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h的博客

Email:kissyan4916@163.com
posts - 26, comments - 19, trackbacks - 0, articles - 220

笔记之《未雨绸缪》

Posted on 2009-02-16 20:58 啥都写点 阅读(353)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软件工程

什么是软件配置管理

 “一套应用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指导和监督的方法,用来:识别和记录配置项的功能特征和物理特征;控制这些特征的变更;记录和报告变更的处理和执行的状态;以及验证其是否符合特定的需求。”

基本的版本控制:记录版本,防止混乱

2.2 建立公共存储区

       公共存储区是个星形结构

2.3 防止版本覆盖

      第一种方法 串行的方法(锁定要修改的代码)

      第二种方法 并行的方法

按任务单元组织工作

任务单元(Task)又称活动(Activity)

从源代码的实际变动的角度看,任务单元对应于一个或多个文件上的一处或多处具体的代码改动。这些改动组合在一起,通常管它叫一个变更集

注意:每个任务单元所对应的工作量,不要太大。说对应的源代码改动,不要太多。否则,不好查阅修改情况,也不好管理。如果是个很大的任务单元,那就要考虑把它划分成若干小一些的任务单元

3.3 适时的更新工作空间

3.4 保证任务单元完成的质量

       保证任务单元完成的质量,进而保证整个产品的整体质量,是每一个程序开发者的责任,绝不仅仅是测试工程师、集成工程师等角色的责任。

    除了自测试外,有的团队还会引入同行评审(Peer Review,又称为代码走查(Code Insepction.

       于此相关的是有些敏捷开发团队采用结对编程(Pair Programming技术,目的之一也是提高程序质量

    作为软件研发项目的协调者,管理者也需要做些事情,进到自己的职责,比如在产品即将上市,或进入维护期后,管理者要站出来,加强控制,加强评审,保证“让产品趋于稳定,并且尽快上市”这样的目标的实现

提交后,版本库里最新版本不能工作怎么办??

   常用办法:提交前,更新工作空间到当时产品的最新版本。然后,在工作空间里编译链接,并作粗略的测试,证明程序可以运行。这之后,在提交。

产品的整体版本

     4.1 记录源代码的整体版本

           整体版本,是项目开发的某一时刻的全部源代码的一个“截图”,行话叫“快照”(Snapshot)。

           基线(Baseline):被明显地标识和记录下来的源代码整体版本。

     4.2 保存安装包

           可以保存在共享目录下,该共享目录可在局域网上共享。

     4.3 开发—测试—发布

           在送交系统测试之前,除了保存源代码的整体版本,还应该保存安装包。

第五章关注源代码整体质量

集成的步骤

1、 应该确保开发人员都提交了相关的源代码

2、 冻结或者标识将要集成的源代码

3、 取出要集成的源代码,最好是存放到一个全新的工作空间

4、 编译,链接和打安装包。目的是由源代码生成可以测试、发布的安装包。这通常称为构建(build)。

5、 安装并粗略测试。仅仅能通过构建,通常是不够的。

6、 标识和储存集成成果。集成成果又两个,一个事源代码的整体版本,一个是生成的安装包。它们都要被合理的标识和存储

7、 通知相关人员,本次集成完成。

间接工作流(Non-immediateWorkflow):更新到基线而非最新源代码上的方法。

直接工作流(ImmediateWorkflow)总是更新到最新源代码上的方法。

每日构建(Daily Build/Nightly Build)及早和经常的集成

持续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持续集成认为,集成应该更为繁琐。

什么时候用到分层集成:内部高聚合,外部松耦合的时候需要。

第六章构件管理与环境设置                                                                                                                                                                                                                                                                                                                                                                                                                                                                                                                                                                                                                                                                                                                                                                                                                                                                                                                                                                                                                                                                                                                                                                                                                                                                                                                                                                                                                                                                                                                                                                                                                                                                                                                                                                                                                                        

构建:简单的说,就是从源代码生产出安装包的过程。

从源代码到安装包这一生成转换过程,要有足够的管理,确保其可重复性。

1、 原材料是固定和明确的。

2、 工具是固定和明确的

3、 参数设置也必须是固定和明确的。这在具体执行编译、链接和打包的命令参数上体现出来

4、 生产过程是固定和明确的。

想要做到这一点,一个好的办法是自动化,尽可能的自动化。

全量构建与增量构建       

全量构建:从头来过,从每一个源文件的编译开始

增量构建:尽可能地利用上次构建的成果。增量构建的输入,不仅包括原材料,还包括上次构件中,产生的中间产品,比如编译产生的很多中间文件。

记录构建相关信息:

1、 构建是怎么定的,怎么配的。

2、 构建的执行情况。

环境和设置:不止是在构建的时候

软件开发相关的环境:构建环境、开发环境、运行环境。

管理是发现、传播和共享的过程

第七章分支:减少等待,分头工作

文件级分支

产品级分支

典型应用一:实现多层集成

典型应用二:实现交迭

分支为什么这样有用:

1、 适当隔离

2、 适当共享

工作空间:本质是以产品的一个整体版本为起点,再加上一个未完成的任务单元。

工作空间支持隔离,支持共享

分支和工作空间都支持隔离和共享,为什么同时需要这两个:

    两者各有优势和劣势,它们之间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1、 分支无法代替工作空间。工作空间可以容纳未完成的任务单元,尚未检入和提交的修改,正在时时刻刻不断变化的修改,因此直接支持开发人员的日常工作。无论是否使用分支,一定要使用工作空间。

2、 只使用工作空间,不使用分支,常常是不够的。分支又3个优势:

A、可以同时容纳多个已提交的任务单元,并以此和其他分支相区别----工作空间只能容纳一个未完成的任务单元

B、分支存储在服务器上,比存储在本地的工作空间要安全

C、分支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的,并且如果有必要,所有人都能在其上工作,而工作空间是单个开发人员自己的地盘,只有他可以在里面工作

分支有个弱点,就是不能改变其起始点。    

第八章管理文档

文档的标识和存储

 它们与源代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文责自负”,因此,对文档的修改的协调,通常是用锁机制,或者干脆就不提供自动机制。

2、 “独立成篇

  自带的说明信息

      文档常有明确的所有者,由他修改,其他人只是阅读。文档通常独立成篇,文档间的耦合性不强。因此文档的传递和复制,通常管制比较松。这就要求,文档本身的一些信息,比如版本信息等,要由它自身携带。

文档中起始的一到二页,常常用来更全面地记录和展现相关信息:

1、 关于文档的名称,在文件名中,可能只是以缩写体现的。在文档中就应该给出文档名称的全名。

2、 应该以某种方式,指出文档的“出处”。

文档通常会有一定的密级,不同的文档,密级可能不同。应该在文档起始页明确标出文档的密级,让使用者留意自己的行为。这是公司司法务部门特别关注的,他们同样关注版权信息。这通常也明确标识在文档的起始处。

对于当前版本的信息,主要有三项:1、版本号 2、版本产生时间 3、版本目的或状态 对于文档也类似

文档的状态,通常有如下三种:1、草稿(Draft) 2、评审中(InReview) 3、已发布(Released)

文档的作者和参与者的信息,也应该被记录。比较全面的的记录内容包括:

l         谁是这份文档的主人,对文档的内容及文档书写的协调工作责任?

l         哪些人是这份文档的主要作者,书写了这份文档的绝大部分内容?对于中小型文档,通常主要作者只有一个人,且他就是文档的主人。

l         哪些人为这份文档做出了贡献,包括正式的评审和非正式的建议等?

l         如果这份文档是已经被批准,正式发布的文档,那么,是那些人批准的,以谁的名义发布的?

关于版本历史信息。每次修改并保存版本,通常要记录如下信息

l         修改后的版本号

l         修改完成的时间

l         本次修改的修改者

l         这个版本的最终状态

l         对修改的简单描述

趋势:WIKI

如果想知道关注的特定内容在哪个文档里,就得依次打开各个文档,看其简要介绍。为了去除这些不便之处WIKI产生

WIKI首先是一种语言,一种像HTML一样的既有内容,又有格式的语言。

登陆WIKI系统,在特定页面的可编辑区域里,用WIKI语言书写,修改和保存。而在展现给别人的时候,WIKI系统会自动把它翻译成了HTML语言,在浏览器中显示。

WIKI定位与“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协作”。它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趋势:数据文件和数据库

   更好的方法是用一套需求管理工具来管理需求信息。每个需求是一个条目,条目可以有各种属性;条目有它的修改历史;条目之间的关系被记录,一旦一个条目被修改,相关的条目会被提醒要不要修改,等等。需求管理工具把这些数据,保存在特定各式的数据库文件里,或者数据库里。使用需求管理工具来记录和管理需求,比用一般文档文件来记录和管理需求,要方便地多

还有些工具,为软件开发活动提供支持。这里,讨论关于这些工具所保存和使用的数据的管理工作。这些数据,同样是软件项目的资产,同样应该进行软件配置管理。这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

由相关工具本身提供一定的软件配置管理功能。

对数据文件或数据库,进行外在的、整体的管理。

 途径一和途径二相辅相成。

第九章       跟踪缺陷,直到消灭

Bug跟踪系统,学名叫缺陷跟踪系统(Defect Tracking System.

发现了这个缺陷,并且报上来。(Reported已报告)

大致看看这个缺陷,并分配给合适的程序员去处理。(Assigned已分配)

解决这个缺陷,这道工序由程序员来完成。(Resolved已解决)

确定这个缺陷真的被修复了(Closed已关闭)

准确记录,便于修复

每条缺陷记录,有一行标题Title,或者叫总结(Summary),简述缺陷的内容。

还有一些字段能起到类似作用,比如关键字(Key Words

对于真正修改源代码以修复缺陷的程序员而言,它们需要对缺陷的详细描述,这通常通过让缺陷报告者填写细节描述(Description)区域来实现

对缺陷的详细描述,一定要做到可以复现这个缺陷。要详细记录当时的操作环境,当时的操作步骤,以及当时的缺陷现象。 对缺陷的详细描述,是处理缺陷和检验处理结果的依据,十分重要!

在有些缺陷跟踪跟踪系统里,除了可以用文字详细描述缺陷外,还可以上传相关附件,比如,当时缺陷情况的截图或使得程序保存的输入数据文件等。

救护是依据伤员布条的颜色,修复缺陷也有类似的属性。它们是两个:严重程度优先级

我们需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避免带着许多缺陷前进,缺陷应该尽快被消灭。

关联缺陷记录与任务单元

   缺陷记录与任务单元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总是一对一的关系。有的缺陷的修复,需要对程序有比较大的调整,需要多个人一起配合,于是,需要有多个任务单元。而另一些时候,几个相关的缺陷,可能是通过一个任务单元就都修复了

分析统计缺陷相关数据

   在缺陷管理方面,我们有典型的三类统计。这三类统计,各有益处:

用来回答缺陷是怎么分布、数量是多少。

用来回答随着时间的迁移,缺陷的总体趋势是什么样的。

关于缺陷年龄的统计。

   另一种展现方式,是报表:报表的好处是,文字上的东西可以多些;具体的数字,可以看的更清楚些;交给领导,也更像样子。

第十章管理变更

   比缺陷更广阔的话题,是变更请求,比变更请求更广阔的话题,是变更。

   变更在不同的文档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不同的含义,而我们更关心的是功能需求上的变更请求,架构设计上的变更请求。

管理细小的变更

  功能增强(Enhancement):指一些小小的请求,请求吧程序已有的功能,稍稍增强一点,或者稍稍改变一下。

对这类请求的管理,就有点像缺陷的管理:缺陷的特点1、数量多,容易丢;2、通常每个涉及的改动工作量都不大,经常是一个任务单元就能完成;3、通常每个缺陷都能明确对应到源代码的改动;4、通常缺陷之间相互独立,不要通盘考虑。  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所以把缺陷按条目记录,进而分别跟踪、处理,直至解决。

但是功能增强的处理流程,与缺陷的处理流程,也有所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上:

需要对功能增强有仔细的评估,进而确定是否要实现。

功能增强所导致的修改,常常不仅是源代码的修改。  

在瀑布模型中管理变更

瀑布模型希望能够借助在传统工程中的成功经验,来实现软件开发项目的成功。

瀑布模型希望也能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

在瀑布模型中,变更的管理很重要。其主要的关注点是:一但定下来的事,就要执行,不能乱改。要减少变更,变更不能随意发生。所以,变更管理的核心是,严格控制变更。

一个常见的做法,设立变更控制委员会(Change Control Board,CCB

 

在迭代模型中管理变更

它的思想核心是,尽早反馈。

迭代式开发把一个大项目在时间轴分解成很多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被称作一个迭代(Iteration。几乎每次迭代都会包含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实现,以及集成和测试。

在每次迭代的过程中,通常不会接受新的变更,特别是比较大的变更。每次迭代的时间不长,一般只是三四个星期,应该集中精力在要做的事情上,而不是对要做什么犹豫不决。

影响变更控制的因素

作为严格的变更控制,需要在变更提出时,填写足够详尽的相关信息。然后是足够的变更评估,评估变更影响的方方面面。之后,做出变更决定。这也要经过充分讨论,并最终取得一致。接着,是变更的实施,对源代码和文档的改动。变更实施后,要经过足够的测试和验证,保证变更真的发生了,真的正确地发生了。

不是所有的变更,都要经历这么严格的控制,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对变更的控制程度和控制流程呢?

l         变更的类型

l         变更的大小

l         变更的影响面

l         变更的风险

l         变更发生的时间

l         研发规模

记录产品版本间的差异

 发布给用户的文档,除了关于整个产品的描述文档,比如使用手册外,还要有关于版本间差异的说明。这通常在发布说明(Release Notes文档中实现。

 现在,我们重点关注版本间差异的说明。我们如何产生这个说明?信息从哪儿来?

 有四个途径:

查看版本控制系统。

查看变更请求数据库

查看项目计划或迭代计划

查看需求数据库或需求文档

控制产品版本间的差异

  在版本控制系统里,我们可以加一些控制,以保证程序员做且只做该做的事:

   第一种方法是,让任务单元不是由程序员创建,而是由管理人员创建,然后指定给相应的程序员完成。

   第二种方法是事后控制。在程序员完成了任务单元后,如果想提交,需要得到某种批准。只有符合本次版本需要的任务单元,才可以提交。

第十一章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配置管理

制定计划

计划文档的内容及详略在不同的项目间有极大的差异。计划文档内容及繁简,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组织级软件配置管理系统建设的情况,包括工具

特定项目“与众不同”的程度。越是特殊的项目,越需要更多的计划,并体现为计划文档的内容。

特定项目的软件配置管理的复杂性。

软件配置管理计划中的内容,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的进展而改变。应该积极面对这样的变化,适当调整计划,并反映在计划文档上。文档需要持续维护。

做好准备

   软件配置管理系统,可大致分为工具、过程和人三个方面。要做好软件配置管理系统的运行准备,就要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准备

监控、调整与改进

软件配置管理系统的运行,既需要参与者的深刻理解和自觉执行,也需要某种形式的监控。

第一类调整:项目的软件配置管理策略、方法,需要随着项目的紧张进行调整。 

第二类调整:在制定计划时,不能准备地估计到项目对软件配置管理的需求;不能准确地估计到在这个项目中,各项软件配置管理工作应该怎么做,应该做到什么程度。

随着对软件配置管理的认识不断提高,会对流程进行调整;随着新的软件配置管理工具的选型、购买、安装设置的完成,会对项目所用工具进行调整。这类以提

升为主要特征的调整,通常被称为改进。

收尾

在产品发布、项目收尾阶段,软件配置管理同样需要进行收尾工作。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软件资产的整理和归档工作、软件配置管理本身的总结和共享工作

第十二章玄妙的学院派

配置管理由配置识别、配置控制、配置状态报告、配置审计四部分组成。

配置识别(Configuration Identification

包括选择产品的配置项、为它们指定唯一的标识,并在技术文档中记录其功能和物理的特征。

配置控制 (Configuration Control)

包含评估、协调、批准/拒绝、实施对配置项的变更。这应该发生在正式的配置识别之后

对于变更,还有协调的工作要做,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在不同的变更请求之间的关联性。

一个变更请求,可能会影响到不同的产品,因为它所进行的改动,是在一个公共组件上,这个组件被好几个产品使用。

体现在完成的先后顺序上,有的请求比较紧急,有的请求比较重大,要优先安排人力资源去完成,有些则可以拖一拖。

配置状态报告 (Configuration Status Report)

记录和报告用来有效管理配置所需的必要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一个已批准的配置识别清单,变更请求当前的处理状态,以及已批准的变更的实现情况。

配置审计 (Configuration Audit)

执行审计以验证配置项符合特定的标准或需求

配置审计定义中所说的审计,是指对象本身是否符合需求和相关的标准,而不是制作对象的过程。

那么软件配置项的审计,是指什么呢?

   首先,是要确保需求文档反映了客户的需求,设计文档反映了需求文档的要求,源代码实现了设计文档的目标。这样一层层递进,以确保跑起来的程序,就是客户想要的。

   其次,在源代码写完之后,要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时,要做粗略测试;进而,由系统测试团队进行系统测试;最后,由用户或用户代表进行接受测试。

审计又被分为功能审计物理审计

在相关标准里

  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CMMI中,对包括软件配置管理在内的配置管理工作,从如下角度进行了划分。

l         建立基线

       首先,识别配置项;接着,建立配置管理系统,用来存放配置项;最后,通过评审或测试后,由配置项组成基线,作为未来开发的基础。

l         建立并控制变更

l         建立完整性

        首先,要对配置管理活动做足够的记录;其次,要进行配置审计。

 以上3个方面,是针对配置管理的要求。还有两方面,使用于各方面的管理,配置管理也需要:

l         制度化已管理过程

        在一个软件研发项目中做配置管理,首先要建立配置管理计划,然后确保有足够的资源,包括工具、环境、也包括人员。在配置管理系统运转过程中,要适当监控。

l         制度化已定义过程

        要形成可以指导现在和未来多个软件研发项目的配置管理过程规范。这样的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和反馈,并基于此,进行软件配置管理的持续的改进。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SW-CMM

l         执行约定

l         执行能力

l         执行的活动

l         度量和分析

l         验证实施



                                                                                                       --    学海无涯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