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盘 
 | 
 设备名称 
 | 
| 
 IDE1的第1个硬盘(master) 
 | 
 /dev/hda 
 | 
| 
 IDE1的第2个硬盘(slave) 
 | 
 /dev/hdb 
 | 
| 
 IDE2的第1个硬盘(master) 
 | 
 /dev/hdc 
 | 
| 
 IDE2的第2个硬盘(slave) 
 | 
 /dev/hdd 
 | 
| 
 SCSI的第1个硬盘 
 | 
 /dev/sda 
 | 
| 
 SCSI的第2个硬盘 
 | 
 /dev/sdb  | 
 
分区命名
         分区的目的,是为了让数据能够分类存放。每一个分割出来的区域,就称为一个“分区”(partition),在Solaris中,也常常用“slice”(片)的概念,例如我们前面所讲过的c0t0d0s0中的s0,就是指代第一个分区。在Linux中,分区的概念和Windows得更加接近,硬盘分区按照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主分区(primary)
2. 扩展分区(extended)
3. 逻辑分区(logical)
主分区(primary)
              通常在划分硬盘的第1个分区时,会指定为主分区。但是和Windows不同的是,windows中一个硬盘最多只允许有1个主分区,而Linux最多可以让用户创建4个主分区。
 
扩展分区(extended)
                   由于Linux中一个硬盘最多只允许有4个主分区,如果想要创建更多的分区,怎么办?于是就有了扩展分区的概念。用户可以创建一个扩展分区,然后在扩展分区上创建多个逻辑分区。从理论上来说,逻辑分区没有数量上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创建扩展分区的时候,会占用一个主分区的位置,因此,如果创建了扩展分区,一个硬盘上便最多只能创建3个主分区和一个扩展分区。而且,扩展分区不是用来存放数据的,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创建逻辑分区。这个概念,和Windows可说是一模一样。
逻辑分区(logical)
  逻辑分区不能够直接创建,它必须依附在扩展分区下,容量受到扩展分区大小的限制。通常逻辑分区是存放文件和数据的地方。
  有了磁盘命名和分区命名的概念,理解诸如/dev/hda1之类的分区名称,应该就不是难事了。具体的,可以看下面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