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人生

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BlogJava 首页 新随笔 联系 聚合 管理
  147 Posts :: 0 Stories :: 250 Comments :: 0 Trackbacks

#

这些是如何发生的?
大部份我们所了解和相信的事物是来自于我们所交往的其它人;我们的价值观;理念及信仰受到四周人的影响甚钜着。

用人际关系观察的重点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从那时开始,学术界已经发展出一系列称为社群网络分析 (SNA) 的技术。SNA 资料通常是用调查的方式收集,然后用图表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统计图表可以更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估一个组织的健康状况和确认出网络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人。在社会中,这样的分析已经被用来理解和帮助缓和社会问题。在业务上,这样的分析已经被用来管理变革,识别关键的人员和专家,提高智力财富的重复使用,理解决策过程。

Milgram's 的小世界实验可能是对 SNA 最著名的使用。Milgram 认为,任何二个人之间的距离不超过 6 层,根据这样的实验,得出了“六度分离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的概念。由此;人们对于人际关系的科学研究,有一定的认识。

不过,也有证据显示, SNA 正快速地在商业市场上应用,原因有四:

知识管理的兴起。
可视化应用的有效性。
深度运算的技术发展。
资料收集的大幅增加。
知识管理 -- 对企业而言,知识管理 (KM) 是一个相当新的概念。举例说明,在亚马逊 (Amazon.com) 网站上目前列出的数百条企业相关的KM出版物中,最早的日期仅到1994年。现在 KM 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关注,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 SNA 的工具和潜在的好处。

可视化应用 -- 绘图和其它视觉效果的技术对 SNA 使用化得到原始资料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并可使原始资料易于被理解。一部分感谢计算机游戏技术的发展,它让可视化的硬件和软件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也越廉价;容易操作,并可处理数量更大的资料。

深度运算的技术 -- 协同过滤 (Collaborative filtering)、专家搜寻器 (expert finder technology)、内容管理 (content management) 和资料采矿软件 (data mining software) 都可以用来辅助 SNA 的工具。另外,使深度运算高级算法和网格系统大量分析相互关系,也使大量资料的运算成为可能。

资料可用性 -- 这是最显著的因素。传统的SNA主要依靠昂贵的调查和存取来获得资料,近年来大量关系相关性的资料也变得易于取得且成本不高。信用卡交易 (credit card transactions)、无线行动通讯 (cell phone calls)、全球定位系统 (GPS) 资料、网络存取 (web site access),、电子邮件 (e-mail)、联网网络通讯 (internet messaging)、ATM 交易、边境管理 (border control)、电子卡付费和超市贵宾卡 (loyalty),都是一些可以获取资料的源头。对这些原始资料的分析就可以协助相互关系分析研究。

SNA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在反恐行动中,可以使用SNA来追踪恐怖分子的已知网络并揭露其它未知的网络。分析其旅行资料、银行交易、电话呼叫和联际网络的使用可以发现恐怖分子制造破坏的时机。 SNA 可以帮助识别:

孤立无援的人 -- 愈缺乏组织关心的人,愈有可能成为讯息提供者。


远离权力中心的人 -- 这样的人可能会散播未经验证的假情报


筹措资金的公共来源 -- 可被破坏或切断。从相似的行为模式进行推断也可以显示出被监视的恐怖分子的支持者和未知的恐怖分子组织。
SNA 也可以被用来帮助创新的思维,在非正规和正规人际网络中,帮助团队衡量出何者更有效率。Gerry Falkowski 率先在 IBM 内部倡导使用 SNA,他最近分析了一个虚拟团队,发现了隐藏在背后的可利用力量,还有未完全参与的部分。因此他做出多个目标建议以改善团队的运 作。且其建议得到团队相互的支持,这样的相互作用很具说服力。

IBM 的知识组织研究所-IBM's Institute for 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s (IKO) 已经使用社群网络分析来研究在知识创造和传播中非正规网络的重要性。该项目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助理教授、IBM's Institute for 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s (IKO) 的研究员;安德鲁×帕克是 IBM's Institute for 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s (IKO) 的咨询顾问。IBM's Institute for 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s (IKO) 在过去三年中已经研究了 30 个组织中 40 个以上的网络。他们研究的议题包括在知识共享网络中的意识、存取、约定和安全的作用,影响网络发展的个人、组织和组织干涉的用途,个人网络的发展和重要性。且其工作论文已经发表在主流商业出版物上,例如哈佛商业周刊 (Harvard Business Review)、斯隆管理周刊 (Sloan Management Review)、加州管理周刊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和组织动态学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这些对你意味着什么?
社群网络分析是知识管理领域非常重要的方法。目前,SNA 正在被用于企业管理、法律实施和公共卫生。诸如 IBM 全球服务部这样的大型组织和诸如 Humax 和 Verity 这样的小公司都在对所有的事情使用 SNA,从对建立社会资本的支持到研究开发技术专家的使用。但使用的技术和基本的 SNA 概念在诸如社会学和人类学这样的领域时,SNA 应用在实际问题上仍然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所得到的分析和判断需要透过其它方式加以证实,且这些分析并没有为组织功能失调订定标准或现成的解决方案。所以 UCINET 软件 (用于社会网络资料的分析) 是被学术界认可的工具,但在一般业界并没有被认可。

SNA 经过成功的实验证实有吸引力。同时,SNA 可以结合到其它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可用于分析大量的资料和相对低的成本可能会促进创新应用的发展,这样就会鼓励对 SNA 的投资和接受度。

社群网络分析已经成为一套理论并且是和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的制式训练 (formal discipline)。透过专业人员的使用能够帮助一个公司理解内部沟和策略执行的情况。SNA 也在企业改组和并购中产生关键作用。

两个行业:零售和运输
零售业已经在收集和共享消费者资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SNA 可以用来帮助在目标市场中识别群体,并可确定在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在市场交易之外,SNA可以透过发展和支持社群,提供诚信的信息。

运输业很久以前就意识到有个人的价值。行销人员通常是以相关的社群和家庭为目标的。社群网络分析能够对社会组织内部的相互关系和角色提供研究,这样的研究被用于扩大市场,并增强了解组织内部的社会关系。

当技术在组织内部已经把人与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企业结构,无论是正式的等级、网络或基于市场的结构,都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和易改变。公司可以使用 SNA 来理解其结构,更深层地理解客户并组织公司的商品或服务对客户提供支持。


原文:http://mmbear.blogdriver.com/mmbear/574999.html

posted @ 2006-09-03 23:58 hopeshared 阅读(2403) | 评论 (0)编辑 收藏

zheng 在今天的Blog谈到了对150法则的一些观点,

“这并不是指一个人所能达到的交往人数的极限。实际上,如果我们回忆起都认识过的人,会发现人数远不止这些。这样看来,“150”这个数字所代表的,是某个方面的同时交往人数。比如我订阅的Blog的RSS数目(每个Blog对应着一个人),超过130多个的时候就感觉在阅读和跟进上有点吃力,当到了180个的时候,发现在加上去就的玩完,什么也做不了。尽管订阅了这么多人的Blog,这并不妨碍我在IM上和其他人的交往。更不会妨碍到现实中的交往了。”----[“150”如何在社会性软件中使用]

我赞同其中“同时”的说法,也就是说,无论你曾经认识多少人,或者通过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与多少人建立了弱链接,那些强连接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则(拿人的大脑容量来设计模型是有意义的)。这可以用多种角度来理解,例如你的现实价值被这150(当然不是确定数字)个强连接所反映,所以好的Social Software会有设计得非常完善的评价系统(例如LinkedIn)。拿拇指原则来说,就是80%的社会活动可能被这150个强连接所占有。如果你是一个SalesMan,可能最大的生意都来自与这150个强连接。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现代人的交往范围当然远远不止150个,甚至很多人曾经有的性伙伴都超过数百人(还记得几个月前的一个流行人物吗?)。但是并非所有认识的人都有机会成为你的强连接,甚至可能经过一段时间,连弱连接都不是了(你还能够联系到所有和你有过email往来的人吗?)。社会性软件的意义在于让你有机会更加多地“导通”可能的弱连接(六度间隔),并“选择和替换”你的强连接组合。所以并不是说,一个人在LinkedIn或者Friendster中有了数百个联系人就凌越了150法则,相反,正是加强了这个法则的含义。

供大家讨论,希望对设计社会性软件有所帮助。在我理解,社会性软件不是技术,而是一种设计方法。

-------------------------------
zheng也在中文Blog心得集上介绍了新出现的亿友社会网络服务,很高兴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来探索社会性软件,而且大部分的国内社会网络服务创业者也都在Social Software Mailing List上登记参加开放探讨。唯一的担忧是,如果把交友当作黏着点,把短信当作盈利点,可能会有点南辕北辙。


原文:http://www.isaacmao.com/2004/1/13/

posted @ 2006-09-03 23:57 hopeshared 阅读(575) | 评论 (0)编辑 收藏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从其两年前的红火被追捧,到逐渐怀疑论四起, 到前些时候在国内风头被blog服务盖过,其实也是在经历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螺旋曲折地发展上升。

作为中文SNS最早也是坚持最久的实践者,我们也在不断地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审视和思考这个市场,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 这些心得,这两天和建硕、sayonly、Michael等碰头的时候曾经分享过一些,但还没有深入讨论。希望这里能抛砖引玉吧。

我的一个最深刻感受是, SNS正从单一的Social Network Service逐渐在混合各种元素,越来越成为一个Social Network Platform,这个platform可能是封闭的,也可能是开放的,而我相信只有开放的平台才有生命力。

SNS发展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大致的过程:

早期Social network形式

EMail, BBS, 新闻组,个人主页,虚拟社群等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因此早期的网络social network就是由这些看起来很原始的服务下形成的。

这些早期的social network的关系是潜在的,或者表现为一些“原始”的存在形式,比如链接,blogroll等。

blog具有不错的社会性,但其社会性的体现是比较原始的。

第一代SNS

以friendster.com为代表, 强调和引入了"6度假说"。 早期众多的中文SNS大多是friendster clone.

friendster.com 这类服务除了能帮助连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朋友圈”外,能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

第二代SNS

以myspace.com, facebook.com为代表,其特点是引入了social object,比如myspace是音乐为一个重要的社交对象,而facebook虽然功能很简单,但校园生活是一个重要联系纽带。

此外flickr等更加侧重某个功能,但把社会性关系引入的服务也表现出比单纯的social network更加有一些生命力。  

第三代SNS

SNS的发展的最新趋势就是social network作为一个平台而存在,在这样一个社会性平台上,服务是广泛而多方面的。

社会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和多态性,社会网络内用户的需求必然是广泛多样的, 因此一个单纯提供社会关系的服务,比如linkedin这类的,开始看上去很美,但实际作用非常令人怀疑。 flickr, del.ico.us等服务很有价值,但他们的服务单一,虽然具有社会性,但社会网络是各自为政, 难以统一的。

---

uuzone本身的发展正是也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不久将会提供开放的API能试图和其他blog, 其他服务建立起联系,形成一个开放的综合的社会性网络平台。


原文:http://www.uuzone.com/blog/mao/80319.htm

posted @ 2006-09-03 23:55 hopeshared 阅读(620)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原作:王兆献

前些时间我写了一个SN网站,WEB2.0时代的门户网站,就自己对于SNS人际网站的一些看法,从宏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未就实际的内容进行说明,从宏观看出实际的操作,这样的人还是有的,有些话是没有必要说的太明白的。不过有些内容还是很含糊,这次就细致一点的内容做些说明。我所认为SNS网站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

1.维持大量的不常接触的人群的人际关系。
2.通过不同的圈子组织兴趣爱好连接认识自己需要认识的人。

第一个作用是维持大量不常接触人群的人际关系。比如我有一度好友,也就是我很好的现实的朋友,我想联系他,是否需要打开电脑,连上互联网,打开IE,进入SNS网站,然后给他发一条信息,然后等他收到网站提示,然后再来答复我?那我不就是傻掉了,直接给他打个手机不就完了嘛。对于一度好友,手机电话永远是最快的,对于人际关系理论而言,6个人决定你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这6个人就是一度。每个人正常的管理幅度是12个人,潜在的影响力是25个人,能够平时联系的最多人数是150人,能够记住的人是2000人,一生中经过见过的人大概是四万多人吧。通过6个人是完全可以找到地球上任何一个人的,这是不需要做什么怀疑的。一度其实是不需要SN来维持的一个东西。
那些在生活中,学校过程中,工作过程中,所认识的,一面之交的人,这些才是需要通过SN网站来进行维护的人,因为没有办法经常联系,需要联系的时候又找不到,那就需要SN网站来维护一下,找一下,一下子就可以了。SN站点,只要更新自己的信息,那么所有的联系人都可以自动查找到信息,同样,其它人也是如此,这样不就省事多了。最起码换手机的时候,不用一个一个去通知了,任何人也丢不下了。
这里就延伸出现实一度和网络一度的概念。现实一度就好像是女朋友,天天需要见面的,包括直系亲属工作同事和死党好友,这部分人基本上也不需要网络来维持关系。网络一度就好像是大学好友,毕业后就天各一方,很难见到一面,却真是的一度好友,这些偶尔见面,偶尔想联系的人,这才是需要SNS们做的网络一度。
第二个作用就是通过不同的圈子组织兴趣爱好连接认识自己需要认识的人。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人际关系资源不足的问题,总想找到和自己同类的人,也都有这样的需要。通过兴趣,学校,同地,同城,同行,战友,之类的可以这样联系起来的人,这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如果贸然的去打扰成为朋友,感觉都会很奇怪,在SN网站里面,是一种平台,可以先有个缓冲的印象,这样再谈交友,就好办多了。而来自于认识的人的推荐,自然的屏蔽一些不安全因素,而出自于自我形象的需要,每个人也会特别注意自我的言行,更注意信用和形象。

SNS网站的三级结构

第一级结构就是个人展示平台,包括基本信息,博客,相册,音乐例表,兴趣,爱好,格言,留言,简历,工作档案,诸如此类的,解决一个问题,我是谁。别人怎么认识你,取决于你所表现出来的言行和资料。当看到一个人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喜欢什么事,大概对一些问题有什么样的观点,作为个人来说,这也是一种展示,即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希望我以什么样的态度和你相处,你的喜欢列表里是否有我感兴趣的内容,是否是同类,可以认同,做朋友。如果不知道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可能对方很可能想认识你,但是不知道,那也是只能放在那里了。只是一个ID而已,总要了解一下,相交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吧。中国虽然有潜龙勿用的说法,但是在谁也不知道谁的互联网,偶尔的展示一下,无疑会得到更多的认同和机会,这同样会是一种影响力。让我们知道你是谁。

第二级是交流相识平台,在这一级上包括朋友圈,兴趣组,爱好团,校友录,同乡会,论坛,主题,俱乐部,聚会,沙龙,讨论组等诸如此类的东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过不同的圈子去认识不同的人,有什么样的兴趣就去做什么样的事,找自己的伙伴,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源,去玩自己喜欢的娱乐,在活动中去认识自己需要认识的人物,得到资源,整合组织,实现人际交往,创建和维护你的社会资本。

第三级是协作合作平台,这一平台也是需要付费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将会产生虚拟组织,也是SN网的真正用处。通过相互相知的团队组织,在SN网里面可以实现组日程和安排,组计划和组行动,特别适合不容易见面的组织使用,真正的把互联网力量发挥到极致,不计较地域,不计较时间,跨区协作,跨区开发,网络的力量显现,未知的创新在悄无声息的开始,如果有足够的信任度,一直工作可能从未见过面的组织都将出现。

内网与外网的统一

内网的意思就是必须登录后才能够进入的网站,SNS网站最注重一点的就是其会员的私密性,毕竟活动的内容也是属于个人隐私的,谁也不想自己的什么事都让别人知道的一清二楚,让别人来评论,在首面就一个登录框,做什么事必须先登入后才能够查看,没有加入网络的人什么也不能做。
外网就是那些可以在外部就访问网站。不登入网站,也可以看到部分会员的讨论结果,公共的娱乐话题,大部分的娱乐性的SNS网站使用了外网模式,商业类的SNS网站基本上都使用了内网模式。运营最大的关键就是让用户自动学习和宣传,MSN空间就是用户自己建立使用指南,用户们自己学习怎么使用。使用外网模式的好处就是可以让用户宣传的你的网站,MSN空间,都有唯一的访问名字,很多人的QQ网页后缀上都缀有MSN空间的网站名。
使用内网,就不能自动的让会员自动的宣传网站,也无法公开的展示,使用外网,则无法保证会员的隐秘性,而通过SNS的度数设计就可以完全解开这个难题。SNS分为六度,通过不同的度数就可以控制不同的访问人群,再加上两个,一个为私有,就是完全为自己所有,任何人都无法查阅,一个为公有,那么就是所有人都可以查阅。一度的意思就是只有在自己一度好友内的朋友才可查看,二度就是朋友的朋友也可查看,五度的意思基本上在这个SNS网站里面的人都可以查看了。

单人模式和多人模式的区别

每个人最大的关注度也就在12个人,再多生理也会受不了,所以也有一种理论是20*20*20,通过管理一度的20个人,然后每个人再去管理20人,三度下来也有8000人了,这个理论看起来好看,用不起来难用,因为需要的二度不见得正好在那20个人当中。这就是单人的管理模式,最多只能常联系的有个十来人,再多已经不可能了,只能偶尔联系。
假如我要同时管理500个人脉关系呢,特别是需要和大量人群经常保持联系的人呢?这就是多人管理模式下的SN了,这也是可以收费的地方,需要一个专门的人际管理器,包括能够批量的发送邮件,批量的自动更新的地址本,自动的日期提醒等等,当然,还需要批量的使用手机短信此类方式。

企业用户与个人用户

当个人作为节点的时候,获益再大其实也没有多少,顶多是生存线,只有当企业成为节点的时候,才真正的是盈利线。现实中的企业成为节点,可以发布企业的基本信息,如果有招聘信息的话,可以直接发布,而SN网里面的人看到也可以直接以节点应聘,提供诸如此类的企业服务。对于个人来讲,如果自动的加到一个企业的节点,就表示成为其企业用户,愿意接收其提供的资讯,比如一个SPA馆,女生加入后,如果有什么新的打折活动,有什么新的护肤资讯,都可以随时得到,预约也极为方便,在网上预约时间后,在企业节点自动以日期的形式显示其什么时候过来,做什么事的日程安排,一目了然。而如果不再想接到这家的资讯,直接把节点删除即可。
如上所述,当公司成为节点的时候,也就是SNS们真正价值产生的地方。同个人节点一样,公司节点也是划分为三级结构的。第一级结构同样是展示平台,向公众和朋友展示公司的价值观,主营业务,所活动区域,即告诉公众,我能做什么,你能以什么样的方式联系到我,我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提供服务。SNS网站提供的服务包括基本信息框架,新闻信息发布系统,网站招聘和网站联系系统。第二级结构是交流平台,包括同行业的公司,公共信息频道,相互的产业讨论,诸如此类的服务。第三级结构就是协作合作平台,这部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内网,比如这个公司或者企业里面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日程安排系统,项目进程安排,业务文件的共享,组织结构图的内容。另外一部分就是外网,包括我的供应商节点,我的联盟商节点,我的销售商节点,当我有一个时间安排计划在自己的公司日程里做完,需要合作伙伴节点合作的时候,能够自动出现在他的日程里,他确认后就可以直接就用。例如,我在下周需要从北京到达上海,去洽谈合作,那么在自己的日程安排完后,在上海的合作伙伴查看自己日程的时候,自动就会发现自己的日程里多了一项,他确认后,北京这边可以收到,就按计划行事了。

SP部分

网络不是随时随地的,连上一个网站需要首先得找到电脑,然后要连上网络,打开网站,才能使用其服务,而手机是随时随地的。任何一个网站都最后都要连入手机网,这样才能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作为SNS网站来说,手机也是必备的接入终端,而且此类服务也可以小收一点。
通过手机SNS,可以自动和已经注册手机号的一度好友直接通话,其换手机号也不用再每个人去通知,直接打名字就可以了。手机自动排出联系最多的人,纵然是SNS网上有几百个一度好友也没有关系,通过手机SNS,真正实现了无所不在的连接。

无所不在的接连

SNS网站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无所不在的连接。网站的连接有三部分,第一是邮件,第二是站内短信,第三就是手机。
SNS网站的邮件大概是世界上最没有垃圾邮件的邮件系统,设置为只有自己的一度好友才可以接收,只有自己好友的邮件地址才被接触,当然其它的信件也就进不来了。如果登录网站,那么还要邮件做什么,大概就一个作用,就是远程本地接收,不用上网站也可以收邮件。还有就是很容易群发邮件。如果一个会员发送让你觉得不舒服的邮件,把他的节点删除就可以了。
第二就是站内短信,最好设计的发过什么样的短信都能够看得到,在一个页面里,这样联贯,不至于看到后都不知道以前说了什么,这也是最方便的方式了。
第三个就是手机,手机短信和手机电话,允许一度好友可以直接手机联系,走在那里都很方便,如果换手机号了,就直接更新自己的资料,其它的不用管就行,其它人的手机全部的自动更新。

信用平衡系统

网络信用一直是个问题,但其实最没有办法讲信用的地方,也可能是信用最好的地方,因为在这个地方,如果信用被破坏了一次,全部的信用都没有了,所以必须加倍小心自己的形象。SNS网号称是基于现实的连接,当然也需要信用体系来支撑,第一就是实名系统,有昵称是可以,但必须要用实名来交往,第二就是信用自动评价体系,由其它节点人物给好评和恶评,这都是在人物名字旁边用星级显示的,直接就可以看到,如果受到的恶评过多,根据网站条例,自动的降低其交往的权限,其它人看以,基本也不会理会这个人,以这样的约束来控制信用的水平。

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SNS网站本来就是关于人的网站,因此更需要注意作为人的心理特征和使用习惯。美国软件设计的特点,第一就是简洁,整个网站设计都很简单,但看起来很舒服,第二就是完善,什么样的功能都有,开始的时候可能没有内容,但改进不断,功能越来越完善,我们这边一个软件或网站设计的不错,过几年他还是那个样子,一点变化都没有。
对于个人而言,第一关注的基本都是自己,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现在出来的个人门户也是如此,首先看到的是自己,可以花无限的时间修改自己的网页,兴趣和爱好,在首页里面基本喜欢看到的都自己的内容,然后就是交往,去看别人的主页,随机查看,有个博客上面说,人们有偷窥他人生活的欲望,我不这么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人们看其它人的内容,是期望从他人的生活中看自己的生活。在网站设计上面,尽量多看看心理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创新永无止境,营运最是关键。如自然的花朵,玫瑰有玫瑰的高傲,百合有百合的清香,都以各自的方式在生活。这仅仅是SNS网站的一个基础设计文案,仅为练习之作,如果是实际的商业运营,那还需要根据实际现实量身打造。每天都会有海量的创新想法出现,世上有些人是会先知先觉的,到最后总要以营运来解决问题,想法再好,无法实现等于没想,每年都有花开花落,只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原文:http://forum.techweb.com.cn/viewthread.php?tid=11053
posted @ 2006-09-03 23:54 hopeshared 阅读(475)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当Web2.0在中国互联网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SNS逐渐被中国网友提起和熟知,从SNS的网站认识志趣相投的好友,通过SNS的线上空间构建虚拟小屋,甚至在SNS线下结识男友恋人成就异地婚姻……但究竟什么是SNS?目前哪些网站可以叫SNS网站?互联网领域的SNS区别在哪里?很多人说不清楚。

  从概念上说,SNS和很多Web2.0应用类似——因为理解不同,网站建设也各不相同。SNS起源于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在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的六度理论,他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所以SNS的一种主流理解就是Social Network Sofwaret,即社会性网络软件,依据六度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的一种网络软件。基于此理论的SNS网站2003年3月在美国出现,经过极短的时间便风靡北美洲,被众多互联网企业和投资家所看作未来两年内增长最快的业务,2005年美国的TheFaceBook就获得了1300万元美金的风险投资。

  仔细分析社会性网络软件SNS,可以说它属于比较显性的社会性软件,比较关注直接的社会朋友关系的建立,具有社群性质,朋友之间进行人力资源分享,有直接的应用目的指向性,在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完成或解决具体的应用问题,更加侧重商务。

  人们相信,通过使用SNS可以实现个人数据处理、个人社会关系管理、可信的商业信息共享,可以安全地对信任的人群分享自己的信息和知识,利用信任关系拓展自己的社会性网络,达成更加有价值的沟通和协作。最终,人们的社会性资本完成累积,这样的体系未来如果服务于各种社会活动,将带来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

  另外做一种假设,放在Web 2.0 的背景下,每个用户都拥有自己的Blog、自己维护的Wiki、社会化书签或者Podcast用户通过Tag 、RSS 或者IM、邮件等方式连接到一起,“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即社会化网络”。

  SNS进入“个性空间”时代

  但是几乎所有的舶来品在进入中国之后,变化或者说“创新”也随之注定,SNS引入中国互联网之后也是如此。

  “最早构建网络社区交友的时候,我们首先参考的就是六度理论。从人与人交往的过程来说,首先需要确认的是这个‘人’的存在,而且他有需要认识别人的需求。但在中国、在互联网上,‘理论’很难成为现实。”记者认识的一位互联网“精英”从2000年开始经营一家社区交友型网站,一度人气飙升,可是“虚拟化的网络世界,网民追求的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存在,娱乐性和隐密性更占主导”。

  以六度理论指导建设的社区交友网站曾经层出不穷,但技术难度和商业模式都限制了网站的发展,终于在互联网冬天“洗礼”后所剩无几。

  “幸运的是,六度理论的迷信正在逐渐淡去,现在的网站更加强调人,而不是空洞的六度关系。要壮大SNS网站的长期用户,必须以人为主,特别是青年人的社交平台,这是中国互联网的客观环境。”FZone总裁尹海龙认为国外的成功模式可以参考,但更要自己的网站有创意才能符合Web2.0的大潮。

  那么,目前网民的选择是什么?简单分析一下SNS交友的平台情况,QQ交友目前仍依靠QQ庞大的用户群,match和mop(2005年猫扑网收购了UUMe)定位于男女婚介和恋爱,亿友(YeeYoo)和碰碰(PengPeng)侧重于整合互联网和电信增值业务。

  由于交友模式单一和网络实名在互联网领域地缓慢进展,SNS网站的访问量和社区交友量都不能达到预期的状况,终于催生了“个性空间”的出现。韩国赛我网的“迷你小窝”和国内FZone的mini部落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

  作为近两年在中日韩等亚洲国家兴起的最受年轻人喜爱的热门网络服务,第二代交友网站“个性空间”形态上和Blog相似,但其强调的是真实化的网络社交,强调追求娱乐化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

  个性空间似乎是SNS和Blog、Podcast等个性化软件的结合,通过生动逼真的mini房间和朋友圈拓展功能的个人部落为基点,展现丰富个性风采的网络家园和轻松自然的朋友圈。个性空间整合了资讯、日记、音乐、相册、留言、朋友圈的功能。依托个性空间提供的平台,全面的文字、影音、图像等等相关服务最大限度、最全面的视角展示网友自己,并进行基于网络虚拟环境下的真实社区交友活动。

  至此,SNS衍生出了新的理解——Social Network Service,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一种以人个性化需求为服务的网络交友平台在Web2.0时代开始重放光芒。

原文:http://www.blog.edu.cn/user2/26032/archives/2006/1171902.shtml

posted @ 2006-09-03 23:52 hopeshared 阅读(560)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仅列出标题
共30页: First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L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