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自:http://blog.soufun.com/12766773/2394732/articledetail.htm]
    奥运已经正离我们远去伦敦的路上,潮水终于退去,使我们有机会看到真正裸泳的人。

好不容易熬到“金九银十”,在美国政府出手收购“两房”之际,一篇洋洋洒洒的《万科松山湖会议发言纪要》在国内网上疯传,市场俨然有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乌云遮盖,令期待年底回暖与图谋“抄底”的人再次觉得前景渺茫。

 一地鸡毛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感觉到冬天的降临。有人指出:房价的下跌根本原因不是政府调控,也不是刚需减少,而是房子失去了投资价值。当盛宴变成“剩宴”的时候,只能是盘倾碗覆,一片狼藉。

而深圳楼市的居住价值越来越多的人扪心自问:这是我们生活中必须要为之付出一辈子辛劳的安乐窝吗?

从谁都知道房子要涨价,炒房客蜂拥而入,开发商惜售捂盘,雇人排队,分期开发,疯狂拿地,可怜的刚需人群,在这股洪流的胁裹之下,不得不忐忑不安又兴奋而激动的成为房奴,为自己家的房子升值而高兴,但却又感觉好像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观望、抛售情绪浓厚,不是没钱买,怕买楼被套、怕受伤,这乃当今深圳楼市一大景象。

准备过冬

学者认为:在三十年的中国变革历程中,宏观调控(在1992年之前称为治理整顿)是一个定期出现的名词。自1978年开始改革以来,1981年就发生了经济动荡和政策紧缩,其后,每隔四到五年就会呈现类似的“过冬景象”,这些年份分别是:1984年、1989年、1993年、1998年、2004——其间,惟一的一次输入式行业危机是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不过,它对整体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大——按此规律,2008年的“冬天”似乎是如期而止。对这一周期规律的警觉与漠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在。
     所有的宏观调控都是因为经济的超速成长所导致的。在一个狂热成长的年份之后,接踵而至的就是一个骤然降温的严酷冬天,紧缩政策的出台往往是紧刹车式的,其间几乎没有任何过渡。这使得那些激进发展的企业因为缺乏风险防范而导致窒息式的崩塌。在这次宏观调控中,陷入困境的主要是两类企业:一类是在前两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张,一类是贸然进入了房地产等“暴利行业”,冬天骤至,顿时爆发资金危机。

 市场不必跟着万科走

昨天与一家老牌资质开发商老总餐聚,席间他对当前楼市感叹许多。“在这轮调整中,深圳下跌最早,跌得最深,必然也在未来起来最早。”但现在二线城市的调整浪也刚刚展开,站起来的时间可能要大大推迟。

“部分媒体惟恐天下不乱,开发商与媒体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开发商倒了,对媒体行业也没有好处。报道出发点能否客观些,楼市兴衰媒体也有一定责任。前段时间传出部分开发商密谋开会团结一致放出风声:如果媒体不调整”唱空“基调”的话,开发商也将被迫联合起来自卫。” 《万科松山湖会议发言纪要》的降价预言使万科十分尴尬,又使部分媒体“空军”力量注入新鲜血液。

现在看来,所谓《万科松山湖会议发言纪要》真假难辩,万科楼盘除了只会降价之外难道就毫无其他妙方了吗?

“今年以来,万科对这波楼市调整的品牌影响力甚大,但万科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才不过5%,在许多城市拿到的都是边缘化的地块,主流城区的定价权并不在万科手里,在深圳、上海、广州、北京、天津均是如此,为什么万科一降价全国就跟“疯”?这与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不无关系。”

在东莞,万科进入这座城市才不过四年,但是东莞地产的主流定价权已经被万科牢牢掌握。接二连三的降价潮已经将这座城市的投资客与自住客推向了风口浪尖,本土开发商很受伤。但诸如光大、新世纪、富盈等掌握本土优质地块的开发商对万科这个“外来和尚”是又恨又无奈。

“万科在东莞并没有降价清理门户的资格。相对于本土巨头而言,万科的拿地成本比几乎是零地价成本的本土企业毫无优势,就算降价也是本土企业先降。所以万科降价出货难免过于主观臆断,并有可能误伤到自己。”一位东莞本土地产商告诉笔者。拿松山湖为例,光大锦绣山河项目几千亩开发面积都没有急于出货,面对对手万科的频频发难,光大戏言“所开发项目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不与之玩了”,并称旗下楼盘退出3月以来在东莞兴起的价格战游戏。

当股市、楼市失去投资价值的时候,当市场剩下刚性需求的时候,可怜的刚需有能支撑多久呢?当去年在淘金楼市中冒起来的成千上万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有的已经成为“负翁”时,这场“千金散去”的数字游戏胜过哈佛教科书将令那些没有经历过90年代泡沫地产的人们记忆犹新。现在看来,推倒重来也许是最好的“救市”方法。

“活着真好。”这位开发商老总庆幸自己楼盘去年没有全国圈地,他认为深圳的开发商应珍惜活着的机会,开发出好产品献给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

 “冬天过去,必有春天,经过冬天的人会更成熟起来,潮来潮去,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宴席散去,后会有期,祈祷深圳楼市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