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59,  comments - 323,  trackbacks - 0
 
  老婆孩子都在边上,好好的睡着了。
  
  我一个人在看《兄弟》。前面有好多精彩的段落,我是在白天看的,看得我哈哈大笑。我两岁的儿子奇怪的看着我,他无法理解,我为什么会对着一本书笑个不停。
  
  到了晚上,他们都睡了,我又开始接着看。
  
  眼泪不停的流下来,我擦干了,它又流下来。还好儿子没有看见,否则,他会如何猜想爸爸的表现呢?
  
  我必须承认,我以前没有看过余华的任何一部作品。既没有任何比较,我也就完全的投入了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我模模糊糊能够理解,我的儿子绝对不可能理解的世界。我甚至希望,他永远也不要理解这样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里,黑暗是那么的重,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尽情的吐出自己的黑暗毒素,宋凡平简直就是一个非凡的存在。他让我想起了《美丽人生》里的那个爸爸。
  
  当两个孩子向妈妈哭喊“爸爸死了!”的时候,我一个人痛哭失声。后面的故事,越看越让人“恨”,让人伤心,让人郁闷,让人几乎绝望。书中反复出现的“你会有善报的”这样的话,似乎在为下集做着铺垫。真的会有善报吗?
  
  我期待着下集。

文章来源:http://spaces.msn.com/members/zbw25/Blog/cns!1pA6-3FOo9yNp_4lmEHxdDqA!686.entry
posted @ 2005-11-08 20:55 读书、思考、生活 阅读(126) | 评论 (0)编辑 收藏
 2.探寻假设
  在探寻软件开发以往的方法论背后的假设之前,首先要指出的是,这些假设很难被发现,不是说它们不存在,而是这些加上很少被看成是假设,往往作为理所当然的一部分,被排除在常规的思考范围之外。让我们来看几段大家都很熟悉的文字吧。
  “大多数大型软件项目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交付推迟,预算超支,功能不完善。许多软件项目彻底失败了。”
    ——FDD
  “当前,软件开发的情况并不理想。很多系统最终不能交付,或者最终交付的系统经常性地发生延期或者超出预算;系统常常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其结果是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开发。”
    ——AM
  “许多软件项目,或许应该说大部分软件项目实际的开发周期比预期的要长,实际的花费比预期的要多,实现的功能比预期的要少。这造成了严重的质量问题。”
    ——某一本CMM的书籍
  怎么样,是不是似曾相识?我敢肯定,你不只在一本书的序言部分,看到过类似的文字。无论这本书写于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还是21世纪。情况一直都是这么“糟糕”。有趣的是,这些书都会在“痛说软件开发现状”之后,转而兜售自己的方案。当然,在Brooks的《没有银弹》之后,他们兜售的语气谦虚了很多。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来说,这非常值得细细品味。但是,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
  难道软件开发是全世界最难的事情吗?为什么失败率如此之高?如果我们在使用了层出不穷的手段之后,还是不能提高成功率,我们应该怎么办?其实也很容易,当年我的一个老板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绝对简单,就是将我自己的工作量估算乘2!我们的项目几乎从不失败,总是能够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于是我想,如果我们把全世界的软件项目估算都乘以2的话。也许软件开发这个行当,也能成为一个有尊严的职业。大家都会生活得更加幸福。
  “这实在是太过分了!”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移靶就箭!”但是且慢生气,生气的人应该冷静下来反思:如果目标如此难以达到,会不会是目标有问题呢?当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如果把目标直接乘2来提高成功率,全世界的老板都会发疯的!我们要做的,是提高估算的准确性。
  “啧啧,还以为是什么了不得的结论呢!这个问题早就有人研究了,不就是IT度量吗?”一定会有人站出来这么说。但是,IT度量的研究,提高了估算的准确度了吗?思路在这里被卡住了。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
  “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在物理学中存在着很多对变量,当我们想要精确测量其中一个变量时,对另一个变量的测量误差就会越来越大。但是,在软件开发里,我们是进行估算,而不是进行测量,而且也不存在一个和工作量相对的变量,当工作量估算准确时,它会变得模糊。简单地套用物理定律是行不通的,思路又卡住了。
  突然有一天,我问自己:“假设工作量已经估算精确到了99.9999%会出现什么情况?”“不可能!”“如果真的达到了这个精确度了呢?”我对自己穷追不舍。“那只有一种情况,就是项目已经接近完成了!”“我们估算完成时,项目接近完成,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毫无意义,没有一个项目会花这个多时间来估算,而且如果要这样估算,估算本身要花多少时间都不知道。”停!我已经想通这个问题了。
  估算工作量也是一种工作,同样也需要工作量。对于大多数任务来说,估算所花费的工作量,相对与总的工作量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或者说:为了能够得到一个有指导价值的估算值,所花费的工作量,几乎可以忽略。但是,对于软件开发来说,这只是一个假设。我们假设对于软件开发的工作量估算,同样只需要花费极少的工作量。但事实上,当我们花费三五天时间得出结论,这个项目需要20个人月时,我们估算的误差,可能(甚至一定)会大于200%这就是我们这个行业显得如此失败的原因。
  为什么这个行业与其它行业不同呢?在建筑行业,工程概预算的费用,不超过总费用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为什么软件项目的估算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两个原因:
  一是由于技术的复杂性,以及这个行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可说尚未定型),同样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技术实现,工作量相差极大。仅仅根据需求,无法估算出工作量。而随着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的层层分解,工作量估算的精确度的确会提高,但是对于软件开发来说,项目也越来越接近完成了。
  二是由于需求的变动性以及不可预测性。早期的估算、设计甚至代码,都有可能作废。一个项目实际上重做了N遍,在软件开发领域也是常有的事。估算的误差,自然也就大到不可思议了。
  然而,绝大多数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大家都自然而然的根据最初的工作量估算,来评价以后的工作。
    工作量/人员效率=项目时间
    工作量×单位成本=项目成本
    缺陷总数/工作量=软件质量
  我们根据最初估算的工作量,来推出项目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目标,我们假设工作量估算只花费可以忽略不计的工作量,我们依据这些目标来衡量项目的成败,然后我们发现大多数项目都失败了,然后我们研究技术、改进过程、寻找银弹!最终,我们发现自己还是这么失败!
  是到了彻底反省我们的假设的时候了。
  (注:Brooks在《人月神话》中指出了另一个重要的假设:人与月是可以互换的。)

文章来源:http://spaces.msn.com/members/zbw25/Blog/cns!1pA6-3FOo9yNp_4lmEHxdDqA!683.entry
posted @ 2005-11-07 23:24 读书、思考、生活 阅读(19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发现自己的BLOG,战线实在是铺得太开了,目前排在计划内的就有:
 
  1、连载《定论》——讨论软件项目管理的一篇大论文,目前进度(2/7)
  2、连载《ANTLR学习心得》——学习ANTLR的心得记录,目前进度(1/5)
  3、连载《BBS回顾》——回顾我的BBS的生涯,目前进度(1/8)
  4、最近又看了不少的书,按理应该写点简单的书评,昨天看完了《1973年的弹子球》,今天又拿到了余华的《兄弟》......
  5、技术评论,比如打算写写对于国内开源的一些看法
  6、教育评论,比如打算写写我理解的国内教育的优劣
  7、时事评论,每天都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
  8、生活记录,还好现在老婆记了不少,不过我这“读书、思考、生活”,却越来越名不副实了
  ......
 
  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我必须收缩战线,将精力集中到有限的2~3个主题上来,完成一个,再开一个新的“窗口”。从下周开始,我打算,首先完成一个连载,就先完成《定论》吧,每周除连载之外的BLOG,不超过3个。
 
  就这么定了!

文章来源:http://spaces.msn.com/members/zbw25/Blog/cns!1pA6-3FOo9yNp_4lmEHxdDqA!675.entry
posted @ 2005-11-06 23:27 读书、思考、生活 阅读(14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Web 2.0是一个新名词,我虽然也用,但是却一直觉得不爽。因为我们的软件,实在不能算是Web系统,而是一个P2P软件。在PPcn.NET这个P2P行业的门户网站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上百个P2P的软件。仅在直播型网络电视这么窄的一个范围里,就已经存在九种相互竞争的产品了。
 
  从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Web 2.0这个名词,涵盖面不够广,无法表达当前网络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我借当年上海热线II的说法,新提出一个概念,叫做:“ONLINE 2.0”。简单的说,就是:“基于宽带网络的;持久在线的;全新的Personal 2 Personal的网络使用模式。
 
  还记得在ONLINE 1.0时代,我们怎么上网的吗?我们敢下载什么东西吗?还记得网络蚂蚁当初的广告语吗——“国内的因特网目前是世界上最慢的网络之一,许多人通过网络下载资料,面对几个字节的下载速率,真是欲哭无泪!”。现在的情况,早就不再是当年了。宽带包月、24小时在线的使用模式,是当年完全无法想象的。
 
  这是第一个变化,有了这样的网络,我们才可能有图形界面的、完全即时互动的网络游戏。才可能有BT、电螺这样的疯狂下载工具,才有可能有网络在线电视这样的收看体验。才可能有视频聊天这样的高级娱乐。
 
  第二个变化,则是受到了P2P软件的启发而来的Web应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最能够吸引人的。传统Web在过去,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他仅仅是个Server->Client的发布系统。BBS最初也是Telnet访问形式的。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浏览器的WEB技术的进步,通过WEB进行人与人的交流,也变得非常轻松、方便了。
 
  Keso有一篇BLOG《互联网作为一个操作系统》,讨论过这个问题,我在随后有一个评论:
 
互联网作为一个操作系统,这个看法的大方向没有问题。
关键在于,这样一个大操作系统,将以什么技术为基础?
我认为,最关键的技术与思想是P2P,不是现在这种简单的BT文件共享之类的软件,而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Personal2Personal。
每一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化身进入这个互联网,他使用的电脑,就是他的代言工具。这样的工具,是一个越来越有能力的个人(Personal),而不是现在理解的一个节点(Peer)。
设计以往的操作系统,需要的自然是计算机科学知识。
设计将来的互联网操作系统,需要考虑更多的,是社会学知识,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如何交流、协作的知识。
 
  讨论的也是这一趋势。
 
  但是,回到我刚才的话题,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是应该用“ONLINE 2.0”来描述当下这个热火朝天的互联网发展趋势。第二呢,就是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九种直播型网络电视,在一年以后,还能活下来几种?两年以后呢?同样的,BT软件、ED软件、IM软件、电子杂志、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网络电话;每一个狭窄的领域内,都有那么多竞争对手,有多少能够活下来呢?在扩展我们的视野,SNS社会网络、Blog服务提供商、RSS资源聚合、播客、团队协作、网络书签、网络通讯录、在线RSS阅读器等等等等,活下来的能有多少?怎么样才能活下来?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Free Mail有无数的人在用,当大家都在考虑,再不收费,如何生存的时候,GMail出现了。为什么我还要多申请一个邮箱?很多人都觉得,没有理由啊。但是在用了gmail之后,大多数人,都开始将gmail作为自己的主力邮箱——比如说我。为什么会这样?千万不要以为是AJAX!这只是表象,是手段,实质是,用户体验!更好的用户体验。反之,Google Reader,同样是一个用了N多AJAX技术的RSS在线阅读,但是我试用之后,仍然不喜欢,觉得还是不如Bloglines。差别就在于用户体验。
 
  再举个例子,几乎每个网上书店,现在都会有网上书评系统,但是现在用的最多的网络评价系统是哪一个呢?豆瓣!这是一个用起来非常爽的网站,体贴入微,恰到好处。
 
  再举一个例子,现在谁还在用NetAnts?谁还在WinZIP?那些当年的热门软件,还有多少,我们一直在跟着版本升级的呢?
 
  一句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ONLINE 2.0的时代,网络应用不可能仅仅因为一项创意,一个点子,一种技术,来“稳占鳌头”。
 
  回到我们现在自己做的这个RECool网络录像机上来,这并不是高精尖技术的产品。更不是一个不可能被模仿,不可能被赶超的产品。实现这个网络录像机,需要四个方面的技术:视频采集录制技术、P2P传输技术、流媒体播放技术和UI技术。这四大技术,我们的潜在竞争对手,也都早就掌握,或者不难迅速掌握。只是目前,还没有别的公司,提供像我们这样的服务而已。
 
  那天看到一篇blog,也很有感触,《努力做个365kit的好用户》。其实Tinyfool的看法,还不够深入。要提高用户体验,是一场硬仗。这场仗要想打赢,仅仅靠内部员工使用,是不够的。仅仅靠收集使用感想的方式来改进,也是不够的。
 
  要去找《About Face 2.0》来认真学习了。。。

文章来源:http://spaces.msn.com/members/zbw25/Blog/cns!1pA6-3FOo9yNp_4lmEHxdDqA!674.entry
posted @ 2005-11-05 22:33 读书、思考、生活 阅读(14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主要改进了在线升级与广告管理的部分。已经安装了我们的客户端的用户,只需通过客户端登录,就可以在线升级。过去没有装过的朋友,可以到以下地址下载:
 
  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http://www.recool.tv
  注册与安装帮助在:http://www.recool.tv/registandinstall.html
  使用帮助在:http://www.recool.tv/usehelp.html

文章来源:http://spaces.msn.com/members/zbw25/Blog/cns!1pA6-3FOo9yNp_4lmEHxdDqA!667.entry
posted @ 2005-11-03 19:52 读书、思考、生活 阅读(224)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有人在javaeye帖了一个老帖子:
 
我就上网查了一下,贴一点资料上来大家看看:

引用:
1979年8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抓好普及小学教育这项大政》。社论,我们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普及教育的工作。一九七一年七月,周想来总理曾经明确指出:普及小学教育,“这是一个大政”。我国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科学技术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而小学教育则是基础的基础。小学教育是提高我们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起点。小学教育的普及情况如何,小学教育的质量如何,是一件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大事情,应当引起全党和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引用:
1979年
我国教育代表团和学者访问美国、日本、朝鲜、科威特、泰国、尼泊尔、德意志联邦共和同、意大利、加拿大、奥地利、法国、英国、罗马尼亚、荷兰、印度等国。其中包括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访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中国人民大学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山东省教育局局长高维真率领的我国普通教育考察团访问英国等。


引用:
1979年
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墨西哥、英国、坦桑尼亚、德意志联邦共和围、瑞典、荷兰、法国、匈牙利、比利时、奥地利、瑞士、意大利、南斯拉夫、日本、印度、约旦、菲律宾、朝鲜等国教育代表团和学者来我国访问。其个包括荷兰教育和科学大臣派斯,坦桑尼亚教育部部长库汉加,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欧文·谢恩,英国伦敦大学副校长莫里斯等。


摘自:《中国人民共和国 教育大事记 1949-1982》

引用:
教育上不去,四化将落空
蒋南翔同志在国务院有关部门讨论1980年、81年计划会议上的发言
1979年10月25日

我国的教育事业,30年来有了很大发展,但还远远不能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世界上还处于很落后的地位,这和我们国家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最近又说:“发展科学、教育,也是经济问题,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可惜这些非常重要、非常正确的指示,在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上迄今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没有落实。恐怕可以说,关于教育和科学的重要性,在我们党内的思想认识上,还没有真正解决。我国教育事业欠帐很多,其主要表现是两个方面:一是普及教育落后。现在全国约有文盲14000万人。普及小学五年教育的状况是“三、六、九”,形式上有90%的人进了小学,实际念完五年的不过60%,真正达到小学毕业程度的只有30%。普及小学教育本来是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早已完成的任务。我们搞了30年社会主义建设还没有完成,这太说不过去了。二是高等教育落后。目前我国每一万人中只有大学生9人,比印度(52人)、越南(17人)还少,在世界137个国家和地区中,占129位。按人口平均的教育经费、也大大落后于外国。去年,我国教育经费每人平均7.3元,而英国是366元,意大利350元,荷兰1266元。对于这些问题,不要求一下子都解决,但希望每年有所改善;不再拉大距离.而能缩短距离。有人说,不重视教育,将来要犯历史性错误,其实现在已经犯了错误,需要考虑如何较早医治创伤。
......
人才的培养周期比较长,我们的目标是:5年见初效,普及小学教育;10年见中效,普及初中教育;15年见大效,大学生数量上、质量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特别重要的科研部门进入世界前列。
......


摘自《中国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

引用:

蒋南翔简介:
蒋南翔是江苏省宜兴市人,1913年出生,1988年去世。1932年至1937年他在清华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起,他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长达14年,期间还任中共北京市高校党委第一书记,教育部副部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部长等职。

 


初步结论是:
1、1979年,中美两国的确互派过教育考察团
2、那个年代的国内主要任务,不是考虑超英赶美,而是普及基础教育
3、不可能有这样一份无知的,只会指责外国教育,盲目自信的调查报告
4、这是一篇“捏造”的文章,具体的传播路径是:


《保护好孩子的天赋》,刘燕敏,2004年,《现代女报》发表
被摘录于:党员文载
http://www.glyszx.com/easyview/xxt/jiaoshiyuandi.nsf/0/AF8F25144844D58448256E930002F8E3?opendocument

但是在《现代女报》却搜不到这篇文章。

被再度摘录于: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14日
http://www.jyb.com.cn/gb/2004/09/14/zy/5-whzk/3.htm

再被广泛的摘录,转贴于各大论坛,BBS,报纸,杂志。却无人置疑!
 
相关资料:
 
 
 
 
 

文章来源:http://spaces.msn.com/members/zbw25/Blog/cns!1pA6-3FOo9yNp_4lmEHxdDqA!658.entry
posted @ 2005-11-01 10:20 读书、思考、生活 阅读(23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二、追求定论


  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叫定论,那么什么是定论呢?就是不再有异议的结论。就是每个人都能同意的结论。A方法比B方法好,好在哪里?好多少?为什么好?我们追求定论,就是追求一种有效的比较和评价标准。


  软件开发有那么多方法,有那么多过程,那么多“最佳实践”,但是却从来没有定论,为什么没有定论呢?因为软件开发的“方法学”还处于蒙昧的“隐喻时代”,各家各派,都从自己的隐喻出发来看问题,所谓“鸡同鸭讲”,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但是追求定论的努力,并不是从我才开始的。在此之前也有人追求过,这样的努力,统称为——“软件度量”,这当然是典型的西方观点:能够量化,就能够比较;能够比较,就能够改进。这样的观点,一点没错,但是还少了前面一句,首先要理解,才有可能量化。如果我们不能真正理解软件开发的本质,就无法判断哪些可以量化,如何量化,以及度量得出的数据又该如何解释,数据的重要性如何?不能回答这些问题,追求定论,依然是不可能的。


  请允许我先把话题扯远一点,谈一谈管理学,谈一谈泰勒以及泰勒之后的管理学。


 1.“科学管理”与“泰勒式管理”


  泰勒是毫无疑问的科学管理之父,为什么我会起这样一个标题呢?“科学管理”和“泰勒式管理”还有什么不同吗?


  所谓“科学管理”,在我看来,就是以科学的方式研究管理。而泰勒正是以这样的方式研究如何进行管理的第一人。在泰勒之前的所有管理,无论好坏,都只是停留在经验的层面,而经过泰勒的科学方式的研究,管理也终于可以当之无愧的称之为一门科学,而泰勒以这样的研究方式,得出的结论,就可以称之为“泰勒式的管理”,这两者并不能等同。


  我们知道,一个科学体系,包含两个方面,假设(公理)与逻辑推论。从哲学上来说,我们把假设称为世界观,而把推出结论的方式,称为方法论。无论谁来研究管理,只要他运用的是科学的逻辑的方法,我们就可以称其为“科学管理研究”,而如果他的初始假设与泰勒的不同,那么他得出的结论,就不是“泰勒式的管理”,但却肯定是“科学管理”。


  无数的人可以有无数种不同的假设,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哪一种假设更为合理,得出的结论更有价值呢?答案是:通过解释和预言。一套理论,必须自洽,也就是仅仅依靠本体系内已知的,有限的假设,通过逻辑推理,能够解释所有已知的、相关的现象。其次就是通过推理得出的预言,要能够接受验证,并且不被证伪。两种不同的假设得出的不同的预言,就能够通过验证,判断他们的胜负。而在预言没有被证伪前,该理论体系,就和其他尚未被证伪的理论一样,是有效的。而所谓的伪科学,就是只能解释,无法给出预言的理论。


  “泰勒式的管理”,首先被证明是有效的。通过发现或者发明某个具体岗位上的最佳办法和最佳工具,大幅度的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以搬运生铁为例,工场工人裁减数从400~600下降到140,人均工作量从每天16吨,上升到每天59吨,人均收入从每天1.15美元上升到每天1.88美元,平均费用从每吨0.072美元,下降到每吨0.033美元。另外还有更为重要的效果是在工人本身,工人中喝酒的人大为减少,浪费钱的人也少了,因此都比以前生活得更好,他们把自己的顶头上司和教师,看成是最好的朋友而不是强逼他们做工的人。


  泰勒的研究方式十分科学,他寻找并假设了影响工人效率的几大因素:技能、工具、激励、外部环境。并一一研究这些因素对于效率的影响,进而通过实验的效果来得出结论。这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什么错,只是当时的科学研究,尚无法证伪泰勒的诸多假设。而这些假设,也只有通过更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才有可能证伪。这个研究在管理学历史上大大有名,被称之为:“霍桑试验”,由乔治.埃尔顿.梅奥主持。


  “霍桑试验”原本是一次典型的“泰勒式的科学试验”。根据科学的思维模式,一个待研究的系统,接受很多输入变量,也产生很多输出变量,在严密的、可控的、量化的输入变量的变化情况下,观察输出变量的变化,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去分析系统可能的数学模型,而“霍桑试验”的第一阶段,就是要研究各种外界工作条件,对生产率的影响。他们把女工分为试验组和控制组(始终不改变条件,以作对照)然后每次试验只改变一项条件,比如照明条件,工间休息时间和频率,工作日长度等等。按照试验计划,第3、第10和第13试验期的工作条件将完全相同。但实际记录到的产量,却分别是:2500、2800、3000。这是完全不符合预测的,也不是简单的测量误差可以解释的,更令人不解的是,对照组的产量也在持续的提高。


  这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到底是哪里出错了?梅奥是这样分析这个问题的:他认为存在着两种研究方法,“临床式研究”和“实验室”式研究。“临床式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事物的本质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学会处理实际材料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哪些方面可以继续进行更详细的“试验室”式研究。如果随后的“试验室”方法由于排除了某些未知的重要因素而归于失败,研究人员就应当回到“临床式研究”中去,以便弄清自己忽略了哪些因素。


  而在我看来,所谓的“试验室”研究,就是在不动摇基本假设的前提下,进行逻辑推理,对照现实,丰富理论的细节。只有当这一理论的预言失败,或者出现无法解释的现象时,基础假设才会被置疑,研究者需要重新去寻找能够解释现有现象的新的假设,这样的研究往往非常困难,而且一旦成功就一定意义非凡。这在科学哲学上,被成为“范式的转换”。


  科学范式的转化,从来都不是科学的失败,而是科学的重要的,甚至是跨越式的进步。在管理学上,从“经济人”假设转换为“社会人”假设,就是这样一次重要的进步。但是却有很多人,既不了解科学进步的规律,也不了解管理学的演变,却简单的认为人际关系学派的兴起,就意味着科学管理学派的失败和错误,并进而认为科学管理学派的失败,就意味着以科学方法研究管理底失败,这样的误会,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http://spaces.msn.com/members/zbw25/Blog/cns!1pA6-3FOo9yNp_4lmEHxdDqA!659.entry
posted @ 2005-10-31 22:33 读书、思考、生活 阅读(196) | 评论 (0)编辑 收藏
  网易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公众BBS了,现在的网易社区,我已经不再去了,但是在从1999年到2005年的六年时间里,那里几乎是我每天必去的地方。在网易能够找到的我的第一篇帖子,发于“1999年1月7日”,最后一贴发于“2005年2月25日”。正好六年的时间。在这六年里,我去网易,基本上只去一个地方,就是宗教信仰版,从来不在别的版上看帖回帖,更不要说灌水。在六年的时间里,网易的虚拟社区从最早的Telnet,到第一版Web,到分为广州、北京、上海三个社区,再到第二次改版,在到三板合一,我也算是全程经历了,最大的感触是,网易是自败家业,自作孽,不可活啊。
 
  整理些老帖子,放在这里吧。我在网易的ID一直没有改过,就是蝶之仙(zbw)
 
时间:1999-01-07 20:36:54
标题:有喜欢奥修的书的人吗
内容:
[空]
 
注:这是我发的第一帖,标准的新手上路的语气,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时间:1999-01-25 21:17:34
标题:我认为自己能做版主的几个原因
内容:
1.我有足够的上网时间
2.我对宗教很有兴趣
3.我时常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4.我对各个宗教的态度是平等的
5.网易是一个人气很旺的地方,相信我会有很多收获
 
注:那时候的网易,人气凋零,基本上没什么人。我对宗教信仰在当时又是一往情深,鉴于没有版主的现状,我也就主动申请担任版主了。在99年的时候,网易的版主,可以说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吧。
 
时间:1999-01-26 12:40:27
标题:介绍奥修
内容:
  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我非常幸运的遇见了一位哲学老师,他的学识,风度 以及雄辩的才华折服了我,也使我有机会接触到关于奥修的许多书籍。(他是 多本奥修著作的译者,以及学习的革命的译者。)从奥修的书籍中,我对于各 种宗教学说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参加了好几次动态静心的活动,有了实际 的体验。因此,不仅从理性上,而且从感性上,我对奥修的学说都十分相信, 深为赞同。
  奥修是一位现代的师父,他的教导都是对于现代人说的,他使用十分通俗的 语言表达了深奥而美丽的思想,最妙的就是每一次重读奥修的著作,我都会有新的 领悟,同样的一段语言,既是浅显的又是深奥的。
  奥修又是矛盾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不同的人,他所说的话甚至完全相反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怎么能保持一致呢,世界是如此的多种多样,变化无穷, 只有哲学家才能保持僵死的一致。
  奥修又是统一的,他的矛盾是语言的矛盾,而他的统一是内在的统一。 如果你能听懂他的教导背后的教导,理解他的语言以外的语言。那么他就是 统一的。
  介绍奥修其实是一个不可能的工作,因为我无法传达我对他的理解给其他人。 直接去看他的书吧,你们会有很多收获。
 
注:这也相当于是一篇自荐材料,一方面我当时也确实喜欢奥修,另一方面,我的也认为以奥修的教导为指导,是最能够做好这个宗教信仰版的版主的。
 
时间:1999-02-02 19:17:20
标题:什么样的人可以做板主及我对宗教的看法
内容:
  在一个各种各样的信仰都有的BBS中,什么样的人可以当好板主?
    
  如果这个板主有一个排他的宗教信仰,那么他(她)是不是应该删掉不属于他的信仰的人的文章。
  如果他(她)不删除别人的文章,那么他(她)的宗教信仰会不会使他(她 )产生负罪感?
  如果他(她)没有一个宗教信仰的话,那么他(她)所说的话,是不是谁都不要听?
  如果一个板主不是一个宽容的板主,那么他(她)的版面是不是会只有一种声音?
  如果一个板主必须指导别人修行,那么对于不听话的网友他(她)该如何是好?
  如果一个板主面对同时存在的批评和表扬,他(她)的立场是应该坚定还是从善如流?
  如果当这个宗教信仰版的板主是如此的严肃,那么谁还敢来做这种四面不讨好的职务。

  我对宗教的看法是宗教教义的不同只是宗教的对象不同,在本质上,这些宗教的教义是一致的。
  相信宗教,但是不参加任何教派。
  热爱生命,但是不放弃对于超越生命的渴望。
  认同真理,但是不听信一家之言。
  参加讨论,但是更要理解相反的意见。
 
注:可惜啊,有人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声音,和我同时申请的还有另外一个女孩,叫做丫丫(minyaping)。这里也转贴一下她当时的申请帖子:
  我是一个电脑专业人员,但我非常喜欢哲学。
  上大学时,曾对“弗洛伊德”,“尼采”的哲学仔细阅读过。毕业后,则认真读过“周易”,“论语”,“道德经”,“南华经”,先秦诸子等,也读“菜根潭”,“生活禅话”,也读“纸牌的秘密”,“苏菲的世界”......
  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中提到过的“螺旋式循环”,不管在人类史中,还是在计算机史中都是一个妙不可言现象。
  我们年轻时,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唯物主义”的思想在上中学时就被灌输到我们大脑中,所以当毛泽东时代过去,我们这一代就成了没有信仰的一代。实际我认为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因为世界观的局限,使得我们成了缺少创新思维的一代。我真的期望我们的下一代能更加清楚的了解世界,了解社会,更加有思想、有抱负。
  因此,我想做这里的版主。
 
  令我非常意外的是,那些网友们,对于丫丫的申请就一致赞成,而对于我的申请却表示置疑,还专门写了一篇《zbw做版主的不可能》,于是我就写了这第一篇与人争论的帖子。没过多久,丫丫就当上了版主,而我直到几个月以后,才当上了板斧
 
(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http://spaces.msn.com/members/zbw25/Blog/cns!1pA6-3FOo9yNp_4lmEHxdDqA!570.entry
posted @ 2005-10-30 21:50 读书、思考、生活 阅读(379) | 评论 (2)编辑 收藏

  我的妈妈是一个小学教师,她的大部分教师生涯都是在做大队辅导员,然后是做校长,在工作30多年以后,现在已经退休了。在多年以后的今天,还有不少当年她做班主任时的学生,会在教师节给她打电话,会在过年的时候同学们一起到我们家来拜年。他们这一群小学同学,20多年的感情,到现在依然常常聚会。

 

  大家都有这个经验,我们跟自己的大学同学最熟悉,其次是中学同学,再其次是小学同学。而我妈妈的那些学生,却正好相反。他们关系最好的朋友,都是小学同学。这真是很奇怪的事情。

 

  要解释这个现象,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小学生涯,给他们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带给他们最愉快的记忆。我想,这只能有一个原因,他们有一个好老师——我的妈妈!正因为如此,我对于教师这个职业,一直心怀敬意,也一直心存向往。如果不是因为我太喜欢编程序的话,我一定会去做一个老师,而且一定会成为一个好老师。

 

  我是在华东师范大学读的大学,有一次我去听了一场演讲,有一个学生在那里讨论《一个教师的要素》,其实呢,他是在做文字游戏,他将“Teacher”,拆成了七个字母,分别代表七种能力、素质。这演讲也不能够说不精彩,但是却丝毫不能打动我。于是我站起来,对他说:“你这七个字母里,恰恰少了一个字母L,Love的L。有了爱,才会是一个好教师,有了爱,就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师,你说的那么些能力,有了对学生的爱,他都能掌握的。”

 

  素质教育在中国推行了多年,为什么还是要输给应试教育,为什么我们时时在叫着要给学生减负,而不曾想过,要上学生爱上学习?!

  因为,大多数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自己的奖金!

  而教师的奖金,不可能取决于学生的素质,只可能取决于学生们考试的总平均分!

  在这样的“以教师为职业”的心态下,你怎么能指望老师在付出劳动之后,还要再去付出爱?

  你怎么能够指望老师在布置了一大堆作业之后,会为那些孩子心痛?

 

  有多少老师,真正扪心自问过,我该如何做、如何教,才算是真正对得起这些孩子?幸运的是,这样的老师,还是有的,而且还有很多。这就是我在前天看“央视论坛”时,看到的。朱永新教授、朱副市长,他的观点我非常的赞同,简而言之“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让我们向这样的教育家致敬!


  现在我们的教育,真的只是在读教科书,教辅书,我说教科书教辅书是经过加工的知识点,它不是能够承载人类思想,不是能够承载人类精神财富的东西。我一直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因此你看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对阅读的重视。当阅读成为人的生活习惯的时候,成为人的生活方式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我一直说,当学生热爱读书的时候,读书就不会成为负担。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所谓重,就是重在他做了他不想做的事情,他在做他没有乐趣的事情。像我们成年人很多活动,晚上可以通宵达旦,他不觉得是负担,因为他有乐趣。所以说,当阅读成为一种乐趣的时候,那么教育就会成为人们快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会成为人们幸福的一个重要来源。

 

  现在应试教育的恶果等于是孩子学习了六年很功利化的教育,等于把他将来的六十年毁了。 

 

  多人对现在的教育现实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有这样那样的埋怨。但是一直缺乏一种行动的精神。我一直说,尽管我们很困难,尽管我们戴着镣铐。我一直把应试比喻为最大的镣铐的话,但是我们说我们戴着镣铐也要跳出最精彩的镣铐舞。多少可以改变,多少可以影响。我经常说,影响一个孩子就是影响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就是影响一个家庭,影响一所学校就是影响一所学校。如果每个做教育理论的人,每个做教育行动的人都能够这样去做,从自己的班上,从自己的学校做起,那么,中国教育也许会有另外一番天地,另外一番景色。我认为是这样。


10-26 22:35 CCTV-新闻频道 央视论坛(直播)

 

  上面的这个Link,与普通的link不同。如果安装过RECool网络录像机客户端的朋友,就可以直接点击,收看10月26日的一期央视论坛节目。所谓“视评博客”,就是就着电视,写我的blog评论的意思。如果不想安装软件来看这一期电视节目的,另外还有一个文字版的新闻报答,可以点击看一看文字报道


文章来源:http://spaces.msn.com/members/zbw25/Blog/cns!1pA6-3FOo9yNp_4lmEHxdDqA!646.entry
posted @ 2005-10-28 21:23 读书、思考、生活 阅读(16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仅列出标题
共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2024年4月>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1234
567891011

常用链接

留言簿(20)

随笔档案

友情BLOG

搜索

  •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