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我市经济发展应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发展应该确立一个新思路,推出一个新举措,取得一个新突破。一个新思路,就是区域发展战略要有新思路;一个新举措就是城镇化工作的重心要有新转变;一个新突破,就是县域经济发展要取得新突破。

一、确立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直辖市,二元结构问题相当突出,区域发展严重失衡,是一个典型的欠发达地区。直辖以来,我市在推动区域发展上,为了平衡方方面面矛盾,基本上走的是均衡式发展道路。抛开库区移民迁建不说,库区和渝西地区发展,各区县之间的发展,至少在政策导向上,并没有大的差异。虽然“十五”计划中也划分了“三大经济区”,但这“三大经济区”之间,只有发展方向上的差异,也并没有实质性的政策支持上的区别。在三峡移民迁建主要工作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把各项工作的重心真正转到发展经济上来时,我们必须审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以最快的方式,做大我市经济规模,为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奠定量上的基础。区域协调发展不等于区域均衡发展。我们不能脱离市情实际,片面追求区域均衡发展。在目前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财力条件下,要实现快速崛起的目标,必须要走非均衡发展道路,根据地理、交通等区位条件,确定一条最便捷、最合理、最有效的战略路径,合理设定发展重点及其取向,以此为战略突破口,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因此,推动我市区域经济发展,在发展路径上,要实施“蝎子形”战略,即以主城区和长寿、涪陵为蝎身,以成渝高速、成渝铁路和遂渝铁路、渝合、遂渝高速为双臂,以长寿至万州为狭长的蝎尾的“蝎子形”战略支撑,主城区、渝西地区以及长寿、涪陵两区是全市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撑体和动力源,而从长寿到万州、云阳、开县地段,主要是灵活响应“蝎身”的发展,打造特色经济、生态经济板块。只要“蝎身”壮大起来,活动开来,整个地区发展就更有载体,更有能量,更有活力。

在发展重点上,在注重主城区发展的同时,必须在全市发展战略决策的层面,将渝西地区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政策的支持和舆论的引导,把渝西地区培育成为“十一五”时期新的增长源。重点打造干线经济,围绕成渝高速—成渝铁路、遂渝高速—遂渝铁路—南渝高速两大轴线和永川、合川、江津和璧山四个区县,循序渐进,逐个突破,利用重点轴线和重点区县的次级带动,达到逐级传动,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发展取向上,发达都市圈要重点细化主城区、半小时都市圈和1小时都市圈发展规划,以引导产业和资本向不同圈层集聚或扩散,推动都市经济圈多层次晕圈式梯度扩展,提升中心城区核心功能层次。将渝西地区定位为主城区产业“退二进三”、“退城进园”的拓展区和汽车摩托车、装配制造业发展的配套协作区,将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到川南、川东地区,使之与我市经济体系更加融为一体;将长寿、涪陵、万州一线定位为以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化肥化工、盐化工等大化工为主的资源加工区,每个方向要突出一个大基地,带动形成密切配合的产业集群,减少无谓的企业利润耗蚀,降低交易成本。

二、推进城镇化战略的新举措

城镇化是破除我市二元结构最有效的途径。近几年来,我市城镇化率每年保持1.6%左右的速度提升,今年底可能达到45%,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继续加快推进步伐。但是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上,我认为应该作适当的微调,把工作的重心从重点支持中心镇发展转移到发展大中城市,培育都市连绵带上来。

这两年我市推进城镇化实质性的举措就是每年向45个中心镇投入2亿元左右,支持道路、饮水、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近两年实践可以看出,我市小城镇发展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小城镇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创造的就业机会少,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对分解主城区农民工就业压力作用并不大。二是小城镇基础设施较落后,如果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则投资经济社会效益又不高。三是小城镇垃圾、污水集中处理有操作难度,而且运行成本高,造成事实上的面上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十一五”期间,加快大中城市发展要重点关注四个方面:一是在城市规模上,推动万州、涪陵、黔江、永川、合川等五大重点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一般县城建成中等城市,着力增大各类大中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对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要站在全市东南西北各个方位来筹划和设定,强化其真正的区域带动功能,不能盲目地界定为区域性中心,比如江津、因为距离主城太近,城市的中心功能就相对比较弱化。主城区拓展方向上,要把与江津和璧山两个城市的和谐对接,作为中长期规划的重要内容加以通盘考虑;二是在产业支撑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产业集聚度,强化城市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强创造财富、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并发挥翘动区域经济板块快速发展的战略支点作用;三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要加强城区功能规划,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推进规范化管理;四是在政策导向上,明确加大力度,例如加大区域中心城市的转移支付,赋予其部分中心城市功能等,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区划调整,用行政的力量有目的地引导和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聚。

三、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

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 三农 问题的必由之路。但我市的县域经济普遍不强,地区产出密度明显偏低。有两个数据可以说明。2004年县域经济平均规模相当于全国县域经济平均水平的68%,排在全国24位,而且没有一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与成都相比,我市县域经济人均GDP普遍偏低。即使是我市县域经济最强的江津市,面积相当于双流县3.2倍,GDP却只有双流县的71%,人均GDP相当于双流县的二分之一。因此,要加快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必须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形成多点开花的燎原之势,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23个区县进入全国百强镇,一半左右的县进入西部地区百强镇,为2010年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基本框架奠定基石。

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壮大县域经济:一是发展园区经济。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园区硬件设施服务功能,提高园区投入产出强度,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二是发展集群经济。以交通干线为轴线,以园区为载体,以大企业、大项目为龙头,建立以产品为中心、资产为纽带的分工协作、专业配套的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培育产业关联群体,形成县域产业集群。三是发展特色经济。根据各县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有重点地选择发展能源、汽摩、食品、机械、建材等特色工业,积极发展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优质中药材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形成 一乡一业、一镇一品 的特色产业格局。四是大力发展创业经济。非公经济是现代县域经济的主体。在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的地区,短期内培育几个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不太可能,重点必须转向发展创业经济,将群众个人创业激情激发起来,汇集成河,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必须明确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比如税费减免、搭建融资平台、开展创业培训、建立激励机制、营造舆论氛围,等等,支持开展各类创业活动。 (赵仁勇 200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