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15  文章 - 3  trackbacks - 0
<2024年5月>
282930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1
2345678

常用链接

留言簿(1)

随笔分类(15)

随笔档案(14)

文章分类(11)

文章档案(11)

技术blog

朋友的blog

搜索

  •  

积分与排名

  • 积分 - 17728
  • 排名 - 1839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前面的话:记录爷爷的文字,我在大学期间的一篇文章就有一些,于是我在大前天的晚上,在自己的小房间里面翻来倒去,终于把稿子找到,补录上,以作追怀。

七月的街头,摆满了荔枝,如一片红云降临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里,这时从同学的嘴里情不自禁地溜出苏东坡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岭南人,在地域上我正是属于岭南的,而偏偏家中自留地又移植有三棵荔枝,于是年又余半没有回家的我,借着脑海印象中的三棵矮荔,遥栽上半腔思乡之情……

说到这三棵荔树,那就不能不提到喜欢动手的父亲。正是父亲从亲友家中的良种荔枝择枝、破皮、裹土,待到发芽生根后,便剪下择枝,连同殖泥裹土移植入营养盆中,待生长发育状况良好之后,才栽种到地里去的。父亲不是农技人员,但凭借着刻苦的学习精神和肯于动手的脾性,七八枝嫁接的荔枝中居然存活了三枝,于是我家那不算大也不算小的自留地——也算是我们家的果园——便多了三个来之不易的身影。
爷爷赋闲在家,是因为年岁较大的原因。其实爷爷一辈子都扑在土地上,老家的那一坡一地,那一田那一垌,也就是他的家。平日在家里闲不了,但大家也让他忙不了。父亲是长子,家住在小镇上,虽然离老家“近在咫尺”——十几分钟散步路程即可,但在爷爷的眼里,“虽不离乡,但也离土”了,于是爷爷特别“关照”那三棵矮荔——将关心长子之情转移到儿子留在老家中的一事一物之上;特别是那三棵矮荔上,更另眼相待。爷爷自编竹篱围住三棵荔枝使其脱离“群众”,因为往往热情的群众就是老家中我那帮诡计多端的堂弟和堂侄们,他们的“觉悟不高”,或尚在小学念书,或还没进学堂,老爷子也犯不着心机和他们孙辈后人捉迷藏。一道篱笆使荔枝可望而不可及,隔开了许多是非。刚种下的头一年七月,恰好我从县城的中学放暑假回家,就尝到了爷爷亲手指挥我那年幼的堂弟堂妹,一串一串摘下的荔枝,其中只留下一小点给老家的人尝鲜,其他大部分都送出来给他的长子一家。

自家的荔枝自家种,味道自然要比街市上千人一面的暗红色的荔枝新鲜得多,爷爷总是在荔枝熟透之前,趁“机”而摘——老把式得好眼力就是难怪。这样入到我口中的荔枝,略带酸味。设想你一直吃惯的荔枝味都是甜的,就像柠檬味都是酸的一样,忽然尝到一种甜中带酸的东西,我想你是没有理由不喜欢它的,至少我是不会拒绝的。况且串串酸荔中夹带绿叶,荔皮也是红中泛绿,格外于冰箱里出来的暗红的“冰箱荔枝”。

然后,有了头一春(我们那边的庄稼人喜欢把收成说成“春”,不管收获的时间是什么季节,如水稻一年双季,夏稻叫早春,秋稻叫晚春;如水果一年一熟,则第一次收成称之为头春),也就有了第二春,我也一年一“吃”,吃着父辈种下祖辈栽培的酸中带甜的串串荔枝,品尝着长辈的默默深情。但好景不长,自从考上千里之外的大学后,便意味着我再也不能面对我喜欢吃的酸荔了。

不知你是否吃过酸荔?或许只有我自己是那样中意,三年前家中自种出产的那头一春的酸荔,味道如此独特,那般的令我喜欢,亦如思家念乡的感觉,醇浓甜甜,但又隔着千山万水,于是便生出一分酸楚,其中的种种——有如酸荔鲜嫩果肉中蕴含的味汁——又自然流露心头……


后记:这是大学时候发表的一篇文章,当时正处暑假,而而自己当时没有回家,看到街头水果摊上叫卖的荔枝,触景生情,因而一气呵成。
posted on 2007-07-25 10:51 carpnet 阅读(236)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一些文字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