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减定价法"的定义: 
如: 
至20件 每件20美元 
20件以上 每件19美元 
100件以上 每件18美元 
按正常尺度,客户买20件时每件付20美元,共付400美元。客户买21件,每件都付19美元,总共付399美元。买的多反而付钱少些。 
用渐减定价,20件产品的总价也是20美元,但若客户买21件,该系统对前20件每件收400美元,最后一件收19美元,总共收419美元。 
我觉得这个“渐减定价法”更具科学性、更符合常理,但我们平时都是采用简单的定价法。 
如客户要定购101个物料A: 
如果采用“正常法”: 
| 物料 | 数量 | 单价 | 小计 | 
| A | 101 | 18 | 1818 | 
|  |  | 合计: | 1818 | 
如果采用“渐减定价法”方式,那么在操作上要如何实现: 
在下订单时,客户定101个物料,在输入数量后是不是要根据不同的价格段生成多条明细如下: 
| 物料 | 数量 | 单价 | 小计 | 
| A | 20 | 20 | 400 | 
| A | 80 | 19 | 1520 | 
| A | 1 | 18 | 18 | 
|  |  | 合计: | 1938 | 
从这个就可以看出来,1938与1818差价还是蛮大的。 
我咨询了一位高手:认为这样的方式不合理,因为对于客户方来说,他们不方便处理同一个料的不同的价格。对于客户,一次采购,一个物料应该是一个价比较好,这样会比较方便计算成本。 
就算存在同一料的不同价格,也应该是不同的批号,比如同一个料A,使用合同定价17块购买1000件后,客户还想要,但合同的可用数量已经没有了,客户就只能按正常价购买1000个20块的,那么,这种情况下,A料会在订单中出现两条明细,但客户要处理的话,会把这2000个分为两批货处理。 
而上面的那种,感觉上是完全没有必要了。因此考虑采用“平均价格” 
我们应该采用平均价格:(400+1520+18)/ 101 =19.19 
所以订单上显示: 
| 物料 | 数量 | 单价 | 小计 | 
| A | 101 | 19.19 | 1938.19 | 
|  |  | 合计: | 1938.19 | 
这个采用平均价后的合计1938.19与上面的1938差不多。 
系统应该提供"正常法"与"渐减法",让客户进行设置。 
我的疑问是: 
  你觉得“渐减法”是否有科学性,是否应该采用? 
  如果采用"渐减法",那么,您建议采用什么方式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