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论坛最近举办了一个阅读样章,提交书评的活动,具体内容请见http://www.ieee.org.cn/dispbbs.asp?boardID=42&ID=61162。
		这里我想针对样章上的一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问题很简单,求二进制中1的个数。对于一个字节(8bit)的变量,求其二进制表示中"1"的个数,要求算法的执行效率尽可能的高。
		先来看看样章上给出的几个算法:
		解法一,每次除二,看是否为奇数,是的话就累计加一,最后这个结果就是二进制表示中1的个数。
		解法二,同样用到一个循环,只是里面的操作用位移操作简化了。
		
				   1:  int Count(int v)   
   2:  {   
   3:      int num = 0;
   4:      while (v) {   
   5:          num += v & 0x01;   
   6:          v >>= 1;   
   7:      }   
   8:      return num;   
   9:  }
		
		解法三,用到一个巧妙的与操作,v & (v -1 )每次能消去二进制表示中最后一位1,利用这个技巧可以减少一定的循环次数。
		解法四,查表法,因为只有数据8bit,直接建一张表,包含各个数中1的个数,然后查表就行。复杂度O(1)。
		
				   1:  int countTable[256] = { 0, 1, 1, 2, 1, ..., 7, 7, 8 };   
   2:      
   3:  int Count(int v) {   
   4:      return countTable[v];   
   5:  }
   
好了,这就是样章上给出的四种方案,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是对算法的衡量上,复杂度真的是唯一的标准吗?尤其对于这种数据规模给定,而且很小的情况下,复杂度其实是个比较次要的因素。
		查表法的复杂度为O(1),我用解法一,循环八次固定,复杂度也是O(1)。至于数据规模变大,变成32位整型,那查表法自然也不合适了。
		其次,我觉得既然是这样一个很小的操作,衡量的尺度也必然要小,CPU时钟周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解法一里有若干次整数加法,若干次整数除法(一般的编译器都能把它优化成位移),还有几个循环分支判断,几个奇偶性判断(这个比较耗时间,根据CSAPP上的数据,一般一个branch penalty得耗掉14个左右的cycle),加起来大概几十个cycle吧。
		再看解法四,查表法看似一次地址计算就能解决,但实际上这里用到一个访存操作,而且第一次访存的时候很有可能那个数组不在cache里,这样一个cache miss导致的后果可能就是耗去几十甚至上百个cycle(因为要访问内存)。所以对于这种“小操作”,这个算法的性能其实是很差的。
		这里我再推荐几个解决这个问题的算法,以32位无符号整型为例。
		
				   1:  int Count(unsigned x) {   
   2:     x = x - ((x >> 1) & 0x55555555);    
   3:     x = (x & 0x33333333) + ((x >> 2) & 0x33333333);    
   4:     x = (x + (x >> 4)) & 0x0F0F0F0F;    
   5:     x = x + (x >> 8);    
   6:     x = x + (x >> 16);    
   7:     return x & 0x0000003F;    
   8:  } 
   
这里用的是二分法,两两一组相加,之后四个四个一组相加,接着八个八个,最后就得到各位之和了。
		还有一个更巧妙的HAKMEM算法
		
				   1:  int Count(unsigned x) {
   2:     unsigned n;    
   3:      
   4:     n = (x >> 1) & 033333333333;    
   5:     x = x - n;   
   6:     n = (n >> 1) & 033333333333;   
   7:     x = x - n;    
   8:     x = (x + (x >> 3)) & 030707070707;   
   9:     x = modu(x, 63);  
   10:     return x;   
   11:  } 
   
首先是将二进制各位三个一组,求出每组中1的个数,然后相邻两组归并,得到六个一组的1的个数,最后很巧妙的用除63取余得到了结果。
		因为2^6 = 64,也就是说 x_0 + x_1 * 64 + x_2 * 64 * 64 = x_0 + x_1 + x_2 (mod 63),这里的等号表示同余。
		这个程序只需要十条左右指令,而且不访存,速度很快。
		由此可见,衡量一个算法实际效果不单要看复杂度,还要结合其他情况具体分析。
		关于后面的两道扩展问题,问题一是问32位整型如何处理,这个上面已经讲了。
		问题二是给定两个整数A和B,问A和B有多少位是不同的。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数1问题多了一个步骤,只要先算出A和B的异或结果,然后求这个值中1的个数就行了。
总体看来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比较喜欢里面针对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算法并不断改进的风格。这里提出一点个人的理解,望大家指正 ;-)
		(by ZelluX   http://www.blogjava.net/zell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