethod()
21        {
22            // Init the xml input
23            string s1 = "";
24            string s2 = "";
25
26            // Init the options for your purpose
27            xa.IsOrderSensitive = false;
28
29            // Assert two XML inputs are equal
30            xa.AreEqual(s1, s2, "Assertion Failed!");
31
32            // Compare two XML inputs and find al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33            CompareResult r = xa.Compare(s1, s2);
34            foreach (Diff d in r)
35            {
36                Console.WriteLine(d);
37            }

38            CompareResult another = xa.Compare(s1, s2);
39            r.Add(another);
40            for (int i = 0; i < r.Count; i++)
41            {
42                Console.WriteLine(r[i]);
43            }

44            if (r.AreEqual)
45            {
46                // They are equal
47            }

48
49            // Assert two XML declaration of the two XML inputs are equal
50            xa.AreDeclareEqual(s1, s2, "Declarations are not equal");
51
52            // Assert two document types of the two XML inputs are equal
53            xa.AreDocTypeEqual(s1, s2, "DocTypes are not equal");
54
55            // Assert the validity of an XML input
56            XMLAssert.IsValid("");
57            XMLAssert.IsValidFile(@"C:\");
58
59            // Assert the evaluation of an XPath expression on an XML input will 
60            // return the expected value
61            xa.AreXpathEqual("<a/>""/r/a[2]", s1, 
62                "The xpath expression doesn't return <a/>");
63
64            // Assert an XPath expression is exist for an XML input
65            XMLAssert.XpathExist("//@b='c'", s1, 
66                "The xml document doesn't have the xpath expression");
67
68            // Assert an XML input is included by another one
69            xa.IsIncluded(s1, s2, "The {0} is not included in {1}", s1, s2);
70
71            // The Counter
72            Assert.AreEqual(6, xa.Counter);
73
74            // XMLInput can use in all the samples above
75            xa.AreEqual(XMLInput.CreateFromString(s1), 
76                XMLInput.CreateFromString(s2), "Assertion Failed!");
77        }

78    }
posted @ 2005-07-15 13:22 Brian Sun 阅读(2435) | 评论 (3)编辑 收藏
首先,要向大家致以我深深的歉意,因为我已经有两个多月没来关心我的这个与朋友们交流的平台了。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太忙了。起先是忙写毕业论文,这件事很让我头疼了一把,因为我要一边上班一边完成毕业论文,于是每当我打开Blog想添一篇新文章的时候我就会立即想到还要论文要写,于是立即打开 word毫不含糊。论文忙完了之后,我着手写一篇很长的文章,记录了我这三个月来对“测试驱动开发(TDD)”的理解和体验,这篇文章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也是我一段时间工作的总结,于是我想等我把整篇文章写完之后再奉献给大家比较好。这篇文章刚有了构思和提纲之后我又收到北京总部发来的消息,要求我们每日加班到9:00,周六也工作,这耗费了我之前用来写Blog的几乎全部时间,再之后就是转出消息领导要来南京视察,尤其是视察我们小组的工作,于是我又要加班加点的赶进度,因为我们小组的几个人进度都不能另自己满意(更不用说领导了)。再之后就是领导没来,但是要求我们尽快去北京参加评审和一些开不完的会议,于是我们又Z50去Z49回来,中间转正花了一周开会花了一周。然后我就回家洗了个澡,睡了个安稳觉,然后就到今天了。

还有一件事情也是最近一段时间值得骄傲的,要提一下,就是我花了点时间把自己写的一个小工具包装成了一个开源软件,在SourceForge上登了出来,是一个单元测试工具(当然也可以叫TDD工具啦,哈哈,),对NUnit的一个扩展,使其可以方便的比较和断言两个XML,希望能对遇到同样问题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帮助。所谓“花了点时间”是指我把每个周日都耗在了提着笔记本在Starbucks要一杯Frappuccino然后写十几个小时的代码和文档上了。

但是,再多的借口也不能弥补我在春夏换季时不写Blog的罪过。所以我决心从今天开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每周都写Blog,大家再给我一次机会吧!。。。。。。

致歉的泡泡

posted @ 2005-07-15 12:47 Brian Sun 阅读(2424) | 评论 (7)编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