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如何推动合作

				
						
								赵 仁 勇
						
						
——《当代党员》2004年第4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西部大开发的纵深推进,重庆和四川尤其是成都面邻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随着国债发行淡出,国家对西部的投资将逐渐减少,国家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日渐势微,地区经济增长乏力,必将进一步拉大东西部的差距。在越来越紧迫的形势面前,加强川渝经济合作,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成为川渝两地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选择。为此,川渝两地高层领导摈除成见,频繁互访,终于打开了沉静几年的僵局,于今年年初签定了具有重要开拓意义的“1+6”协议。但是,真正的川渝合作毕竟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说教,也不是靠单纯几个协议来框套约束,必须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走出一条“市场引导、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路子。而在我国目前的体制环境下,“政府搭台”和“企业唱戏”成为推动双方加强合作最活的环节。

政府如何搭台?

要实现川渝经济社会全面合作,政府应该至少从以下方面着手,为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微观主体搭建双向合作的平台。

第一,要破除壁垒。

由于行政体制原因,在重庆直辖以前,成渝两地就有一定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这种矛盾在重庆直辖之后急剧升级,表现为川渝两个省级行政区划之间的争夺和对峙,行政壁垒森严,有时甚至到了口诛笔伐,相互攻讦的地步。这种微妙的关系在企业活动和项目建设上体现得比较明显。 不妨先列举一些小例子,从中分析影响川渝合作的主要障碍和问题。

一个是道路运输壁垒。重庆直辖后,载散客的客运车不能直达对方景区,必须中途转运,而且跨界行驶的车辆必须“夹着尾巴做人”,否则会受到当地的“欺负”、“打整”,因此各自投放运力恶性竞争的现象比较突出。象贵州遵义地区出产的煤炭必须通过绕道习水、仁怀、宜宾才能运往成都,若在重庆的地界上通行,货物车辆可能被重庆罚款,甚至扣押。

再一个是内河港口建设。三峡成库后,万吨级船队可以逆江而上直达重庆,重庆码头的年运输能力提高5倍左右,船舶运输成本大幅降低。但为了不受制于重庆,四川又“自立门户”,投资1亿元打造年吞吐量5万标箱的泸州港,并要求四川的货物必须通过泸州港运送出去。但泸州港存在装载效率低,承载能力小,通航时间短,运行成本高,抗风能力弱等致命缺陷,经济效益大打折扣。民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就曾试图通过泸州港开展业务,但基于上述原因而最终放弃。而重庆港九股份有限公司曾欲出资收购长通公司的泸州港经营权,但由于四川省有关部门出面干预而导致失败。这显然是地方行政性行为的结果。

另外,川渝地区的产业配套也同样存在这类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省的汽车工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重庆直辖后实力大减。但四川省无视汽车制造基础薄弱的现实,花大力气引进了丰田来试图重振汽车业,而不是与重庆合作重点发展汽车配套企业。而重庆汽车制造企业也是舍近求远,到东部沿海地区寻找配套协作厂商。例如,长安集团300多家配套企业中,有一半左右分布在江浙地区,四川只有极个别配套厂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这些不谐和的音符后面,潜藏的是川渝两地的地区利益的争夺,谁都想成为西部地区的“龙头老大”。正是这种行政区划间的利益纷争构成了川渝分家后双方关系的主旋律。因此,川渝两兄弟间合作最大的障碍就在于目前行政体制下的行政壁垒和利益争夺。如果政府间的分歧没有消释,行政壁垒不破除,这类情况还可能越演越烈,兄弟间永远是对手,是仇家。而川渝要实现真正的合作,双方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和处理双方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只有双方摈弃前嫌,开诚布公,互不设障碍,互不挖墙脚,互不拆台柱,一切都着眼于未来,才能真正走到一块来,缔结真正的“秦晋之好”,而不是让一系列协议流于形式,光作为摆设。

第二,要牵线搭桥。

政府牵线搭桥在推进合作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双方一些尝试性的工作已取得了些许效果。实际上,川渝间的联系一直就没有停歇过。在激烈的论争背后,掩藏着这样一个事实:重庆是四川省的第二内资大省,四川是重庆重要的内资来源地。在目前的体制条件下,应该说,与政府的引导有着必然的联系。尤其是重庆市计委和四川省对内合作招商局等相关部门,为川渝前期合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双方还通过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西南经济区市长联席会、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以及商品贸易博览会、高交会等交流平台,就双方比较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磋商,对推进像成渝高速铁路、遂渝高速公路、渝邻高速公路以及江津到泸州的高等级公路等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江津到泸州的高等级公路建设一直拖了很久,最终通过双方副省级领导多次支持召开工作协调会而最终得以解决,建设进度明显加快。也正是政府工作推动,成渝两地成功启动了“中高级人才资源城市互动共享工程”, 建立广泛的人才战略联盟。另外, 四川省政府在重庆开县发生的“12.23”天然气井喷事件中指令下级政府配合疏散受灾群众,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政府牵线搭桥在共同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着的积极作用。

地区间的合作,从微观层面上看,往往表现为市场经济主体或民间个体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市场经济主体或民间个体之间的合作越频繁,地区间的合作也就越紧密。因此,从职能上讲,政府在其间肩负着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使命,更要为这些市场主体的交流和合作牵好线,搭好桥。

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交通、通讯、能源、信息网络等硬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长江上游快速大通道和信息港,为微观主体间的合作创造有利的外围条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注册登记制度和执法体系,改善川渝合作的软件环境,将工作重心转向社会管理而不再是停留在直接的经济管理上。当务之急就是两地政府必须协同配合,加快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各类信讯展示平台,推进川渝人才市场一体化建设,推进统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要允许跨界企业间“自由恋爱”,并给予对方企业相应的“市民待遇”,“包办婚姻”和“地域歧视”都将遏制市场主体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要做好产业导向。

产业发展是川渝两地加强经济合作的内涵,也是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经济高地的主要载体。政府必须通过地方协调和合理的规划,发挥好产业导向作用。

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的发展,四川和重庆逐步形成了各具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体系,产业间存在相当强的互补性。目前,四川拥有电子信息、机械、冶金、化工、医药、建材、轻工、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有成都、绵阳电子工业基地,成都、德阳重型机械工业基地,攀西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自贡、泸州等地的化学、工程机械工业基地以及宜宾至攀枝花将逐步崛起成为川南水电工业基地。而重庆工业主要以重工业为主,产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已形成汽车、摩托车为主体的交通设备制造业、以天然气化工和医药化工为重点的化工业、以优质钢材和优质铝材为代表的冶金工业等支柱产业;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仪器仪表、建筑材料、模具、玻璃陶瓷、食品加工等一批优势产业。推进川渝经济合作,要立足于优势互补,加强产业导向,实现区域经济结构优化,避免产业结构雷同和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具体地说,可以加强以下产业方面的合作。

第一,机械行业尤其是汽车摩托车产业。虽然简阳、眉山的机车制造有一定实力,成都的中型旅行车、农用车也有一定基础,但重庆的汽车摩托车生产已具有产业和产品优势,具备了一定产业规模和参与竞争的能力。总的来讲,重庆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方面尤其汽车摩托车制造业比四川具有企业规模优势、产品品种配套优势和制造技术优势。而且在成都周边地区以及雅安等地,都分布着为重庆汽车、摩托车生产车桥、轮鼓、发动机缸盖、摩托车化油器、摩托车点火器等生产企业。因此在汽车摩托车业的合作上,应以重庆整车生产为主导,加强产业产品配套,巩固和延伸已有的产业链,形成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的内核;四川在零部件上与重庆搞好配套协作,发挥好配角的作用。

第二,电子及光电子产业。电子、光电子的优势在四川,主要又集中在成都、绵阳一带。现在成渝都想搞光电子,都想成为 光谷 ,但与武汉和长春相比,又都有一定差距。如果加强协作,技术、设备可以共享,运输成本低,配套半径又小,产业竞争力可以明显增强,例如两地联合搞光纤重庆有24所、26所,成都有11设计院、电缆厂、10所、29所、34所,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都比较雄厚,产业发展条件较好。另外,四川拥有与北京、上海、武汉齐名的电子工业基地,著名的绵阳电子科学城,有电子科技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校以及长虹、托普、国腾等优秀的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生产、通讯设备制造以及电子元器件企业。整合川渝两地电子工业研发和生产资源,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培训和交流,有助于促进川渝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三,医药产业。川渝地区医药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重庆医药业以生产合成药为主,四川则以生产抗生素和医药器械及制药机械为主。而且,四川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有较强的医药科研实力,在中医药业发展方面有一定比较优势,而重庆则在化学制药、生物医药方面优势地位明显,拥有太极集团为首的一大批大型制药企业。在医药产业激烈的竞争面前,可以整合川渝医药产业,加强中医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强制药技术信息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第四,旅游业。川渝两地都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四川有青城山 都江堰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川西自然生态旅游区、乐山 峨眉山旅游区、自贡 宜宾蜀南竹海旅游区,重庆有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大足石刻艺术旅游区、四面山 金佛山等特色旅游区。如果将川渝两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机串接起来,可以构成由重庆三峡-重庆市区-大足石刻-成都外郊-九寨沟-乐山大佛、峨眉山-蜀南竹海-四面山 金佛山环形旅游带。目前双方要在整合旅游资源达成共识,搞好旅游资源开发,规范行业市场,共同塑造旅游精品,逐步提升川渝旅游区的世界知名度。

第四,要注重机制先行。

由于没有监管部门来督促,平等的行政区划间的合作,不是哪一个说了就算的问题,而主要是要根据相互信赖、平等互利、协同推进的原则,建立一系列长效机制来维持和巩固。如果离开了双方信守的机制,政府搭的台就会慢慢“散架”,合作最终走向崩溃。因此要真正实现川渝合作,全面落实目前签定的七个协议,必须建立一系列切实可行地合作机制。

具体来说,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成立合作组织,制订合作章程和日常运作形式;建立高层领导定期会晤机制以及利益主体专项议事制度,必要的时候可以把成都主要领导考虑进来,以突出两大中心城市间“点对点”的横向协调和合作;建立投诉制度和监督通报制度,切实反映合作章程的执行情况;建立专门办事机构,负责内部关系协调和对外定期发布信息,并代表一个整体向上级反映情况,受理各类投诉,照会各方共同解决;建立信息展示平台,畅通信息流动渠道;推动区县政府以及工商联、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或中介组织的合作机制建设,积极推动民间力量的交流合作;建立川渝地区卫生防疫、车船事故等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和协调处理机制,提高区域应急反应和危机处理能力;建立必要的利益补偿机制和惩戒机制,推动各方积极合作。(作者:赵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