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80,comments - 749,trackbacks - 2

年中到了北京,我要买新的机器(台式机)了,下面是我想要的机器配置:

1。Athlon 64 3000+ 以上。现在正是进入64位计算的绝佳时间!在64位平台上我们已经可以顺利的使用很多我们赖以生存的软件,比如Java,Eclipse等开发工具。

2。1G内存。这是程序员的基本门槛,VS.NET,SharpDevelop,Eclipse+MyEclipse,JBuilder 2005 Ent等等都是吃内存的主。

3。两块120G硬盘。不好意思,我的电影稍多了一些。

4。nForce3/4芯片组的主板,要集成声网的,还要4个USB2.0。因为我不打游戏,所以喜欢集成显卡的主板。nVidia的芯片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通过升级驱动程序升级显卡性能!◎#¥#¥%%……%……※#¥◎

5。无线网卡+AP。

6。DVD 土 RW。电影迷要看电影,电影狂往往要自己做电影。

7。19寸纯平。搞设计的人都知道CRT比液晶有一百个优点(便宜、亮、清晰、色彩逼真、分辨率高),却只有重和有辐射这两个缺点。买个TCO05的(#¥¥%%……%×◎)可能比15寸液晶还要便宜。

8。无线键鼠。躺在床上玩玩吧。

9。5.1声卡+5.1音箱。可以把自己包围起来。

10。六合一读卡器。便于以后买数码相机和其它数码产品。

11。QuickCam。让老爸老妈想我的时候可以看看。

posted @ 2005-02-18 15:11 Brian Sun 阅读(2159) | 评论 (15)编辑 收藏
今天从老家赶回来,预示着新年的喜庆日子正式结束了,虽然上班要等到21号,但我也要为上班做些准备了,毕竟是刚从大学园子里出来的娃娃,工作是要自己抢着做的。

今天有兴致说一说Gmail了,因为好多好多兄弟还不太了解这个好东东的背景。Gmail的G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它有一个G,二是说它是由Google提供的。说它是个好东东也不太准确,因为当2004年4月1日,Google正式宣布Gmail进入评测阶段时,它是唯一一个1G的免费邮箱,但是现在这样的邮箱已经遍地都是了,Gmail强大的吸引力也被减去了一半。

关于另一半,这就有个说法了。不知道大家晓不晓得“六度分隔”和“150法则”这两个社会学原理。下面这段文字摘录自《社会性软件及其在中国的异化》一文(Google上到处都是,我也不知道是谁写的了):

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你与布什之间相隔几个人?换一个问法,你通过几个人可以认识布什?如果说是六个人,你可能会不相信。但是这确实是来自一项社会调查的结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Stanley Milgram 在1967年做过的一次连锁信试验(链接到哥伦比亚大学今天用email进行的同样实验),实验的结果就是今天在社会关系研究中常说的“六度分隔”。你也许不认识布什,但是在优化的情况下,你只需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结识他。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些“弱链接”关系,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会体会到自己在找工作时候这种弱链接的效果。

    Jon Kleinberg 把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可以评估的数学模型,并发表在自己的论文“The Small-World Phenomenon”中。我们经常在与新朋友碰面的时候说“世界真小”,因为往往可能大家有共同认识的人。Jon的研究实证了这个观点。

    曾经“六度分隔”理论只能作为理论而存在。但是,互联网使一切成为现实。

    六度理论的发展,使得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之上的应用软件越来越人性化、社会化。软件的社会化,即在功能上能够反映和促进真实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六度理论的发现和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向人们表明: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弱链接”,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50法则(Rule Of 150)

    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规模,他们就把它变成两个,再各自发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50法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比如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sim卡只能保存150个手机号,微软推出的聊天工具“MSN”(也是一种SS)只能是一个MSN对应150个联系人。

    150成为我们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无论你曾经认识多少人,或者通过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与多少人建立了弱链接,那些强链接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则。这也符合“二八”法则,即80%的社会活动可能被150个强链接所占有。

基于这两个原理,网络社区有了新的玩法:

1。首先,一个社区被建立。建立社区的人拥有这个社区的根权限,这个权限允许邀请n(>=6)个人加入本社区。未被邀请的人不能加入。

2。被根权限邀请的人每人可以再邀请n-1个人,这些被邀请的人(重复的邀请无效)每人可以再邀请n-2个人,直到第七阶的人,他们不能从父权限中继承任何邀请权,因此他们谁也不能邀请。未被邀请的人不能加入。

3。不守社区章程的人(比如在社区内部发送垃圾邮件或传播色情内容)被踢出社区,邀请他的人也不能再获得邀请权。但若邀请函发出固定时间后,如两周,被邀请人没有加入社区,则视为邀请无效,邀请他的人还可以重新选择别人邀请。

4。当社区人数超过150人时,社区将被拆分,社区的创建者将同时拥有这两个社区。原社区里的人可以自由选择两个社区中的一个加入。

5。当上面的过程全部完成后,社区停止加入,直到社区人气过少为止。

通过这种方法建立的社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社区也很少会有干扰。可是Gmail并不是社区,它只是在测试期间,借用这两个法则控制评测者的数量和能力,包括其email使用率,相互交流程度和IT技术水平。目前的迹象表明,Gmail很可能会在测试期结束以后提供公开的邮箱注册,到那时, Gmail另一半的神秘性和吸引力也就完全失去了。

但是,Gmail有其另外的长处,也是可圈可点的。比如它主张使用label标识邮件的关键字,因此它没有提供文件夹功能。比如它用Google的搜索引擎搜索邮件,快速而智能。比如它的反邮件功能强大无比,据说使用了人类智慧的结晶——神经网络AntiSpam算法。再比如它快速而完美的基于 WEB的访问界面,含自动刷新功能等等等等。

Gmail泡泡

posted @ 2005-02-15 18:10 Brian Sun 阅读(1897) | 评论 (10)编辑 收藏

自从Eclipse在Java的世界里展露头角以来,我们已经无数次被他的力量所征服,无数次被他令人叹服的生命力所吓倒,Eclipse已经成为 整个“插件驱动开发”世界的代表和主流(其实我想说的是全部,但是不敢)。在我看来任何以插件为基本设计思路或改进方案的软件都应该好好学学 Eclipse或干脆以Eclipse为蓝本。

Eclipse的前进过程在我看来至少应该包括三个阶段:

1。Committer完成Eclipse的插件设计和IDE部分的开发,此时Contributor开始认识和使用Eclipse,并发现他的优点,被他的设计能力所征服。

2。Committer完成较稳定的版本,Contributor也逐渐将自己的开发平台(IBM Websphere, IBM Rational, Telelogic, Open Source, SAP Netwaver)移植到Eclipse之上,Eclipse越来越被人们认可(主要是获得了很多奖项),Configurator大量部署 Eclipse,并更多的使用开源插件。

3。Committer将Eclipse的主流版本建立在更坚固的基础之上(OSGi),使他更像一个“商业开源项目”,UI和操作系统的支持面更 加广泛(据说要支持Mozilla,天哪那岂不是告诉我Eclipse可以像Firefox一样运行?!)。Committer开始更多的Eclipse 子项目的开发,此时Contributor已经过上了离不开Eclipse的生活(就像我一样),大量应用被更新实现以支持Eclipse,甚至有可能是 客户顶层应用。Configurator社区欣欣向荣。

那么,现在呢,现在是什么情况?开始我还以为Eclipse已经经历了这三个阶段,进入了成熟期,就像所有其他软件一样,成熟期充满了荣誉,但是却 失去了活力。但令我恰恰没有想到的是,Eclipse以其无法抗拒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令人五体投地!现在,Eclipse正在集成OSGi, Tiger,Web开发,企业级开发,UML 2.0,开源的生命周期模型,多种UI平台(我将再次提到Mozilla),直至商务智能和报表工具!

在Eclipse的世界里,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是我竭尽所能想出的全部广告词,即使它从不需要做广告。

做软件的泡泡

 

posted @ 2005-02-14 10:54 Brian Sun 阅读(887) | 评论 (1)编辑 收藏
昨天晚上(今天早上)讲了讲时空穿梭的问题,下面讲一讲人工智能的问题。呵呵!因为我本人实在是太喜欢看科幻电影了,所以总是抱着这些问题不放,当然,这不是正式的评论,只是谈谈个人的观点罢了。

人工智能问题比起其它科幻问题(除了克隆)要显得有点新,或者幼稚。因为这是一个上世纪中叶才提出的问题。AI首先涉及一个世纪性的问题——图灵测试 (Turing Test)。图灵测试听起来有一点幼稚:一个人类提问者处在两个房间之外,已知一个房间里有且仅有一个人,另一个房间里有且仅有一台电脑,人类提问者通过 电传向两个房间中的×同时提问,问题可以随意(只要可以用人类语言表达就行),如果他无法分辨哪个房间里是人,哪个房间里是电脑,就说这台电脑具有了人工 智能。而“无法分辨”这个词具有统计学含义,也就是说如果在M次这样的问话中(M足够大)人类提问者的判断有M/2次是正确的,M/2次是错误的。

图灵测试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第一次正式的声明了人工智能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不是一个哲学问题。因为电脑可以完全不必模仿人的思维 过程,可以完全不实现树突结构,可以完全和“生命”的话题无关,AI的实现者只重视一个问题,那就是——电脑的反映是否合理?是否可以辅助人类思考问题。

但是,图灵测试也给人们思考AI的实现问题带来了一个陷阱。上世纪60年代人类造出了著名的电脑Eliza,Eliza的特点是可以将提问者提出的问题略 加处理就作为答案反馈,这让人看上去很难以分辨,可以说如果这种思路执行的好的话,当M<=100时Eliza可以让人类提问者发生错误的判断。这 一原理有点像现在流行的机器人小强。

目前人类的AI探索已经远远超过图灵的时代,但是图灵测试仍然无法真正实现。有些科学家认为,AI的发展应该遵循商务路线,也就是无利可图的项目不做,有 利可图的项目多做。于是AI大量的被用于商业领域。比如搜索引擎Google、养成类游戏The Sims、索尼机器人等等都是成功个案。还有银行防盗用信用卡,保险公司防骗保,证券投资公司选股等等工具也都能用的上AI。

可以说,无论图灵测试可不可以实现,我们都可以为生活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一旦图灵测试真的实现了,那么我们真的要小心了,不要让Matrix和Terminator的事情真的在我们身上发生。

做软件的泡泡

posted @ 2005-02-12 23:29 Brian Sun 阅读(1679) | 评论 (6)编辑 收藏
时间穿梭是电影中常见的镜头,也是科幻小说里极有争议的话题。争议的是实现时间穿梭的原理和效果,而不是能不能进行时间穿梭,因为几乎所有的科幻小说家和成功的科幻小说作品,包括电影,都认为时间是可以穿梭的,甚至绝大多数现代人也认为这是有可能的。有人说是爱因斯坦说这是有可能的,还有人说已经找到了方法只是太危险,还有人。。。。。。(不敢讲)

对于这一争议,我总结了一下,根据本人为数不多的阅历,我把这些观点分为四个类型,最后我还给出了一些不是真正的时间旅行但有些相似的例子来,不够完整的希望来宾朋友们可以通过跟贴的形式补齐。

1。时间穿梭非常可怕,可能会带来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结果。

代表作:《2001环游太空
    人们在时间维度上可以进化,成为一个新的生命体,或者是新的物种。这太可怕了,没事还是不要做这种旅行为好,当然这种进化可能在外星人的掌握之中。

代表作:《人猿星球
    当你到达一个猿人统治人类的世界时,千万别回来,因为任何对时间的变动都可能导致猿人在地球上也统治人类。这是新拍的一部改编的主要地方。地球上的智慧猩猩究竟哪里来的,这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地方,我个人认为如果主人公没有来回这样折腾,猩猩不会走上统治的道路。

2。历史可以被改变,但这毫无意义,因为你无法改变其中的因果关系。

代表作:《Time Machine》(时间机器
    电影比小说更加突出强调了这一点。如果那个科学家的女朋友没有死,他就不会去造时间机器去救她;如果他不造时间机器,他就无法回到过去;如果他没有回到过去,他就无法保护她的女朋友;如果他没有提供保护,那个可怜的女孩子就一定会死。而这一逻辑怪圈最终结果是“我可以回到过去一千次,看到她的一千种死法”。

代表作:《Terminator III》(终结者3
    即使我们使出一切力量(人类的力量)销毁天网,天网也不可避免的将统治人类,即使在第二部里关于人工智能的设备,组织,技术思想,科学家,成品都得到了毁灭也一样,哪怕加州州长奋不顾身跳下火海销毁自己。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审判日一定会到来,你只是推迟了它到来的时间。”

3。历史不可以被改变,但可以被回到那个时间的人创造,而我们所看到的现在就是时间旅行者自认为改变历史后的结局。

代表作:《Time Line》(时间线
    科学家们在考古时发现的一切竟然都是她们自己干的!发现残碎壁画的人自己打破了它,发现眼镜的人自己丢了它,甚至连发现一个没有耳朵的和爱人生死相依的雕像的人居然也惊奇的发现那是他自己。影片最精彩的一段就是开始时考古学家的女学生唾骂那个打碎壁画的人,可是当她正在死里逃生时看见了完整的壁画,她想都没想就大笑起来然后义无反顾的把它打碎了!男主人公则是“生于19xx年,死于13xx年”。

代表作:《Kate & Leopold》(隔世情缘)(跨越时空爱上你
    真没想到发明电梯那小子的妈妈居然是现代人,生活在200x年,还是一个广告公司的核心员工,被该公司老板追过,弟弟是个二流演员,前老公是发现时间漏洞的科学家,天哪,我受不了了。说不定孙膑那小子还是我儿子呢!

4。历史不可以被改变,因为它受到一种超能力的保护,科学家称为“宇宙法则”,这是一个超越物理法则(这里所说的物理法则都是三维空间法则)的四维空间法则,是一个人们尚无法解释的法则。我个人非常崇拜这一观点。

这要从一个著名的悖论说起。这个悖论有两种表达方式,说得暴力点是这样的,你乘坐时间机器回到你父亲出生前,开枪射杀你的祖父会出现什么后果?说得好听点是这样的,你乘坐时间机器回到你进入该机器前五分钟,并阻止自己进入该机器会怎么样?根据宇宙法则,答案是一旦你企图破坏历史,“意外”将发生,阻止你这样做,但看起来好像这些事情的发生完全符合物理法则一样。比如飞机飞过高空时一位变态的乘客扔下一个盘子,此时恰好挡住了你的子弹!或者你想回去阻止自己,却发现突然拉肚子,二话没说就直奔厕所,干了10分钟多!

代表作:《12猴子
    上帝啊,但愿那个变态科学家助理能被拦住或者射杀,但那是不可能的,当你不知情的时候会阴错阳差的认为这和他没关系而放走他,当你知情时你又会被警察射倒。任何人都有可能改变历史,可是他们都没有这样做,即使他们回到过去无数次,无数个人,也都会被“奇怪”的事阻止,甚至包括被关进疯人院。

代表作:《多拉A梦》(机器猫
    机器猫中有大量的故事讲述小男主角回到过去想改变一些历史,可是却由于运气极背而无法得逞。比如摔跤!而这恰是该剧既搞笑又极富哲理的地方。

5。主人公并未穿梭时间,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穿梭。

代表作:《Matrix》(黑客帝国
    无数人问我黑客帝国里的人到底有没有穿梭时间,天哪这原本是因为没有看懂电影而问出来的问题现在却变得如此复杂。可别笑这些人,他们固有的思想连黑客帝国都别想改变,这才是真正的世外高人啊。但我还是要简单的看待这个问题:他们(主人公们)没有穿梭时空,只是矩阵骗他们,给了他们一个错误的时间而已。

代表作:《Pay Check》(致命报酬)(记忆裂痕
    没有人能进行时间旅行,因为人的肉体无法达到光速。但是你可能通过从未来照射过来的光看到未来的景象,这一切就像看电影一样简单。

代表作:《香草的天空
    意识和肉体的分离使得某些处在特殊状态的人会搞错自己的时间,加上如果机器还能洗去你的记忆那就更完蛋了,你真的不知道现在是几点?哪一天?什么季节?甚至,哪个世纪?

代表作:《蝴蝶效应
    拥有特异功能的人可以通过阅读小时候的日记或观看小时候的录像,让自己的思想(灵魂)回到小时候去改变一些事情(这不是历史,而是历史的走向)。但是要小心,因为改变历史而导致的蝴蝶效应可能会使你非常痛苦。这一点有点像第一组。

代表作:《大话西游
    仔细研究一下,大话西游也有自己的道理。至尊宝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旅行,而是在一种“超能力”的指引下完成一个故事,一个剧本。这种超能力就叫做 “姻缘”,而这种超能力所使用的工具就是佛祖(观音大士)和月光宝盒。这一点有点像第四组。

看电影的泡泡

posted @ 2005-02-12 02:47 Brian Sun 阅读(3497) | 评论 (24)编辑 收藏


Avalon [简明英汉词典]
n. 阿瓦隆(凯尔特族传说中的西方乐土岛,据说亚瑟王及其部下死后尸体被移往该岛)
                                             ———— 金山词霸


传说Avalon是英雄灵魂之岛,无人能去,只有英雄死后可以到达。。。。。。
                                             ———— 电影《Avalon》

avalon.jpgavalon.jpg

今天有兴趣看了足可以称为《黑客帝国》前传的电影《Avalon》,真的很好看,强烈建议广大“黑迷”朋友和“黑学者们”可以看一看。(还存在一种可能,那就是几乎所有的黑迷和黑学者们都已经看过了,只有我没看,那就算我是最后一个吧,呵呵。)

影片自始至终不能看出哪一个是真实的世界哪一个是网络游戏,这样的感觉很好,因为可以给观众一个自己创造的体验,就像我们看黑客,黑客二已经告诉了我们其实没有真实的世界,Zion只是一个由Matrix构建的与“救世主”有关的软件系统。

Avalon也可以这样理解,或者说也应该这样理解。在最后的一幕里,背景响起宏大的音乐会<Avalon>,男女主角狭路相逢,很显然,他们两有着不同的感觉,男主角认为这里就是Real,“如果一个人倒下了,尸体横卧,则另一个就会知道这里的真相”,而他则选择了自己倒下,因为他认为他会真的去死,而让女主角相信他。遗憾的是,英雄错了。女主角相信她来的地方是Real,于是她选择向他开枪,因为她认为这样能让他回去,可她怎么会知道,那里也不是真正的Real。关于Avalon的记载被程序从历史中抹去,只留下充满悔恨的无字之书;失去的狗成为了另一个世界的海报,似乎想告诉她什么却又无法开口;电车每日像程序般规则的运行,难道他也知道他所承载的是和他一样的程序;只有身为网络游戏玩家的主人公不知道,因为她没有注意电影最后的字幕: “Welcome to Avalon”

这两年看的电影太多,也太烂,觉得真正有品味的电影实在不多,如果把MatrixAvalon都算作是的话,那么《12猴子》也是一个这样的作品。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让一个已经进行了多次时空旅行的人突然怀疑起是否真的存在时空旅行了!那是不是真的?那里是不是Real?那里发生的事情是不是真的成了历史?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影片中的人是不是都成了历史罪人?是不是都放弃了或错过了改变历史的机会(包括年轻时就一脸皱纹的科学家)?抑或是历史根本无法改变(就像机器猫里出现的那样)?!

不要天真烂漫的以为人工智能电影太激进!12猴子最后要告诉我们的可能比Avalon这个人工智能网络游戏更激进——不仅仅是当你无法区分现实和虚幻时很痛苦,当你自己都不敢相信那个明明曾经被相信过是现实的东西就是现实时更痛苦!

看完电影,我真的有些后怕。我不怕人类造出Matrix,因为现在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人类有利益去建造一个可以起义——如果Animatrix上的机器人行为可以被成为“起义”的话——的机器人奴隶,我怕人类真的会造出Avalon,原因很简单——那是一个好玩的游戏,它就像传奇和泡泡龙一样会深入人心,人们真的会去玩这个东东,而且对某些掌握市场的人来说它真的有利可图!而利益——会导致人类做到一切现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尤其是科幻电影!我就像相信将来一定会出现“侏罗纪公园”一样相信它!

看电影的泡泡



posted @ 2005-02-11 23:38 Brian Sun 阅读(1372) | 评论 (6)编辑 收藏
仅列出标题
共8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