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 Jiang

我的最新工程MobileIMSDK:http://git.oschina.net/jackjiang/MobileIMSDK
posts - 506, comments - 13, trackbacks - 0, articles - 1

本文同时发布于“即时通讯技术圈”公众号,链接是:https://mp.weixin.qq.com/s/cS5xB2DrjF52rmz6EGVJ6A

本文参考了公众号鲜枣课堂的“IPv6,到底是什么?”一文的部分内容,感谢原作者。

1、引言

现在IPv6的技术应用已经越来越普及了,很多应用都开始支持IPv6。

 

▲ 去年开始,支付宝的官网上就已出现“支持IPv6”标识

对于即时通讯技术(尤其是IM应用)的开发者来说,新产品上架苹果的App Store因IPv6问题被拒的情况,很常见。每次也都能根据网上的资料一一解决,并顺利通过审核。

然而几次下来,到底什么是IPv6,还是有点云里雾里。

那么,IP协议在TCP/IP体系中到底有多重要?看看下图便知(原因清晰版:从此处进入下载)。

 

▲ 红圈处就是IP协议,它几乎是整个TCP/IP协议簇的支撑(图引用自《计算机网络通讯协议关系图》)

总之,IP协议在TCP/IP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认为,没它,也就没有了互联网),作为IPv4的下一代协议,了解IPv6非常有必要。而作为即时通讯开发者来说,了解IPv6就显的尤为迫切,说不定某天你的IM就会因为IPv6问题而导致无法通信的局面出现。

本文将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带你了解到底什么是IPv6。

(本文同步发布于:http://www.52im.net/thread-2979-1-1.html

2、系列文章

本文是系列文章中的第11篇,本系列文章的大纲如下: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一):快速理解网络通信协议(上篇)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二):快速理解网络通信协议(下篇)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三):快速理解TCP协议一篇就够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四):快速理解TCP和UDP的差异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五):快速理解为什么说UDP有时比TCP更有优势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六):史上最通俗的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功能原理入门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七):深入浅出,全面理解HTTP协议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八):手把手教你写基于TCP的Socket长连接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九):通俗讲解,有了IP地址,为何还要用MAC地址?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十):一泡尿的时间,快速读懂QUIC协议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十一):一文读懂什么是IPv6》(本文)

3、复习一下什么是IPv4?

IPv4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的缩写,中文翻译为互联网通信协议第四版,通常简称为网际协议版本4。

IPv4使用32位(4字节)地址,因此地址空间中只有 4,294,967,296(即2^32) 个地址。

IPv4地址可被写作任何表示一个32位整数值的形式,但为了方便人类阅读和分析,它通常被写作点分十进制的形式,即四个字节被分开用十进制写出,中间用点分隔。

通常IPv4地址的地址格式为 nnn.nnn.nnn.nnn,就像下面这样:

172.16.254.1

下图看起来更清晰一些:

4、IPv6又是什么?

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中文翻译为互联网通信协议(TCP/IP协议)第6版,通常简称为网际协议版6。IPv6具有比IPv4大得多的编码地址空间,用它来取代IPv4主要是为了解决IPv4地址枯竭问题,同时它也在其他方面对于IPv4有许多改进。

其实,IPv6并不是新技术,从IPv6最早的工作组成立1992年到现在,已过去27年。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中,IPv6年龄甚至有些太大了。

IPv6的“6”表示的是TCP/IP协议的第六个版本,IPv4的“4”表示的是TCP/IP协议的第四个版本。其实除了这两个版本,当然还有其它版本,TCP/IP协议其实从IPv1开始,到现在IPv10都已经出现了,这些不同版本之间并没有关联,也不是简单IP地址长度的长短。

IPv6地址由八组、每组四位16进制数字组成,每组之间由":"来分隔。

看个简单的例子:

2610:00f8:0c34:67f9:0200:83ff:fe94:4c36,每个“:”前后都是4位16进制的数字,共分隔成8组。

如下图所示: 

 

小知识:如何查看手机或者电脑的网络是否支持IPv6呢?

可以在你手机或者电脑上的浏览器中打开:Ipv6-test.com,就像下图这样: 

5、为什么要使用IPv6?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址数量不够用了。

IPv4迄今为止已经使用了30多年。最早期的时候,互联网只是设计给美国军方用的,根本没有考虑到它会变得如此庞大,成为全球网络。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互联网开始爆发性发展,越来越多的上网设备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连接互联网。这就意味着,需要越来越多的IP地址。

IPv4的地址总数是2的32次方,也就是约42.9亿个。而全球的网民总数早已超过这个数目。

 

所以说,IPv4地址池接近枯竭,根本无法满足互联网发展的需要。人们迫切需要更高版本的IP协议,更大数量的IP地址池。(有点像固定电话号码升位。)

6、IPv6会带给我们什么?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前面所说的地址池扩容。IPv4的地址池是约42.9亿,IPv6能达到多少呢?

数量如下:

340282366920938463463374607431768211456个…

不用数了,太多了… 简单说,是2的128次方。

这个数量,即使是给地球上每一颗沙子都分配一个IP,也是妥妥够用的。

 

▲ 这图你看懂了吗?嗯,我也没看懂,反正就是很多的样子

这个数量值是怎么得来的呢?还是它的地址位长决定的。

如果以二进制来写,IPv6的地址是128位。不过,这样写显然不太方便(一行都写不下)。所以,通常用十六进制来写,也就缩短成32位(32位会分为8组,每组4位)。 

下面就是一个标准、合法的IPv6地址示例:

2001:0db8:85a3:08d3:1319:8a2e:0370:7344

注意:IPv6的地址是可以简写的,每项数字前导的0可以省略。

例如,下面这个地址:

2001:0DB8:02de:0000:0000:0000:0000:0e13

粉红的“0”就可以省略,变成:

2001: DB8:2de:0:0:0:0:e13

如果有一组或连续几组都是0,那么可以简写成“::”,也就是:

2001: DB8:2de::e13

注意:一个IPv6地址,只能有一个“::”。

为什么?很简单,你看下面这四个地址,如果所有0全都缩写,会变成什么样?

2001:0000:0000:0000:0000:25de:0000:cade

2001: 0000: 0000:0000:25de:0000:0000:cade

2001: 0000: 0000:25de:0000:0000:0000:cade

2001: 0000: 25de:0000:0000:0000:0000:cade

是的,都是2001::25de::cade,冲突了。所以,这个地址是非法的,不允许存在的。

关于IPv6还有很多技术细节,因篇幅原因,不再赘述。

除了地址数量之外,IPv6还有很多优点,例如:

1)IPv6使用更小的路由表。使得路由器转发数据包的速度更快;

2)IPv6增加了增强的组播支持以及对流的控制,对多媒体应用很有利,对服务质量(QoS)控制也很有利;

3)IPv6加入了对自动配置的支持。这是对DHCP协议的改进和扩展,使得网络(尤其是局域网)的管理更加方便和快捷;

4)IPv6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用户可以对网络层的数据进行加密并对IP报文进行校验,极大地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

5)IPv6具有更好的扩容能力。如果新的技术或应用需要时,IPV6允许协议进行扩充;

6)IPv6具有更好的头部格式。IPV6使用新的头部格式,就简化和加速了路由选择过程,提高了效率;

……

7、IPv6的优点这么多,为什么之前普及却这么慢?

IPv6优点这么多,为什么它问世已经20年了,还是没有完全替代IPv4呢?这里面的水就很深了。。。说白了,主要还是和利益有关。

7.1 NAT这类技术,让IPv4得以续命

如果按照本世纪初专家们的预测,我们IPv4的地址早已枯竭几万次了。但是,一直挺到现在,大家仍然还在用IPv4,对老百姓来说,并没有因为地址不够而无法上网。

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除了IPv6之外,我们还有一些技术,可以变相地缓解地址不足。

例如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

NAT是什么意思?当我们在家里或公司上网时,你的电脑肯定有一个类似192.168.0.1的地址,这种地址属于私网地址,不属于公共的互联网地址。

▲ 一个典型的NAT应用场景(图自《IPv6,到底是什么?》)

每一个小的局域网,都会使用一个网段的私网地址,在与外界连接时,再变换成公网地址。这样一来,几十个或几百个电脑,都只需要一个公网地址。

甚至还可以私网套私网,NAT套NAT,一层一层套。这样一来,大大节约了公网IP地址数量。正因为如此,才让我们“续命”到了今天,不至于无法上网。

但是,NAT这种方式也有很多缺点,虽然私网地址访问互联网地址方便,但互联网地址访问私网地址就困难了。很多服务,都会受到限制,你只能通过复杂的设置才能解决,也会影响网络的处理效率。

▲ NAT内网的计算机是不能被外网直接访问的(图自《IPv6,到底是什么?》)

7.2 升级IPv6涉及运营商的利益

物以稀为贵,地址越稀缺,就越值钱。掌握地址的人,就越开心。谁开心?运营商和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他们就像是经销商,从上游(互联网域名与号码分配机构,即ICANN)申请到IP地址,再卖给下游用户。稀缺没关系,反正,他一定能赚取更多的差价。

如果大家去找运营商或ISP买带宽,或者租赁云服务,带公共地址的,一定比不带公共地址的贵很多很多。

除了地址可以赚钱之外,如果升级支持IPv6,对运营商和ISP来说,也意味着很大的资金投入。现在新设备基本都是支持的,但毕竟还是有一些老设备,如果在使用寿命到期之前就换,就是亏钱。

所以,运营商和ISP都没有动力去启用IPv6。 

至于设备商或手机电脑厂商,出于提前考虑,早已普遍支持了IPv6,意见并不是很大,也决定不了什么。必竟,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运营商们更强势。

8、IPv6未来会怎样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有了IPv6的加持,万物互联或许会成为现实。对于我等实时通信类软件的开发人员来说,某些场景下,或许再也不需要为“P2P打洞”这种事情烦恼了。 

▲ 5G+IPv6,万物互联不是梦

未来已来,你准备好了吗?

9、参考资料

[1] IPv6入门教程

[2] IPv6,到底是什么?

[3] 关于IPv6的发展史!IPv6的秘密史!

[4] 科普:一文读懂IPv6是什么?

[5] 漫话:全球IPv4地址正式耗尽?到底什么是IPv4和IPv6?

附录:更多网络编程基础知识文章

TCP/IP详解 - 第11章·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TCP/IP详解 - 第17章·TCP:传输控制协议

TCP/IP详解 - 第18章·TCP连接的建立与终止

TCP/IP详解 - 第21章·TCP的超时与重传

技术往事:改变世界的TCP/IP协议(珍贵多图、手机慎点)

通俗易懂-深入理解TCP协议(上):理论基础

通俗易懂-深入理解TCP协议(下):RTT、滑动窗口、拥塞处理

理论经典:TCP协议的3次握手与4次挥手过程详解

理论联系实际:Wireshark抓包分析TCP 3次握手、4次挥手过程

计算机网络通讯协议关系图(中文珍藏版)

UDP中一个包的大小最大能多大?

P2P技术详解(一):NAT详解——详细原理、P2P简介

P2P技术详解(二):P2P中的NAT穿越(打洞)方案详解(基本原理篇)

P2P技术详解(三):P2P中的NAT穿越(打洞)方案详解(进阶分析篇)

P2P技术详解(四):P2P技术之STUN、TURN、ICE详解

通俗易懂:快速理解P2P技术中的NAT穿透原理

高性能网络编程(一):单台服务器并发TCP连接数到底可以有多少

高性能网络编程(二):上一个10年,著名的C10K并发连接问题

高性能网络编程(三):下一个10年,是时候考虑C10M并发问题了

高性能网络编程(四):从C10K到C10M高性能网络应用的理论探索

高性能网络编程(五):一文读懂高性能网络编程中的I/O模型

高性能网络编程(六):一文读懂高性能网络编程中的线程模型

Java的BIO和NIO很难懂?用代码实践给你看,再不懂我转行!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一):浅析TCP协议中的疑难杂症(上篇)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二):浅析TCP协议中的疑难杂症(下篇)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三):关闭TCP连接时为什么会TIME_WAIT、CLOSE_WAIT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四):深入研究分析TCP的异常关闭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五):UDP的连接性和负载均衡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六):深入地理解UDP协议并用好它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七):如何让不可靠的UDP变的可靠?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八):从数据传输层深度解密HTTP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九):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深入理解DNS

技术扫盲:新一代基于UDP的低延时网络传输层协议——QUIC详解

让互联网更快:新一代QUIC协议在腾讯的技术实践分享

现代移动端网络短连接的优化手段总结:请求速度、弱网适应、安全保障

聊聊iOS中网络编程长连接的那些事

移动端IM开发者必读(一):通俗易懂,理解移动网络的“弱”和“慢”

移动端IM开发者必读(二):史上最全移动弱网络优化方法总结

IPv6技术详解:基本概念、应用现状、技术实践(上篇)

IPv6技术详解:基本概念、应用现状、技术实践(下篇)

从HTTP/0.9到HTTP/2:一文读懂HTTP协议的历史演变和设计思路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一):跟着动画来学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二):我们在读写Socket时,究竟在读写什么?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三):HTTP协议必知必会的一些知识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四):快速理解HTTP/2的服务器推送(Server Push)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五):每天都在用的Ping命令,它到底是什么?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六):什么是公网IP和内网IP?NAT转换又是什么鬼?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七):面视必备,史上最通俗计算机网络分层详解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八):你真的了解127.0.0.1和0.0.0.0的区别?

以网游服务端的网络接入层设计为例,理解实时通信的技术挑战

迈向高阶:优秀Android程序员必知必会的网络基础

全面了解移动端DNS域名劫持等杂症:技术原理、问题根源、解决方案等

美图App的移动端DNS优化实践:HTTPS请求耗时减小近半

Android程序员必知必会的网络通信传输层协议——UDP和TCP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一):通信交换技术的百年发展史(上)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二):通信交换技术的百年发展史(下)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三):国人通信方式的百年变迁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四):手机的演进,史上最全移动终端发展史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五):1G到5G,30年移动通信技术演进史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六):移动终端的接头人——“基站”技术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七):移动终端的千里马——“电磁波”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八):零基础,史上最强“天线”原理扫盲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九):无线通信网络的中枢——“核心网”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零基础,史上最强5G技术扫盲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一):为什么WiFi信号差?一文即懂!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二):上网卡顿?网络掉线?一文即懂!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三):为什么手机信号差?一文即懂!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四):高铁上无线上网有多难?一文即懂!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五):理解定位技术,一篇就够

百度APP移动端网络深度优化实践分享(一):DNS优化篇

百度APP移动端网络深度优化实践分享(二):网络连接优化篇

百度APP移动端网络深度优化实践分享(三):移动端弱网优化篇

技术大牛陈硕的分享:由浅入深,网络编程学习经验干货总结

可能会搞砸你的面试:你知道一个TCP连接上能发起多少个HTTP请求吗?

知乎技术分享:知乎千万级并发的高性能长连接网关技术实践

5G时代已经到来,TCP/IP老矣,尚能饭否?

>> 更多同类文章 ……

欢迎关注我的“即时通讯技术圈”公众号: 

(本文同步发布于:http://www.52im.net/thread-2979-1-1.html

posted @ 2020-04-17 11:21 Jack Jiang 阅读(40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本文已同时发布于我的“即时通讯技术圈”公众号。

1、引言

哈罗,大家好,我是Jack Jiang。。。(一股浓浓的自媒体视频旁白味道)。

对于经常看我文章的即时通讯开发者来说,今天要讨论的这个话题,貌似有点不着边际。

是的,自从我整理完《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系列文章之后,对于网络编程的理解,开始有点飘了。

言归正传。现在,5G技术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了,号称网络延迟1ms、下行速度10Gb/s的5G,在这样逆天的网络性能指标下,老骥伏枥的TCP/IP是否仍能Hold的住?带着这个思考,便有了本文的内容。

 

▲ 5G网速有多快?看图感受一下(图自《零基础,史上最强5G技术扫盲》)

(本文已同步发布于:http://www.52im.net/thread-2976-1-1.html

2、学好TCP/IP够用吗?

对于即时通讯技术的开发者,从技术栈来说,一条最普通的聊天消息的送达,肯定要涉及到网络编程技术,而网络编程最核心的也就是TCP/IP协议(准确的说是TCP/IP协议簇,见《TCP/IP详解》),毫无疑问深入的学习TCP/IP协议肯定是非常有必要了。

基本上,对于普通的IM或消息推送系统开发来说,对TCP/IP相关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比较熟悉的话,完全够用了。

 

▲ 这本书很多人都读过

3、移动网络问题,只能赖我代码烂?

亲手写过即时通讯的网络通信层的同学都很清楚,在移动网络中(我说的移动网络具体指的是运营商的2g/3g/4g/5g这些),因为无线通信的介质和技术实现特殊性,出现了很多传统有线互联网不曾有过的网络通信问题。

就拿IM在移动弱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来说,多数开发者都不自信的认为这应该是自已的网络层代码写的不够优秀,是的,很多时候也确实是这样。

我收集整理的下面这几篇资料,就讨论的是这些,有兴趣可以读一下:

现代移动端网络短连接的优化手段总结:请求速度、弱网适应、安全保障

百度APP移动端网络深度优化实践分享(三):移动端弱网优化篇

微信移动端应对弱网络情况的探索和实践PPT [附件下载]

YY直播在移动弱网环境下的深度优化实践分享(视频+PPT)[附件下载]

其实,很少有人会去思考,在TCP/IP协议被发明出来的50年后,对于现代的移动网络来说,是否仍然能工作的好?以弱网问题为例,难道我写的IM总是丢消息、掉线就仅仅是“我”的代码太烂? 

没错,这不仅仅是应用层的代码编写问题,它或许涉及到TCP/IP的设计局限,甚至移动网络的底层设计也并不是最完美的。

下面这两篇文章,对于弱网问题思考,已经深入到运营商的通信技术这一层,强烈建议读一读:

移动端IM开发者必读(一):通俗易懂,理解移动网络的“弱”和“慢”

移动端IM开发者必读(二):史上最全移动弱网络优化方法总结

如果你的认知,已经开始对底层的网络通信技术有所困惑,下面这几篇就是为你准备的: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六):移动终端的接头人——“基站”技术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七):移动终端的千里马——“电磁波”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八):零基础,史上最强“天线”原理扫盲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九):无线通信网络的中枢——“核心网”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零基础,史上最强5G技术扫盲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一):为什么WiFi信号差?一文即懂!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二):上网卡顿?网络掉线?一文即懂!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三):为什么手机信号差?一文即懂!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四):高铁上无线上网有多难?一文即懂!

4、简单复习一下TCP/IP

从字面意义上讲,有人可能会认为 TCP/IP 是指 TCP 和 IP 两种协议。实际生活当中有时也确实就是指这两种协议。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它只是利用 IP 进行通信时所必须用到的协议簇的统称。

具体来说,IP 或 ICMP、TCP 或 UDP、TELNET 或 FTP、以及 HTTP 等都属于 TCP/IP 协议。他们与 TCP 或 IP 的关系紧密,是互联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TCP/IP 一词泛指这些协议,因此,有时也称 TCP/IP 为网际协议簇。

互联网进行通信时,需要相应的网络协议,TCP/IP 原本就是为使用互联网而开发制定的协议簇。因此,互联网的协议就是 TCP/IP,TCP/IP 就是互联网的协议。 

▲ 上图反映了TCP/IP协议族的关系(图片引用自《计算机网络通讯协议关系图》)

5、TCP/IP或许太老了

对于现代移动网络来说,TCP/IP或许太老了。我们简单了解一下TCP/IP协议的产生过程。

1973年:卡恩与瑟夫开发出了TCP/IP协议中最核心的两个协议:TCP协议和IP协议。

1974年:卡恩与瑟夫正式发表了TCP/IP协议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同时,为了验证TCP/IP协议的可用性,使一个数据包由一端发出,在经过近10万km的旅程后到达服务端。在这次传输中,数据包没有丢失一个字节,这充分说明了TCP/IP协议的成功。

1983年:TCP/IP协议正式替代NCP,从此以后TCP/IP成为大部分因特网共同遵守的一种网络规则。

1984年:TCP/IP协议得到美国国防部的肯定,成为多数计算机共同遵守的一个标准。 

是的,你没有看错,TCP/IP协议设计于距今50年前!

 

▲ 罗伯特·卡恩(左者)与文特·瑟夫(右者)(图片引用自《技术往事:改变世界的TCP/IP协议》)

6、TCP/IP原本是为固定网络设计的

虽然TCP/IP自上世纪70年代发明以来,连接了无数的计算机,推动了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但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基于TCP/IP的互联网,它的初衷是为固定网络和网络互连而设计,而今天我们已经发展到了移动互联时代。

再往后看,未来5G将面临AR/VR、超高清视频、物联网、车联网等各种应用、用例纷呈,加之网络安全的紧迫性越发凸显,TCP/IP或许难以适应未来。

7、TCP/IP或许并不适合移动网络

7.1 TCP/IP设计之初无法预见高速移动网时代

在TCP/IP刚被设计的年代,即传统固定互联网的公元元年,主机是固定的,用于编址的IP也是固定的,世界是平的。

可是随着应用程序以及芯片技术的活力涌现,设备越来越小,App越来越丰富,当你觉得浑身憋得慌的时候,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了。

但传统的TCP/IP并不适合移动网络,以TCP/IP协议簇中我们最常用的TCP协议来说,传统的TCP基于TCP/IP协议头字段的五元组,而标识设备的IP地址仅仅标识了设备位置,并没有标识设备本身(实际上不管到了什么年代,IP地址都不应该标识设备本身,它就是标识位置的!问题是,TCP不应该用一个标识位置的元素来标识设备)。

而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一旦移动设备(比如智能手机)换了位置(通信基站切换了),其IP地址也会改变,进而既有的TCP连接将全部中断。

 

▲ 运营商的基站是有覆盖范围的,而且覆盖范围并不大

对于底层的移动网络通信技术有所了解的开发人员或许知道,手机的通信是由基站进行代理的,而基站是固定的。换句话说,当你移动到下一个基站的位置时,手机就得自动切换到新的基站,进而重新进行一系列的跟运营商的无线体系进行连接建立的过程。

这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时速达到350公里每小时的复兴号高铁上用手机上网时,这就会导致严重的问题。因为基站的信号覆盖范围有限,在手机移动速度如此之快的情况下,基站的切换也将频繁到让网络工程师们崩溃(有兴趣可以读一下《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四):高铁上无线上网有多难?一文即懂!》)。

TCP/IP和网络的关系,可以作个有趣的类比。

假设互联网是公路,那么TCP/IP这就是这条公路上的一套交通规则。这套规则在制定时,可能考虑到的只是普通的市场内道路(最多是高速公路使用),而现在的5G时代,就好比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试想普通的市内交通规则套用在高速铁路上,那难道不算是灾难吗。

必竟普通的市内交通速度不会很快,各种规则的制定误差和余量可以比较大,但高速铁路上,速度飞快、交通信号控制精确无比的情况下,这套规则,对于开高铁的司机来说,肯定是胆颤心惊。而TCP/IP对于5G来说,就好比这套老的交通规则,用它来驾驭这么快速的5G快车,是不是很疯狂?

 

7.2 TCP/IP与电信网的基因不同

基于TCP/IP的互联网原本是为固定网络和网络互联设计,而运营商的移动网络是为移动性连接而生。互联网的连接是分布式的,而移动通信网络是集中控制的。

这两者的技术基因确实有很大不同,在早期移动网络网络性能较慢的情况下,这两者的结合,矛盾似乎并不突出。

实际上,在传统电信网(就是大家最常用的电话、短信网络)与IT互联网是两拨人各自有玩耍(电信网为代表的就是3GPP标准化组织,互联网为代表的就是IETF标准化组织)。

在那个移动网还不发达的年代,这两拨人各自玩各自的,大家谁也不用鸟谁。

随着人们对移动上网需求越来越旺盛,搞电信网的这拨人只能想办法接入传统的互联网,必竟在当时传统互联网太强势,而移动网的应用场景还在摸索阶段,为了能快速解决移动上网的问题,与是也不好麻烦IETF这拨人,所有痛苦默默承受——虽然TCP/IP在移动网上的实施并不合适,但只能想办法缝缝补补,把移动网的标准制定,往它上面靠。

这就好比,TCP/IP这辆车已经造好了,至于你搞移动网的人,是修一条普通马路(2G)、还是一条高速公司路(3G)、或者是现在的高速铁路(5G),反正你只能将就这辆车。原本应该是什么路上跑什么车,而现在是不管你什么路,只能跑这辆车。反正车子跑不好,不怪车子,怪路。。

好奇葩的逻辑,而这个逻辑就好比是现在的TCP/IP跟移动网的关系。

所以,在5G,甚至未来的6G、7G时代,这种“勉强”的结合,抛必带来网络低效、基础设施成本高昂等问题。

8、移动运营商们已经意识到问题

是的,大佬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正在着手解决。

2020年4月初,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已成立了一个新的行业规范工作组“Non-IP Networking”(ISG NIN),以解决新服务、尤其是5G服务面临的老式网络协议所存在的问题。

▲ 详细新闻内容《点此查看

该工作组的目标是为5G网络研究开发新的网络协议,以替代TCP/IP。

是的,这些移动运营商已经发现在4G、甚至5G网络中使用的基于TCP/IP的技术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TCP/IP协议最初是为互联网设计,而非为移动通信网络而生,当移动通信网络引入TCP/IP后,增加了移动性、安全性、QoS等功能,这使得网络更复杂,频谱使用效率较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后续的修补和替代方案又导致了成本、时延和功耗增加。

大佬们终于承认,对于5G的某些高级服务,TCP/IP确实被认为不是最佳的。

9、移动网络未来会怎样?

虽然TCP/IP可能越来越难以适应移动网络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短期内TCP/IP的不可替代性。

必竟,基于TCP/IP的传统互联网所构建的软件和硬件世界(尤其是硬件)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替换掉这些,无论是从成本还是各方利益来说,都是个需要反复权衡和博弈的事。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IPv4和IPv6,虽然谁都知道IPv4的困境,但IPv6喊了这么多年目前想要普及,仍然还比较遥远,要知道IPv6已经喊了10年了。因为这小小的IP地址,牵涉的是互联网从硬到软几乎所有环节,影响之大,无出其右。

对于IM开发者来说,因为移动网络的特殊性,而技术改朝换代也并不鲜见。

比如众所周之的XMPP协议,设计之初也是野心勃勃——“要让上IM就像打开网页一样简单!”。确实,XMPP无论是肉眼可读性,还是数据结构的优雅,都非常优秀,但悲剧的是,设计者们从来没有想过移动网会发展成今天这样,或者说设计者们从未考虑过XMPP在移动网下的使用。于是,后面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每个人都在抱怨XMPP臃肿、冗余(是的,这里我收集了一大堆这样的文章),这算个是把优点做成缺点的典型案例了。

或许,未来会有那么一天,移动网络终有属于为自已定制的网络协议标准。而对于搞网络通信的程序员来说,如果这套新的标准让能基于移动网络的代码编写,变的愉快起来,那真是谢天谢地了!

10、参考资料

[1] TCP/IP 已完 ?New IP 之后,又来一个 Non-IP

[2] 5G:再见,TCP/IP

[3] 重新设计TCP/IP协议栈以支持设备移动性

[4] 5G要抛弃TCP/IP?

[5] ETSI LAUNCHES NEW GROUP ON NON-IP NETWORKING ADDRESSING 5G NEW SERVICES

附录:更多网络编程基础资料

TCP/IP详解 - 第11章·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TCP/IP详解 - 第17章·TCP:传输控制协议

TCP/IP详解 - 第18章·TCP连接的建立与终止

TCP/IP详解 - 第21章·TCP的超时与重传

技术往事:改变世界的TCP/IP协议(珍贵多图、手机慎点)

通俗易懂-深入理解TCP协议(上):理论基础

通俗易懂-深入理解TCP协议(下):RTT、滑动窗口、拥塞处理

理论经典:TCP协议的3次握手与4次挥手过程详解

理论联系实际:Wireshark抓包分析TCP 3次握手、4次挥手过程

计算机网络通讯协议关系图(中文珍藏版)

UDP中一个包的大小最大能多大?

P2P技术详解(一):NAT详解——详细原理、P2P简介

P2P技术详解(二):P2P中的NAT穿越(打洞)方案详解(基本原理篇)

P2P技术详解(三):P2P中的NAT穿越(打洞)方案详解(进阶分析篇)

P2P技术详解(四):P2P技术之STUN、TURN、ICE详解

通俗易懂:快速理解P2P技术中的NAT穿透原理

高性能网络编程(一):单台服务器并发TCP连接数到底可以有多少

高性能网络编程(二):上一个10年,著名的C10K并发连接问题

高性能网络编程(三):下一个10年,是时候考虑C10M并发问题了

高性能网络编程(四):从C10K到C10M高性能网络应用的理论探索

高性能网络编程(五):一文读懂高性能网络编程中的I/O模型

高性能网络编程(六):一文读懂高性能网络编程中的线程模型

Java的BIO和NIO很难懂?用代码实践给你看,再不懂我转行!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一):浅析TCP协议中的疑难杂症(上篇)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二):浅析TCP协议中的疑难杂症(下篇)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三):关闭TCP连接时为什么会TIME_WAIT、CLOSE_WAIT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四):深入研究分析TCP的异常关闭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五):UDP的连接性和负载均衡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六):深入地理解UDP协议并用好它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七):如何让不可靠的UDP变的可靠?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八):从数据传输层深度解密HTTP

不为人知的网络编程(九):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深入理解DNS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一):快速理解网络通信协议(上篇)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二):快速理解网络通信协议(下篇)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三):快速理解TCP协议一篇就够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四):快速理解TCP和UDP的差异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五):快速理解为什么说UDP有时比TCP更有优势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六):史上最通俗的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功能原理入门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七):深入浅出,全面理解HTTP协议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八):手把手教你写基于TCP的Socket长连接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九):通俗讲解,有了IP地址,为何还要用MAC地址?

网络编程懒人入门(十):一泡尿的时间,快速读懂QUIC协议

技术扫盲:新一代基于UDP的低延时网络传输层协议——QUIC详解

让互联网更快:新一代QUIC协议在腾讯的技术实践分享

现代移动端网络短连接的优化手段总结:请求速度、弱网适应、安全保障

聊聊iOS中网络编程长连接的那些事

移动端IM开发者必读(一):通俗易懂,理解移动网络的“弱”和“慢”

移动端IM开发者必读(二):史上最全移动弱网络优化方法总结

IPv6技术详解:基本概念、应用现状、技术实践(上篇)

IPv6技术详解:基本概念、应用现状、技术实践(下篇)

从HTTP/0.9到HTTP/2:一文读懂HTTP协议的历史演变和设计思路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一):跟着动画来学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二):我们在读写Socket时,究竟在读写什么?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三):HTTP协议必知必会的一些知识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四):快速理解HTTP/2的服务器推送(Server Push)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五):每天都在用的Ping命令,它到底是什么?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六):什么是公网IP和内网IP?NAT转换又是什么鬼?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七):面视必备,史上最通俗计算机网络分层详解

脑残式网络编程入门(八):你真的了解127.0.0.1和0.0.0.0的区别?

以网游服务端的网络接入层设计为例,理解实时通信的技术挑战

迈向高阶:优秀Android程序员必知必会的网络基础

全面了解移动端DNS域名劫持等杂症:技术原理、问题根源、解决方案等

美图App的移动端DNS优化实践:HTTPS请求耗时减小近半

Android程序员必知必会的网络通信传输层协议——UDP和TCP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一):通信交换技术的百年发展史(上)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二):通信交换技术的百年发展史(下)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三):国人通信方式的百年变迁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四):手机的演进,史上最全移动终端发展史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五):1G到5G,30年移动通信技术演进史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六):移动终端的接头人——“基站”技术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七):移动终端的千里马——“电磁波”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八):零基础,史上最强“天线”原理扫盲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九):无线通信网络的中枢——“核心网”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零基础,史上最强5G技术扫盲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一):为什么WiFi信号差?一文即懂!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二):上网卡顿?网络掉线?一文即懂!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三):为什么手机信号差?一文即懂!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四):高铁上无线上网有多难?一文即懂!

IM开发者的零基础通信技术入门(十五):理解定位技术,一篇就够

百度APP移动端网络深度优化实践分享(一):DNS优化篇

百度APP移动端网络深度优化实践分享(二):网络连接优化篇

百度APP移动端网络深度优化实践分享(三):移动端弱网优化篇

技术大牛陈硕的分享:由浅入深,网络编程学习经验干货总结

可能会搞砸你的面试:你知道一个TCP连接上能发起多少个HTTP请求吗?

知乎技术分享:知乎千万级并发的高性能长连接网关技术实践

5G时代已经到来,TCP/IP老矣,尚能饭否?

>> 更多同类文章 ……

欢迎关注我的“即时通讯技术圈”公众号: 

(本文已同步发布于:http://www.52im.net/thread-2976-1-1.html

posted @ 2020-04-13 23:41 Jack Jiang 阅读(503)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摘要: 本文作者腾讯WXG后台开发工程师jeryyzhang,收录时有改动,感谢原作者的分享。1、引言大约3年前,微信技术团队分享了《微信后台基于时间序的海量数据冷热分级架构设计实践》一文,文中总结了微信这种超级IM基于时间序的海量数据存储架构的设计实践,也得以让大家了解了微信后台的架构设计思路。时隔3年,微信再次分享了基于时间序的新一代海量数据存储架构的设计实践(可以认为是《微信后台基于时间序的海量数据...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0-04-09 15:07 Jack Jiang 阅读(330)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摘要: 一、引言2020年春节早已过去两月有余,回顾本次腾讯手Q春节红包活动的玩法,主要以答题形式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成语、诗词、对联、历史等)的方式进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 2020年春节QQ的红包活动对于这种大体量的IM社交应用运营活动,技术上除了前端、后台的大力支撑,对于手Q客户端来说,又是从哪些方面来保证整个红包活动的灵活性、稳定性和用户体验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0-04-06 23:41 Jack Jiang 阅读(305)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摘要: 本文原文由微信客户端高级工程师方秋枋原创发表于WeMobileDev公众号,收录时有修订和加工,感谢作者的无私分享。1、引言作为一个重要业务,微信支付在客户端上面临着各种问题。其中最核心问题就是分平台实现导致的问题:1)iOS 和安卓实现不一致:容易出 Bug、通过沟通保证不了质量;2)扩展性差且无法快速响应业务需求:需求变更迭代周期长、数据上报不全面;3)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缺少业务及设计知识沉...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0-03-25 17:00 Jack Jiang 阅读(426)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摘要: 1、引言很多人一想到IM应用开发,第一印象就是“长连接”、“socket”、“保活”、“协议”这些关键词,没错,这些确实是IM开发中肯定会涉及的技术范畴。但,当你真正开始编写第一行代码时,最现实的问题实际上是“聊天消息ID该怎么生成?”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说它看似微不足道,...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0-03-19 17:34 Jack Jiang 阅读(37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本文原文由作者Amazing10原创发布于公众号业余码农,收录时有改动,感谢原作者的技术分享。

1、引言

某天中午,吃完午饭,摊在自己的躺椅上,想趁吃饱喝足的午后时间静静享受独自的静谧。

 
 

干点什么好呢?于是单手操作鼠标打开了一个陌生而隐秘的网站。正开着某个视频起劲。。。

突然浏览器弹出了一个提示: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账号,继续观看

这...

 
 

但是由于强烈的好奇驱使,迫于无奈,只好选择登录再继续观看。于是熟练的掏出手机,打开微信扫一扫对准上面的二维码,只听见 “叮” 的一声,网页上的二维码放佛活过来了,直接刷新出了本尊的微信头像,同时手机上也弹出登录的提醒。

 
 

心中略微惊叹,但没来得及多想。忙点击手机界面中登录按钮。此时网页刷新,恢复了正常,表示可以继续观看。

上网冲浪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很快就有些疲倦。于是闭上眼睛,脑海中却浮现出了刚刚微信扫描二维码,然后登录网页的场景,心中再次惊叹,并开始思考起其中的原理来。。。

言归正传,本文将以轻松活泼的语言形式,为你分析和讲解微信手机扫码登录的技术原理,希望在你的IM中开发此功能时有所启发。

推荐阅读:另一篇同类文章《IM的扫码登录功能如何实现?一文搞懂主流的扫码登录技术原理》也值得一读。

学习交流:

- 即时通讯/推送技术开发交流5群:215477170[推荐]

- 移动端IM开发入门文章:《新手入门一篇就够:从零开发移动端IM

(本文同步发布于:http://www.52im.net/thread-2941-1-1.html

2、IM开发干货系列文章

本文是系列文章中的第23篇,总目录如下:

IM消息送达保证机制实现(一):保证在线实时消息的可靠投递

IM消息送达保证机制实现(二):保证离线消息的可靠投递

如何保证IM实时消息的“时序性”与“一致性”?

IM单聊和群聊中的在线状态同步应该用“推”还是“拉”?

IM群聊消息如此复杂,如何保证不丢不重?

一种Android端IM智能心跳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探讨(含样例代码)

移动端IM登录时拉取数据如何作到省流量?

通俗易懂:基于集群的移动端IM接入层负载均衡方案分享

浅谈移动端IM的多点登录和消息漫游原理

IM开发基础知识补课(一):正确理解前置HTTP SSO单点登录接口的原理

IM开发基础知识补课(二):如何设计大量图片文件的服务端存储架构?

IM开发基础知识补课(三):快速理解服务端数据库读写分离原理及实践建议

IM开发基础知识补课(四):正确理解HTTP短连接中的Cookie、Session和Token

IM群聊消息的已读回执功能该怎么实现?

IM群聊消息究竟是存1份(即扩散读)还是存多份(即扩散写)?

IM开发基础知识补课(五):通俗易懂,正确理解并用好MQ消息队列

一个低成本确保IM消息时序的方法探讨

IM开发基础知识补课(六):数据库用NoSQL还是SQL?读这篇就够了!

IM里“附近的人”功能实现原理是什么?如何高效率地实现它?

IM开发基础知识补课(七):主流移动端账号登录方式的原理及设计思路

IM开发基础知识补课(八):史上最通俗,彻底搞懂字符乱码问题的本质

IM的扫码登功能如何实现?一文搞懂主流应用的扫码登录技术原理

IM要做手机扫码登陆?先看看微信的扫码登录功能技术原理》(本文)

3、原理解析

微信扫码登录现在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是常见不能再常见的场景之一了,但是要知道微信首次公开这项功能时,却是惊艳众人。移动端与PC端以这样一种巧妙的方式链接在了一起,的确是让人惊叹。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微信扫码登录全过程: 

本来想在Web版微信上截图,但扫码登陆后出现了下面的提示(貌似很多人都碰到过): 

好吧,这很微信,反正就是不想让你好好用,用户爱咋咋滴。。。

如上图所示,操作过程如下:

1)第一步:电脑上打开PC端(出现2维码);

2)第二步:拿出手机,扫码2维码;

3)第三步:PC端显示扫码成功;

4)第四步:手机端“确认”登录;

5)第五步:成功登陆PC端。

上述实际操作过程,用户体验相当顺滑,也难怪刚出来那会,能惊艳到很多人。

那么,对于上述操作过程的技术实现原理是什么样的呢?

想起来之前听过的前后端的概念,知道账户的数据信息一般都是放在服务器上,前端负责向后端 “讨要数据” 并显示,后端则是对前端的 “讨要” 做出反应。

这样一来,猜测微信登录的过程可能就是:

1)网页前端向微信后台请求账号数据;

2)微信后台接受网页前端的请求,然后将他的账号数据返回;

3)网页前端接收到了数据后,在浏览器里进行显示。

于是,手脚麻利的画了个示意图:

当我正准备沾沾自喜的时候,突然看到桌面上的手机。咦,如果就只是这么个过程,那手机的作用是啥。于是才开始意识到,问题没这么简单。

好吧,我们城要再深入一点探秘微信扫码登录的过程。

4、过程分析

为了更深入的分析整个过程,我们可以去看看微信网页版,地址是:https://wx.qq.com/

 

笔者看着网页中硕大的二维码陷入了沉思——这个二维码跟手机账号有没有什么对应关系呢?如果没有,那它又是怎么生成的呢?

思考间,于是打开了浏览器的开发者工具。

在网络监控一览找到了这幅二维码,与之对应的链接是:

https://login.weixin.qq.com/qrcode/gaO8cOQweA==

如下图所示:

然后习惯性地,尝试多次刷新页面,发现二维码不断发生变化,链接也不断更改:

https://login.weixin.qq.com/qrcode/AencxgKNFQ==

https://login.weixin.qq.com/qrcode/YcD7f_DxvA==

https://login.weixin.qq.com/qrcode/QblN8lCn2g==

似乎发现了些东西:二维码不断变化,其对应的链接尾的代码也相应变化,并且是随机性的变化。

这也就是说,每一次页面刷新都会随机且唯一地生成一个二维码。这或许可以与手机登录的过程联系起来。

似乎开始明白了,于是再次拿起手机,熟练的使用微信扫描了此时的二维码。

“叮” 的一声,网页上的二维码顿时变成了我帅气的微信头像。这个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是扫码之后网页才与他的微信账号建立起了联系。

如下图所示: 

也就是说:

1)没有扫码之前,页面上的二维码只是随机生成的且与用户无关的码;

2)而当用户扫码之后,二维码便与用户帐号绑定在了一起。

原来手机扫码的用处是这样!

此时注意到,手机微信上弹出了『微信登录确认』的提醒。这个时候谨慎地点击了下方的登录按钮。

如下图所示: 

随着平滑的动画一闪而过,网页上已经显示出了我的微信账号信息,显示微信账号已经登录。再一次体验这个过程,心中开始思索手机微信在登录过程中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首先需要明白几个过程:

1)进入网页登陆界面,随机生成一个二维码;

2)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将微信账号与二维码绑定;

3)在手机微信点击登录按钮,授权网页登录微信账号;

4)网页获得的账号信息,将数据显示。

5、原理解释

回顾上述过程,结合最开始的原理猜测,开始思索整个环节,是哪里理解的不对。。。

1)网页的二维码到底从何而来?

2)是谁向微信后台请求了账号数据?

实际上:不同的网站可能都需要通过微信后台进行数据的获取,那么每一个网站必然也存在它的后台来给微信后台发送请求。

这样一来,整个过程就能解释得通了:

1)网站页面刷新,网页后台向微信后台请求授权登录;

2)微信后台返回登录所需二维码;

3)用户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并在手机上授权登录后,微信后台告知网页后台已授权;

4)网页后台向微信后台请求微信账号数据;

5)微信后台返回账号数据;

6)网页后台接收数据并通过浏览器显示;

6、技术剖析

正如上节所述,想清楚了整个过程后,我们应该对整个过程的技术实现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在微信开发官方文档中,我找到了第三方网站应用微信登录开发指南:

https://developers.weixin.qq.com/doc/oplatform/Website_App/WeChat_Login/Wechat_Login.html

我将整个过程梳理了一遍,画出了这个图: 

如上图所示,整个技术实现如下。

(1)二维码的获得:

  • 1)用户打开网站后,网站后台根据微信OAuth2.0协议向微信开发平台请求授权登录,并传递事先在微信开发平台中审核通过的AppID和AppSecrect等参数;
  • 2)微信开发平台对AppID等参数进行验证,并向网站后台返回二维码;
  • 3)网站后台将二维码传送至网站前端进行显示。

(2)微信客户端授权登录:

  • 1)用户使用微信客户端扫描二维码并授权登录;
  • 2)微信客户端将二维码特定的uid与微信账号绑定,传送至微信开发平台;
  • 3)微信开发平台验证绑定数据,调用网站后台的回调接口,发送授权临时票据code;

(3)网站后台请求数据:

  • 1)网站后台接收到code,表明微信开发平台同意数据请求;
  • 2)网站后台根据code参数,再加上AppID和AppSecret请求微信开发平台换取access_token;
  • 3)微信开发平台验证参数,并返回access_token;
  • 4)网站后台收到access_token后即可进行参数分析获得用户账号数据。

在上述过程中,有几个参数值得解释一下(来源官方文档):

  • 1)AppID:应用唯一标识,在微信开放平台提交应用审核通过后获得;
  • 2)AppSecret:应用密钥,在微信开放平台提交应用审核通过后获得;
  • 3)code:授权临时票据,第三方通过code进行获取access_token的时候需要用到,code的超时时间为10分钟,一个code只能成功换取一次access_token即失效。code的临时性和一次性保障了微信授权登录的安全性。

整个过程从网站后台向微信开发平台请求授权登录开始,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access_token:

access_token:用户授权第三方应用发起接口调用的凭证

在获得了access_token后就可以解析用户的一些基本信息,包括头像、用户名、性别、城市等。这样一来,整个微信扫描登录的过程就完成了。

7、写在最后

研究到这,终于大体上对微信扫码登录的整个过程有了清晰的认知。看起来似乎也不难,开发者只需要在网页后端做好对微信公众平台的接口调用即可实现扫码登录。

伸了伸懒腰,忽然又想到在整个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超时的问题。比如二维码超时未扫描、二维码扫描后超时授权、获得access_token后超时等等问题。

我发现一个简单的功能实现起来还是需要考虑许多细节,真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呀。于是我下定决心,下次得少上网冲浪了,花点时间搭个服务器先把微信扫码登录过程实现看看。

不过,还得先去在微信开放平台注册开发者帐号,并拥有一个已审核通过的网站应用,并获得相应的AppID和AppSecret才行。

想了想,还是让我先趟一会儿吧。。。

 

附录:更多IM开发相关文章

[1] IM开发热门文章:

新手入门一篇就够:从零开发移动端IM

移动端IM开发者必读(一):通俗易懂,理解移动网络的“弱”和“慢”

移动端IM开发者必读(二):史上最全移动弱网络优化方法总结

从客户端的角度来谈谈移动端IM的消息可靠性和送达机制

现代移动端网络短连接的优化手段总结:请求速度、弱网适应、安全保障

腾讯技术分享:社交网络图片的带宽压缩技术演进之路

小白必读:闲话HTTP短连接中的Session和Token

移动端IM开发需要面对的技术问题

开发IM是自己设计协议用字节流好还是字符流好?

请问有人知道语音留言聊天的主流实现方式吗?

通俗易懂:基于集群的移动端IM接入层负载均衡方案分享

微信对网络影响的技术试验及分析(论文全文)

即时通讯系统的原理、技术和应用(技术论文)

开源IM工程“蘑菇街TeamTalk”的现状:一场有始无终的开源秀

QQ音乐团队分享:Android中的图片压缩技术详解(上篇)

QQ音乐团队分享:Android中的图片压缩技术详解(下篇)

腾讯原创分享(一):如何大幅提升移动网络下手机QQ的图片传输速度和成功率

腾讯原创分享(二):如何大幅压缩移动网络下APP的流量消耗(上篇)

腾讯原创分享(三):如何大幅压缩移动网络下APP的流量消耗(下篇)

如约而至:微信自用的移动端IM网络层跨平台组件库Mars已正式开源

基于社交网络的Yelp是如何实现海量用户图片的无损压缩的?

腾讯技术分享:腾讯是如何大幅降低带宽和网络流量的(图片压缩篇)

腾讯技术分享:腾讯是如何大幅降低带宽和网络流量的(音视频技术篇)

字符编码那点事:快速理解ASCII、Unicode、GBK和UTF-8

全面掌握移动端主流图片格式的特点、性能、调优等

子弹短信光鲜的背后:网易云信首席架构师分享亿级IM平台的技术实践

微信技术分享:微信的海量IM聊天消息序列号生成实践(算法原理篇)

自已开发IM有那么难吗?手把手教你自撸一个Andriod版简易IM (有源码)

融云技术分享:解密融云IM产品的聊天消息ID生成策略

适合新手:从零开发一个IM服务端(基于Netty,有完整源码)

拿起键盘就是干:跟我一起徒手开发一套分布式IM系统

>> 更多同类文章 …… 

[2] 有关WEB端即时通讯开发:

新手入门贴:史上最全Web端即时通讯技术原理详解

Web端即时通讯技术盘点:短轮询、Comet、Websocket、SSE

SSE技术详解:一种全新的HTML5服务器推送事件技术

Comet技术详解:基于HTTP长连接的Web端实时通信技术

新手快速入门:WebSocket简明教程

WebSocket详解(一):初步认识WebSocket技术

WebSocket详解(二):技术原理、代码演示和应用案例

WebSocket详解(三):深入WebSocket通信协议细节

WebSocket详解(四):刨根问底HTTP与WebSocket的关系(上篇)

WebSocket详解(五):刨根问底HTTP与WebSocket的关系(下篇)

WebSocket详解(六):刨根问底WebSocket与Socket的关系

socket.io实现消息推送的一点实践及思路

LinkedIn的Web端即时通讯实践:实现单机几十万条长连接

Web端即时通讯技术的发展与WebSocket、Socket.io的技术实践

Web端即时通讯安全:跨站点WebSocket劫持漏洞详解(含示例代码)

开源框架Pomelo实践:搭建Web端高性能分布式IM聊天服务器

使用WebSocket和SSE技术实现Web端消息推送

详解Web端通信方式的演进:从Ajax、JSONP 到 SSE、Websocket

MobileIMSDK-Web的网络层框架为何使用的是Socket.io而不是Netty?

理论联系实际:从零理解WebSocket的通信原理、协议格式、安全性

微信小程序中如何使用WebSocket实现长连接(含完整源码)

八问WebSocket协议:为你快速解答WebSocket热门疑问

快速了解Electron:新一代基于Web的跨平台桌面技术

一文读懂前端技术演进:盘点Web前端20年的技术变迁史

Web端即时通讯基础知识补课:一文搞懂跨域的所有问题!

>> 更多同类文章 ……

(本文同步发布于:http://www.52im.net/thread-2941-1-1.html

posted @ 2020-03-13 17:15 Jack Jiang 阅读(371)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摘要: 一、引言对于后端程序员来说,127.0.0.1和0.0.0.0这两个IP地址再熟悉不过了,看起来好像就那么回事,但真正较起真来,这两个IP地址到底有什么作用以及到底有什么不同?貌似谁可以轻松回答,但张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这要是面视,估计真会被这搞砸...)本文将系统地总结127.0.0.1和0.0.0.0这两个IP地址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希望能为你解惑。  * 推...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0-03-03 15:53 Jack Jiang 阅读(68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摘要: 1、引言上个月在知乎上发表的由“袁辉辉”分享的关于TIM进程永生方面的文章(即时通讯网重新整理后的标题是:《史上最强Android保活思路:深入剖析腾讯TIM的进程永生技术》),短时间内受到大量关注,可惜在短短的几十个小时后,就在一股神秘力量的干预下被强行删除了。。。 ▲ 该文在知乎上从发布到删除的时间历程(中间省略了N条读者的评论)在《史上最强And...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0-02-26 22:44 Jack Jiang 阅读(486)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本文由马蜂窝技术团队电商交易基础平台研发工程师"Anti Walker"原创分享。

一、引言

即时通讯(IM)功能对于电商平台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旅游电商。

从商品复杂性来看,一个旅游商品可能会包括用户在未来一段时间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从消费金额来看,往往单次消费额度较大。对目的地的陌生、在行程中可能的问题,这些因素使用户在购买前、中、后都存在和商家沟通的强烈需求。可以说,一个好用的 IM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电商业务的 GMV 起到促进作用。

本文我们将结合马蜂窝旅游电商IM系统的发展历程,单独介绍基于Go重构分布式IM系统过程中的实践和总结(本文相当于《从游击队到正规军(一):马蜂窝旅游网的IM系统架构演进之路》一文的进阶篇),希望可以给有相似问题的朋友一些借鉴。

另外:如果你对Go在高并发系统中的应用感兴趣,即时通讯网的以下两篇也值得一读:

Go语言构建千万级在线的高并发消息推送系统实践(来自360公司)

12306抢票带来的启示:看我如何用Go实现百万QPS的秒杀系统(含源码)

系列文章: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一):马蜂窝旅游网的IM系统架构演进之路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二):马蜂窝旅游网的IM客户端架构演进和实践总结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三):基于Go的马蜂窝旅游网分布式IM系统技术实践》(* 本文

关于马蜂窝旅游网: 

马蜂窝旅游网是中国领先的自由行服务平台,由陈罡和吕刚创立于2006年,从2010年正式开始公司化运营。马蜂窝的景点、餐饮、酒店等点评信息均来自上亿用户的真实分享,每年帮助过亿的旅行者制定自由行方案。

学习交流:

- 即时通讯/推送技术开发交流5群:215477170 [推荐]

- 移动端IM开发入门文章:《新手入门一篇就够:从零开发移动端IM

(本文同步发布于:http://www.52im.net/thread-2909-1-1.html

二、相关文章

一套海量在线用户的移动端IM架构设计实践分享(含详细图文)

一套原创分布式即时通讯(IM)系统理论架构方案

从零到卓越:京东客服即时通讯系统的技术架构演进历程

蘑菇街即时通讯/IM服务器开发之架构选择

以微博类应用场景为例,总结海量社交系统的架构设计步骤

一套高可用、易伸缩、高并发的IM群聊、单聊架构方案设计实践

腾讯QQ1.4亿在线用户的技术挑战和架构演进之路PPT

微信技术总监谈架构:微信之道——大道至简(演讲全文)

如何解读《微信技术总监谈架构:微信之道——大道至简》

快速裂变:见证微信强大后台架构从0到1的演进历程(一)

瓜子IM智能客服系统的数据架构设计(整理自现场演讲,有配套PPT)

阿里钉钉技术分享:企业级IM王者——钉钉在后端架构上的过人之处

三、技术背景和问题

与广义上的即时通讯不同,电商各业务线有其特有业务逻辑,如客服聊天系统的客人分配逻辑、敏感词检测逻辑等,这些往往要耦合进通信流程中。随着接入业务线越来越多,即时通讯服务冗余度会越来越高。同时整个消息链路追溯复杂,服务稳定性很受业务逻辑的影响。

之前我们 IM 应用中的消息推送主要基于轮询技术,消息轮询模块的长连接请求是通过 php-fpm 挂载在阻塞队列上实现。当请求量较大时,如果不能及时释放 php-fpm 进程,对服务器的性能消耗很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曾用 OpenResty+Lua 的方式进行改造,利用 Lua 协程的方式将整体的 polling 的能力从 PHP 转交到 Lua 处理,释放一部 PHP 的压力。这种方式虽然能提升一部分性能,但 PHP-Lua 的混合异构模式,使系统在使用、升级、调试和维护上都很麻烦,通用性也较差,很多业务场景下还是要依赖 PHP 接口,优化效果并不明显。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决定结合电商 IM 的特定背景对 IM 服务进行重构,核心是实现业务逻辑和即时通讯服务的分离。

更多有关马蜂窝旅游网的IM系统架构的演进过程,请详读:《从游击队到正规军(一):马蜂窝旅游网的IM系统架构演进之路》一文,在此不再赘述。

四、基于Go的双层分布式IM架构

4.1、实现目标

1)业务解耦:

将业务逻辑与通信流程剥离,使 IM 服务架构更加清晰,实现与电商 IM 业务逻辑的完全分离,保证服务稳定性。

2)接入方式灵活:

之前新业务接入时,需要在业务服务器上配置 OpenResty 环境及 Lua 协程代码,非常不便,IM 服务的通用性也很差。考虑到现有业务的实际情况,我们希望 IM 系统可以提供 HTTP 和 WebSocket 两种接入方式,供业务方根据不同的场景来灵活使用。

比如已经接入且运行良好的电商定制化团队的待办系统、定制游抢单系统、投诉系统等下行相关的系统等,这些业务没有明显的高并发需求,可以通过 HTTP 方式迅速接入,不需要熟悉稍显复杂的 WebSocket 协议,进而降低不必要的研发成本。

3)架构可扩展:

为了应对业务的持续增长给系统性能带来的挑战,我们考虑用分布式架构来设计即时通讯服务,使系统具有持续扩展及提升的能力。

4.2、语言选择

目前,马蜂窝技术体系主要包括 PHP,Java,Golang,技术栈比较丰富,使业务做选型时可以根据问题场景选择更合适的工具和语言。

结合 IM 具体应用场景,我们选择 Go 的原因包括:

  • 1)运行性能:在性能上,尤其是针对网络通信等 IO 密集型应用场景。Go 系统的性能更接近 C/C++;
  • 2)开发效率:Go 使用起来简单,代码编写效率高,上手也很快,尤其是对于有一定 C++ 基础的开发者,一周就能上手写代码了。

4.3、架构设计

整体架构图如下: 

名词解释:

  • 1)客户:一般指购买商品的用户;
  • 2)商家:提供服务的供应商,商家会有客服人员,提供给客户一个在线咨询的作用;
  • 3)分发模块:即 Dispatcher,提供消息分发的给指定的工作模块的桥接作用;
  • 4)工作模块:即 Worker 服务器,用来提供 WebSocket 服务,是真正工作的一个模块。

架构分层:

  • 1)展示层:提供 HTTP 和 WebSocket 两种接入方式;
  • 2)业务层:负责初始化消息线和业务逻辑处理。如果客户端以 HTTP 方式接入,会以 JSON 格式把消息发送给业务服务器进行消息解码、客服分配、敏感词过滤,然后下发到消息分发模块准备下一步的转换;通过 WebSocket 接入的业务则不需要消息分发,直接以 WebSocket 方式发送至消息处理模块中;
  • 3)服务层:由消息分发和消息处理这两层组成,分别以分布式的方式部署多个 Dispatcher 和 Worker 节点。Dispatcher 负责检索出接收者所在的服务器位置,将消息以 RPC 的方式发送到合适的 Worker 上,再由消息处理模块通过 WebSocket 把消息推送给客户端;
  • 4)数据层:Redis 集群,记录用户身份、连接信息、客户端平台(移动端、网页端、桌面端)等组成的唯一 Key。

4.4、服务流程

步骤一:

如上图右侧所示:

用户客户端与消息处理模块建立 WebSocket 长连接;

通过负载均衡算法,使客户端连接到合适的服务器(消息处理模块的某个 Worker);

连接成功后,记录用户连接信息,包括用户角色(客人或商家)、客户端平台(移动端、网页端、桌面端)等组成唯一 Key,记录到 Redis 集群。

步骤二:

如图左侧所示,当购买商品的用户要给管家发消息的时候,先通过 HTTP 请求把消息发给业务服务器,业务服务端对消息进行业务逻辑处理。

1)该步骤本身是一个 HTTP 请求,所以可以接入各种不同开发语言的客户端。通过 JSON 格式把消息发送给业务服务器,业务服务器先把消息解码,然后拿到这个用户要发送给哪个商家的客服的。

2)如果这个购买者之前没有聊过天,则在业务服务器逻辑里需要有一个分配客服的过程,即建立购买者和商家的客服之间的连接关系。拿到这个客服的 ID,用来做业务消息下发;如果之前已经聊过天,则略过此环节。

3)在业务服务器,消息会异步入数据库。保证消息不会丢失。

步骤三:

业务服务端以 HTTP 请求把消息发送到消息分发模块。这里分发模块的作用是进行中转,最终使服务端的消息下发给指定的商家。

步骤四:

基于 Redis 集群中的用户连接信息,消息分发模块将消息转发到目标用户连接的 WebSocket 服务器(消息处理模块中的某一个 Worker)

1)分发模块通过 RPC 方式把消息转发到目标用户连接的 Worker,RPC 的方式性能更快,而且传输的数据也少,从而节约了服务器的成本。

2)消息透传 Worker 的时候,多种策略保障消息一定会下发到 Worker。

步骤五:

消息处理模块将消息通过 WebSocket 协议推送到客户端。

1)在投递的时候,接收者要有一个 ACK(应答) 信息来回馈给 Worker 服务器,告诉 Worker 服务器,下发的消息接收者已经收到了。

2)如果接收者没有发送这个 ACK 来告诉 Worker 服务器,Worker 服务器会在一定的时间内来重新把这个信息发送给消息接收者。

3)如果投递的信息已经发送给客户端,客户端也收到了,但是因为网络抖动,没有把 ACK 信息发送给服务器,那服务器会重复投递给客户端,这时候客户端就通过投递过来的消息 ID 来去重展示。

以上步骤的数据流转大致如图所示:

4.5、系统完整性设计

4.5.1 可靠性

(1)消息不丢失:

为了避免消息丢失,我们设置了超时重传机制。服务端会在推送给客户端消息后,等待客户端的 ACK,如果客户端没有返回 ACK,服务端会尝试多次推送。

目前默认 18s 为超时时间,重传 3 次不成功,断开连接,重新连接服务器。重新连接后,采用拉取历史消息的机制来保证消息完整。

(2)多端消息同步:

客户端现有 PC 浏览器、Windows 客户端、H5、iOS/Android,系统允许用户多端同时在线,且同一端可以多个状态,这就需要保证多端、多用户、多状态的消息是同步的。

我们用到了 Redis 的 Hash 存储,将用户信息、唯一连接对应值 、连接标识、客户端 IP、服务器标识、角色、渠道等记录下来,这样通过 key(uid) 就能找到一个用户在多个端的连接,通过 key+field 能定位到一条连接。

4.5.2 可用性

上文我们已经说过,因为是双层设计,就涉及到两个 Server 间的通信,同进程内通信用 Channel,非同进程用消息队列或者 RPC。综合性能和对服务器资源利用,我们最终选择 RPC 的方式进行 Server 间通信。

在对基于 Go 的 RPC 进行选行时,我们比较了以下比较主流的技术方案: 

1)Go STDRPC:Go 标准库的 RPC,性能最优,但是没有治理;

2)RPCX:性能优势 2*GRPC + 服务治理;

3)GRPC:跨语言,但性能没有 RPCX 好;

4)TarsGo:跨语言,性能 5*GRPC,缺点是框架较大,整合起来费劲;

5)Dubbo-Go:性能稍逊一筹, 比较适合 Go 和 Java 间通信场景使用。

最后我们选择了 RPCX,因为性能也很好,也有服务的治理。

两个进程之间同样需要通信,这里用到的是 ETCD 实现服务注册发现机制。

当我们新增一个 Worker,如果没有注册中心,就要用到配置文件来管理这些配置信息,这挺麻烦的。而且你新增一个后,需要分发模块立刻发现,不能有延迟。

如果有新的服务,分发模块希望能快速感知到新的服务。利用 Key 的续租机制,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没有监听到 Key 有续租动作,则认为这个服务已经挂掉,就会把该服务摘除。

在进行注册中心的选型时,我们主要调研了 ETCDZooKeeperConsul

三者的压测结果参考如下: 

 

结果显示,ETCD 的性能是最好的。另外,ETCD 背靠阿里巴巴,而且属于 Go 生态,我们公司内部的 K8S 集群也在使用。

综合考量后,我们选择使用 ETCD 作为服务注册和发现组件。并且我们使用的是 ETCD 的集群模式,如果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集群其他的服务器仍能正常提供服务。

小结一下:通过保证服务和进程间的正常通讯,及 ETCD 集群模式的设计,保证了 IM 服务整体具有极高的可用性。

4.5.3 扩展性

消息分发模块和消息处理模块都能进行水平扩展。当整体服务负载高时,可以通过增加节点来分担压力,保证消息即时性和服务稳定性。

4.5.4 安全性

处于安全性考虑,我们设置了黑名单机制,可以对单一 uid 或者 ip 进行限制。比如在同一个 uid 下,如果一段时间内建立的连接次数超过设定的阈值,则认为这个 uid 可能存在风险,暂停服务。如果暂停服务期间该 uid 继续发送请求,则限制服务的时间相应延长。

4.6、性能优化和踩过的坑

4.6.1 性能优化

1)JSON 编解码:

开始我们使用官方的 JSON 编解码工具,但由于对性能方面的追求,改为使用滴滴开源的 Json-iterator,使在兼容原生 Golang 的 JSON 编解码工具的同时,效率上有比较明显的提升。

以下是压测对比的参考图: 

2)time.After:

在压测的时候,我们发现内存占用很高,于是使用 Go Tool PProf 分析 Golang 函数内存申请情况,发现有不断创建 time.After 定时器的问题,定位到是心跳协程里面。

原来代码如下: 

优化后的代码为:

优化点在于 for 循环里不要使用 select + time.After 的组合。

3)Map 的使用:

在保存连接信息的时候会用到 Map。因为之前做 TCP Socket 的项目的时候就遇到过一个坑,即 Map 在协程下是不安全的。当多个协程同时对一个 Map 进行读写时,会抛出致命错误:fetal error:concurrent map read and map write,有了这个经验后,我们这里用的是 sync.Map

4.6.2 踩坑经验

1)协程异常:

基于对开发成本和服务稳定性等问题的考虑,我们的 WebSocket 服务基于 Gorilla/WebSocket 框架开发。其中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当读协程发生异常退出时,写协程并没有感知到,结果就是导致读协程已经退出但是写协程还在运行,直到触发异常之后才退出。

这样虽然从表面上看不影响业务逻辑,但是浪费后端资源。在编码时应该注意要在读协程退出后主动通知写协程,这样一个小的优化可以这在高并发下能节省很多资源。

2)心跳设计:

举个例子:之前我们在闲时心跳功能的开发中走了一些弯路。最初在服务器端的心跳发送是定时心跳,但后来在实际业务场景中使用时发现,设计成服务器读空闲时心跳更好。因为用户都在聊天呢,发一个心跳帧,浪费感情也浪费带宽资源。

这时候,建议大家在业务开发过程中如果代码写不下去就暂时不要写了,先结合业务需求用文字梳理下逻辑,可能会发现之后再进行会更顺利。

3)每天分割日志: 

日志模块在起初调研的时候基于性能考虑,确定使用 Uber 开源的 ZAP 库,而且满足业务日志记录的要求。日志库选型很重要,选不好也是影响系统性能和稳定性的。

ZAP 的优点包括:

1)显示代码行号这个需求,ZAP 支持而 Logrus 不支持,这个属于提效的。行号展示对于定位问题很重要;

2)ZAP 相对于 Logrus 更为高效,体现在写 JSON 格式日志时,没有使用反射,而是用内建的 json encoder,通过明确的类型调用,直接拼接字符串,最小化性能开销。

小坑:每天写一个日志文件的功能,目前 ZAP 不支持,需要自己写代码支持,或者请求系统部支持。

五、性能表现

压测 1:

上线生产环境并和业务方对接以及压测,目前定制业务已接通整个流程,写了一个 Client。模拟定期发心跳帧,然后利用 Docker 环境。开启了 50 个容器,每个容器模拟并发起 2 万个连接。这样就是百万连接打到单机的 Server 上。单机内存占用 30G 左右。

压测 2:

同时并发 3000、4000、5000 连接,以及调整发送频率,分别对应上行:60万、80 万、100 万、200 万, 一个 6k 左右的日志结构体。

其中有一半是心跳包 另一半是日志结构体。在不同的压力下的下行延迟数据如下: 

结论:

随着上行的并发变大,延迟控制在 24-66 毫秒之间。所以对于下行业务属于轻微延迟。另外针对 60 万 5k 上行的同时,用另一个脚本模拟开启 50 个协程并发下行 1k 的数据体,延迟是比没有并发下行的时候是有所提高的,延迟提高了 40ms 左右。

六、本文小结

基于 Go 重构的 IM 服务在 WebSocket 的基础上,将业务层设计为配有消息分发模块和消息处理模块的双层架构模式,使业务逻辑的处理前置,保证了即时通讯服务的纯粹性和稳定性;同时消息分发模块的 HTTP 服务方便多种编程语言快速对接,使各业务线能迅速接入即时通讯服务。

最后,我还想为 Go 摇旗呐喊一下。很多人都知道马蜂窝技术体系主要是基于 PHP,有一些核心业务也在向 Java 迁移。与此同时,Go 也在越来越多的项目中发挥作用。现在,云原生理念已经逐渐成为主流趋势之一,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构建云原生应用所需要的核心项目中,Go 都是主要的开发语言,比如 Kubernetes,Docker,Istio,ETCD,Prometheus 等,包括第三代开源分布式数据库 TiDB。

所以我们可以把 Go 称为云原生时代的母语。「云原生时代,是开发者最好的时代」,在这股浪潮下,我们越早走进 Go,就可能越早在这个新时代抢占关键赛道。希望更多小伙伴和我们一起,加入到 Go 的开发和学习阵营中来,拓宽自己的技能图谱,拥抱云原生。

附录:更多IM架构设计方面的文章

[1] 有关IM架构设计的文章:

浅谈IM系统的架构设计

简述移动端IM开发的那些坑:架构设计、通信协议和客户端

一套海量在线用户的移动端IM架构设计实践分享(含详细图文)

一套原创分布式即时通讯(IM)系统理论架构方案

从零到卓越:京东客服即时通讯系统的技术架构演进历程

蘑菇街即时通讯/IM服务器开发之架构选择

腾讯QQ1.4亿在线用户的技术挑战和架构演进之路PPT

微信后台基于时间序的海量数据冷热分级架构设计实践

微信技术总监谈架构:微信之道——大道至简(演讲全文)

如何解读《微信技术总监谈架构:微信之道——大道至简》

快速裂变:见证微信强大后台架构从0到1的演进历程(一)

17年的实践:腾讯海量产品的技术方法论

移动端IM中大规模群消息的推送如何保证效率、实时性?

现代IM系统中聊天消息的同步和存储方案探讨

IM开发基础知识补课(二):如何设计大量图片文件的服务端存储架构?

IM开发基础知识补课(三):快速理解服务端数据库读写分离原理及实践建议

IM开发基础知识补课(四):正确理解HTTP短连接中的Cookie、Session和Token

WhatsApp技术实践分享:32人工程团队创造的技术神话

微信朋友圈千亿访问量背后的技术挑战和实践总结

王者荣耀2亿用户量的背后:产品定位、技术架构、网络方案等

IM系统的MQ消息中间件选型:Kafka还是RabbitMQ?

腾讯资深架构师干货总结:一文读懂大型分布式系统设计的方方面面

以微博类应用场景为例,总结海量社交系统的架构设计步骤

快速理解高性能HTTP服务端的负载均衡技术原理

子弹短信光鲜的背后:网易云信首席架构师分享亿级IM平台的技术实践

知乎技术分享:从单机到2000万QPS并发的Redis高性能缓存实践之路

IM开发基础知识补课(五):通俗易懂,正确理解并用好MQ消息队列

微信技术分享:微信的海量IM聊天消息序列号生成实践(算法原理篇)

微信技术分享:微信的海量IM聊天消息序列号生成实践(容灾方案篇)

新手入门:零基础理解大型分布式架构的演进历史、技术原理、最佳实践

一套高可用、易伸缩、高并发的IM群聊、单聊架构方案设计实践

阿里技术分享:深度揭秘阿里数据库技术方案的10年变迁史

阿里技术分享:阿里自研金融级数据库OceanBase的艰辛成长之路

社交软件红包技术解密(一):全面解密QQ红包技术方案——架构、技术实现等

社交软件红包技术解密(二):解密微信摇一摇红包从0到1的技术演进

社交软件红包技术解密(三):微信摇一摇红包雨背后的技术细节

社交软件红包技术解密(四):微信红包系统是如何应对高并发的

社交软件红包技术解密(五):微信红包系统是如何实现高可用性的

社交软件红包技术解密(六):微信红包系统的存储层架构演进实践

社交软件红包技术解密(七):支付宝红包的海量高并发技术实践

社交软件红包技术解密(八):全面解密微博红包技术方案

社交软件红包技术解密(九):谈谈手Q红包的功能逻辑、容灾、运维、架构等

即时通讯新手入门:一文读懂什么是Nginx?它能否实现IM的负载均衡?

即时通讯新手入门:快速理解RPC技术——基本概念、原理和用途

多维度对比5款主流分布式MQ消息队列,妈妈再也不担心我的技术选型了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一):马蜂窝旅游网的IM系统架构演进之路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二):马蜂窝旅游网的IM客户端架构演进和实践总结

IM开发基础知识补课(六):数据库用NoSQL还是SQL?读这篇就够了!

瓜子IM智能客服系统的数据架构设计(整理自现场演讲,有配套PPT)

阿里钉钉技术分享:企业级IM王者——钉钉在后端架构上的过人之处

>> 更多同类文章 ……

[2] 更多其它架构设计相关文章:

腾讯资深架构师干货总结:一文读懂大型分布式系统设计的方方面面

快速理解高性能HTTP服务端的负载均衡技术原理

子弹短信光鲜的背后:网易云信首席架构师分享亿级IM平台的技术实践

知乎技术分享:从单机到2000万QPS并发的Redis高性能缓存实践之路

新手入门:零基础理解大型分布式架构的演进历史、技术原理、最佳实践

阿里技术分享:深度揭秘阿里数据库技术方案的10年变迁史

阿里技术分享:阿里自研金融级数据库OceanBase的艰辛成长之路

达达O2O后台架构演进实践:从0到4000高并发请求背后的努力

优秀后端架构师必会知识:史上最全MySQL大表优化方案总结

小米技术分享:解密小米抢购系统千万高并发架构的演进和实践

一篇读懂分布式架构下的负载均衡技术:分类、原理、算法、常见方案等

通俗易懂:如何设计能支撑百万并发的数据库架构?

多维度对比5款主流分布式MQ消息队列,妈妈再也不担心我的技术选型了

从新手到架构师,一篇就够:从100到1000万高并发的架构演进之路

美团技术分享:深度解密美团的分布式ID生成算法

12306抢票带来的启示:看我如何用Go实现百万QPS的秒杀系统(含源码)

>> 更多同类文章 ……

(本文同步发布于:http://www.52im.net/thread-2909-1-1.html

posted @ 2020-02-19 16:47 Jack Jiang 阅读(28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仅列出标题
共51页: First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Last 
Jack Jiang的 Mail: jb2011@163.com, 联系QQ: 413980957, 微信: hellojack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