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55  评论-72  文章-2  trackbacks-0
      《蜗居》的剧情,贯穿着一个主线就是以海萍苏淳为代表的购房一族,他们不甘蜗居,积极改变,终日追逐自己购房梦。希望某一天在江州这个陌生的大都市,占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以获得扎根城市,立足本土的权利。
        按照正常的逻辑,大学毕业,海萍应该24岁,海萍说自己属猪,因为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就是海萍看风水书时,对苏淳说“你属猪、我属羊”,推理之,苏淳应该大她8岁,32岁。如果我记得没错,海萍拥有房子的时间应该是在30-31岁间,这说明,他俩消耗了6年左右的蜗居生活最终才获得房子的。从这点来看,小说的作者写的还是贴近生活。6年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房子,合理度应该在80%间。不说100%,是因为海萍的购房路程,存在一些幸运的因素。如果海藻没有通过宋思明获得3万,如果苏淳没有从高利贷那里借到3万,那他们的购房计划只能中途夭折。
        海萍就是我们一代奋斗的写照,她是一个渴求美好生活,同时又具备主导改变的积极女性。虽开始海萍把自己的渴望寄托在老公苏淳身上,可后来她自己逐步发现苏淳并不是自己可以依赖的那个对象。在海萍眼中苏淳是一个生活的懦夫,一个不思改变生活的废物,所以才发出“如果自己有500万,马上离开苏淳”的绝情。
       海萍最终选择了自己来主导购房计划,她开始寻觅新的工作方向;冲动尝试买彩票的荒诞梦想;购买风水书精心研究房子,这些都体现了她对买房的执着。其实购房计划一直存在于海萍的内心中,直到她身为人母后,内心的萌动越来越强烈。通过回家探女,海萍告诉自己必须马上开展自己的计划了。有这样的冲动更多来源于海萍升为母亲的责任,她不希望自己与女儿两地分居,更不想看见女儿对待自己的陌生和排斥。她需要履行母亲的责任,全心去呵护照顾她的骨肉,希望女儿属于江州的native,而不愿女儿重走他们拼搏的道路,房子成了实现这个希望的最终目标。
       中国人的生存观念多少有点寄望托付的味道,活着的时候希望自己为下一代好好生存创造更多的美好铺垫,死前要嘱咐儿女们好好活着,去完成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嘛,“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上学时,父母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以后找份好工作;工作后,又和你说,努力工作,别回去了,立足在这个美丽的大都市。父母们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再回到那个自己辛苦一辈子的小山村,小县城,更多的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过上美好的生活。不要和自己一样,一辈子终日辛苦耕作在那一亩三分地里。生活在大都市的我们呢,当然也不愿意回去。因为我们都喜欢这里的缤纷、繁华、美丽,这里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五光十色。
        为了扎根城市,我们在蜗居中奋斗。这样的坚持,更多就是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诞生在这里,拥有本土身份,不要像自己那样,蜗居在一二十平的围墙空间里。不知道我们的儿女对下一代的寄托是什么,是否也如我们一样,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他们,不屈的奋斗就是为着下一代铺垫美好。这样的生活观念有时细想,多少有点悲哀和迷茫,因为人总是需要在坎坷的人生中磨练自己,试想如果我们的父母已经完成了今天的铺垫,我们今天还有那些可磨练的崎岖吗?是否我们的意志也会灭亡、消失?
        我们为何要买房?《蜗居》告诉你,因为我们需要生存在这里。为了让自己拥有在这座城市的生活空间,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成为这个城市的本土。这些最终成了我们为何要买房,为何心甘情愿去做房奴的充分理由!!!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如一坛佳酿,未偿已久醉于心;或如一壶好茶,品尝之间回味无穷;或如与心爱的人共进晚餐,仅餐秀色足以饱食。我不妄想自己的文章能惊世骇俗,但始终期待有“和旋之音,击缶之伴”。
posted on 2010-06-06 20:42 刀光剑影 阅读(192) 评论(0)  编辑  收藏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