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利信号传递理论。其理论基础是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Miller and Modigliani,1961)的股利无关论定理(简称MM定理)。他们认为,在完全的资本市场条件(MM的基本假设)下,股利政策不会影响公司的价值,公司的价值增加与否完全由其投资决策决定。也就是说,在公司投资决策给定的条件下,股利政策不会产生任何效果。MM运用股利传递公司未来盈利信息理论解释了公司股票价格会随股利的增减而变动这一重要事实。具体地,股利的增减所引起的股票价格的变动,并不能归因于股利增减本身,而应归因于股利所包含的有关企业未来盈利的信息。
股利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分析工作由林特(John Lintner,1956)首先研究。林特通过对美国600家上市公司财务经理的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得出股利传递公司盈利信号内容的实证结果。他认为,在1946—1954年间,美国各上市公司一般都保持一个长期的目标股利支付率,公司的股利变化与长期可持续的净收益水平相一致;公司管理者特别注重股利水平的变化,除非管理者确信公司增长的收益足以支付长期增加的股利时,才会增发股利,并且,公司管理者不会轻易削减股利。
股利分配代理成本理论。该理论是由詹森、迈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和伊斯特布鲁克(Easterbrook,1984)创立的。詹森和迈克林以委托—代理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研究公司股东、管理者和债权人三者的利益动机及分配关系,得出股利分配代理成本理论。他们认为,股东为避免自身利益损失,要监督和约束管理者的行为,势必导致代理成本的发生。但股东越保守,代理成本就越高,对债权人就越有利,对股东就越不利。因此,股东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平衡利弊得失。伊斯特布鲁克认为,股利支付可以降低代理成本。股东可以通过保持一个稳定不变的股利支付水平,以避免权益资本的累积,同时,又促使企业向外部筹资。这就迫使管理者必须全力以赴经营企业,才能以优良的业绩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结果,股东可以通过调节企业的负债比例来降低代理成本,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公司在发放股利的同时又对外筹资的现象。
股利顾客效应理论。该理论最先也是由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提出来的。他们注意到,有些股东偏好未来的资本利得,从而购买当期股利支付率低但成长性好的股票;有些股东则倾向于当期股利收入,因而喜欢股利支付高的股票,即所谓的股利顾客效应。MM认为,既然公司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股东的利益要求,公司就不必考虑股东对股利的具体意愿,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股利政策,并且自然有一批投资者偏好公司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