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之夏的小站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Fighting!!

在jsp轻易实现下拉菜单,那么在struts中呢?
大概的步骤如下:
1首先定义一个bean,最少有两个属性,每个属性都有set和get的方法
2定义一个业务逻辑类,重复从数据库中读取纪录为Bean赋值,将这些bean添加入一个Collection
3将collection放入到Request中。
4在JSP中用的标签显示出来
实例:
要实现一个显示姓名返回Id值 的下拉菜单,
1首先实现一个user的bean,该bean有两个属性,name,id,每个属性都有对应set和get的方法
比如name就有,setname()和getname()的方法
2定义一个逻辑类,GetUserList
         select * from User;
         Collection listuser;
               while(rs.next()){
                         user.setname(rs.getString(username));
                           ....
                        listuser.add(user);
}
3比如list.jsp做为要显示下拉菜单的页面,那么在/list 对应的action ListUser中应该
request.setAttribute("userlist",user);
4,在list.jsp中用
//actionForm中定义的变量
   

即可
不过这样显示的只是简单的菜单,要实现能动态得跳转得不知道用什么办法

posted @ 2005-10-27 16:51 rkind 阅读(1117) | 评论 (2)编辑 收藏
色彩的种类 

  丰富多样的颜色可以分成两个大类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 

1.无彩色系
 无彩色系是指白色、黑色和由白色黑色调合形成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无彩色按照一定的变化规律,可以排成一个系列,由白色渐变到浅灰、中灰、深灰到黑色,色度学上称此为黑白系列。黑白系列中由白到黑的变化,可以用一条垂直轴表示,一端为白,一端为黑,中间有各种过渡的灰色。纯白是理想的完全反射的物体,纯黑是理想的完全吸收的物体。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纯白与纯黑的物体,颜料中采用的锌白和铅白只能接近纯白,煤黑只能接近纯黑。无彩色系的颜色只有一种基本性质——明度。它们不具备色相和纯度的性质,也就是说它们的色相与纯度在理论上都等于零。色彩的明度可用黑白度来表示,愈接近白色,明度愈高;愈接近黑色,明度愈低。黑与白做为颜料,可以调节物体色的反射率,使物体色提高明度或降低明度。 

2.有彩色系(简称彩色系) 彩色是指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不同明度和纯度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色调都属于有彩色系。有彩色是由光的波长和振幅决定的,波长决定色相,振幅决定色调。 

色彩的基本特性

  有彩色系的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色相、纯度(也称彩度、饱和度)、明度。在色彩学上也称为色彩的三大要素或色彩的三属性。 

1.色相 
  色相是有彩色的最大特征。所谓色相是指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如玫瑰红、桔黄、柠檬黄、钴蓝、群青、翠绿……从光学物理上讲,各种色相是由射人人眼的光线的光谱成分决定的。对于单色光来说,色相的面貌完全取决于该光线的波长;对于混合色光来说,则取决于各种波长光线的相对量。物体的颜色是由光源的光谱成分和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的特性决定的。 

2.纯度(彩度、饱和度)
 色彩的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它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愈大,则色彩的纯度愈高,含有色成分的比例愈小,则色彩的纯度也愈低。可见光谱的各种单色光是最纯的颜色,为极限纯度。当一种颜色掺人黑、白或其他彩色时,纯度就产生变化。当掺人的色达到很大的比例时,在眼睛看来,原来的颜色将失去本来的光彩,而变成掺和的颜色了。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在这种被掺和的颜色里已经不存在原来的色素,而是由于大量的掺人其他彩色而使得原来的色素被同化,人的眼睛已经无法感觉出来了。 

  有色物体色彩的纯度与物体的表面结构有关。如果物体表面粗糙,其漫反射作用将使色彩的纯度降低;如果物体表面光滑,那么,全反射作用将使色彩比较鲜艳。 

3.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各种有色物体由于它们的反射光量的区别而产生颜色的明暗强弱。色彩的明度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色相不同明度。如同一颜色在强光照射下显得明亮,弱光照射下显得较灰暗模糊;同一颜色加黑或加白掺和以后也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明暗层次。二是各种颜色的不同明度。每一种纯色都有与其相应的明度。黄色明度最高,蓝紫色明度最低,红、绿色为中间明度。色彩的明度变化往往会影响到纯度,如红色加入黑色以后明度降低了,同时纯度也降低了;如果红色加白则明度提高了,纯度却降低了。 
  有彩色的色相、纯度和明度三特征是不可分割的,应用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三个因素。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的错视与幻觉 

  当外界物体的视觉刺激作用停止以后,在眼睛视网膜上的影像感觉并不会立刻消失,这种视觉现象叫做视觉后像。视觉后像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也称为视觉残像。如果眼睛连续视觉两个景物,即先看一个后再看另一个时,视觉产生相继对比,因此又称为连续对比。视觉后像有两种:当视觉神经兴奋尚未达到高峰,由于视觉惯性作用残留的后像叫正后像;由于视觉神经兴奋过度而产生疲劳并诱导出相反的结果叫负后像。无论是正后像还是负后像均是发生在眼睛视觉过程中的感觉,都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景像。 

正后像 

  节日之夜的烟花,常常看到条条连续不断的各种造型的亮线。其实,任意一瞬间,烟火无论在任何位置上只能是一个亮点,然而由于视觉残留的特性,前后的亮点却在视网膜上引成线状。再如你在电灯前闭眼三分钟,突然睁开注视电灯两三秒钟,然后再闭上眼睛,那么在暗的背景上将出现电灯光的影像。以上现象叫正后像。电视机、日光灯的灯光实际上都是闪动的,因为它闪动的频率很高,大约100次/秒上,由于正后像作用,我们的眼睛并没有观察到。电影技术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发明的,在电影胶卷上,当一连串个别动作以16图形/秒以上的速度移动的时候,人们在银幕上感觉到的是连续的动作。现代动画片制作根据以上原理,把动作分解绘制成个别动作,再把个别动作续起来放映,即复原成连续的动作。 

负后像 

  正后像是神经正在兴奋而尚未完成时引起的,负后像则是经兴奋疲劳过度所引起的,因此它的反映与正后像相反。例如:当你长时间(两分钟以上)的凝视一个红色方块后,再把目光迅速转移到一张灰白纸上时,将会出现一个青色方块。这种现象在生理学上可解释为:含红色素的视锥细胞,长时间的兴奋引起疲劳,相应的感觉灵敏度也因此而降低,当视线转移到白纸上时,就相当于白光中减去红光,出现青光,所以引起青色觉。由此推理,当你长时间凝视一个红色方块后,再将视线移向黄色背景,那么,黄色就必然带有绿味(红视觉后像为青,青+黄=绿,参见下表)。 

  又例如:在一白色和灰色背景上,长时间地(两分钟以上)注视一红色方块,然后迅速抽去色块,继续注视背景的同一地方,背景上就会呈现青色方块。这一诱导出的补色时隐时现多次复现,直至视觉的疲劳恢复以后才完全消失。这种现象也是负后像。明度对比也会产生负后像。 

--------------------------------------------------------------------------------

先看的色彩  后看的色彩   对比后的色彩感觉 
    红       橙        黄味橙 
    红       黄        绿味黄 
    红       绿        蓝味绿   
    红       蓝       绿味蓝 
    红       紫        蓝味紫   
     橙       红        紫味红   
     橙       黄        绿味黄 
     橙       绿        蓝味绿   
     橙       紫        蓝味紫   
     橙       蓝        紫味蓝 
     黄       红        紫味红   
     黄       橙        红味橙   
     黄       绿        蓝味绿   
     黄       蓝        紫味蓝   
     黄       紫        蓝味紫   
    绿       红        紫味红 
    绿       橙        红味橙 
    绿       黄        橙味黄   
    绿       蓝        紫味蓝   
    绿       紫        红味紫   
     蓝       红        橙味红   
     蓝       橙        黄味橙   
     蓝       黄        橙味黄   
     蓝       绿        黄味绿 
     蓝       紫        红味紫   
     紫       红        橙味红   
     紫       橙        黄味橙   
     紫       黄        绿味黄 
     紫       绿        黄味绿   
     紫       蓝        绿味蓝 
-------------------------------------------------------------------------------

  灰色的背景上,如果注视白色(或黑色)方块,迅速抽去白色(或黑色)方块,灰底上上将呈现较暗(或较亮)的方块。 

  视觉负后像的干扰常常使我们在判断颜色时发生困难。例如,初学色彩者在练习看色时,长时间的色彩刺激会引起视觉疲劳而产生后像,感受色彩的灵敏度不断降低,色彩分辨能力迅速下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注意观察与看色的节奏,避免视觉疲劳。 

同时对比 

结果使相邻之色改变原来的性质,都带有相邻色的补色光。 

例如: 

  同一灰色在黑底上发亮,在白底上变深。

  同一黑色在红底上呈绿灰味,在绿底上呈红灰味,在绿底上呈红灰味,在紫底上呈黄灰味,在黄底上呈紫灰味

  同一灰色在红、橙、黄、绿、青、紫底上都稍带有背景色的补色味红与紫并置,红倾向于橙,紫倾向于蓝。相邻之色都倾向于将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方向。

红与绿并置,红更觉其红,绿更觉其绿。

色彩同时对比,在交界处更为明显,这种现象又称为边缘对比。现将色彩同时对比的规律归纳如下:

1、亮色与暗色相邻,亮者更亮,暗者更暗;灰色与艳色并置,艳者更艳,灰者更灰;冷色与暖色并置,冷者更冷、暖者更暖。 

2、不同色相相邻时,都倾向于将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 

3、补色相邻时,由于对比作用强烈,各自都增加了补色光,色彩的鲜明度也同时增加。 

4、同时对比效果,随着纯度增加而增加,同时以相邻交界之处即边缘部分最为明显。 

5、同时对比作用只有在色彩相邻时才能产生,其中以一色包围另一色时效果最为醒目。 

强化同时对比效果的方法: 

(1)提高对比色彩的纯度,强化纯度对比作用; 

(2)使对比之色建立补色关系,强化色相对比作用; 

(3)扩大面积对比关系,强化面积对比作用。 

抑制的方法: 

(1)改变纯度,提高明度,缓和纯度对比作用; 

(2)破坏互补关系,避免补色强烈对比; 

(3)采用间隔、渐变的方法,缓冲色彩对比作用; 

(4)缩小面积对比关系,建立面积平衡关系。 

例如:橙色底上配青灰能强化同时对比作用;而橙色底上配黄灰就能抑制同时对比作用。 

  伊顿在《色彩艺术》中指出:“连续对比与同时对比说明了人类的眼睛只有在互补关系建立时,才会满足或处于平衡。”“视觉残像的现象和同时性的效果,两者都表明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生理上的事实,即视力需要有相应的补色来对任何特定的色彩进行平衡,如果这种补色没有出现,视力还会自动地产生这种补色。”“互补色的规则是色彩和谐布局的基础,因为遵守这种规则便会在视觉中建立精确的平衡。”伊顿提出的“补色平衡理论”揭示了一条色彩构成的基本规律,对色彩艺术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色彩构成过分暖昧而缺少生气时,那么互补色的选择是十分有效的配色方法,无论是舞台环境色彩对人物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还是商品广告及陈列等等,巧妙地运用互补色构成,是提高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补色平衡理论”在医疗实践中已被广泛采用。根据视觉色彩互补平衡的原理,医院手术室、手术台、外科医生护士的衣服一般都采用绿色,这不仅因为绿色是中性的温和之色,更重要的是绿色能减轻外科医生因手术中长时间受到鲜红血液的刺激引起的视觉疲劳,避免发生视觉残像而影响手术正常进行。 
posted @ 2005-10-27 13:19 rkind 阅读(345)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摄影构图的基本要领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教学培训委员会编辑 

  摄影者确定了要表现的主题后,摆在面前的首先是如何安排和处理摄影画面的构图问题。所谓摄影构图,就是把要表现的客观对象有机地安排在一幅摄影画面中,使其产生一定的艺术形式,通过它把摄影者的意图和观念表达出来。这里包括:被摄主体在画幅中所处的位置,照片画幅的长宽比例、透视与空间深度的处理、影像清晰与模糊程度的控制、色彩的配置、影调与线条的应用、气氛的渲染……总之,就是处理构成摄影画面总印象的一切造型因素。摄影的这种构图过程,并非在产生作品的最后阶段才完成的,而是从考虑画面时就开始了。 
研究摄影构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照片的主题内容,使作品更有艺术感染力,更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照片的效果。它的基本要求是鲜明、易懂、有表现力。这意味着在考虑摄影画面的构成时,要尽可能注意简化。简化决不是简单化,而是精化,即对各种事物进行最准确、最迅速的分析、判断和取舍,把画幅中不需要的那些因素排除在构图之外;尽量使被摄主体从周围环境中突出出来;被摄体相互之间的关系要协调、统一,不可互相争夺视线;被摄体的形状要处理好……总之,尽量使你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鲜明突出,能深深地感染观众。 
摄影画面的构图有一些为大多数人公认的一般性的法则,但这些法则有时又不是绝对的,不可以生搬硬套。大家所能接受的一些构图法则,也常常会有例外,而且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新生的将最终取代陈腐的。由此可见,艺术创作在表现方法上是极其灵活的,它没有既定的公式,也不应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教条,要依靠摄影者根据被摄现场的具体情况,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和摄影者自己的意图进行灵活处理。摄影者在现场有充分的选择和决断的自由。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摄影画面的构图就可以随心所欲,草率从事。相反,构图的好坏,常会影响到一幅摄影作品的主题是否表达得鲜明,它的艺术形式是否有感染力。 
一幅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总是作者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和布局,以使画面完整、严谨,具有一定的章法。正如一篇好文章,必须主题明确,语言清晰,段落分明,有一定的章法一样。被摄影者框到画面上来的图象,已不再是生活中各自独立的存在,而是赋予它们在画面上各自不同的地位,相互之间产生了一种新的关系,为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起着不同的作用。仔细分析一些优秀摄影作品之后,便会发现这样的规律:被摄影者组织到画面上来的对象,有的是用来表达内容和结构画面的主要对象,是摄影者最感兴趣的,吸引他举起相机拍摄的对象,我们称它为主体;有的对象是与画面上的主体构成情节,来说明主体内涵的,我们称它为陪体;有的对象是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用以陪衬、烘托主体的,我们将它分为前景和背景;另外,除了这些实体对象外,还有空白部分,它是联系画面上各个对象之间关系的纽带;还有把各个部分有机组织起来时应注意的法则如均衡、多样统一等。以上这些就是画面结构的基本章法。下面我们具体谈谈它们在画面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主体提纲挈领 
主体是画面上用以表达内容的主要对象,是画面内容和结构的中心。结构画面,首先要立主体。主体可以是一个对象,也可以是一组对象。主体既是表达内容的中心,也是结构中心,画面上其他景物的配置都以主体为转移。 
一般来说,主体作为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在画面上是统一在一起的。但是,在一些表现环境气氛为主的画面中,主体作为结构中心的任务更为突出,如盛大的群众场面,景物层次众多的风光画面等,它们以气势和气氛为主,内容上难以分清明显的主次,但要使这样的画面结构不松散,有章法,也要选择一个对象作为结构上的支点,用以呼应全局,提纲挈领,把画面上的景物结成一个整体。我们常常看到,有的风光照片以某一小桥、亭台为结构中心,有的以船帆或挺拔的树木为结构中心来裁割画面,使它们对前后景物起联系和照应作用。这样的画面,主体在内容上倒不一定比其它景物更为重要,而在结构中心的作用却是非常明显的。 
如何安排主体在画面上的位置,一些外国摄影书刊介绍说,如果把画面分成九宫格的样式,那么中间的四个交叉点上,是安排主体最好的位置;有的说画面对角线的交点到各个角的二分之一处是处理主体最好的位置;有的说线条会聚点上是处理主体最好的位置……等等,这些说法从形式和视觉习惯上总结了一些规律,有一定道理。比如九宫格的各交点上安排主体,有倚角之势,易于对画面的各部分进行顾盼和照应。而且各交点的位置接近于画幅边缘的黄金分割点,容易获得较好的视觉效果。很少有人将主体安排在正中,因为人是用两眼来观看对象的,正中的位置反而是视觉上最薄弱的地区,而且主体在正中,对全局的呼应容易顾此失彼。所以不是特殊要求,一般应避开正中的位置。但是上述的一些说法只是从形式出发,而不是考虑具体内容的要求,是离内容来谈形式。事实上,主体的位置并没有什么死板的公式,而是以事物本身的特点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为转移的。 
总之,一幅有内容的画面,不能没有主体,画面失去了主体也就失去了内容,主体表现不明确,内容也会含混。 

二、陪体构成情节 
陪体是指画面上与主体构成一定的情节,帮助表达主体的特征和内涵的对象。组织到画面上来的对象有的是处于陪体地位,它们与主体组成情节,对深化主体内涵,帮助说明主体的特征起着重要作用。画面上由于有陪体,视觉语言会准确生动得多。 
一般在有动作情节的画面上常常是有陪体的。它能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神情动作,不致于产生歧意。 
画面处理好陪体,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情节。陪体的选择要能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说明事件的特征,也就是要有典型性。 
画面陪体的安排必须以不削弱主体为原则,不能喧宾夺主。陪体在画面所占面积的多少,色调的安排、线条的走向、人物的神情动作,都要与主体配合紧密,息息相关,不能游离于主体之外。由于画面经营有轻重主次之分,所以陪体在画面上常常是不完整的,只需留下能够说明问题的那一部分就够了。陪体过全,主体就会削弱。拍摄作机器的工人一般只需留下机器的主要部位即可,机器全了人物在画面上的面积必然缩小,影响对人物的表现。陪体留舍的这种分寸感,对摄影者的结构能力是一个检验。应做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恰到好处。 
陪体的处理也有直接处理和间接处理之分,陪体不论多或少,全或不全,它是出现在画面上的。另外,还有陪体不直接见诸于画面的情况。虽说陪体是与主体构成情节的对象,但有一些画面与主体构成情节的对象不在画面之中,而是在画面之外。画面上主体的动作神情是与画面以外的某一对象有联系,这一对象虽然没有出现在画面之上,却一定会出现在观众的想象之中。这种情况我们就叫陪体的间接表现。民俗摄影在选取素材,经营画面时,要考虑观众越来越追求抒情性、哲理性及含蓄的审美要求,适当地利用间接表现陪体的手法,会加强摄影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环境渲染洪托 
画面上有些对象是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主体、情节起烘托作用,以加强主题思想的表现力。作为环境组成部分的对象是处于主体前面的,我们称它为前景;处于主体后面的,我们称它为背景。 

  1.前景: 

前景处在主体前面,靠近相机位置,它们的特点是呈像大,色调深,大都处于画面的四周边缘。前景可以是树木、花草,也可以是人和物。陪体也可以同时是前景,但许多情况下,前景却不起陪体的作用。在一些场面较大、景物层次丰富的画面中,常常是有前景的。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前景的安排在表现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①一些富有季节和地方特征的花草树木做前景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彩;使画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春天的桃花、迎春花作前景,画面充满春意,用菊花、红叶做前景,秋色洋溢画面;用冰挂、雪枝作前景,北国冬日的景象如在目前。拍摄海南风光用椰树、芭蕉作前景,富有南国情调;用潇湘竹、英雄树、雪莲作前景,具有湖、广、天山的乡土气息。这些前景常常对主题是有力的烘托。 

②前景用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结构画面时,镜头有意靠近某些人或物,利用其成像大、色调深的特点,与远处的景物形成明显的形体大小对比和色调深浅的对比,以调动人们的视觉去感受画面的空间距离。一些有经验的摄影者在拍摄展示空间场面的内容时,总力求找到适当的前景,来强调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感。而且常常利用前景与远景中有同类景物,如同是人或树,由于远近不同,在画面上所占面积相差越大,则调动人们的视觉规律,来想象空间的能力就越强,纵深轴线的感受就越鲜明。 

③在表现一些内容丰富、复杂的事物时,有意将所要表现的事物中最富有特征的部分放置在前景位置上,以加强画面内容的概括力。比如一幅表现解放军帮助农民割麦的画面,许多人在割麦,很难分辨哪是军人,哪是老百姓。如果在画面的前景上,有意安排放得整整齐齐的衣帽、水壶,便将军队有组织地来帮助割麦这一事物的特征突出了,加强了视觉的形象语言。又如历史照片《淮海战场的一角》,用一尊大炮作前景,把具有战场气氛的形象放在显著位置上,在视觉上就给人以先声夺人的深刻印象。中层景物是解放军押着一队俘虏走下战场,再远处是弥漫的硝烟,画面上战场气氛很浓。而且这前景的大炮告诉我们,当时国民的武器是精锐的,但仍然被打败了,这就反衬出了我军攻无不克的坚强意志。拍篮球比赛用球架作前景,拍足球赛用球门作前景,都明显地将这一运动的性质强调出来。利用一些富有特点的广告、标语作前景,突出某种时代特征,这在电影摄影中是常用的。 

④设置前景以与后景景物作内容上的对比,来完成摄影艺术常用的对比手法。比如,前景是丰盛的食物摊,摆着面包,挂着香肠,后景是饥饿的儿童望着这些精美的食品,对比之下就把儿童的饥饿形象化了。香港摄影家的一些作品,用破烂不堪的棚子作前景与远处的高楼大厦对比;用衣服破烂的小姐弟作前景,看着远处阳光下穿着华丽衣裳去上学的富家子弟的对比,来表现香港社会贫富不均的阶级矛盾。有一幅反映青年题材的摄影作品,前景是两个穿着入时,提着录音机瞎逛的青年,后景是在公园长凳上专心看书的青年,两者对比,形成了令人深思的主题。 

⑤前景的运用还给予观众一种主观的地位感,加强画面的感染力。如用门、窗、床或桌子的一角等具有地位特征的景物作前景,让其在画面上占有较大的位置,给观众以心理上的影响,无形中就会缩短观众与画面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这对增加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是有利的。 

⑥前景的运用还能增加画面的装饰美,一些有规则排列的物体,以及一些具有图案形状的物体,用来作前景,使画面象装饰了一个精美的画框或花边,增加了美感,显得生动活泼。如有的通过大型的圆钢管的内壁来拍工人的劳动场面,画面具有圆型的图案;的通过花枝的空隙来拍人物活动,周围就像装饰了一个美丽的花环。一些有规则排列的竹篱,曲折变化的回廊,具有图案美的窗框等都可以装饰画面。 

⑦前景还有均衡画面的作用,比如天空无云显得单调时,用下垂的枝叶置于上方。有时画面下方压不住,就用山石、栏杆做前景,因色调深,使画面压住了阵角,达到稳定均衡。 

⑧近年来,在前景的运用上,人们常常用虚焦点、杂乱的景物来作前景,虚而且乱,观众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还觉得有意思。这是由于人们对摄影艺术的审美趣味也在变化发展,越来越趋向自然,要求有现场的气氛。前景的虚和乱可以强调出这种现场气氛,而且前景的虚也有助于突出主题的实,以虚衬实。前景的乱也是要打引号的,事实上是乱中有治,形似乱,却是以不妨害主体突出为原则,如果乱得连主体也淹没了,恐怕观众就难以接受了。 

以上谈的是前景的几种作用,当然,这是为叙述方便起见分开来谈的,事实上,前景的运用往往是同时起其中的几种作用,一箭数雕。适当运用前景可以丰富画面的“词汇”,增加画面的“文采”。但是,前景不可滥用,可有可无时,宁可不用,以求画面的简洁。另外前景的形状、线条结构要尽可能优美,与主体紧密联系和呼应,结成一个整体,帮助表达主题思想。 

  2.背景: 

背景,是指在主体的后面用来衬托主体的景物,以强调主体是处在什么环境之中,背景对突出主体形象及丰富主体的内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切造型艺术家都很重视背景的作用,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都非常重视背景对主体的烘托。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想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部位。”罗丹曾点明将他的一尊小爱神的雕像放在花园里,让花园作背景来装饰它。法国一位有名大画家的朋友,想送自己的儿子到他那儿学画,朋友谦虚地说:“我的儿子没有什么才能,但可以帮你画画背景。”大画家听了幽默地说:“要是这样,就不是他向我学画,而是我要向他学画,因为我画画到现在,常常最苦恼的就是画不好背景。”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雕塑、绘画艺术家对背景重视的程度。摄影艺术家同样懂得,背景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成败有举足轻重之势。往往有这种情形:拍摄一幅作品,主体、陪体、神情、姿态都很理想,但由于背景处理的不好而功亏一篑。 
摄影画面的背景选择,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抓特征;二是力求简洁;三是要有色调对比。 

①首先要抓取一些富有地方特征、时代特征的景物作背景,明显地交代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气氛,以加深观众对主题的理解。比如有意地将一些能标志出地方特征的对象保留在画面中,如拉萨的布达拉宫,西安的鼓楼,上海外滩的钟楼等。这样,用不着看标题,就知道事件发生的地方。另外,还要注意抓取具有时代特征的景物,使观众了解画面内容的时代背景。如用立交桥为背景来拍摄北京的事件,让人一看,便联想到这事件可能发生在进入八十年代的北京。用冒烟的火车头或工厂的烟囱作背景,在五十年代还是使人感到生产蒸蒸日上,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能启发人们的审美感情。但如果在八十年代拍摄的工厂,仍然以冒烟的烟囱或火车头来作背景,就不会唤起人们的美感,反而使人产生有空气污染的忧虑。 
有人拍摄人像很重视选取富有特征的环境背景来衬托人物的职业和性格特征,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画面上给背景留下足够的面积,选取一些足以产生丰富联想的景物来丰富人物形象的视觉语言,具有说明的象征的意义,有人称之为“环境肖像”。这种背景处理,无疑是象征性的。油画家汤晓铭画白求恩大夫肖像,背景是延安窑洞的土黄色,隐约地看到壁洞里的一盏小油灯。这盏小油灯便很能说明白求恩大夫所处的艰苦环境,没有电,自然也没有一切现代化的设施,但白求恩大夫精神饱满,乐观坚定,更显示出他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背景对衬托人物的性格,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摄影艺术同样应重视环境对人物的烘托。 
  背景的衬托有正衬、反衬之分,比如,幸福的儿童用鲜花盛开的花园作环境背景,是正衬;饥饿贫穷的儿童处在花花世界的繁华街道上,是反衬。 

②背景的处理力求简洁。有人说过这样的话:绘画和摄影艺术表现手段的不同,在于绘画用的是加法,摄影用的是减法。在一般情况下,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绘画反映生活总是给画面添上些东西,而摄影反映生活则总是千方百计地减去那些不必要的东西,而其中重要的是将背景中可有可无的、妨碍主体突出的东西减去,以达到画面的简洁精练。贪得无厌是失败之源,精简凝炼是成功之母。 
仔细分析过许多摄影作品之后,就会发现许多有经验的摄影者都充分调动各种摄影手段以达到背景的简洁。有的是用仰角度避开地平线上杂乱的景物,将主要对象干干净净地衬托在空上;有的用俯角度以马路、水面、草地为背景,使主体轮廓清晰分明;还有的用逆光,将背景杂乱的线条隐藏在阴影中;有的用晨雾将背景掩藏在白色的雾霭之中;有的用长焦距镜头缩小背景范围,将不需要的背景景物排除在画面之外;有的用虚焦点柔化背景线条……。这些方法都可以收到简洁背景的效果。 

③背景要力求与主体形成影调上的对比(在彩色摄影中要有色调对比),使主体具有立体感、空间感和清晰的轮廓线条,加强视觉上的力度。达·芬奇在《绘画论》中表达了这样一个塑造轮廓形状的法则:“你应当把那暗色的体态配置在淡色的背景上,如果体态是淡色的,那就应该把它配置在暗色的背景上。如果体态是有淡有暗的,那就应当把暗色的部分配置在淡色的背景上,而把淡色的部分配置在暗色的背景上。”这里揭示了绘画艺术的一条重要规律,即背景对主体形象的影调对比,是将所要表现的形象奉送于观众眼前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摄影同行中也流传着这样一些处理背景的口诀:“暗的主体衬在亮的背景上,亮的主体衬在暗的背景上;亮的或暗的主体衬在中性灰的背景上;主体亮,背景亮,中间要有暗的轮廓线;主体暗,背景暗,中间要有亮的轮廓线。”大家在分析一些照片之后,就会相信这是必须遵守的。因为绘画和摄影都是平面造型艺术,如果没有影调或色调上的对比和间隔,主体形象就会和背景溶成一片,丧失被视觉识别的可能性。所以有人把画面影调色调的对比,比作运载手段,有了它,画面形象才会凸出来,送到观众面前。 
背景的处理是摄影画面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在拍摄中细心选择,才能使画面内容精练准确,视觉形象得到完美的表现。 
四、空白疏通气脉 

摄影画面上除了看得见的实体形象之外,还有一些空白部分,它们是由单一色调的背景所组成,形成实体形象之间的空隙。单一色调的背景可以是天空、水面、草原、土地或者其它景物,由于运用各种摄影手段的结果它们已失去了原来的实体形象,而在画面上形成单一的色调,来衬托其他的实体形象。 
空白虽然不是实体形象,但在画面上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沟通画面上各对象之间的联系,组成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空白在画面上的作用,如同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样,能使画面章法清楚、段落分明、气脉通畅,还能帮助作者表达感情色彩。下面具体分析一下画面空白部分的处理及其所起的作用。 
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有经验的摄影者都有这样的体会,要使主体醒目,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就要在它的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比如拍摄北海白塔,人们很自然地就将塔安排在明净的天空上,周围不与其它物体重叠,使塔轮廓清晰并具有吸引人们视线的力量。拍摄人物也总是避免头部、身体与树木、房屋、路灯及其它物体重叠,而将人物安排在单一色调的背景所形成的空白处。在主体物的周围留有一定空白,可以说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规律。因为,人们对物体的欣赏是需要空间的,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如果将它置于一堆杂乱的物体之中,很难欣赏它的美,只有在它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间,精美的艺术品才会放出它的艺术光芒。欣赏芭蕾舞剧会发现,凡是男女主角的精彩表演段落,群众演员都不在场,整个舞台空间都让位给主角表演。这样,舞姿的每一个细节,手臂的颤动,脚步的轻盈,就会和盘托出,拨动观众的心弦。如果满台都是演员,观众的感受就不会细致了。北京故宫的建筑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其空白布局,使建筑条理分明,严谨有序。其主体建筑太和殿周围留有三万平方米的空间,使它的雄伟气势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威力。摄影艺术的画面布局也应遵循这一法则,给主体周围留下单一色调的空白来突出主体。 
画面上的空白有助于创造画面的意境。一幅画面如果被实体对象塞得满满的,没有一点空白,就会给人臃肿、压抑的感觉。画面上空白留得恰当,才会使人的视觉有回旋的余地,思路也有生发的可能。人们常说“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空白留取得当,会使画面生动活泼,空灵俊秀。空白处,常常洋溢着作者的感情,观众的思绪,作品境界也能得到升华。画面的空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实处的延伸,所谓空处不空,正是空白处与实处的互相映衬,才形成不同的联想和情调。比如齐白石画虾,几只透明活泼的小虾周围大片空白,没有画水,但人们觉得周围空白处都是水。建筑艺术也很讲究运用空白的布局,来创造某种意境。如北京的天坛,本是封建帝王祭天的场地,向天祈祷丰年,祈祷平安。所以这一建筑回绕这一意图创造了一种神圣的意境。天坛的占地面积比故宫大三倍,但建筑物只占全部面积的二十分之一,长长的通道,直达高高的台墀,一边是苍穹似的蓝色圆顶的祈年殿,一边是祭天的圜丘。那时,城郊再也没有比圜丘更高的建筑物了,周围一片空旷,白玉栏杆的圜丘,一层一层高出于凡尘之上,一层九级,拾级而上时,使人不觉有升腾之感,立在圜丘中央,似与天接,与苍天说话似乎也近了。可以想像,当年皇帝祭天之时,即使再昏庸,此刻也不能不慑于上天的鉴察,要为老百姓祈祷丰年了。古代的庙宇、佛塔,其造型都像升向天国的阶梯一般,映衬在空阔的蓝天之上,其建筑都是讲究意境的。各类艺术总是相通的,摄影艺术在经营画面的空白时,应从中吸收营养。 
空白还是画面上组织各个对象之间的呼应关系的条件。不同的空间安排,能体现出不同的呼应关系。所谓呼应,总是由两个对象之间有一定距离构成的。如两个对象紧挨在一起,也就无所谓呼应,反而处于相对安静状态,互相之间的吸引也消失了。一切物体因形状不同,使用情况不同、线条伸展方向不同、光线照射不同等等情况,都会显出一定的方向性,有向背关系。要仔细体察物体的方向性,合理地安排空白距离,以组织其相互的呼应关系。古代画论说,画面应当做到“人有向背,物有朝揖”。就是指的画面上对象与对象之间要有联系和呼应,而这是靠一定的空白留取、安排来达到的。 
空白的留取还与对象的运动有关。一般的规律是:正运动着的物体,如行进的人,奔驰的汽车等对象,前面要留有一些空白处,这样,才能使运动中的物体有伸展的余地,观众心理上也觉通畅,加深对物体运动的感受。如果运动着的物体前面顶住了其他的对象或紧挨在画面的边缘,运动就像受到了阻碍,观众看着也不舒服。人的视线也是一种具有运动感的力量,在人物视线的前方多留一些空白处,也是合乎人们欣赏的心理要求的。当然,这是一般的规律,在创作中常有例外。比如,行走的人如果强调其后面飘拂的头巾、衣裙,强调奔驰的汽车、马匹后面腾起的泥土烟尘,这时,后面留下的空间可以比前面多,那是因为条件有所转化。顶住画面边缘的人如果正回头往后看,后面的空白处就有了意义,画面也就不别扭了。总之,要善于灵活地、具有独创性地运用空白。 
画面上的空白与实物所占的面积大小,还要合乎一定的比例关系,防止面积相等、对称。一般来说,画面上空白处的总面积大于实体对象所占的面积,这样画面显得空灵、清秀。如果实体对象所占的总面积大于空白处,画面重在写实。但如果两者在画面上的总面积相等,给人的感觉就显得呆拙,平庸,这是一个形式感觉的问题。对此,艺术家们常常有所突破,有所强调。我国古代画论说“疏可走马,密不通风。”也就是说在疏和密的布局上走点极端,以强化观众的某种感受,创造自己的风格。摄影画面上空白的布局也应创造性的运用,在只尺画幅之中变化出万千世界,或近或远、或疏或密、或虚或实,用心经营,使画面常出新意。我国老摄影家薛子江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密密叠叠的山群,一线江流,画面雄浑。空白的留舍及空白处与实处的比例变化,的确是一项创造性的画面布局的内容。 

五、整体力求均衡 

在把画面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的过程中,还要审度一下画面是否均衡。因为均衡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心理要求和形式感觉。画面均衡与否,不仅对整体结构有影响,还与观众的欣赏心理紧密地联系着。现实生活中,一切稳定的物体都有均衡的形式,桌子四条腿是稳定的,如果三条腿则一定将它们形成均衡的鼎足之势才会稳定。盖房子如果下面小上面大,就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挑担子一头重一头轻时,支撑点只有偏向重的一头才会稳定。劳动中人们的姿态虽然变化着、运动着,但在变化中又达到新的均衡,形成劳动的节奏,如锄地必须前腿弓、后腿蹬,这是求得身体均衡以合乎这一劳动特点的姿势……许许多多的生活现象培养了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并且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起作用。 
一幅画面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均衡、安定的,使人感到稳定、和谐、完整。但艺术作品的均衡不等于对称和平均。因为对称和平均虽然容易取得均衡的效果,但常常平板、呆滞,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而艺术上的均衡应是变化中的均衡,和心理感觉上的均衡。比如有这样一幅照片:下方是一片空白,远处无任何景物,天空连一点云彩也没有。这样,上方就没有吸引人们视线的东西,显得下重上轻不均衡。相反,上方若隐约地显示出一座塔影,虽然面积小,影调浅,但它具有吸引人们视线的力量。因为人们在欣赏画面时,视线能由上至下移动流转。上下有了呼应,画面就能达到均衡。如果没有塔影,而是两只小鸟在飞翔,同样也可起到均衡画面的作用。远方塔影或小鸟的地位,就叫补白的地位。 
利用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因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加强画面的表现力。如强调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时,则要求画面均衡平稳,甚至有意地采取对称式的均衡,从四平八稳的对称均衡中显出一种古朴的庄重的美。如拍摄中国的古建筑、庙宇、庄严的会议全景等等,常有意地运用对称的均衡形式。在一些强调幽雅、恬静、柔媚的抒情性风光画面及生动活泼的人物、情节画面中,要求的是变化中的均衡。画面上可以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但整体的感觉应该是均衡的。如果画面有不均衡处,则会成为明显的缺点,甚至招致失败。 
均衡还可以从另一方面来加以运用。即有意地违反均衡的法则,使画面从不均衡中造成某种动荡感,像受到外界冲击一样。如有些表现滑雪、冲浪等运动的画面,常常采取对角的斜线,整个的线条都向一方倾倒,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动感。看上去很不均衡,但是它突破了一般的构图原则。仔细分析一下,作者正是在对一般构图法则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大胆地利用不均衡的变格形式来深刻地表达主题的。 

六、正确选择拍摄点 

所谓拍摄点,是指照相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空间位置。它包括拍摄距离、拍摄方位和拍摄角度。 
拍摄点的选择,是摄影构图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都知道,摄影创作离不开构图,就象文学写作不能没有章法一样。摄影创作的对象不外乎人、景、物,摄影构图就是要处理好人、景、物在照片画面中的布局和相互关系,借以表现作品思想形象的本质,披露作品的内在含意。在摄影构图的诸因素中,拍摄点的选择是首当其冲的,拍摄点选择得是否妥当,是直接影响摄影构图优劣的重要因素。摄影画面的布局与构成,主要是由选择拍摄点来完成的。 
当我们选定了拍摄对象之后,照相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方位和角度,是决定着所摄照片画面性质的三要素。其中,距离是一个基本要素。一般来说,照片画面形式的一般特征是由景的大小决定的,距离之远近与景之大小有直接关系;方位和角度的功能,则在于更好地描绘和表现被摄对象的基本特征,使之更富有生气和魅力。 

  1.拍摄距离 

拍摄距离,是指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之间距离远近变化的关系。拍摄距离的选择,体现在照片画面上就是景别的变化。通过距离的远近变化,来确定景物形象的大小以及所包含的空间范围。通常所说的景别包括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在摄影创作中具体选择哪一种景别,是由摄影者根据被摄对象的性质所产生的艺术构思和立意来决定的,其目的在于更鲜明地表达主题内容,更生动地表现对象特征,更完美地创造新颖的构图形式。 
使用同一焦距镜头的照相机,由于拍摄距离的变化,产生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的景别。现分述如下: 

  ①远景 
距离被摄对象远处拍摄,它包括的景物范围大。远景主要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古代画论说“远取其势”。远景总是以自然的气势取胜,表现地形特征,地理位置,山川形势及气候变化所产生的环境氛围等等。因此,结构远景画面,要从大处着眼,注意整体气势,处理好大自然本身的线条,如山岳的起伏、河流的走向、田野的图案、沙漠、海洋所特有的色调和线条等,并且要善于运用各种流动的因素,比如大气的状况,云彩的变幻,风雨阴晴,它们都是远景画面中动人的因素。 

  ②全景 
以表现某一个被摄对象的全貌和它所处的环境为目的。全景用来交待事件发生的环境及主体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与远景比较,全景有较明确的内容中心。全景范围的大小总是与主体对象有关,是与主体对象的大小相对而确定的。比如人和其所处的室内的全景,自然要比人民大会堂的全景范围小得多,但它对主体事物来说都是以全景来称呼。结构全景画面,主要考虑环境与主体物的某种关联,注意主体整体的固有特征的轮廓线条,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呼应关系。以达到内容上的丰富和结构上的完整。 

  ③中景 
目的在于表现某一事件或对象的富有表现力的情节性和动作性强的局部,表现事物矛盾的焦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联系等。中景常常以动作情节取胜,环境降到次要地位,如果是静的物体,也总以该对象中最有趣味,最引人注意的部分,如人民大会堂的中景,可能是突出正门的一排有气势的廊柱。中景人物中,手势动作常常是画面中的主要部分。 

  ④近景 
近景主要用以突出人物的神情或者物体的细腻的质感。“近取其神”、“近取其质”都说明了近景表现的特点。人物近景,面部表情是画面的主要内容,眼睛成了画面的中心部分,所以近景要处理好眼神光,以眼传神。近景拍摄物体时要运用好光线,表现好物体的纹理、质地。 

  ⑤特写 
较近景更进一步,把对象的某一局部充满画面,从细微处来揭示对象的内部特征。较之近景,特写更重视揭示内在的动感,通过细微之处看本质。拍摄特写,成功的关键在于独具慧眼的观察力,能抓取一些值得特写的局部,以打开观众窥见事物内在的窗户。比如人物的眼睛常常是特写的内容,因为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确,通过人的眼睛,可以窥见人物的内心感情。其次特写人的手,手是一个人行为和动作的焦点,能看出人的职业、年龄等特征。手还有丰富的“表情”,戏曲行话中说:“指能语”,日常生活中人们就常常运用各种手势来帮助表达感情。特写雪枝下的一朵小迎春花,春天的一株小草芽,夏日的一朵荷花,秋天的一片红叶,都能给人以生命的欢悦,比其他的景别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心弦。所以,特写常常富有寓意性和抒情性,较为含蓄,能启发人们的想象力。 
景别的确定是摄影者创作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别运用是否恰当,决定于作者的主题思想是否明确,思路是否清晰,以及对景物各部分的表现力的理解是否深刻。比如,拍摄芭蕾舞演员的舞姿,若不远不近恰恰去掉舞蹈者的足尖;拍精心检验产品,而手却不在画面之内;需要强调神情又远得看不清面目;需要强调气氛的没有给予舒展的空间等等,都是思路不清的毛病。至于有些人事先不构思好景别的运用,往往先拍下来再说,需要中景、特写靠放大后再剪裁,这就是不了解拍摄距离对画面形象的质量和表现力的影响。要保证完美的画面质量,景别的确定要尽可能在拍摄时一次完成。 

  2、拍摄方位 

拍摄方位,是指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之间在同一平面上的对应关系。 
以被摄对象为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三百六十度范围内,任何一个方位都可以作为拍摄点。不同的方位有各自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方向能获得不同的画面结构。 
拍摄方位的变化,体现在照片画面上就是构图形式的变化。通过方位的选择来确定被摄对象在画面中的结构方式,使主体、陪体与背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构图形式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由于拍摄方位的变化,产生了正面构图、侧面构图、斜侧面构图、后侧面构图和背面构图等不同的构图形式。 

  ①正面构图 
照相机的方位正对着被摄对象的正面拍摄,即产生正面构图效果。这种构图形式在国画中称为正局。 
正面构图,能够清楚地展现出被摄对象正面的形象特征,让观众可以看到正面的全貌。在这种构图中,被摄人物占据画面的中心部位,面对着观众,似乎可以通过眼神、表情和姿态与观众产生交流和联系,具有吸引力和亲切感。被摄景物则可表现其对称的风格特征。假如用正面构图拍摄天安门,许多平行匀称的线条,构成一种平稳、凝重的感觉,以国徽为中心,左右两侧完全对称的建筑风格,在构图中更加强了均衡的效果,让人产生一种肃穆、庄严、稳定的视觉印象。在新闻摄影中,每当报道代会或人大会议时,常采用正面构图来拍摄大会的正面场景,往往以俯摄角度表现主席台上的横幅会标和众多的与会者,突出体现会议的庄严隆重气氛。 
在人像摄影中,对于那些五官端正、面部结构正常的人物形象,可以采用正面的方位拍摄。正面构图的形式能够塑造端正脸型的正面特征,通过眼睛的神情和面部的表情来揭示人物的内在性格特征。拍摄正面人物肖像,除了选择面部形象正常的被摄对象以外,还要注意处理好被摄对象的姿势和手势,使双手处于合理的位置。在拍摄时要准确地抓取人物面部的细微表情,这种神情往往是通过眼神来传递和流露的。 
任何构图形式都有其长处,也有其不足。正面构图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有三点:其一,容易给人一种呆板、缺乏生气的印象;其二,画面中的各种平行线条难以产生透视效果,不易表现空间深度;其三,画面是平均地展现正面的各部位,不易使主体突出。这种构图形式不适于表现活泼气氛和富有运动性的主题。 

  ②侧面构图 
照相机的方位与被摄对象成90度角拍摄,即产生侧面构图效果。这种构图形式在国画中称为偏局。 
侧面构图,能够明确地表达出被摄对象的侧面形象特征,适于表现人物或景物的侧面轮廓效果,使整个画面结构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在拍摄某些运动中的被摄对象时,能够加强活跃、动荡的效果。例如在体育摄影中表现运动员跑步、跳跃和赛车赛马等运动项目,侧面构图可以产生强烈的动感,具有你追我赶的动势。 
在人像摄影中,运用侧面构图可以塑造被摄对象的侧面轮廓形状。凡是侧面形象比较端正的人物,均可采用侧方位拍摄,表达其侧面的某些特征,表现侧面轮廓形象的健美或秀美。拍摄侧面人物肖像,除了那些五官端正、侧面轮廓线条富于变化的人物之外,尚有少部分面部形象不够端正,或脸面左右存在某些缺陷的人物,可以运用侧面构图来掩饰有缺陷的部分,美化人物形象。 
侧面构图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是:运用侧面方位拍摄某些建筑物或其他物体,由于只能表现侧面的特征,同样产生了正面构图的某些缺陷,侧面的一些平行线条也难以产生汇聚,使主体物的透视效果大为减弱,这是其一;其二,由于只能看到侧面特征,正面的主要特征难以表达,构图容易流于散漫和不集中。这种构图不适于表现平静、严肃的主题。 

  ③斜侧面构图 
照相机的方位处在被摄对象的正面至侧面之间的某点上拍摄,即产生斜侧面构图效果。 
斜侧面构图,既能表达出人、景、物各种被摄对象正面的主要特征,又能展示侧面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是表现了被摄对象的“两个面”,使构图形式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在这种构图中,各类线条均按一定的方向由近而远汇聚,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有利于加强空间纵深感和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运用斜侧方位拍摄,将画面中的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等配置适当,可以产生强烈的透视感,增加景物的层次,使构图清新活泼,富有生气。在某些情况下,把主要的被摄对象置于线条透视的会合处,虽然主体占据了较小的面积,并处于画面的深处成为一个“点”,但是观众的视线却能够随着透视的变化而落到这个“点”上,这种最引人注目的点,通常称为视点。 
在摄影创作实践中,由于广大摄影者充分认识到斜侧面构图能够加强立体感,富有层次和透视感,易于突出主体的特点,所以采用斜侧方位进行拍摄者居多。运用这种构图形式所创作的优秀摄影作品举不胜举。 
在人像摄影中,采用斜侧面构图和侧逆光照明,可以使被摄对象的正面和侧面的“两个面”形成鲜明的明暗对比。使人物五官中的眉、眼、鼻、嘴各部位的线条产生透视变化,更加强了人物的立体形象,能较好地表现人物面部的皮质感。同时,斜侧面构图还能够使人物所处的环境特征得到适当的表达,用环境的空间深度、明暗对比、虚实变化来烘托主体对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在拍摄人物肖像时,可能会遇到个别人物的两只眼睛或两只耳朵大小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斜侧方位来拍摄,把眼睛较小的一侧靠近照相机镜头,依赖镜头的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使两眼大小不一的缺陷得到适当纠正;至于两耳大小不一,则可将一只有“缺陷”的耳朵“隐藏”在观众所看不到的背侧面,在画面上只出现一只耳朵,观众就会感到一切都是正常的。拍摄人像时,要尽量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塑造和美化人物形象。 

  ④后侧面构图 
照相机的方位处于被摄对象的侧面至背面之间的某点上拍摄,即产生后侧面构图效果。 
后侧面构图,是表现被摄对象背面和侧面某些特征的一种构图形式。它与斜侧面构图的拍摄方位正好相反,所类似的是同样表现了被摄对象的“两个面”,立体感较强,各类线条也与斜侧面构图一样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透视感。这种构图形式大多用于表现人物的背部特征,或以人物后侧面作为前景来展示环境和背景特征。 
在人物肖像摄影中,有时为表现人物的背面和侧面的某些特征,常采用后侧方位来拍摄。例如表现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头饰,运用后侧面构图形式,既可清楚地表达人物头部和背部的一些精美图案的色彩效果,又可看到人物侧面的基本形象。 

  ⑤背面构图 
照相机的方位处于被摄对象的正后方,对着被摄对象的背部拍摄,即产生背面构图效果。 
背面构图,能够表现被摄对象的背部特征,通过背面形象来表达作者艺术构思中的含蓄意念。 
利用背面构图形式所创作 的优秀摄影作品并不少见。在这类作品中,通常是以人物的背影姿态作为前景,透过背影看到远景环境或背景特征。例如前苏联摄影艺术作品《未来的船长》(加利娜·桑科摄影),表现两个孩子站在岸边,凭栏眺望远处起航的巨轮,向往着将来能成为扬帆远航的船长。这幅作品的构图方式是以两个孩子的背影为前景,由深黑色的前景影调透视到远处朦胧中的船只,形成了较强烈的影调对比,远景与近景之间的虚实对比,产生了以虚托实的效果,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选择不同的拍摄方位,产生不同的构图形式,都是作为摄影造型的表现方法而存在的。从理论上讲,不同方位所构成的构图形式均有其自己的特点和缺陷,但不能因此而主观武断地给各种构图形式打上优劣的印记。任何一种构图形式,只要它与某些被摄对象特点相结合,充分发扬其特点而避免其不足,能够深刻地揭示主题思想,并给人一种美感,即可称之为优良的构图形式,且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摄影作品。 


3、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是指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之间的水平线高度的变化关系。 
拍摄角度的选择,体现在照片画面上就是地平线之高低和被摄对象平面结构的变化。通过角度的选择来确定拍摄方位在垂直线上的高度,以适应塑造主体形象和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观察处于不同高度的各种物体时,常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三种:等高的则平视,较高的则仰视,较低的则俯视。如果对同一物体采用平视、仰视、俯视来观察,则可看到垂直面、底面与顶面三种不同结构的立体效果。如果在同一环境中拍摄同一个人物的肖像照片平视角度可以表现人物的正常脸型,地平线处于人物头部以下的适当位置,背景是天地各半;仰视角度以天空为背景,表现人物形象的高大,地平线则被压低到画面以外;俯视角度自头部向下产生透视,显得头大身体小,地平线升高到画面上端,以水面和地面作为背景。 
将生活中以不同的高度观察物体的三种视觉现象,应用到摄影创作实践中,就形成了平摄角度,仰摄角度和俯摄角度三种造型效果。 

  ①平摄角度 
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于同一水平线上,以平视的角度来拍摄,这种角度称为平摄角度。 
平摄角度所构成的画面效果,接近于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它所形成的透视感比较正常,不会使被摄对象因透视变形而遭到歪曲和损害。因此,这种平摄角度的表现方法在摄影实践中应用最广泛,运用起来比较快捷方便。 
在人像摄影中,凡属身份证、工作证所用的半身免冠照片,均应以平摄角度和正面构图来拍摄;其他肖像照片,运用平摄角度也居多数。凡是人物面部结构比较正常者,通常应采用平摄角度,它可以使五官端正的脸型得到较好的表现。这种角度所拍摄的人物肖像,容易引起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有一种平易亲近的感觉。 
平摄角度的拍摄方法,适于表现具有明显线条结构或有规则图案的物体,不致因透视变形而损害线条和图案的正常结构。凡是翻拍一些平面的文件资料之类的东西,均需采用平摄角度来拍摄。 
平摄角度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是往往把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前后各种景物,相对地压缩在一起,缺乏空间透视效果,不利于层次感的表现。 

  ②仰摄角度 
拍摄点低于被摄对象,以仰视的角度来拍摄处于较高位置的物体,这种角度称为仰摄角度。 
仰摄角度的视平线较低,如果以仰摄角度拍摄室外的各种景物,可以在照片画面中造成很低的地平线或水平线,使杂乱的背景掩盖在较低的地平线以下,天空作为背景占据了画面中相当大的面积,前景高大,主体突出,能够改变前后景物的自然比例,产生一种异常的透视效果。 
在体育、舞台摄影中为了强调表现某些运动员和舞蹈演员的跳跃动作的高度,采用拍摄点较低的仰摄角度极为有效。这种低角度可以把被摄对象有限的跳跃高度极大地夸张,形成一种展翅凌空的视觉效果。 
用仰摄角度拍摄某些竖立的物体和高大的建筑物,可以收到挺拔直立、刺破青天的效果;拍摄有人物活动的某些场面,能够获得朝气蓬勃,升腾向上的效果。 
在人像摄影中,仰摄角度不仅可以突出表现人物形象之高大,还可以纠正和弥补某些脸型上宽下窄或下巴以及口型比例过小的缺陷。 
运用仰摄角度拍摄,仰角之大小,与距离的远近有关,距离愈近,仰角愈大;距离愈远,仰角愈小。根据不同被摄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仰摄角度,才能增强摄影构图的表现力。如果仰摄角度运用不当,容易产生严重变形或使直立的物体向后倾倒。这样的构图效果,将损害被摄对象的正常形象。 

  ③俯摄角度 
拍摄点高于被摄对象,以俯视的角度来拍摄处于较低位置的物体,这种角度称为俯摄角度。 
俯视角度的视平线较高,如果以俯摄影角度拍摄带有地平线的景物,地平线往往被置于照片画面的上方,地面景物占据画面中的绝大部分,天空常常只占一线的位置。在有些情况下,俯摄角度较高时,整个画面全部被地面所占据,天空和地平线在画面上完全消失。在俯摄角度所拍摄的画面中,主体人物或景物与广阔的空间相比,显得渺小。犹如登上泰山极顶,环顾四周,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想在照片画面上表现更广阔的场景,就需要尽可能升高拍摄点。当拍摄点升高到空中时,即通常所说的航空摄影,简称航拍。航拍所构成的画面,可以使远近景物在照片中由上至下有层次地平展铺开,最大限度地表现自然的空间感,能够清晰地交待总体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完整概念。航空摄影所形成的俯摄角度,一般称为鸟瞰。 
俯摄角度适于表现规模和气势,能富有表现力地展示巨大的空间效果。它适于表现辽阔的原野、大规模经济建设场面以及群众集会壮观的宏大场面等等。在体育运动和文艺表演中,常常用俯摄角度来展现优美的图案效果,或以净化的背景衬托被摄对象形体姿态。 
在人物摄影中,俯摄角度应用不当,会对人物的形象起到丑化作用。一般来说,不宜用过大的俯摄角度拍摄面部结构正常的人物肖像。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例外,个别脸型上窄下宽的人物,用俯摄角度拍摄,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可以适当纠正和弥补脸型上的缺陷,获得面部结构正常的效果。 
拍摄角度是依据拍摄点的高低变化而产生的,不同的拍摄角度具有不同的表现力。在摄影实践中,要依据被摄对象的形象特征,根据摄影者的创作要求,来选择运用各种拍摄角度,创造出富有表现力的艺术造型手法和理想的构图形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选择拍摄点不能离开距离、方位、角度三要素,这三个方面相互之间既是互相制约,又是相辅相成的。正象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妙句中所概括的那样,对任何景物采用“横看”或“侧看”,以不同的“远近”或“高低”来观察,均可以得到“成岭”或“成峰”的“各不同”的印象。在摄影创作中,选择不同的拍摄点,所形成的照片画面的构图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在这“万变”之中,有一点是不变的,即拍摄点的选择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必须符合摄影者的创作意图。只有这样,作者对客观世界的体验、认识、评价和感情色彩,才能够通过恰当的拍摄点所形成的新颖的构图形式表达出来。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优秀的摄影作品取决于鲜明的主题和完美的构图形式;完美的构图形式取决于拍摄点的选择;理想的拍摄点取决于三要素:距离、方位、角度。 


posted @ 2005-10-27 13:18 rkind 阅读(126)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国内MP3玩家关心的问题总是比国外玩家的多,而对这些问题又说不出为什么,也无法改变,比如著名的“芯片论”和“音效论”。

    因此,本文谨真诚的献给那些不了解BBE和SRS WOW音效有什么不同却又企图将它们分出个高下的玩家。

    大家所说的,现在市面上销售的MP3播放器所用的SRS音效,并非SRS音效的全部,而是其中一种:SRS WOW,它由SRS, TruBass和FOCUS组成。

    官方对WOW的描述如下(受英语和音乐两方面水平所限,翻译难免有错漏之处,请指正):

    WOW可以突破小型扬声器和耳机的固有局限,通过提供3D音频图象在水平及垂直方位上扩展声音使其超越器材本身的能力。这样,小型音频设备,电视,无线和个人/便携产品的制造商不用增大扬声器尺寸便可显著改善其产品的声响效果。特别在诸如MP3,WMA和音频CD这些经数码压缩使空间感被极大削弱的单声道或立体声音频格式上,WOW的修饰效果尤其显著。

    SRS: SRS能恢复被传统录制和播放设备掩盖住的空间信息。通过将立体声信号分解为多个部分,它可以分离并恢复空间信号或原始录音所呈现的环境信息。 并且把它们放在直接声音的正常空间。这些空间信号被专利幅频响应校正曲线所处理。这样,再现的声音会非常接近艺术家最初设想的那种现场效果。SRS没有所谓的最佳听音位置(sweet spot),因此,音乐和声音好像充满了房间,使听者完全处在全三维声音包围中。
   
    TruBass: TruBass是一种SRS专利技术,运用人类声音心理学专利技术来增强低音性能。这些技术能利用原始音源中表现的和声再现低频信息。恢复基本低频音调的感觉 - 即使该信息低于扬声器和耳机的低频极限。因此TruBass可以呈现出比小型、中型和大型扬声器和耳机的低频极限还低八度,并且深邃丰富的听感。

    FOCUS: FOCUS通过提升声场来生成声音图象的高度感。当于SRS 3D结合时,FOCUS会放大声音图象,产生一个非常高广,最佳听音位置(sweet spot)宽广的声场。另外,FOCUS能改善高频通透度让听者沉浸其中。在扬声器低于音场的产品中,比如内投影电视或固定在门板上的汽车扬声器,FOCUS将可用电子学方法调节重新将声场定位于听者前方的最佳位置上。
   
    注:
   
    最新iriver T10上SRS WOW效果中有一项BOOST,在SRS lab官方网站没有找到相关信息,不知道这是不是网站没有及时更新的原因。根据字面意思理解,其作用应该是多种效果的整体提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样,iAudio所用的BBE音效也并非BBE的全部,而是其中的BBE、BBE Mach3Bass、BBE MP三种。
   
    网上有相当详细BBE和BBE MP的技术说明,也是来自官方网站,可以到这里查看:
   
    http://mp3.zol.com.cn/2005/0224/152039.shtml
   
    不过原文没有,网上也找不到BBE Mach3Bass技术的说明,我翻译了这段说明按顺序放在中间。另外两个仅稍作介绍。
   
    BBE系统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其中之一是调节低、中和高频相位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功能是增强了高频和低频信号。此外,BBE还具有静噪功能。BBE电路内部设有噪声门和高截止滤波器,能对输入的杂散信号进行衰减。   
   
    BBE Mach3Bass用电子学方法扩展特定扩音器的低音响应并能精确调整需要的低频极限。在世界知名的BBE处理相位误差校正技术的帮助下,BBE Mach3Bass可提供比标准低音提升电量更深,更密,更精确的低音频率。BBE Mach3Bass不影响中低段声音,否则会在中低频段产生混浊并改变角色的嗓音。

    BBE MP (最小化多项非线性饱和)技术通过数字压缩复原和增强谐波损失,进而提高经数字压缩处理的音频(如MP3)音效。BBE MP从原始资料中复原声音,因而有效地恢复声音的温暖感、细腻感和细微差别。BBE MP可将声级平均提高3个分贝,同时保持峰间摇摆不变。由于声音输出高出3个分贝,信噪比也相应地得到了改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上面技术描述的对比可以发现,虽然都可以提升低音,但两者对音乐的实质影响是完全不同的,SRS WOW带给音乐的改变是在空间感方面,就是听上去感觉声音范围更大了,而BBE提高声音的清晰度,整个声场强度都上了个台阶)
   
    这篇《音效之后-BBE》中有同一段音乐经两种不同音效处理后的效果演示。
   
    http://www.easydigi.com/news/2004/12/13/news_514.htm

    其实我费了好几天劲只是把SRS WOW的全部和BBE的部分技术描述翻译出来而已,看不懂的朋友知道这两种音效没有可比性就可以了

posted @ 2005-10-27 13:18 rkind 阅读(236) | 评论 (0)编辑 收藏
耳机(耳塞)可以说是发挥CD音质的一最后一道门槛,耳机搭配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了CD最后传达到耳朵中音乐的质量,但是大家在搭配耳机(耳塞)的时候往往注意的更多的是音质与材料,忽略了产品的外形,是否和所拥有的机器搭配,俗话说夫妻和睦,看是否连像,所以我今天以个人使用随身听的经验来给CD乱点一次点鸳鸯(剥大家一笑,也希望个位能够愉快)。

START


      既然这里是IMP3.net论坛 cd播放器主论坛,我们就以CD Walkman现在主流的CD随身听来说明,老机器我就不多费口舌了,也为即将配机,选耳机(耳塞)的兄弟姐妹们参考之用,但是内容是否能入个位法眼,我心里没有底。首先谢谢观赏。
    对于现在主流的CD随身听,大家都心里有数,iRiver的iMP-550 IMP-900 松下panasonic的CT-700 CT-710 CT-720 CT-800 CT-810 CT-820 CT-905 CT-910 SONY的 d NE-D10 d d NE-900 d NE-20 d NE-920 等这次,我要讨论的就是这几款机器他(它)们的另一半,不光是音质,在外形上也要追根问底。
    OK先以(非)日货的机器来说,IMP-900的外号“宙斯盾”但是我感觉IMP-900外形可以说是与sony公司的d-NE系列机器有一拼,很另类的感觉一个倒立门形的机器,左上叫本咬了一口,(呵呵,我的形容也够另类的了,低头挨众FAN拍砖)但是在机器上的表现,有着诸多的不近如人意的地方,外形太另类,边角容易摩擦,出现边角、漆面、过早脱落,但是瑕不掩玉,采用菲利普的芯片,对音质的提高,有很明显。收音功能更加稳定等,优点不多说了,不然就不是CD配耳机了,改成随身听评测算了,!IMP-900搭配的是深海塞尔的mx400耳塞,在声音效果上算是很到位了,但是这个耳机还是无法在多元化的音乐方面有所突破,所以我们来找找有什么更突出的耳机(耳塞可以搭配)所以我感觉搭配音KOSS KSC35原因是,音质细腻、逼真,低频强劲动感强劲。同时可以很好的避免了900在播放暖音色是出现的明显底噪音,同时在外形上KOSS KSC35的样子也是如此的另类感觉想挂在耳朵上一个车轮子一样(低头哎KOSS KSC35FAN的砖头),另外KOSS KSC50 也是非常好的选择,外观时尚,坚固耐用。一个耳机银色,一个机器黑色亚光也是非常不错的。

  iMP-550 对于使用过这部机器的人,他的特性,应该比我知道的很详细,这部机器的音色、优点在于“音色效果适合听POP类、金属类这样高频比较突出刺激,动态比较大的现代音乐作品。”机器本身搭配的耳机是深海的MX-300“这个耳机的优缺点就是音场偏紧,中频,有些瘦,低频,量感少,容易出现音色混浊。(相比其他的耳机来说的,例如H100,MX500来说)这个效果肯定是无法来满足imp-550的需要了,在外形上也无法来满足IMP-550的要求,本身这部机器就是一款强调浑源一体的,在机器上没有一个按键,全部的功能按键都是在线控上我们应该来搭配什么样子的耳机才可以体现出这个呢,本身机器的颜色提供了两款(银边黑面款和全银色款两种)所以我们来找什么样子的耳机(耳塞)是银色,黑色结合的,可以体现出这个特点,我认为既然在机器搭配的时候使用的深海塞尔的品牌我们就着手相同的品牌耳机(耳塞)来下功夫,初步的选择是同厂家的PX100,PX200这两款耳机是深海家族中很有历史的耳机,同时这两款耳机,也是个有胜长,例如PX100是很在古典上面有优势,特点是低音超强,中音不错,高音略有不足,PX200是在流行,轻音乐等方面相当的流畅,比PX100 表现力更强。但是因为耳机的使用材料上有所不同,价格方面也有所区别。所以选择那个就是看你的欣赏方向来定了(这个不是因价格来选择的)。


   不得不进入的领域日系机器,现在在小家电方面,是无论如何也不回避日系产品的,虽然在中国,也在开始萌发了小家电的研发生产,但是毕竟还是比较晚的起步。在日本cd领军人物非sony,开创walkman领域的创始者,和日本家电之王的松下panasonic电子公司,松下在现在的随身听领域可以说是少数几个可以和sony公司抗衡的。(另外如日本夏普,日立,东芝,荷兰非利普,韩国艾利和iRiver但是因为这些公司在产品规模上,响度比较少,所以还是以cd领域,松下,艾利和公司的为主)。
  松下公司的cd产品无论在质量和类型方面都是不压与SONY公司的,即使在今天此公司也先后推出了panasonic的CT-700 CT-710 CT-720 CT-800 CT-810 CT-820 CT-905 CT-910 等型号的主流机种,不得不让人对此公司的研发能力刮目相看,好了不说废话了,进入松下配机话题。
  首先是CT-700,作为低端机型来说本机器是对音质要求不高,对价格比较苛刻的用户所拥有的机型,所以我推荐的是定位于时尚,来配的,其他的就不说了,作为低端机器,不能避免的就是使用材料的主要原因,此机器全机使用工程塑料,但是因为在颜色方面的丰富,很受女性消费者,和流行性消费者的喜爱,所以一般搭配的耳机在价格方面要严格的把关,同时在外形上面一顶要突出时尚主题来。主要面向的就是SONY的众多耳挂式,SONY的MDR-NQ1时尚耳机,特点,中高音表现更好,低音沉重,很好的中和了松下机器在低音方面的优势。


  CT-710是松下公司对ct700的一种改进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大方向的改革,加入了D.SOUND放大技术的同时在原有S-XBS、火车模式加入了S-XBS+模式使得在音效均衡方面给了用户更多的选择。但是因为是以低端机器来改革的,所以在音质方面来说还是很捉襟见腹的,所以在音质提高来说还是很局限的,例如在声音方面还是有些浑浊,不清,高音方面还有和费劲的提高,中频来说还是很松下的(比较饱满)。所以以机
器的样子,音质定位,推荐的耳机,在上面的基础上.

      CT-800相对于ct710来说虽然没有710型号来的新,但是在音质上的提高,才是松下本色的一种体现,多了对WMA的支持,可以说让得到用户更多的选择权,声音的改进,使用材料的变为机盖更加的坚固,等等的优势,可以说才体现了高端松下CD的品质,在声音上虽然,没有+S-SBX,但是在声音上即使是使用了D.SOUND放大技术的后续产品CT-810也是不遑多让的。所以推荐的耳机(耳塞也是非常的要考究的)因为使用这款机器的用户是很对音质考究的,不是简单的时尚就可以敷衍的,现在定位的耳机方向是以SONY的 E868,E888,耳挂铁三角的EHT-EM7,耳机以深海塞尔的PX100,(主要是体现松下机器的古典音乐对应)PX200(主要是补偿松下机器的对流行音乐,爵士,等音乐的缺陷)。来体现的,推荐这几个耳机的原因是在E0868可以说是SONY当时来说尽次于E888的地位,在各方面都体现的很完美,当然了现在的E868感觉是有所退步,同时不想E888的古典等方向的单一,来说说推荐使用EHT-EM7的原因,主要是体现在特三角耳机的声音细腻,低音很有烘托感,可以很好的表现出ct800的相对其他松下机器的冷色调来说。耳机推荐的原因就不用多说了,推荐于iMP-550的时候就说的很原因。


  CT-800 CT-810 CT-820 CT-905 CT-910,对于这个机器其实应该不用在多说了,在论坛这部机器可以说是一个神话了,在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松下对机器的全方位的追求所以在很多的时候,个位买的耳机搭配,在很多的时候,都是很体现机器的多样化的步调。低调的MX500RC,中掉的E888,CM5,CM7,高要求的A8,等等,都是这个机器的搭配主流,但是我认为,还是以银色的机器搭配E800的方式更为经典,同时在耳机方面px100,px200都是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与优点同在的配制,对于CT-820来说,因为在机器的设计方面来说基本是以ct810电路来进行改良来进行的,所以在细节方面有些不同的地方来说,基本是相同的产品唯一改良的地方是D.SOUND放大技术增加了3D+与3D-音效有增加了用户对音乐方向的调整,与选择所以在耳机方面,可以延续810的设计思路。对于说一在音色方面对于CT-905 CT-910来说,因为在机器设计上的另类,所以关注的也是不差于ct810,ct820的关注程度。整体来说CT-800 CT-810 CT-820 CT-905 CT-910是在一个成次面上的机器,在搭配耳机的时候,注意个人音乐方向,机器颜色,样子在搭配就可以说是很容易的选择。



  sony的机器,在随身听领域特别是作为cd格式创作者之一的身份,以大贺为首的艺术,技术,等等因素结合来生产的产品的CD Walkman已经成为了,一个神话,成为了牛津词典的标准用词。在一系列经典机器的诞生中,一次又一次的出现的名门,不光是机器,连搭配的耳机也是经典的一个。所以成为在提到CD Walkman 的时候无论如何也无法忽略的存在。
  NE-10 NE-900  NE-20 NE-920 作为2003-2005这段时间里的旗舰,次期间机器来说无论是外形,功能,都是一个张扬个性,体现音质的典范,在选择耳机的时候一般是以SONY原厂耳机为首其他厂家耳机为补进行说明。
  NE10作为SONY首个瓷盆样式设计的产品,在多个方面产生了,第一的机器,有的时候根本是无法用语言来说什么的,当然这样的设计有的时候得到的是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的下场,在音色上,将sony的声音体现得很完美,但是对于SONY的低频来说,还是薄弱,解决的不够彻底,所以在估计颜面,和声音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可以补偿的耳机(耳塞来代替),一般使用的,我们可以选择EM7,在ne10黑色款上,体现的尤为完美,一样的拉丝工艺,配合上ne10上面的一小快拉丝面板,更显高贵,ne900的屏幕虽然是个不小的麻烦,但是以e888的网状耳机,我想也是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个缺陷的,同时在900的屏幕更加的显得有活力,不象ne10那样的不容易接近,有跳跃感。(!有动感)同时也推荐使用在ne920上面。对于ne20感觉还是使用px200(怎么又是px200)遗憾此px200非彼px200乃苹果版的白色px200款,在颜色上会给于搭配的很好,声音上也可以很好的与ne20        搭配。

      水平有限就打这些吧,里面的错别字一定非常的多,全拼打的,我想这个也可以作为一次活动来参加(就来找错字吧),说来说去也许很多的人感觉翻来覆去就是A8,CM7,PX100,PX200,E888,E868,等耳机,我是以可以消费的底线来考虑的,有很多的耳机没有参加进来,主要原因就是价格,我感觉可以消费得起A8就已经是发烧级别了,再高的耳机用在随身听上,可以说是暴敛天物的说,随身听也无法消受得起,所以就是以这几个耳机来定义随身听可以承受的底线。好了就这样,再打就是骗人的说了。希望大家配机器的时候多想想,整体的配制,不光是音质不错,外观也是要兼顾的,不然不算成功,本身随身听就是来绚的。
posted @ 2005-10-27 13:16 rkind 阅读(29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1.认识记忆效应
2.电池需要激活吗
3.前三次要充12小时吗
4.充电电池有最佳状态吗
5.真的是充电电流越大,充电越快吗
6.直充标的输出电流就等于充电电流吗
7.循环充放电一次就是少一次寿命吗
8.电池容量越高越好吗
9.充饱的电池进行存储好吗
10.座充的绿灯亮了以后在多充一个小时有用吗
11.座充充电比直充饱吗

1.认识记忆效应

  电池记忆效应是指电池的可逆失效,即电池失效后可重新回复的性能。记忆效应是指电池长时间经受特定的工作循环后,自动保持这一特定的倾向。这个最早定义在镍镉电池,镍镉的袋式电池不存在记忆效应,烧结式电池有记忆效应。而现在的镍金属氢(俗称镍氢)电池不受这个记忆效应定义的约束。
  因为现代镍镉电池工艺的改进,上述的记忆效应已经大幅度的降低,而另外一种现象替换了这个定义,就是镍基电池的“晶格化”,通常情况,镍镉电池受这两种效应的综合影响,而镍氢电池则只受“晶格化”记忆效应的影响,而且影响较镍镉电池的为小。
  在实际应用中,消除记忆效应的方法有严格的规范和一个操作流程。操作不当会适得其反。
  对于镍镉电池,正常的维护是定期深放电:平均每使用一个月(或30次循环)进行一次深放电(放电到1.0V/每节,老外称之为exercise),平常使用是尽量用光电池或用到关机等手段可以缓解记忆效应的形成,但这个不是exercise,因为仪器(如手机)是不会用到1。0V/每节才关机的,必须要专门的设备或线路来完成这项工作,幸好许多镍氢电池的充电器都带有这个功能。
  对于长期没有进行exercise的镍镉电池,会因为记忆效应的累计,无法用exercise进行容量回复,这时则需要更深的放电(老外称recondition),这是一种用很小的电流长时间对电池放电到0.4V每节的一个过程,需要专业的设备进行。
  对于镍氢电池,exercise进行的频率大概每三个月一次即可有效的缓解记忆效应。因为镍氢电池的循环寿命远远低于镍镉电池,几乎用不到recondition这个方法。

  ▲建议1:每次充电以前对电池放电是没有必要,而且是有害的,因为电池的使用寿命无谓的减短了。
  ▲建议2:用一个电阻接电池的正负极进行放电是不可取的,电流没法控制,容易过放到0V,甚至导致串联电池组的电池极性反转。


2.电池需要激活吗?

  回答是电池需要激活,但这不是用户的要做的事。我参观过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厂,锂离子电池在出厂以前要经过如下过程:
  锂离子电池壳灌输电解液-封口-化成,就是恒压充电,然后放电,如此进行几个循环,使电极充分浸润电解液,充分活化,以容量达到要求为止,这个就是激活过程--分容,就是测试电池的容量选取不同性能(容量)的电池进行归类,划分电池的等级,进行容量匹配等。这样出来的锂离子电池到用户手上已经是激活过的了。我们大家常用的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也是如此化成激活以后才出厂的。其中有些电池的激活过程需要电池处于开口状态,激活以后再封口,这个工序也只可能有电芯生产厂家来完成了。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电池厂出厂的电池到用户手上,这个时间有时会很长,短则1个月,长则半年,这个时候,因为电池电极材料会钝化,所以厂家建议初次使用的电池最好进行3~5次完全充放过程,以便消除电极材料的钝化,达到最大容量。
  在2001年颁布的三个关于镍氢。镍镉和锂离子电池的国标中,其初始容量的检测均有明确规定,对电池可以进行5次深充深放,当有一次符合规定时,试验即可停止。这很好的解释了我说的这个现象。

  ★那么称之为“第二次激活”也是可以的,用户初次使用的“新”电池尽量进行几次深充放循环。
  ●然而据我的测试(针对锂离子电池),存储期在1~3个月之内的锂离子电池,对它进行深充深放的循环处理,其容量提高现象几乎不存在。(我在专题讨论区有关于电池激活的测试报告)


3.前三次要充12小时吗?

  这个问题是紧扣上面的电池激活问题的,姑且设出厂的电池到用户手上有电极钝化现象,为了激活电池进行深充深放电循环3次。其实这个问题转化为深充是不是就是要充12个小时的问题。那么我的另一片文章《论手机电池的充电时间》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答案是不需要充12小时。

  早期的手机镍氢电池因为需要补充和涓流充电过程,要达到最完美的充饱状态,可能需要5个小时左右,但是也是不需要12个小时的。而锂离子电池的恒流恒压充电特性更是决定了它的深充电时间无需12个小时。

  对于锂离子电池有人会问,既然恒压阶段锂离子电池的电流逐渐减小,是不是当电流小到无穷小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深充。我曾经画出恒压阶段电流减小对时间的曲线,对它进行多次曲线拟合,发现这个曲线可以用1/x的函数方式接近与零电流,实际测试时因为锂离子电池本身存在的自放电现象,这个零电流是永远不可能到达的。
以600mAh的电池为例,设置截至电流为0.01C(即6mA),它的1C充电时间不超过150分钟,那么设置截至电流为0.001C(即0.6mA),它的充电时间可能为10小时--这个因为仪器精度的问题,已经无法精确获得,但是从0.01C到0.001C获的容量经计算仅为1.7mAh,以多用的7个多小时来换取这仅仅的千分之三不到的容量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何况,还有其它的充电方式,比如脉冲充电方式使锂离子电池来达到4.2V的限制电压,它根本没有截止最小电流判断阶段,一般150分钟后它就是100%充饱了。许多手机都是用脉冲充电方式的。

  有人曾经用手机显示充饱后,再用座充进行充电来确认手机的充饱程度,这个测试方法欠严谨。
  首先座充显示绿灯不是检测真正充饱与否的一个依据。
  ★★检测锂离子电池充饱与否的唯一最终的方法就是测试在不充电(也不放电)状态时的锂离子电池的电压。
  所谓恒压阶段电流减小其真正的目的就是逐渐减小在电池内阻上因充电电流而产生的附加电压,当电流小到0.01C,比如6mA,这个电流乘与电池内阻(一般在200毫欧之内)仅为1mV,可以认为这时的电压就是无电流状态的电池电压。
  其次,手机的基准电压不一定等于座充的基准电压,手机认为充饱的电池到了座充上,座充却不认为已经充饱,却继续进行充电。


4.充电电池有最佳状态吗?

  有一种说法就是,充电电池使用得当,会在某一段循环范围出现最佳的状态,就是容量最大.这个要分情况,密封的镍氢电池和镍镉电池,如果使用得当(比如定期的维护,防止记忆效应的产生和累计),一般会在100~200个循环处达到其容量的最大值,比如出厂容量为1000mAh的镍氢电池用了120次循环后,其容量有可能达到1100mAh。几乎所有的日本镍氢电池生产商的技术规格书中描述镍基电池的循环特性的图上我都能看到这样的描述。
  ★镍基电池有最佳状态,一般在100~200循环次数之间达到其最大容量
  对于液态锂离子电池,却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循环容量的驼峰现象,从锂离子电池出厂到最终电池报废为止,其容量的表现就是用一次少一次。我在对锂离子电池做循环性能的时候也从来没有看到过有容量回升的迹象。
  ★锂离子电池没有最佳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锂离子电池更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变化而表现不同的性能,在25~40度的环境温度会表现其最好性能,而低温或高温状态,他的性能就大打折扣了。要使你的锂离子电池充分展现它的容量,一定要细心的注意使用环境,防止高低温现象,比如手机放在汽车的前台上,中午的太阳直射很容易就可以使其超过60度,北方的用户的电池待机时间,同等网络情况下,就没有南方的用户长了。


5.真的是充电电流越大,充电越快吗?

  《论手机电池的充电时间》一文中已经讲了这个问题,对于恒流充电的镍基电池,可以这么说,而对应锂离子电池,这个是不完全正确的。
  ★★对于锂离子电池的充电,在一定电流范围内(1.5C~0.5C),提高恒流恒压充电方式的恒流电流值,并不能缩短充饱锂离子电池的时间。


6.直充标的输出电流就等于充电电流吗?

  这就要讨论手机的充电方式了,对于充电管理在手机里面的,设定同样一个直充(实际应称为电源适配器)的输出如:5.3V 600mA
  A. 充电管理是开关方式(高频脉宽调整PWM方式),这个充电方式,手机并没有完全利用直充的输出能力,直充工作在恒压段,输出5.3V,此时真正的充电电流由手机的充电管理进行调整,而且肯定要小于600mA,一般在300~400mA。这个时候,大家看到的直充的输出电流就不是手机的充电电流。比如Motorola的许多直充其输出为5.0V 1A,真正对电池充电的也就用到了500mA足矣,因为手机的电池容量也不过580mAh。
  ★这时直充上标的输出电流就不等于实际充电电流

  B. 充电管理为脉冲方式的,这个充电方式,手机完全利用了直充的限流电流,就是用了600mA在电池上,这个时候,直充的输出电流就是充电电流了。
  当然以上的都是指在锂离子电池的恒流阶段或镍氢电池的充电而言。

  如果手机没有充电管理,把充电的管理移到了直充上,比如许多的CDMA手机都是如此,这个就没什么好说的,它的输出写的很明白,比如输出:4.2V 500mA,这个就是锂离子电池恒流恒压两个数据了。


7.循环充放电一次就是少一次寿命吗?

  循环就是使用,我们是在使用电池,关心的是使用的时间,为了衡量充电电池的到底可以使用多长时间这样一个性能,就规定了循环次数的定义。实际的用户使用千变万化,因为条件不同的试验是没有可比性的,要有比较就必须规范循环寿命的定义。
  国标如是规定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测试条件及要求:在25度室温条件下以恒流恒压方式1C的充电制度充电150分钟,以恒流1C的放电制度放电到2.75V截止为一次循环。当有一次放电时间小于36分钟时试验结束,循环次数必须大于300次。

解释:
  A. 这个定义规定了循环寿命的测试是以深充深放方式进行的
  B. 规定了循环寿命按照这个模式执行后必须超过300次以后容量仍然有60%以上。

  实际上,不同的循环制度得到的循环次数是截然不同的,比如以上其它的条件不变,仅仅把4.2V的恒压电压改为4.1V的恒压电压对同一个型号的电池进行循环寿命测试,这样这个电池就已经不是深充方式了,最后测试得到循环寿命次数可以提高近60%。那么如果把截止电压提高到3.9V进行测试,其循环次数应该可以增加数倍。
  这个关于循环一次就少一次寿命的说法已经有许多友人进行了讨论,我只是补充说明一下而已,大家在谈论循环次数的时候不能忽视循环的条件。
  ●抛开规则谈论循环次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循环次数是检测电池寿命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误区:许多人喜欢把手机锂离子电池用到自动关机再充电。这个完全没有必要。
  实际上,用户不可能按照国标测试模式对电池进行使用,没有一个手机会在2.75V才关机,而其放电模式也不是大电流恒流放电,而是GSM的脉冲放电和平时的小电流放电混合的方式。
  有另外一种关于循环寿命的衡量方法,就是时间。有专家提出一般民用的锂离子电池的寿命是2~3年,结合实际的情况,比如以60%的容量为寿命的终止,加上锂离子电池的时效作用(参考第9点),用时间来表述循环寿命我认为更为合理。
  铅蓄电池的充电机理就类似与锂离子电池,是限流限压方式,使用的方式就是浅充浅放,他的寿命表述就是时间,没有次数,比如10年。
  ★★★所以,对于锂离子电池,没有必要用到关机再充电,锂离子电池本来就适合用随时充电的方式进行使用,这也是他针对镍氢电池的最大优势之一,请大家善加利用这个特性。


8.电池容量越高越好吗?

  不同型号(特别是不同体积)的电池,他的容量越高,提供使用的时间越长。抛开体积和重量的因素,当然容量越高越好。
  但是同样的电池型号,标称容量(比如600mAh)也相同,实际测的初始容量不同:比如一个为660mAh,另一个是605mAh,那么660mAh的就比605mAh的好吗?
  实际情况可能是容量高的是因为电极材料中多了增加初始容量的东西,而减少了电极稳定用的东西,其结果就是循环使用几十次以后,容量高的电池迅速容量衰竭,而容量低的电池却依然坚挺。许多国内的电芯厂家往往以这个方式来获得高容量的电池。而用户使用半年以后待机时间却是差得一塌糊涂。

  民用的那些AA镍氢电池(就是五号电池),一般是1400mAh,却也有标超高容量的(1600mAh),道理也是一样。
  ★提高容量的代价就是牺牲循环寿命,厂家不在电池材料的改性上下文章,是不可能真正“提高”电池容量的。


9.充饱的电池进行存储好吗?

  锂离子电池有一个特性非常不好,就是锂离子电池的时效(或称老化,老外称为aging),就是锂离子电池在存储一段时间后,即使不进行循环使用,其部分容量也会永久的丧失,这是因为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从一出厂就已经开始了它的衰竭历程。不同的温度和电池充饱状态,其时效后果不同,以下数据摘自参考文献[1],以容量的百分比形式列出:

存储温度--40%充电状态-------100%充电状态
0度-------98%(一年以后)-----94%(一年以后)
25度------96%(一年以后)-----80%(一年以后)
40度------85%(一年以后)-----65%(一年以后)
60度------75%(一年以后)-----60%(3个月以后)

  由此可见,存储温度越高和电池充的越饱,其容量损失就越厉害。所以不推荐长期的保存锂离子电池,反之,厂家应该象对待腐烂的食物一样将其回收。用户要密切留意电池的生产日期。
  ★如果用户手中有闲置的电池,那么专家推荐的存储条件为充电水平是40%,存储温度低于15度或更低。
  而镍氢电池和镍镉电池则几乎不受这个时效作用,长期存储的镍基电池在进行几个深充深放以后就可以恢复其原始容量了。


10.座充的绿灯亮了以后在多充一个小时有用吗?

  绿灯只是一个指示,真正充饱与否在于座充对电池充电过程的控制和判断。以4.2V的锂离子电池为例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是控制,控制对电池的输出是先恒流,后恒压(电流逐渐减小)。
  然后是判断,判断电流小于某个电流值时,显示绿灯,因为模数转换的精度和本身的电压精度是受限制的,座充通常设定这个电流值为50mA,此时显示绿灯,那么电池确实离它真正的充饱还有10%不到(据我所测,现在的锂离子电池以50mA截止充电的话,其容量已经可以达到95%,充电接受能力大大提高)。现在的问题是座充接下去在干什么:
  A. 如果接下去,座充彻底关断充电回路,没有继续进行恒压充电,那么在座充上再放置10个小时也是于事无补。许多的座充设计方案就是这样的,比如TI(德州仪器)的BQ2057系列充电芯片,linear(凌特)的LT1800系列都是如此。
  B. 座充继续进行恒压充电,并严格控制电压不超出4.2V,无疑再多充一个小时,确实可以增加电池的容量。
  C. 座充继续充电,但是它的电流控制很糟糕,不小心就使电池超出了4.2V,而且继续往上跑。因为锂离子电池不能吸收任何过充。持续对电池施加电流,就会造成这个后果,那么过充就发生了。这个当然是设计不好的座充,比如常见的即可充锂离子电池又可充镍氢电池的十几块钱的“蛋充”。
  D. 还有一种充电管理芯片,比如maxim(美信)的1679芯片,与许多手机充电管理相同,它采用脉冲方式充电,它在显示绿灯的时候,就是锂离子电池已经100%充饱了,当然再放置一个小时,它也不会过充,显然又是在做无用功。

  用户实际上不知道绿灯亮了以后座充到底在干什么,A或B或D,都有可能,座充说明书不写这些东西的。排除不合格的座充,我们其实应该相信合格和原装的座充,绿灯亮着的话,为什么不取下来用呢?这对用户实际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充的不饱又不影响循环寿命(如上第7点所述),95%的容量也是可以接受的。除非有爱好者能深入分析自己的座充到底是以那种方式的在充电,否则我们不妨--
  ★亮绿灯后就取下来用。


11.座充充电比直充饱吗?

  看完了前面的婆婆妈妈的话,这个问题就是最好回答的了,问题的实质就是充电方式的区别。
  ★不存在座充一定比直充充的饱的说法,也不存在直充一定比座充充的饱的说法。重要的是它们的充电方式是不是能最快最大的充饱电池。

posted @ 2005-10-27 13:16 rkind 阅读(193)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以下是小弟发在IRIVER论坛的关于EQ设置心得的帖子,转过来请大家批批:)

购小I将近一月,通过这段时间的使用,同时也看了很多EQ设置相关的帖子,也有一些体会和心得想和大家分享。

正如大家所言,EQ设置是个很个人化的事情,因人(个体感觉和喜好)、因地(听音的环境)、因时(听音的时间、当时的心情)、因乐(音乐的类型风格)而异,没有绝对的标准,不可强求一律。因为音乐欣赏说到底不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而是一个感性的过程。但是话又说回来,音乐欣赏也不纯粹就是一个感性的过程,完全排斥理性的分析同样有失偏颇。所以我觉得分析一下EQ设置的原理还是相当有必要的。尽管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应该有一个相对的标准;就是说,一般性的通用的标准还是客观存在的,乱设一气也不是理性的做法。我们在这里既可以探讨好的设置,也可以分析一下不好的设置(当然,好与不好都是相对而言的)。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用好手中的小I,从而欣赏到更为动听的音乐。
这个通用的标准我以为没有上限,就是说没有最好;但是应该有一个下限,这个下限我的理解是不能破坏音乐的整体的平衡感。好的回放,应该是高中低三频均衡,这样才能最低程度地减少音乐的失真。

AlbertDing网友在帖子里说,“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低频率的声波传的慢,也就是说衰减的快,因此要多补偿些。而多补偿了低音,整个音乐会显的沉闷些,因此补偿一些高音区,就可以降低这个感觉。”我觉得这段分析说到点上了。但这只是就低频和高频而言,我在这里想补充的是,5段均衡器的第2档和第4档调节的注意点。

5段均衡器的首档(1)、中档(3)和末档(5)分别代表的是低、中、高频,关于这几档的调节大家已经分析得很深入了。但是对于第2档和第4档就我所知尚属语焉不详(也可能以前的帖子里有),以小弟个人管见,第2档和第4档应该分别代表中低频(60 Hz~200 Hz)和中高频(1000 Hz~3000 Hz),具体如下图:



所谓中低频,转台湾发烧宗师刘汉盛的《音响二十要》(帖参:http://www.iriverchina.com/forum/discussion_show.asp?idx=172916)的说法是:“从80Hz-160Hz之间,我称为中低频。这个频段是台湾音响迷最头痛的一段,因为它是造成耳朵轰轰然的元凶。为什么这个频段特别容易有峰值呢?这与小房间的长、宽、高尺寸有关。大部份的人为了去除这段恼人的峰值,费尽心力吸收这个频段,使耳朵不致于轰轰然。可惜,当您耳朵听起来不致轰轰然时,下边的低频与上边的中频恐怕都已随着中低频的吸收而呈凹陷状态,而使得声音变瘦,缺乏丰润感。更不幸的是大部份的人只因峰值消失而认为这种情形是对的。这就是许多人家里声音不够丰润的原因之一。”刘氏关于音频的划分和IRIVER的5档EQ有些小的出入,但大致不差。关于频段的划分,其实也无统一的精确标准,刘氏的划分算是其中一个比较权威的说法。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段其实极为难调:调高了,容易“造成耳朵轰轰然”;调低了,则会“使得声音变瘦,缺乏丰润感”。所以就我自己的感受来讲,此段设在0~+6范围内为宜。这当然也是因人而异,喜欢声音丰厚一点的,比如听ROCK(包括某些动感强烈的POP)类型的音乐,可以调得高一点,但是最高也不要超过6,否则声音会显得沉、闷;反之,喜欢声音清澈一点的,比如听NewAge、Classic(包括一些人声为主的POP)类型的音乐,可以适当低点,但是最低也不要低于0,否则声音干、瘦。

至于这中高频,依据刘氏的说法,“从1280Hz-2560Hz称为中高频。这个频段有什么乐器呢?小提琴约有四分之一的较高音域在此,中提琴的上限、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较低音域、钹、三角铁等。请注意,小喇叭并不在此频段域中。其实中高频很容易辨认,只要弦乐群的高音域及木管的高音域都是中高频。这个频段很多人都会误以为是高频,因此请您特别留意。”但是我认为考虑到MP3的有损编码的特殊性,它的实际频段一般并没有取得这么高,而要比上图中标示的3KHz(3000Hz)为低,尤其是在有些MP3取样位率较低的情况下;实际应该在中频的上端,也就是女声里的高音域。这么说比较抽象,你若问我依据在哪我也说不上来。就我的感觉,具体说来,此段调得过高,比如+6以上,女声的唇齿音马上变得十分明显,也就是那些以j、q、x(拼音,非英语字母)等舌尖音和z、c、s(拼音)等唇齿音为声母的字词听来刺耳,如若不信,大家可以听一听孙燕姿的《遇见》,明显感觉得出来。这档调为+3,上述这些音节就自然、圆润多了。当然物极必反,这段如设置过低,也会使得高音不够通透,所以我以为这段在+3~+6范围之间是比较好的设置。

上述关于EQ的设置只是我实际使用小I中的一点心得,具体的设置还需自己来体会和摸索。最后一并附上我自己目前最喜欢的EQ设置,主要用来听POP:+9,0,+3,+3,+9/+6(3D  EQ,平时主要使用的音效)。我自己觉得这个EQ听POP还是比较合适的,高、中、低音都比较均衡,低频厚实而不激烈,中频润泽富有感染力,高频延伸广失真少。整个声音较为通透,层次分明,细节丰富,没有一频盖过另一频的现象。(个人感觉:)

不当之处,还请拍砖。
posted @ 2005-10-27 13:15 rkind 阅读(160) | 评论 (0)编辑 收藏
Q:为什么要“煲”耳塞
A:   随身听爱好者们常常会拥有一副好的耳塞,但在开始使用时发现并没有像其他人谈论的这么好,难道是自己买到了假货?非也!其实那是因为没有进行购买后的第一道工序——“煲”。

  为什么要“煲”耳塞 

  其实在音响界,很多东西都需要“煲”。包括音源、功放、音箱等等。所谓的“煲”就是让这些东西运作一段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我们刚买回来的耳塞,不出意外的话都应该是刚出厂的产品。这些耳塞从生产线上下来的时候,震膜一次都没有用过,因而会很硬。这种情况下的震膜突然震动起来,会感觉很不自在,声音也会略微走样。如果一开始就好好的“煲”一下耳塞,那么就会把它的震膜逐渐弄松,这样再听音乐时,震膜震动起来就会非常的自如,音质也较先前提高不少。

  “煲”耳塞前的准备 

  其实“煲”耳塞(机)并不困难,但是需要时间和一定的技巧。首先,你需要一个可用来长时间放音的音源。因为“煲”耳塞可不是一会儿半会儿的事情,有时候甚至需要100个小时以上。其次音源中要有频响范围很宽、动态效果舒缓、层次清晰、高中低音各成分适中的音乐有这样效果的音乐要比一般音乐“煲”起来效果更明显。还有一点就是音源输出功率一定要够大,而且要和用户的耳塞档次匹配。比如要“煲”HD580就不能用普通随身听,随身听可能连推都推不动,还怎么让震膜松动呢?一般来说,随身听只适合耳塞和一些低阻抗耳机使用。一般而言,如用电脑声卡和收音机“煲”耳塞的话,需要比较长一点的时间。而用输出功率很大的CD随身听来“煲”,时间要短一些。 
“煲”耳塞的操作 

  首先,我们需要数张CD碟,这是因为CD音质是目前民用级别(撇开并不实用的SACD和DVD-AUDIO)可以达到最好效果的音乐质量,而且爹片相对来说比较便宜,以下所有操作也均以CD随身听为例。“煲”机碟最好是张频响范围非常宽广的碟片,单独使用一般的纯人声碟肯定不行。推荐一些正版的发烧碟,比如《TITANIC》、《阿姐鼓》和《1812序曲》等等。还有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和中国民乐也是很不错的选择。下面笔者就来“煲”好你的耳塞。
  《TITANIC》电影原声CD中的第3段《SOUNTHAMPTON》、第9段《THE SINKING》和第10段《DEATH OF TITANIC》。《SOUTHAMPTON》虽有抄袭贝多芬的《欢乐颂》之嫌,但声音层次非常分明,乐曲包含的信息量也很丰富。高中音柔顺致密,隐隐而来的阵阵低频能量予人一种深邃感。这首曲目在全频段都有突出表现,对于耳塞的全面震动是非常有好处的。而《THE SINKING》和《DEATH OF TITANIC》除了与上面一首有同样出色的全频表现以外,在动态上更胜一筹,整体声音能量十足,如果没有“煲”就听这样的曲子,耳塞的震膜要“受苦”了! 
  国产动画电影《宝莲灯》电影原声CD中的第4段《序曲:宝莲灯》和第13段《望月节的舞蹈》。《序曲:宝莲灯》一开始声音较为轻柔,但越到后来,声音动态越大,能量也越多。中间还夹杂着一些人声的合唱,应该说是非常不错的曲子,唯独其低音略微少了一些。《望月节的舞曲》中一开声的低频以及中间一段女声对于耳塞中低频的提高都很有帮助。
  《滚石24K24BIT金碟--万芳》CD中的第一段《猜心》是笔者用作试音的保留曲目,用来“煲”耳塞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这首曲目的第一段主要是人声独唱,不过到了后面,乐器就越来越丰富,但整体仍可算是轻柔。“煲”耳塞不能一直用大动态来“煲”,也需要在中间做一些调整。而且,这首曲目中的人声非常出色,可以用作“煲”耳塞结束以后的试听之用。
  其实优秀的曲目太多了,笔者在这里推荐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把随身听和耳塞准备好,放入碟片,音量上要开的大一些。现在的随身听为了延长播放的时间,输出功率普遍较低,用户大可以把音量开到90%以上,不过最好不要开效果!“煲”耳塞的过程中要一步一步的来,首先用一些舒缓的音乐,比如上问中提到的《猜心》,先放5~10个小时。然后再换略微"厉害"一点的音乐,如《SOUTHAMPTON》,继续播放10小时以上,最后才是诸如《THE SINKING》和《DEATHOF TITANIC》之类的音乐,一直要播放到耳塞基本上“煲”好。为了确定耳塞“煲”的情况,用户可以每隔10小时听一次,一般来说,效果都会有一些差距,等到差距不明显的时候,就可算是“煲”好了。当然,这种鉴别方法也不是很容易实现,那么就准备“煲”50~100个小时好了。不过要达到大功告成就需要日常不断的使用才行,要使耳塞真正达到最佳效果,时间上一般需要2个月左右。

  前后声音的对比

  笔者“煲”耳塞“煲”过很多,最有感触的就是索尼(SONY)MDR-E888了。这是一款目前相当高级的耳机,市售价在人民币400元左右。但是这款耳塞刚买回来试听的时候,常常都会有高音发干,中频毛刺多多等问题,让人觉得完全不值400大元。不过一旦MDR-E888“煲”好了,那么她就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柔顺的高频、温暖但绝无毛刺的中频、深沉有力的低频,简直不敢相信是同一个耳塞。个人认为,MDR-E888是笔者见过的耳塞中最需要“煲”的一款,这可能和它独特的生物震膜有关系。其它的耳塞也都需要“煲”,“煲”过以后都主要体现在低频弹性感得到加强,高频柔顺感有了提高,只是结果好象没有MDR-E888那么夸张! 
  “煲”耳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将“煲”和日常合理使用相结合,如果能正确的“煲”好你的耳塞,那么,相信她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Q:如何选购耳机?
A:立体声耳机选购有如下技巧:
   选购耳机就没有音箱选购那么复杂了,这要简单一些。现如今,耳机已成了不少人的享受音乐的必备了,它不仅小巧玲珑,活动性大,不会干扰到他人,而且听音效果的较普通音箱要更真实,它更具有更强的临场感,立体声的渲染效果是非常强的。如何选购一款好电脑用立体声耳机变得十分重要,但大多数人对耳机的了解不是很多,所以,我们要来先了解一下耳机,那就请听本人给你来说一说。 
  1.首先,我们说一说立体声耳机的分类。 
  根据形状来分可分为封闭式、开放式和半开放式: 
  封闭式耳机就是通过其自带的软音垫来包裹你的耳朵,使其被完全覆盖起来。此类耳机因为有大的音垫,所以个头也较大,但有了音垫就可以在噪音较大的环境下使用而不受影响。 
  开放式耳机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耳机样式。此类机种的特点是通过采用海绵状的微孔发泡塑料制作透声耳垫。它体积小巧,佩带很舒适,不再使用厚重的染音垫,于是没有了与外界的隔绝感,但它的低频损失较大。在听音方面,这款耳机还是不错的。 
  半开放式耳机是综合了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耳机优点的新型耳机(它是一个混血儿,融合了前两种耳机的优点,改进了不足之处),此类耳机采用了多振膜结构,除了一个主动有源振膜之外,还有多个无源从动振膜。它具有低频描述丰满浑厚,高频描述明亮自然、层次清晰等很多特点,如今许多较高档次的耳机上广泛的应用的就是这种耳机。 
  根据功能可以分为头戴式和耳塞式:
    头戴式大多是封闭结构,所以携带不太方便,但其表现力十分强,能使与世隔绝享受音乐的美妙。并且此类耳机做得十分坚固,抗摔打能力强,因此在家里或办公的地方都可使用此类耳机,为了配合语音接口大多还带有话筒(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到的耳麦)。 
  耳塞式主要易于外出旅游听音乐,因为它的体积很小。此类耳机主要用于CD随声听、MP3播放机、MD上。它的声音品质较好,声音互动性强,但它的抗干扰能力很弱,功能也不强。 
   
  根据制造原理来分可分为电动式和电容式:
  电动式(也称动圈式)具有结构简单、音质音色稳定、承受功率大、灵敏度高等特点。 
  电容式(也称静电式)具有音质好、频带宽的优点,但是结构很复杂,造成了制造难度大,使得很少有厂家来做此类耳机,现在市面上也很少见到采用这种机型的立体声耳机。 
   
  双分频式耳机:
  双分频耳机是在半开放式耳机的基础上整合了电动式和电容式两者各自的优点的双段分频耳机。它把电动式、电容式、封闭式、开放式四种耳机的优点集于一身,(这可是个实实在在的“杂交”)此类耳机无论从动态范围、瞬态响应、放音质量、音色厚度等等方面都是十分出众的,而且它的声音解析准确是音乐发烧友的最佳选择。 
   
  2.既然知道了耳机的结构就该来看看如何选购耳机了。 
  发烧级音乐迷最爱什么?HiFi当然是HiFi,要想耳机也能HiFi,选购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由使用情况来看,一般说来,电动式的耳机具有结构简单、音质稳定、价格便宜、音质并不出众等特点,适合于一般人士选用,它能满足一般的需求;电容式耳机,音质好且频带宽,但由于工艺复杂,价格就比较高,适合于发烧友们选用,它的听音品质相当好。 
  从耳机的使用性质看,耳机需要长时间佩戴在头上,这就要求耳机的耳垫十分柔软和舒适,头环的压力比较小,耳机不能压迫头部的血管引起不适。 
  根据我的使用经验,你最好既买耳塞式又买头戴式。夏天天热,用耳塞式耳朵不会受罪;冬天天冷,头戴式可以防止耳朵冻伤,一举两得。 
  选购耳机时,耳机说明书上的性能指标要留意一下,因为质量差的耳机往往是一些小厂生产的,它的性能指标有的是胡乱添写,有的是夸大其词。耳机一般最低要达到20~20kHz的频率范围,大于100mW的功率,小于或略等于0.5%的谐波失真等。如果达不到以上要求的话,你最好还是不要选购。如果说明书上的性能写得太高的产品最好也不要买。 
  如果从外观和手感来判断,大的厂家生产的较正宗耳机使用工程塑料所以外观十分平滑,又有一定的应力和韧性,没有生硬感,做工比较精细,手感极好,没有采用劣质塑料的粗糙感。还有,耳机的引线线径比较较粗,可以保证传输稳定,线的触感柔软而发硬。插头做得干净利落,不会留有毛刺,镀层平滑均匀。如果不符条件最好不要买。 
  其实说了这么多,同音箱一样最重要的还是要你亲自去试听一下。有人说试听不就是听一听耳机放音吗?其实,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试听最好要选用干净的节目源,所谓“干净”就是音源本身不能有无故爆音和颤音以及声音失真。

Q:如何改善MP3的音质?

A:影响MP3播放器回放表现的最重要因素有两点:MP3播放器本身所采用的解码芯片和随机配置的耳机。不同价位的MP3播放器所采用的解码芯片往往不同,而随机配置的耳机却大同小异,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结果:即使有了好的音源,也不能充分表现出来。而对于打算购买或者已经购买了MP3播放器的朋友来说,在不更换主机的前提下,重新配置一副合适的耳机就成为改善MP3播放器音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1200元以上的MP3播放器可以看作是高端产品,在这个价位上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一线厂商技术含量较高的东西。这一个档次的MP3播放器主机解码芯片具有较高的回放水准,加上可以选择丰富的音效模式,所以可以考虑一些中高音表现力不错、低音弹性较好的耳机,如索尼的E888和爱华的V743、V741。这类耳机的价格大多在250-400元之间,虽然算不上是极品耳机,但是对于MP3播放器的回放来说,应付起来还是绰绰有余的。这类耳机具有高音通透、清澈,人声表现力清晰,低音弹性较好的特点,刚好可以弥补MP3播放器高音表现力不足以及低音质感较差的缺陷。

  中端产品在500-1200元之间。这个价位上的MP3播放器其主机所采用的解码芯片品质往往参差不齐,所以回放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不过使用原配耳机的听感都不能让人满意。往往表现在高音苍白无力,中音表现一般,而低音则是比较混浊。为这个价格段的MP3播放器选择耳机的话,要考虑均衡性的问题。所以,总体均衡性表现不错的耳机就成为首选,这其中值得购买的有森海塞尔的MX500、索尼的E848以及爱华的V553。这些耳机的价格一般在160-230元之间,它们在高、中、低频的表现力虽然都不能达到顶尖的标准,但是都有相当出色的表现。中端主机各频段表现不佳的缺点可以靠这种类型的耳机来弥补。
  500元以下的MP3播放器 “鱼龙混杂”,低端MP3播放器大多采用廉价的解码芯片,回放效果较差。再加上原配耳机表现平平,完全没有修饰效果,所以主机的回放中的缺陷暴露无余。即使使用很好的耳机,也不能修补主机回放的“硬伤”。为低端MP3播放器选择匹配耳机,要更多地从经济性方面来考虑,80-150元之间的耳机是不错的选择,如森海塞尔的MX400、MX300和索尼的E838、E837。这个价位的耳机一般外形设计比较普通,能够较好弥补的只是主机一个频段的表现力,不过总体音质表现相对于它们的价格来说,还是比较超值的。偏好低音的用户可以选择森海塞尔的MX系列,而希望中、高音有所改善的用户则可以考虑索尼的耳机。这样的匹配虽然不能对音质表现有绝对的改变,但是听感上的改善还是可以很容易感觉到的。
 
Q:Mp3随身听,何种数据速率好?

A:现在MP3随身听越来越流行,大家都希望能够在路途上听到更好的声音,究竟多大的数据速率才合适MP3随身听呢?这个取决下面4个因素.

1、数据速率的支持极限

不是所有的MP3播放器都支持320kbps的MP3,不少机型无法播放224kbps以上速率的MP3,这主要受限于解码芯片的性能,在制定VCD规范的时候,224kbps的音频流成为了VCD的标准,而不少MP3解码芯片都是从VCD解码芯片简化而来,因此要特别注意一下,自己测试很容易,播放一首320kbps的MP3就可以了,如果不兼容,可能听到的是噪声,或者是放慢了速度的曲子,好像磁带机电力不足那样。这种问题一般出现在老式的光盘载体的机型上。

2、VBR是否合适?

VBR就是可变码率,MP3支持这种技术,但是只有很少的机器能完美的支持VBR,支持不好不是表现在播放的音质方面,而是时间计算方面,由于VBR是可变化的,那些根据MP3文件大小判断时间长度的算法就无法获得正确的曲子时长,而这种算法是最常见的。时长计算不对会带来快进快退找不到正确的位置。另外,有些机器可以较好支持VBR,但却无法支持224kbps以上的数据码率,遇到瞬间超过224kbps的码率时,会出现杂音。

3、多大的数据速率合适?

MP3播放器可以有很多中媒介载体,一般有光盘和闪存两种,光盘容量大,且方便更换,因此无所谓文件大小,只要没有数据速率问题,我们建议采用256kbps以上的数据速率。对于闪存载体的MP3播放器就必须考虑容量问题了,一般而言,都是采用64M或者128M的容量,要计算能存储多长的音乐很容易,以64M存储256kbps的MP3为例:64×1024÷(256÷8)=2048,也就是说64M只能存储2048秒的音乐,还不够一张CD的,如果换成192kbps的数据速率,就可以存储2730秒的音乐,还是不够一张CD的,如果换成128kbps就可以存储4096秒,差不多可以装一张CD了。从听感上而言,128kbps的问题太多,192kbps才能够满足音乐需求,因此,我们建议最低数据速率也要有192kbps。

4、编码器也很重要

数据速率对音质的影响很重要,编码器的编码质量一样也很重要,我们在这里推荐一个顶级的MP3编码器——LAME,LAME版本众多,实际比较下来,3.90和3.92的编码质量是最好的,这是一个来自民间程序员的大手笔,比起各种各样收费的MP3编码器,这个LAME要好上很多,而且是免费的,使用LAME,192kbps的音质甚至好过其他编码器320kbps的水平,不要小看编码器,他一样可以帮你提高音质还可以帮你节约不多的存储空间。

  封闭式耳机就是通过其自带的软音垫来包裹你的耳朵,使其被完全覆盖起来。此类耳机因为有大的音垫,所以个头也较大,但有了音垫就可以在噪音较大的环境下使用而不受影响。 
  开放式耳机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耳机样式。此类机种的特点是通过采用海绵状的微孔发泡塑料制作透声耳垫。它体积小巧,佩带很舒适,不再使用厚重的染音垫,于是没有了与外界的隔绝感,但它的低频损失较大。在听音方面,这款耳机还是不错的。 
  半开放式耳机是综合了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耳机优点的新型耳机(它是一个混血儿,融合了前两种耳机的优点,改进了不足之处),此类耳机采用了多振膜结构,除了一个主动有源振膜之外,还有多个无源从动振膜。它具有低频描述丰满浑厚,高频描述明亮自然、层次清晰等很多特点,如今许多较高档次的耳机上广泛的应用的就是这种耳机。 
  根据功能可以分为头戴式和耳塞式:
    头戴式大多是封闭结构,所以携带不太方便,但其表现力十分强,能使与世隔绝享受音乐的美妙。并且此类耳机做得十分坚固,抗摔打能力强,因此在家里或办公的地方都可使用此类耳机,为了配合语音接口大多还带有话筒(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到的耳麦)。 
  耳塞式主要易于外出旅游听音乐,因为它的体积很小。此类耳机主要用于CD随声听、MP3播放机、MD上。它的声音品质较好,声音互动性强,但它的抗干扰能力很弱,功能也不强。 
   
  根据制造原理来分可分为电动式和电容式:
  电动式(也称动圈式)具有结构简单、音质音色稳定、承受功率大、灵敏度高等特点。 
  电容式(也称静电式)具有音质好、频带宽的优点,但是结构很复杂,造成了制造难度大,使得很少有厂家来做此类耳机,现在市面上也很少见到采用这种机型的立体声耳机。 
   
  双分频式耳机:
  双分频耳机是在半开放式耳机的基础上整合了电动式和电容式两者各自的优点的双段分频耳机。它把电动式、电容式、封闭式、开放式四种耳机的优点集于一身,(这可是个实实在在的“杂交”)此类耳机无论从动态范围、瞬态响应、放音质量、音色厚度等等方面都是十分出众的,而且它的声音解析准确是音乐发烧友的最佳选择。 
   
  2.既然知道了耳机的结构就该来看看如何选购耳机了。 
  发烧级音乐迷最爱什么?HiFi当然是HiFi,要想耳机也能HiFi,选购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由使用情况来看,一般说来,电动式的耳机具有结构简单、音质稳定、价格便宜、音质并不出众等特点,适合于一般人士选用,它能满足一般的需求;电容式耳机,音质好且频带宽,但由于工艺复杂,价格就比较高,适合于发烧友们选用,它的听音品质相当好。 
  从耳机的使用性质看,耳机需要长时间佩戴在头上,这就要求耳机的耳垫十分柔软和舒适,头环的压力比较小,耳机不能压迫头部的血管引起不适。 
  根据我的使用经验,你最好既买耳塞式又买头戴式。夏天天热,用耳塞式耳朵不会受罪;冬天天冷,头戴式可以防止耳朵冻伤,一举两得。 
  选购耳机时,耳机说明书上的性能指标要留意一下,因为质量差的耳机往往是一些小厂生产的,它的性能指标有的是胡乱添写,有的是夸大其词。耳机一般最低要达到20~20kHz的频率范围,大于100mW的功率,小于或略等于0.5%的谐波失真等。如果达不到以上要求的话,你最好还是不要选购。如果说明书上的性能写得太高的产品最好也不要买。 
  如果从外观和手感来判断,大的厂家生产的较正宗耳机使用工程塑料所以外观十分平滑,又有一定的应力和韧性,没有生硬感,做工比较精细,手感极好,没有采用劣质塑料的粗糙感。还有,耳机的引线线径比较较粗,可以保证传输稳定,线的触感柔软而发硬。插头做得干净利落,不会留有毛刺,镀层平滑均匀。如果不符条件最好不要买。 
  其实说了这么多,同音箱一样最重要的还是要你亲自去试听一下。有人说试听不就是听一听耳机放音吗?其实,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试听最好要选用干净的节目源,所谓“干净”就是音源本身不能有无故爆音和颤音以及声音失真。

Q:如何改善MP3的音质?

A:影响MP3播放器回放表现的最重要因素有两点:MP3播放器本身所采用的解码芯片和随机配置的耳机。不同价位的MP3播放器所采用的解码芯片往往不同,而随机配置的耳机却大同小异,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结果:即使有了好的音源,也不能充分表现出来。而对于打算购买或者已经购买了MP3播放器的朋友来说,在不更换主机的前提下,重新配置一副合适的耳机就成为改善MP3播放器音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1200元以上的MP3播放器可以看作是高端产品,在这个价位上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一线厂商技术含量较高的东西。这一个档次的MP3播放器主机解码芯片具有较高的回放水准,加上可以选择丰富的音效模式,所以可以考虑一些中高音表现力不错、低音弹性较好的耳机,如索尼的E888和爱华的V743、V741。这类耳机的价格大多在250-400元之间,虽然算不上是极品耳机,但是对于MP3播放器的回放来说,应付起来还是绰绰有余的。这类耳机具有高音通透、清澈,人声表现力清晰,低音弹性较好的特点,刚好可以弥补MP3播放器高音表现力不足以及低音质感较差的缺陷。

  中端产品在500-1200元之间。这个价位上的MP3播放器其主机所采用的解码芯片品质往往参差不齐,所以回放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不过使用原配耳机的听感都不能让人满意。往往表现在高音苍白无力,中音表现一般,而低音则是比较混浊。为这个价格段的MP3播放器选择耳机的话,要考虑均衡性的问题。所以,总体均衡性表现不错的耳机就成为首选,这其中值得购买的有森海塞尔的MX500、索尼的E848以及爱华的V553。这些耳机的价格一般在160-230元之间,它们在高、中、低频的表现力虽然都不能达到顶尖的标准,但是都有相当出色的表现。中端主机各频段表现不佳的缺点可以靠这种类型的耳机来弥补。
  500元以下的MP3播放器 “鱼龙混杂”,低端MP3播放器大多采用廉价的解码芯片,回放效果较差。再加上原配耳机表现平平,完全没有修饰效果,所以主机的回放中的缺陷暴露无余。即使使用很好的耳机,也不能修补主机回放的“硬伤”。为低端MP3播放器选择匹配耳机,要更多地从经济性方面来考虑,80-150元之间的耳机是不错的选择,如森海塞尔的MX400、MX300和索尼的E838、E837。这个价位的耳机一般外形设计比较普通,能够较好弥补的只是主机一个频段的表现力,不过总体音质表现相对于它们的价格来说,还是比较超值的。偏好低音的用户可以选择森海塞尔的MX系列,而希望中、高音有所改善的用户则可以考虑索尼的耳机。这样的匹配虽然不能对音质表现有绝对的改变,但是听感上的改善还是可以很容易感觉到的。
 
Q:Mp3随身听,何种数据速率好?

A:现在MP3随身听越来越流行,大家都希望能够在路途上听到更好的声音,究竟多大的数据速率才合适MP3随身听呢?这个取决下面4个因素.

1、数据速率的支持极限

不是所有的MP3播放器都支持320kbps的MP3,不少机型无法播放224kbps以上速率的MP3,这主要受限于解码芯片的性能,在制定VCD规范的时候,224kbps的音频流成为了VCD的标准,而不少MP3解码芯片都是从VCD解码芯片简化而来,因此要特别注意一下,自己测试很容易,播放一首320kbps的MP3就可以了,如果不兼容,可能听到的是噪声,或者是放慢了速度的曲子,好像磁带机电力不足那样。这种问题一般出现在老式的光盘载体的机型上。

2、VBR是否合适?

VBR就是可变码率,MP3支持这种技术,但是只有很少的机器能完美的支持VBR,支持不好不是表现在播放的音质方面,而是时间计算方面,由于VBR是可变化的,那些根据MP3文件大小判断时间长度的算法就无法获得正确的曲子时长,而这种算法是最常见的。时长计算不对会带来快进快退找不到正确的位置。另外,有些机器可以较好支持VBR,但却无法支持224kbps以上的数据码率,遇到瞬间超过224kbps的码率时,会出现杂音。

3、多大的数据速率合适?

MP3播放器可以有很多中媒介载体,一般有光盘和闪存两种,光盘容量大,且方便更换,因此无所谓文件大小,只要没有数据速率问题,我们建议采用256kbps以上的数据速率。对于闪存载体的MP3播放器就必须考虑容量问题了,一般而言,都是采用64M或者128M的容量,要计算能存储多长的音乐很容易,以64M存储256kbps的MP3为例:64×1024÷(256÷8)=2048,也就是说64M只能存储2048秒的音乐,还不够一张CD的,如果换成192kbps的数据速率,就可以存储2730秒的音乐,还是不够一张CD的,如果换成128kbps就可以存储4096秒,差不多可以装一张CD了。从听感上而言,128kbps的问题太多,192kbps才能够满足音乐需求,因此,我们建议最低数据速率也要有192kbps。

4、编码器也很重要

数据速率对音质的影响很重要,编码器的编码质量一样也很重要,我们在这里推荐一个顶级的MP3编码器——LAME,LAME版本众多,实际比较下来,3.90和3.92的编码质量是最好的,这是一个来自民间程序员的大手笔,比起各种各样收费的MP3编码器,这个LAME要好上很多,而且是免费的,使用LAME,192kbps的音质甚至好过其他编码器320kbps的水平,不要小看编码器,他一样可以帮你提高音质还可以帮你节约不多的存储空间。

posted @ 2005-10-27 13:14 rkind 阅读(441)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今天晚上有的朋友发帖子问均衡器使用的问题。以前我也多次做过解答了,今天干脆整理一下,让大家了解一些相关的东西。

  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均衡器。在音响器材中,均衡器是一种可以分别调节各种频率成分电信号放大量的电子设备,通过对各种不同频率的电信号的调节来补偿扬声器和声场的缺陷,补偿和修饰各种声源及其它特殊作用,一般调音台上的均衡器仅能对高频、中频、低频三段频率电信号分别进行调节。

  严格地说应先要根据音响的频响曲线用均衡器来校正成平直的,就是说音响的频率响应曲线本来不是水平的直线,但是为了真实还原声音,我们可以通过均衡器的调节把原来的曲线变成直线。但大多数朋友都没这个条件,不知道耳机或者耳塞的频响曲线,所以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听觉来进行调节。

  这里是均衡器分段后的每个部分的作用:

  1、20Hz--60Hz部分

  这一段提升能给音乐强有力的感觉,给人很响的感觉,如雷声。是音乐中强劲有力的感觉。如果提升过高,则又会混浊不清,造成清晰度不佳,特别是低频响应差和低频过重的音响设备。

  2、60Hz--250Hz部分

  这段是音乐的低频结构,它们包含了节奏部分的基础音,包括基音、节奏音的主音。它和高中音的比例构成了音色结构的平衡特性。提升这一段可使声音丰满,过度提升会发出隆隆声。衰减这两段会使声音单薄。

  3、250Hz--2KHz部分

  这段包含了大多数乐器的低频谐波,如果提升过多会使声音像电话里的声音。如把600Hz和1kHz过度提升会使声音像喇叭的声音。如把3kHz提升过多会掩蔽说话的识别音,即口齿不清,并使唇音“mbv”难以分辨。如把1kHz和3kHz过分提升会使声音具有金属感。由于人耳对这一频段比较敏感,通常不调节这一段,过分提升这一段会使听觉疲劳。

  4、2KHz--4kHz部分

  这段频率属中频,如果提升得过高会掩盖说话的识别音,尤其是3kHz提升过高,会引起听觉疲劳。

  5、4kHz--5KHz部分

  这是具有临场感的频段,它影响语言和乐器等声音的清晰度。提升这一频段,使人感觉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显得稍近了一些;衰减5kHz,就会使声音的距离感变远;如果在5kHz左右提出升6dB,则会使整个混合声音的声功率提升3dB。

  6、6kHz--16kHz部分

  这一频段控制着音色的明亮度,宏亮度和清晰度。一般来说提升这几段使声音宏亮,但不清晰,不可能会引起齿音过重,衰减时声音变得清晰,但声音不宏亮。

posted @ 2005-10-27 13:13 rkind 阅读(135)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在mp3随身听的硬件中,影响音质主要有几个因素:解码芯片,EQ算法及耳机。Iriver使用的是菲利普的解码芯片,音质自然有保证,但是要发挥它的功力,必须有出色的EQ设置辅助。如果你是使用2.01版本(1xx系列)或1.01版本(3xx系列)的固件,我建议你用Extrme EQ进行个人设置而不用机器预设的EQ。在我的使用过程中发现预设EQ的低音比较混浊,高音有点破,而用Extrme EQ进行调节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些情况,从而调出很优秀适合个人听觉习惯的音效。
比起以前版本的UserEQ设置只有高低音的设置,Extrme EQ有着很大的改进,引入了中频的调节,这更有利于我们调节出更出色的音效,更适合玩家的个性设置。Extrme EQ分为五档,每档从-12db到+12db分成八段调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及反复尝试后我得出的经验是:第二档容易导致压迫感的出现,要注意不要调得太高,否则会出现背景音“混乱”的感觉;第三档是中频调节,这在人声及背景音效方面有很大的提高,但也必须注意到调得太高容易出现声音的失真;最后一挡是高音的调节,过高的调节容易出现破音现象(有点失望,以前的版本很少有破音现象的出现),也要谨慎调节。我这里介绍一个比较简捷的方法:根据波形的形状进行调节。我的经验是波形的形状越平滑,高中低频断过渡越自然,音效就会越连贯。怎样看波形呢?有个小窍门:在播放状态下,按住EQ键选择EQ时屏幕右下角的小波形就是实际的波形形状。另外各位玩家也可以参考winamp的EQ波形进行调节,可能会有令你惊喜的发现!
在新版本的固件中增加了一个Metal的EQ,感觉有点怪,但是听许多网友说很适合听金属的音乐,因为我很少听此类型的音乐所以并不清楚实际效果如何,喜欢这类型音乐的朋友可以试试。

我的推荐设置: +12,-3,-3,+3,+3 这是我最喜欢的配置,低音表现很好,感觉超越了以前的版本,有力而不发散,而且下潜很好,高中低频也很连贯,高音清晰而不刺耳基本没有破音现象,人声的表现力也不错。基本可以适合所有音乐,如果是用来听摇滚会更好。强烈推荐!!
+12,+3,+3,+3,0在这个EQ设置中可以调节出一种很现场的气氛,,音场的范围缩小了,感觉像是在音乐馆一样,很适合听一些现场的音乐。我用这个配置听Eagles的现场版Hotel Carifonia就很过瘾,背景音乐,观众的欢呼,乐器的表现都相对出色,以前的UserEQ是提供不了这种效果的。
+12,-3,0,+3,+6比较接近以前版本高音14,低音4的效果,我用它来听流行音乐感觉还不错,

以上的EQ设置只是我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的配置,可能并不适合任何人,仅供音乐爱好者进行参考。希望Iriver以后能提供官方的EQ设置,能给爱好者一个设置的参考。由于我本人比较喜欢低音的效果,所以第一档调到了+12db,如果各位嫌高,可以适当降低调出你所满意的效果。
posted @ 2005-10-27 13:13 rkind 阅读(13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仅列出标题
共8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