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水秀不是梦:新型工业化要走循环经济之路

 

赵仁勇

——《当代党员》2004年第6

 

中央直辖以来,我市 GDP 保持年均 9.5% 的速度快速增长,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但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经济增长可持续性还比较弱。目前我市人均资源短缺,后备能源储备严重不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能耗物耗水平居高不下, 2002 年我市万元 GDP 能耗仍居 1.48 吨标准煤 / 万元的高位,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几乎占到企业生产成本的 75% 左右。环境污染也相当严重。 2002 年工业粉尘排放量为 20.32 万吨,主城区每月每平方公里降尘量就达到了 9.21 吨;工业污水排放量达到 7.99 亿吨,市辖区 68 条主要次级河流中有 63% 受到严重污染, 50 %以上已失去了水域功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 290 万吨,无害处理化率还不到 11% 。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的空气质量更呈现恶化之势。据国家环保局统计,在 2003 年全国 47 个环保重点城市中,我市城市空气综合污染程度居第二位。而据市统计局统计,今年一季度主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也仅有 38 天,占一季度天数的 42.2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浓度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了 110 %和 146 %。三峡水库蓄水后,江水流速减缓,自净能力降低,库区水体污染、生态破坏问题更加突出,必将和城市污染交织一起,构成我市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

如果我们不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沿着传统工业化的路子,靠“吃子孙饭,断子孙路”来赢得眼前的发展,不久后的重庆将会随时出现工厂拉闸限电,处处污水横流,垃圾成山的境况。严峻的形势面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

但如何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重圆我们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美梦呢?这既需要政府宏观调控搭建必要的政策平台,更需要企业和广大市民以及外界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协同推进“四个循环”。

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 企业通过改进产品性能和加工工艺,提高废料回收和处理技术水平,建立节能、降耗、减污的产品系列和生产流程,推动资源在微观层面的有序流动和综合利用,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事实上,我们的企业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钢渣、铁饼、橡胶、塑料、食品残渣等废弃物。如果大多数企业都以这样的经营理念去看待这些废物和副产品,通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业务创新,强化生产管理,充分发掘废物的潜在价值,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减少废物的排放,一举两得。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的厂家可以增建废水回用管道,将排放的废水经净化处理后用于卫生间清洗、浇灌花木或夏天制冷用水,充分发挥废水的效用,节约纯水用量。我们的食品加工厂、酒厂排放的残渣经过过滤、干燥后,可以制成质优价廉的蛋白饲料,或经过厌氧发酵后,生产沼气,制成燃料和工业原料。

二是企业之间的循环。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经营方向不同,所需要的原料可能是别人需要处理的废物或副产品,自己生产的废物也完全可能是别人所需要的原料。因此借助上下游企业间的废弃物传递,可以形成一系列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实现资源在企业之间流转和利用,将尽量多的物料滞留在循环环节,减少和延缓废弃物的排放。

这种生态产业链的培育和延展,可以借助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布局的优化,构筑健全的工业生态系统来实现。我们的工业园区建设,可以仿照这种模式,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通过废弃物产业链的培育,形成共生或伴生的产业组合,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减量化。比如,北部新区在规划建设和项目引进时,应该适当考虑产业关联和耦合,合理组织产业生态链,将可能的能源循环和环保产业规划进来,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场等建设。因为建设污水处理厂,通过管道与汽车产业园区、科技产业园区和中央商务区内的企业联系起来,既汇集污水,又可以通过回送管道提供一般工业用水,加强水资源的重复利用。 30 个特色工业园区也可以通过园区内或园区间的资源流动,实现上下游企业的物料循环。

另外,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可以跨越空间限制,建立点对点的物料循环关系。我市有 500 多家机械制造企业, 50 多家塑料制品厂家,每年将产生数以万吨计的废钢铁、废塑料,若将其返回相应的生产企业加以提炼加工,使之功能得到部分甚至全部恢复,用于新的产品生产。近年来,重钢公司废气回收后因为用不完而白白排放,每年脱硫产生的 6000 多吨硫磺也长年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完全可以架设企业间物料循环的通道,将这些用不完的气和闲置硫磺与一些化工企业对接起来,发挥好这些资源的效能。

三是社会层面的循环。 各种产品进入消费领域后,通过产品的传递、流转或多用途使用乃至消费后的回收或无害化处理,实现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高效利用和有效回收。比如,可以通过政府宏观政策导向,如建立物品回收制度等措施,推动厂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循环,例如啤酒瓶、集装箱、包装盒等等的直接回收等等;可以借助中间组织或个人,如垃圾回收公司,回收废书、废纸、白色垃圾等等;也可以通过维修店或旧货市场转手买卖,实现物品的再利用。事实上,世上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并没有毫无用处的废物,即便是废品或垃圾的分类处理,也可以实现部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再循环。例如,将汇集的各种生活垃圾进行适当分类和发酵处理后,可以用来生产沼气或者发电,为企业提供所需能源或其它工业原料。

四是区域间的循环。 由于地域的不同或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地区间的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流向,表现为区域间的循环。国际废钢市场的兴起就是最明显的例子。面对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我们必须积极面对,既要保护我们的稀有资源,合理引进外地资源,又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协作,获取比较利益。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西部地区的合作,更要主动配合全国或全世界性的资源流动,在更大范围内的物料循环中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

这四个循环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推动物质能量在不同范围内的流动。我们必须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形成并驾齐驱、协同推进的局面,实现能耗物耗最小化和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当然,在推动以上“四个循环”之外,还需要加强制度平台建设。比如说,建立严格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监控制度,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创建工业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对资源省、能耗低、污染少的明星企业实行嘉奖或进行合理补偿,使其尝到节约资源、加强环保的“甜头”,对那些资源消耗大户、污染大户进行严惩,使其得不偿失;建立严格的公示制度,将单位能耗情况、环境污染情况以及产品能耗、环保性能等指标公诸于众,通过社会和市场的力量,推动企业粗放型发展模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