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一些经济学家对外汇储备的描述。这些经济学家把外汇储备看作中国积累的一笔财富。所以他们会说,外汇储备很重要,可以用来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抵御外部的金融风险;为中国的银行改革买单,等等。

事实真的如此吗?希望这些经济学家不要忘记外汇储备的形成过程。

在国际贸易中,外国企业来中国投资,或者进口中国商品,要用美元兑换人民币;中国企业到外国投资,或者进口外国商品,要用人民币兑换美元。在一个自由兑换的外汇市场中,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会随着中外投资及贸易状况的变动而变动,这就是所谓的浮动汇率制。

中国的现实情况是:没有自由兑换的外汇市场,由央行统一收购和分配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外汇。所以,当外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和进口不断上升时,美元的供给增加,此时,如果央行不愿提高人民币汇率,必须把超过中国企业需求的美元买下,这就是外汇储备。

央行有了一笔美元资产,难道不是一笔财富吗?不是。因为央行在购买这些外汇的时候,要发行新的人民币,这些人民币会造成国内的通货膨胀,削弱每个人的购买力。在这种情况下,外汇储备越多,通货膨胀越严重。这是一颗通货膨胀的定时炸弹。

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央行还有另一种选择,那就是:在收购外汇的时候,不发行新的人民币,而是向上交外汇的银行打欠条。或者,就算发行了新的人民币,它再通过欠条把这些货币从银行里收回——这就是所谓的央行票据。在过去几年中,央行不断地向商业银行出售票据,以回收流通中的货币量,而这些增加的货币量,大部分都是央行购买外汇导致的。所以,央行的负债增加与外汇储备增加是同一件事的两方面。

总之,央行手中的外汇储备,要么是通过削弱居民的购买力得来的,要么是通过向商业银行打欠条得到的,无论如何,都不是一笔真正的净资产。

为什么说外汇储备是一颗经济炸弹?因为外汇储备越多,表明央行在国内的负债越多,也表明当前的汇率水平偏离均衡市场价格越多。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多的外国资金进入中国,购买各种各样的资产。因为他们知道,被压制的人民币汇率迟早要恢复到正常水平,汇率的调整会使人民币资产升值。

有人说,我们可以长期不升值,让这些投机者赚不到钱,灰溜溜地走开。这个想法不错。但是,在人民币被低估的情况下,不光是投机者要买人民币资产,那些正常的外国投资者和进口商,也会增加对中国的投资和进口。因为这时候中国的土地、劳动力和商品相当于被打上了“降价酬宾”的标签。于是,我们就会看到过去两年曾经出现的后果——经济过热和房地产泡沫。

最近一段时间,有人认为中国经济面临“通缩”的危险,我认为并没有可靠的证据。在我看来,所谓的“通缩”,不过是政府干预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商信心下降,导致投资减缓的暂时现象。下一步,只要人民币汇率保持不动,经济过热还会卷土重来。

这是一个不断加强的恶性循环:人民币越是不升值,越会吸引更多的外国资金,使央行的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储备越多,越表明汇率被低估,就会有更多的外资进入,从而加重经济过热。这个过程总有一天会难以为继,因为央行本身没有收入,它难以承担无限发行票据的负债和利息。

总有一天,为了抑制经济过热,以及停止对内负债,央行不得不停止购买外汇储备。到那时候,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就不是10%、20%能解决的。投机者意识到,央行的负债能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们会毫不迟疑地买入一切人民币资产,其结果,人民币会朝着50%、80%甚至100%以上的幅度升值。

人民币突然大幅度升值,对严重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是致命的。为了抑制人民币升值,央行或许会发行大量货币,以平衡外汇市场上的人民币供求,但这会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居民到银行挤兑,以购买不断涨价的商品,这可能造成金融危机。而疯狂的抢购将导致商品短缺,于是,中国的进口商要向央行购买外汇,以加大进口。为了满足中国进口商的需要,央行必须出售美元债券,而这,可能掀起国际市场上抛售美元债券的风潮,导致美元崩溃,世界经济陷入混乱……

这是杞人忧天吗?但愿是。但经济的管理者不要忘记:任何扭曲的价格终将要回到正常的均衡水平。价格偏离均衡水平越远,调整的过程就越突然,给经济带来的震动就越大。就好比:一个人从山坡下到地面,如果走台阶,可以一步一步地安全到达,如果直接跳,就会摔得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