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懵灯灯的BLOG

寒夜孤灯点点星

  BlogJava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聚合  :: 管理 ::
  56 随笔 :: 10 文章 :: 22 评论 :: 0 Trackbacks

敏捷开发宣言 http://agilemanifesto.org/
敏捷开发联盟 http://www.agilealliance.com

Manifesto for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We are uncovering better ways of developing
software by doing it and helping others do it.
Through this work we have come to value:

Individuals and interactions over processes and tools
Working software over comprehensive documentation
Customer collaboration over contract negotiation
Responding to change over following a plan

That is, while there is value in the items on
the right, we value the items on the left more.




Kent Beck
Mike Beedle
Arie van Bennekum
Alistair Cockburn
Ward Cunningham
Martin Fowler
James Grenning
Jim Highsmith
Andrew Hunt
Ron Jeffries
Jon Kern
Brian Marick
Robert C. Martin
Steve Mellor
Ken Schwaber
Jeff Sutherland
Dave Thomas




© 2001, the above authors
this declaration may be freely copied in any form,
but only in its entirety through this notice.


Principles of Agile Software
Become a Signatory
View Signatories
About the Authors
About the Manifesto
Visit the Non-Profit Agile Alliance


 

敏捷书籍 ---- copy from csdn

“敏捷软件开发宣言:我们正在通过亲身实践和帮助其他人实践,揭示更好的软件开发方法,通过这项工作,我们认为:
人和交流胜过过程和工具
可工作的软件胜过面面俱到的文档
客户协作胜过合同谈判
响应变化胜过遵循计划
虽然右项也有价值,但是我们认为左项更重要。”
—— Kent Beck,Mike Beedle,Arie van Bennekum,Alistair Cockburn,Ward Cunningham,Martin Fowler,James Grenning,Jim Highsmith,Andrew Hunt,Ron Jeffries,Jon Kern,Brian Marick, Robert C. Martin,Steve Mellor,Ken Schwaber,Jeff Sutherland,Dave Thomas

敏捷软件开发这个词在2006年的中国软件界听起来仍然显得有些陌生。自2001年敏捷联盟被发起以来,敏捷方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都在不断的更新。而我国的大多数程序员还是只能在书本上读到敏捷的好处,很难在项目中进行实践。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拥有实际敏捷项目经验的人来带领实施敏捷。虽然敏捷开发是种实践行为,很难从书本上直接学习,不过多数程序员了解敏捷,却都是先从书本开始的。无论结果怎样,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免不了的。

敏捷软件开发之方法论篇
大家都知道敏捷软件开发方法包括了多种方法论,主要有:SCRUM,Crystal,特征驱动软件开发(FDD),自适应软件开发(ASD),以及最著名的极限编程(XP)。这些方法论分别在不同的著作上专门论述过:
SCRUM:《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with Scrum》 by Ken Schwaber, Mike Beedle,《Agile Project Management With Scrum》by Ken Schwaber
FDD: 《Java Modeling in Color with UML》by Peter Coad,
《A Practical Guide to Feature-Driven Development》(特征驱动开发) by Stephen R Palmer, John M. Felsing,
Crystal: 《Crystal Clear》by Alistair Cockburn
ASD: 《Adaptive Software Development》(自适应软件开发)by James A. Highsmith

其中尤以XP系列的书籍居多。人民邮电出版社的一系列极限编程系列丛书,在国内引进较早。在还没有统一敏捷词汇的情况下,引发了一批敏捷先锋人士的热情,是我国程序员的敏捷启蒙教材。这些书包括《Extreme Programming Explained》(解析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 Examined》(极限编程研究),《Extreme Programming Installed》(极限编程实施),《Extreme Programming Explored》(探索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 Applied》(应用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 in Practice》(极限编程实践),《Planning Extreme Programming》(规划极限编程)等,这些书有的是作者的XP实践论文,有些是对XP项目的介绍,其中,值得推荐的是下面两部著作。

《Extreme Programming Explained: Embrace Change》by Kent Beck
第一版中译版:《解析极限编程:拥抱变化》,唐东铭,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二版中译版:雷剑文,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为XP的开山之作,目前已经出版了第二版。在第一版中,Kent Beck对XP作了详细的描述。从当前软件开发的现状和问题谈起,从需求的变化到如何拥抱变化,给出了XP的四项价值观和十二项实践。对于想了解敏捷的来龙去脉的人,此书属于必读之类。在第二版,Kent根据几年来的实践,为XP增加了一项价值观:尊重,并增加了原则的概念,同时增加和删改了一些实践。
该书第一版是程序员的宣言,这和Kent的背景很有关系。随后XP经历了五六年的发展和实践,Kent自己也逐渐意识到,这样的观点太狭隘了。因此就有了第二版,与其说这是技术书籍,到更像是纯粹意义的软工书籍。期间也可以看出XP的体系更加完备。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把人放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Extreme Programming in Practice》by James Newkirk, Robert C. Martin
中译版:《极限编程实践》,王钧,人民邮电出版社
读过了一些列的XP书籍,程序员们都会觉得XP非常好,但到底如何才能开始实施XP呢?还不是太清楚。本系列中的这本书用一个完整的小项目作例子,从头到尾教给人如何敏捷开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践教材。如果想直接实施XP开发,这本书可以给你很大启示。


敏捷软件开发之实践篇
一、极限编程最佳实践
由于极限编程是如此的流行,多数敏捷团队都会或多或少的借鉴一些XP中的敏捷实践,而XP的每一个敏捷实践也确实值得大书特书,而其中最著名的是测试驱动开发和重构实践:

《Test-Driven Development》 by Kent Beck
中译版:《测试驱动开发》,崔凯,中国电力出版社
测试驱动开发是Kent Beck另一部力作。“Clean Code That Works”是敏捷开发的目标之一,那么如何达到这个目标?TDD给出了一种方式。测试实质上是需求。由需求产生出的代码肯定是能够工作的功能代码,而要实现Class本身的可测试性,就不得不写出高度解耦合的Clean的代码。本书从一个Money的例子入手,从最初的一点需求开始,逐步增加需求,完成整个货币系统的代码。后面又给出了Unit Test中的一些最佳实践和模式供参考。
然而,本书的教导意义比其实践意义更突出。作为一本TDD的教程或入门教材,这本书无疑是最佳的,其中提出的一些最佳实践更是值得经常阅读来温习。本书面向的是单元测试,而实际开发中面对的数据库测试,Web测试等问题并不属于单元测试的范畴。因此读者并不能从中直接进入到实战。
另一本同名书《Test Driven Development: A Practical Guide》由Davis Astels撰写,他将该书看作是Kent著作的补充,重点阐述利用TDD开发所必要的技术和工具上,因此对实际开发更具实用性。

《Refactoring: Improving the Design of Existing Code》by Martin Fowler
中译版:《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侯捷,熊节,中国电力出版社
重构这本书的意义在于,他提供了一种让你写出更加优美代码的能力。在测试的保证下,重构能够发挥强大的威力。敏捷团队中,不断的重构出简单且高效的代码才能够保持拥抱不断变化的需求。后来的一本书《Refactoring to Patterns》(从重构到模式)by Joshua Kerievsky,更是将重构的威力发挥到极限。
重构曾被称为软件开发图书的双璧,另一本书是《Design Patterns》(设计模式) by GoF。当然,对现在的软件开发这二者已经不是最重要的。ThoughtWorks的首席科学家Martin Fowler总结了朋友们的各种实践心得,写出了这本书。从几年后的目光来看,这本书中的多数实践都被各种IDE做到了操作菜单中。虽然IDE提供了大量重构功能,但仅靠IDE是无法写出简洁美妙代码的,多数的敏捷团队重构工作做得还是不够。

另外有一本专门介绍结对编程的书,《Pair Programming Illuminated》(结对编程技术)by by Laurie Williams and Robert Kessler,指出了为什么要结对?并从各种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程序员结对情况来讨论该实践的优劣。对此有兴趣的程序员不妨一读。

二、敏捷软件开发实践
自从2001年敏捷联盟成立以来,单独推广极限编程的书变少了,而统一口径推广敏捷的书变得越来越多。两本同名的敏捷软件开发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Principles, Patterns, and Practices》by Robert C. Martin
中译版:《敏捷软件开发:原则,模式与实践》,邓辉,清华大学出版社
被业内人士称为Uncle Bob的Robert C Martin在沉寂几年后写出了这部书。该书可以算是从软件开发角度对敏捷方法阐述的最详细和全面的一本。之前的敏捷书籍多是关注于过程改进,而对如何从技术角度实施讲的比较少。本书一开始先介绍了敏捷联盟和敏捷开发过程。之后详细论述了面向对象设计的原则,这些原则是本书的精华之一。后面通过几个项目介绍了如何将设计模式应用于项目中。
Uncle Bob不愧是实践的大师,写出来的书也是拥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在敏捷团队的办公桌上,应当常备此书,一来可作为参考查询,二来可以作为新成员的必读书目。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by Alistair Cockburn
中译版:《敏捷软件开发》,俞涓,人民邮电出版社
这本书更加适合管理者来阅读。Alistair从项目人数和交流难易程度,将敏捷的各种方法划分了其适用范围。人数多的或分布式项目就需要靠其他手段来加强交流,人数少的就可以靠pair programming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交流和反馈是敏捷的核心。同时Alistair也介绍了一下他提出的Crystal方法族。

三.敏捷项目管理和敏捷需求分析
在推广敏捷一段时间后,敏捷社群也意识到,多数书籍更像是面向开发人员,过于技术化,难以吸引项目经理或主管。因此,一批面向管理者视角的书也开始浮出水面,这些书包括:
《Agile and Iterative Development》(敏捷迭代开发)by Craig Larman
《Lean Software Development》(敏捷软件开发工具—精益开发方法)by Mary Poppendieck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Ecosystems》(敏捷软件开发生态系统)by Jim Highsmith
书中从各种角度比较和分析各种敏捷方法的优劣,异同,起源,适用范围等。这些书对于一个项目主管决策使用何种过程来在自己的团队中实践敏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近两年,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敏捷开发的侧重点不仅仅是开发过程和开发实践,还包括对需求和项目管理等其他相关方面的实践。一些相关的书籍也悄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Agile Project Management》(敏捷项目管理)by Jim Highsmith
《User Stories Applied》by Mike Cohn
《Agile Estimating and Planning》by Mike Cohn
《Agile Requirements & User Stories》 by Louis Molnar
这些书不同于以往强调新方法,新过程的书目。敏捷项目管理类的书主要介绍如何管理敏捷团队,如何计划要开发的需求,如何为客户提供最大的价值。介绍敏捷需求分析的书主要帮助商务分析师或项目经理挖掘和分析用户需求,写出用户故事,评估和计划用户故事等。人们已经意识到,各种方法论的实质是相同的,都是提供商业价值,减少浪费,增加交流,快速反馈。因此不需要着重于区分是使用了那种方法。对项目经理来说,不同的项目或团队应当采用适应其特殊情况的方法,而这些方法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

四.敏捷软件开发新方向
对架构师或程序员来说,近年来的技术进展,也使得敏捷开发有了新的研究方向:
《Agile Web Development with Rails》by Dave Thomas, David Hansson, Leon Breedt, and Mike Clark
该书是获得2006JOLT奖的书,讲得是采用Ruby on Rails这个Web开发工具新贵来快速开发Web项目,从而达到快速反馈拥抱变化的目的。
《Refactoring Databases》by Scott W Ambler
此书是Scott的新作,延续和继承了《Agile Modeling》(敏捷建模)和《Agile Database Techniques》(敏捷数据)的思想。在敏捷开发过程中,作为持久化最常见技术的数据库如果不能够敏捷,怎么能够适应一次次迭代和一次次发布的修改呢?书中介绍了如何进行数据库演化,如何保证升级后数据库数据的正确性,以及最佳实践。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敏捷方法和市场的不断成熟,敏捷的书籍也从理论性转向了实用和最佳实践类型。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个团队的敏捷化很难仅靠阅读书本来完成,由成功实践过敏捷的开发者手把手的带领,才是最好的方法。



版权声明:原创作品,允许转载,转载时请务必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 原始出处 、作者信息和本声明。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http://zhaisj.blog.51cto.com/219066/46187
从瀑布模型、极限编程到敏捷开发
---软件开发管理者思维的变化
Jack zhai
 
软件开发是一种对人类智慧的管理,对人大脑思维的“工厂化”管理。人是有感情的、有情绪的、变化的、相对独立的工作单元,这与冰冷的机器是不可比的,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管理人是最难的工作;“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就是让最聪明的人应该选出来做官,做官就是管理人的。软件开发不仅是代码编程,而是人员的有效组织,如何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情绪变化对工作的影响,又可以让大家有效的交流,让多个大脑的思路统一,快速完成目标呢?多年来软件企业的管理者一直在不断地探索。
另外有一个问题一直是软件开发管理人员的心病:软件是工具,开发的是客户业务的应用,但客户不了解软件,开发者不了解业务,如何有效沟通是软件质量的重大障碍。把开发者变成客户业务的专家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让软件企业付出的代价也是昂贵的。
瀑布模型、极限编程、敏捷开发是有代表性的开发模式,在对开发者、客户、最终的产品的关注上的变化,体现了软件开发管理者在管理模式上的变化。
 
一、瀑布开发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Royce1970年提出的,他把大型软件开发分为:分析与编程,象工厂流水线一样把软件开发过程分成各种工序,并且每个工序可以根据软件产品的规模、参与人员的多少进一步细分成更细的工序。该模型非常符合软件工程学的分层设计思路,所以成为软件开发企业使用最多的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的特点:
1、               强调文档,前一个阶段的输出就是下一个阶段的输入,文档是个阶段衔接的唯一信息。所以很多开发人员好象是在开发文档,而不是开发软件,因为要到开发的后期,才可以看到软件的“模样”。
2、               没有迭代与反馈。瀑布模型对反馈没有涉及,所以对变化的客户需求非常不容易适应,瀑布就意味着没有回头路。
3、               管理人员喜欢瀑布模型的原因是把文档理解为开发的速度,可以方便地界定不同阶段的里程碑。
瀑布模型的用户很多,也有一些反对的意见:
第一、瀑布模型不适合客户需求不断变化的软件开发,尤其是客户的业务管理的软件,业务随着市场变化,而软件初期的设计可能已经大大变化,而后期的需求更改成本是开始的10倍基数。在ERP盛行的软件市场里,一方面市场带动需求变化,另一方面初期客户对需求描述不清楚,都为瀑布模型的使用团队带来困难。
第二、瀑布模型是一种软件文档的开发,把开发者变成流水线上的机器,大量重复性的工作让编程人员提不起兴趣,工作很枯燥,没有激情,编程成了一种没有创意的机械劳动,这让一向以高科技为标志的高级程序人员大为恼火。
在这种背景下,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 XP)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二、极限编程
极限编程诞生于一种加强开发者与用户的沟通需求,让客户全面参与软件的开发设计,保证变化的需求及时得到修正。要让客户能方便地与开发人员沟通,一定要用客户理解的语言,先测试再编码就是先给客户软件的外部轮廓,客户使用的功能展现,让客户感觉到未来软件的样子,先测试再编码与瀑布模型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同时,极限编程注重用户反馈与让客户加入开发是一致的,让客户参与就是随时反馈软件是否符合客户的要求。有了反馈,开发子过程变短,迭代也就很自然出现了,快速迭代,小版本发布都让开发过程变成更多的自反馈过程,有些象更加细化的快速模型法。当然极限编程还加入了很多激励开发人员的“措施”,如结队编程、40小时工作等。
极限编程是一种开发管理模式,它强调的重点是:
1、              角色定位:极限编程把客户非常明确地加入到开发的团队中,并参与日常开发与沟通会议。客户是软件的最终使用者,使用是否合意一定以客户的意见为准。不仅让客户参与设计讨论,而且让客户负责编写拥护故事(User Story),也就是功能需求,包括软件要实现的功能以及完成功能的业务操作过程。用户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责任被提到与开发者同样的重要程度。
2、              敏捷开发:敏捷开发追求合作与响应变化。迭代就是缩短版本的发布周期,缩短到周、日,完成一个小的功能模块,可以快速测试、并及时展现给客户,以便及时反馈。小版本加快了客户沟通反馈的频率,功能简单,在设计、文挡环节大大简化。极限编程中文挡不再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每个版本功能简单,不需要复杂的设计过程。极限编程追求设计简单,实现客户要求即可,无需为扩展考虑太多,因为客户的新需求随时可以添加。
3、              追求价值:极限编程把软件开发变成自我与管理的挑战,追求沟通、简单、反馈、勇气,体现开发团队的人员价值,激发参与者的情绪,最大限度地调动开发者的积极性,情绪高涨,认真投入,开发的软件质量就大大提高。结对编程就是激发队员才智的一种方式。
 
    极限编程把软件开发过程重新定义为聆听、测试、编码、设计的迭代循环过程,确立了测试->编码->重构(设计)的软件开发管理思路。
极限编程的12个实践是极限编程者总结的实践经典,是体现极限编程管理的原则,对极限编程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但并非一定要完全遵守12个实践,主要看它给软件过程管理带来的价值。
1、              小版本。为了高度迭代,与客户展现开发的进展,小版本发布是一个可交流的好办法,客户可以针对性提出反馈。但小版本把模块缩得很小,会影响软件的整体思路连贯,所以小版本也需要总体合理的规划。
2、              规划游戏。就是客户需求,以客户故事的形式,由客户负责编写。极限编程不讲求统一的客户需求收集,也不是由开发人员整理,而是采取让客户编写,开发人员进行分析,设定优先级别,并进行技术实现。当然游戏规则可进行多次,每次迭代完毕后再行修改。客户故事是开发人员与客户沟通的焦点,也是版本设计的依据,所以其管理一定是有效的、沟通顺畅的。
3、              现场客户。极限编程要求客户参与开发工作,客户需求就是客户负责编写的,所以要求客户在开发现场一起工作,并为每次迭代提供反馈。
4、              隐喻。隐喻是让项目参与人员都必须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一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业术语,因为业务本身的术语开发人员不熟悉,软件开发的术语客户不理解,因此开始要先明确双方使用的隐喻,避免歧异。
5、              简单设计。极限编程体现跟踪客户的需求变化,既然需求是变化的,所以对于目前的需求就不必过多地考虑扩展性的开发,讲求简单设计,实现目前需求即可。简单设计的本身也为短期迭代提供了方便,若开发者考虑“通用”因素较多,增加了软件的复杂度,开发的迭代周期就会加长。简单设计包括四方面含义:1、通过测试。2、避免重复代码。3、明确表达每步编码的目的,代码可读性强。4、尽可能少的对象类和方法。由于采用简单设计,所以极限编程没有复杂的设计文档要求。
6、              重构。重构是极限编程先测试后编码的必然需求,为了整体软件可以先进行测试,对于一些软件要开发的模块先简单模拟,让编译通过,到达测试的目的。然后再对模块具体“优化”,所以重构包括模块代码的优化与具体代码的开发。重构是使用了“物理学”的一个概念,是在不影响物体外部特性的前提下,重新优化其内部的机构。这里的外部特性就是保证测试的通过。
7、              测试驱动开发。极限编程是以测试开始的,为了可以展示客户需求的实现,测试程序优先设计,测试是从客户实用的角度出发,客户实际使用的软件界面着想,测试是客户需求的直接表现,是客户对软件过程的理解。测试驱动开发,也就是客户的需求驱动软件的开发。
8、              持续集成。集成的理解就是提交软件的展现,由于采用测试驱动开发、小版本的方式,所以不断集成(整体测试)是与客户沟通的依据,也是让客户提出反馈意见的参照。持续集成也是完成阶段开发任务的标志。
9、              结对编程。这是极限编程最有争议的实践。就是两个程序员合用一台计算机编程,一个编码,一个检查,增加专人审计是为了提供软件编码的质量。两个人的角色经常变换,保持开发者的工作热情。这种编程方式对培养新人或开发难度较大的软件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10、           代码共有。在极限编程里没有严格文档管理,代码为开发团队共有,这样有利于开发人员的流动管理,因为所有的人都熟悉所有的编码。
11、           编码标准。编码是开发团队里每个人的工作,又没有详细的文档,代码的可读性是很重要的,所以规定统一的标准和习惯是必要的,有些象编码人员的隐喻。
12、           每周40小时工作。极限编程认为编程是愉快的工作,不轻易加班,今天的工作今天做,小版本的设计也为了单位时间可以完成的工作安排。
 
三、敏捷开发
极限编程的思想体现了适应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激发开发者的热情,也是目前敏捷开发思维的重要支持者。
2001年,17名编程大师分别代表极限编程、Scrum(“棒球”团队开发模式)、特征驱动开发、动态系统开发方法、自适应软件开发、水晶方法、实用编程等开发流派,发表“敏捷软件开发”宣言。敏捷软件开发是一个开发软件的管理新模式,用来替代以文件驱动开发的瀑布开发模式。敏捷方式也称轻量级开发方法。敏捷软件开发宣言内容:
²        个体和交互胜过过程和工具
²        可以工作的软件胜过面面具到的文档
²        可户合作胜过合同谈判
²        响应变化胜过遵循计划
敏捷开发集成了新型开发模式的共同特点,它重点强调:
1.         以人为本,注重编程中人的自我特长发挥。
2.         强调软件开发的产品是软件,而不是文档。文档是为软件开发服务的,而不是开发的主体。
3.         客户与开发者的关系是协作,不是合约。开发者不是客户业务的“专家”,要适应客户的需求,是要客户合作来阐述实际的需求细节,而不是为了开发软件,把开发人员变成客户业务的专家,这是传统开发模式或行业软件开发企业的最大面临问题。
4.         设计周密是为了最终软件的质量,但不表明设计比实现更重要,要适应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设计也要不断跟进,所以设计不能是“闭门造车”、“自我良好”,能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修改自己的设计,指导开发的方向是敏捷开发的目标。
敏捷开发避免了传统瀑布方式的弊端,主要是吸收了各种新型开发模式的“动态”特性,关注点从文档到开发者,管理方式也从工厂的流水线到团队的自我放松式的组织。总结敏捷开发与瀑布模式的不同,主要是下面几个“敏捷”的关注点:
²        迭代。软件的功能是客户的需求,界面的操作是客户的“感觉”,对迭代的强调是缩短了软件版本的周期
²        客户参与。以人为本,客户是软件的使用者,是业务理解的专家,没有客户的参与,开发者很难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
²        小版本。快速功能的展现,看似简单,但对于复杂的客户需求,合理地分割与总体上的统一,要很好地二者兼顾是不容易的。
   
敏捷就是“快”,快才可以适应目前社会的快节奏;要快就要发挥个人的个性思维多一些,个性思维的增多,虽然通过结队编程、代码共有、团队替补等方式减少个人对软件的影响力,但也会造成软件开发继承性的下降,因此敏捷开发是一个新的思路,但不是软件开发的终极选择。对于长时间、人数众多的大型软件应用的开发,文档的管理与衔接作用还是不可替代的。如何把敏捷的开发思路与传统的“流水线工厂式”管理有机地结合,是软件开发组织者面临的新课题。

本文出自 “Jack zhai” 博客,请务必保留此出处http://zhaisj.blog.51cto.com/219066/46187

posted on 2008-02-27 01:08 懵懵灯灯 阅读(660) 评论(0)  编辑  收藏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