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秋天互联网公司(dot-com)泡沫的破灭标志着互联网的一个转折点。许多人断定互联网被过分炒作,事实上网络泡沫和相继而来的股市大衰退看起来像是所有技术革命的共同特征。股市大衰退通常标志着蒸蒸日上的技术已经开始占领中央舞台。假冒者被驱逐,而真正成功的故事展示了它们的力量,同时人们开始理解了是什么将一个故事同另外一个区分开来。
“Web 2.0”的概念开始于一个会议中,展开于O'Reilly公司和MediaLive国际公司之间的头脑风暴部分。所谓互联网先驱和O'Reilly公司副总裁的戴尔·多尔蒂(Dale Dougherty)注意到,同所谓的“崩溃”迥然不同,互联网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令人激动的新应用程序和网站正在以令人惊讶的规律性涌现出来。更重要的是,那些幸免于当初网络泡沫的公司,看起来有一些共同之处。那么会不会是互联网公司那场泡沫的破灭标志了互联网的一种转折,以至于呼吁“Web 2.0”的行动有了意义?我们都认同这种观点,Web 2.0会议由此诞生。
在那个会议之后的一年半的时间里,“Web 2.0”一词已经深入人心,从Google上可以搜索到950万以上的链接。但是,至今关于Web 2.0的含义仍存在极大的分歧,一些人将Web 2.0贬低为毫无疑义的一个行销炒作口号,而其他一些人则将之理解为一种新的传统理念。
本文就是来尝试澄清Web 2.0本来意义。
在我们当初的头脑风暴中,我们已经用一些例子,公式化地表达了我们对Web 2.0的理解:
Web 1.0 |
Web 2.0 |
DoubleClick |
Google AdSense |
Ofoto |
Flickr |
Akamai |
BitTorrent |
mp3.com |
Napster |
大英百科全书在线(Britannica Online) |
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 |
个人网站 |
博客(blogging) |
evite |
upcoming.org 和EVDB |
域名投机 |
搜索引擎优化 |
页面浏览数 |
每次点击成本 |
屏幕抓取(screen scraping) |
网络服务(web services) |
发布 |
参与 |
内容管理系统 |
维基 |
目录(分类) |
标签(“分众分类”,folksonomy) |
粘性 |
聚合 |
这个列表还会不断继续下去。但是到底是什么,使得我们认定一个应用程序或一种方式为作所谓“Web 1.0”,而把另外一个叫做“Web 2.0”呢?(这个问题尤为紧迫,因为Web 2.0的观念已经传播的如此广泛,以至于很多公司正在将这个词加到他们的行销炒作中,但却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同时这个问题也尤为困难,因为许多嗜好口号的创业公司显然不是Web 2.0,而一些我们认为是Web 2.0的应用程序,例如Napster和BitTorrent,甚至不是真正适当的网络程序!)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些原则,这些原则是通过Web 1.0的一些成功案例,以及一些最为有趣的新型应用程序来体现的。
1. 互联网作为平台
正如许多重要的理念一样,Web 2.0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而是一个重力核心。不妨将Web 2.0视作一组原则和实践,由此来把距离核心或远或近的网站组成为一个类似太阳系的网络系统,这些网站或多或少地体现着Web 2.0的原则。
图1为Web 2.0的“模拟图”(该图请见http://spaces.msn.com/members/seesunshine/),该图是在名为“O'Reilly的朋友”(Friend Of O’reilly, FOO)的会议的一个研讨会上产生的。这个图基本上仍处于演化阶段,但已经描绘出了 从Web 2.0核心理念中衍生出的许多概念。
例如,在2004年10月的第一次Web 2.0的会议上,约翰·巴特利(John Battelle)和我在我们各自的开场白中列举了一组初步的原则。
这些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是“互联网作为平台”。这也曾是Web 1.0的宠儿网景公司(Netscape)的战斗口号,而网景在同微软的大战中陨落了。此外,我们早先的Web 1.0的楷模中的两个,DoubleClick和Akamai公司,皆是将网络当作平台的先驱。人们往往不认为这是一种网络服务,但事实上,广告服务是第一个被广泛应用的网络服务,同时也是第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混合处理(mashup),如果用另一个近来流行的词来说的话。每个旗帜广告(banner ad)都是用来在两个网站之前无缝合作,向位于另外一台计算机上的读者传递一个整合好的页面。
Akamai也将网络看作平台,并且在一个更深入的层次上,来搭建一个透明的缓存和内容分发网络,以便降低宽带的拥塞程度。
虽然如此,这些先驱提供了有益的对比,因为后来者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可以将先驱们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延伸,从而对新平台本质的理解也更为深刻了。DoubleClick和Akamai都是Web 2.0的先驱,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可以通过引入更多Web 2.0的设计模式,来实现更多的应用。
让我们对这三个案例中的每一个都作一番深究,来探讨其间的一些本质性的差别。
Netscape 对 Google
如果Netscape可以称为Web 1.0的旗手,那么Google几乎可以肯定是Web 2.0的旗手,只要看看他们的首次公开上市(IPO)是如何地揭示了各自的时代就清楚了。所以我们就从这两个公司和其定位的差别入手。
Netscape以传统的软件摹本来勾勒其所谓“互联网作为平台”:他们的旗舰产品是互联网浏览器,一个桌面应用程序。同时,他们的战略是利用他们在浏览器市场的统治地位,来为其昂贵的服务器产品建立起市场。从理论上讲,在浏览器中控制显示内容和程序的标准,赋予了Netscape一种市场支配力,如同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机市场上所享受的一样。很像当初“自行的马车”(horseless carriage)将汽车描绘为一种熟知事物的延伸,Netscape曾推销一种网络桌面(webtop)来替代传统的桌面(desktop),并且计划借助信息更新,以及由购买了Netscape服务器的信息提供者来推送的各种小程序,来开发推广这种网络桌面。
最终,浏览器和网络服务器都变成了“日用品”,同时价值链条也向上移动到了在互联网平台上传递的服务。
作为对比,Google则以天生的网络应用程序的角色问世,它从不出售或者打包其程序,而是以服务的方式来传递。客户们直接或间接地为其所使用的服务向Google付费。原有软件工业缺陷荡然无存。没有了定期的软件发布,只需要持续的改善。没有了许可证或销售,只需要使用。没有了为了让用户在其设备上运行软件而不得不进行的平台迁移,只需要搭建宏大的、由众多个人计算机组成的、可伸缩的网络,其上运行开源操作系统,及其及自行研制的应用程序和工具,而公司之外的任何人则永远无法接触到这些东西。
在其底层,Google需要一种Netscape从未需要过的能力:数据库管理。Google远远不只是一个软件工具的集合,它是一个专业化的数据库。没有这些数据,那些工具将毫无用武之地;没有这些软件,数据也将无可控制。软件许可证制度和对应用程序接口(API)的控制——上一个时代的法宝——已经毫不相关了,因为Google的软件只需要执行而从不需要分发,也因为如果不具备收集和管理数据的能力,软件本身就没有什么用处了。事实上,软件的价值是同它所协助管理的数据的规模和活性成正比的。
Google的服务不是一个简单的服务器,虽然其服务是通过大规模的互联网服务器集合来传递的;其服务也不是一个浏览器,虽然这种服务是被用户在浏览器中体验到的。Google的旗舰产品——搜索服务,甚至不托管它让用户来搜寻的内容。很像一个电话通话过程,不仅发生在通话的两端,而且发生在中间的网络上。作为用户和其在线体验的一个中介,Google作用于浏览器、搜索引擎和最终的内容服务器之间的空间中。
虽然Netscape和Google都可以被描述为软件公司,但显然Netscape可以归到Lotus,Microsoft,Oracle,SAP,以及其他发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软件革命的那些公司所组成的软件世界。而Google的同伴们,则是像eBay,Amazon,Napster,及至DoubleClick和Akamai这样的互联网公司。
凡是有该标志的文章,都是该blog博主Caoer(草儿)原创,凡是索引、收藏
、转载请注明来处和原文作者。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