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语

posts(201) comments(182) trackbacks(1)
  • BlogJava
  • 联系
  • RSS 2.0 Feed 聚合
  • 管理

常用链接

  • 我的随笔
  • 我的评论
  • 我的参与
  • 最新评论

留言簿

  • 给我留言
  • 查看公开留言
  • 查看私人留言

随笔分类

  • ajax(1)
  • android(1)
  • apache(1)
  • AppFuse(1)
  • BIRT(1)
  • iText(1)
  • JSF(8)
  • kettle(1)
  • linux(5)
  • mac(1)
  • maven(1)
  • MSTR(3)
  • Open XML(1)
  • Oracle(21)
  • RCP
  • Struts(2)
  • Struts2(2)
  • SybaseIQ(6)
  • tapestry
  • tomcat(2)
  • weblogic(1)
  • webservice(1)
  • weka(1)
  • 云计算(1)
  • 收藏(31)
  • 数据仓库(11)
  • 架构设计(3)
  • 生活(2)
  • 集群(1)
  • 项目管理(6)

随笔档案

  • 2012年12月 (4)
  • 2012年11月 (1)
  • 2012年7月 (2)
  • 2011年8月 (1)
  • 2011年7月 (1)
  • 2011年3月 (1)
  • 2010年12月 (2)
  • 2010年11月 (4)
  • 2010年10月 (3)
  • 2010年9月 (5)
  • 2010年8月 (1)
  • 2010年7月 (4)
  • 2010年3月 (1)
  • 2010年2月 (3)
  • 2009年12月 (3)
  • 2009年11月 (4)
  • 2009年9月 (3)
  • 2009年6月 (5)
  • 2009年5月 (3)
  • 2009年4月 (2)
  • 2009年3月 (5)
  • 2009年2月 (4)
  • 2009年1月 (2)
  • 2008年11月 (2)
  • 2008年9月 (1)
  • 2008年7月 (2)
  • 2008年6月 (4)
  • 2008年5月 (6)
  • 2008年4月 (1)
  • 2008年3月 (1)
  • 2007年12月 (2)
  • 2007年11月 (5)
  • 2007年10月 (2)
  • 2007年9月 (3)
  • 2007年8月 (3)
  • 2007年4月 (1)
  • 2007年3月 (2)
  • 2007年2月 (2)
  • 2007年1月 (2)
  • 2006年12月 (3)
  • 2006年8月 (2)
  • 2006年7月 (2)
  • 2006年6月 (2)
  • 2006年4月 (2)
  • 2006年3月 (1)
  • 2006年2月 (3)
  • 2006年1月 (6)
  • 2005年12月 (6)
  • 2005年11月 (4)
  • 2005年10月 (17)
  • 2005年9月 (25)
  • 2005年8月 (16)
  • 2005年7月 (8)

相册

  • 技术图片

收藏夹

  • java

link

My wife

  • My wife's blog

最新随笔

  • 1. apache修改最大连接并用ab网站压力测试
  • 2. Vm虚拟机访问本地硬盘文件
  • 3. NFS文件无法写入的权限问题
  • 4. weblogic设置上传文件访问权限
  • 5. 在android上动态实现ichartjs的3D柱形图
  • 6. 使用Oracle trunc 来指定精确的年月日时分秒
  • 7. Quartz 2.1.5 web应用配置
  • 8. LoginAny 使用笔记
  • 9. MyEclipse 无响应的几种解决办法
  • 10. java.sql.SQLException: No more data to read from socket

搜索

  •  

积分与排名

  • 积分 - 393925
  • 排名 - 141

最新评论

  • 1. re: 使用Oracle trunc 来指定精确的年月日时分秒[未登录]
  • 政治
  • --张三
  • 2. re: 干掉流氓软件vrvrf_c.exe,vrvedp_m.exe[未登录]
  • `
  • --1
  • 3. re: 无需刻录DMG光盘,教你在VMWare下安装MAC OS X Snow Leopard 10.6
  • 我走到了换DMG映像的时候,然后就没有反应了,这个是什么情况,是不是我的映像文件有问题,还是。。。。
  • --玉竹常青
  • 4. re: LoginAny 使用笔记
  • 怎么没一个人留言,现在来是不是在挖坟啊
  • --ellipse
  • 5. MSTR web应用的部署[未登录]
  • 请问,如何用oracle Application Server服务器部署mstr web应用?
  • --rocky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2012年11月30日

apache修改最大连接并用ab网站压力测试

apache修改最大连接并用ab网站压力测试


apache 2.2,使用默认配置,默认最大连接数是150


1.首先在httpd.conf中加载httpd-mpm.conf配置(去掉前面的注释):
# Server-pool management (MPM
specific)
Include conf/extra/httpd-mpm.conf


2.可见的MPM配置在/usr/local/apache/conf/extra/httpd-mpm.conf,但里面根据httpd的工作模式分了很多块,哪一部才是当前httpd的工作模式呢?可通过执行
apachectl -l 来查看:
[root@zh888 extra]# /usr/local/apache/bin/apachectl
-l//因为采用静态编译
Compiled in
modules:
core.c
mod_authn_file.c
mod_authn_default.c
mod_authz_host.c
mod_authz_groupfile.c
mod_authz_user.c
mod_authz_default.c
mod_auth_basic.c
mod_cache.c
mod_disk_cache.c
mod_mem_cache.c
mod_include.c
mod_filter.c
mod_deflate.c
mod_log_config.c
mod_env.c
mod_expires.c
mod_headers.c
mod_setenvif.c
mod_version.c
mod_proxy.c
mod_proxy_connect.c
mod_proxy_ftp.c
mod_proxy_http.c
mod_proxy_scgi.c
mod_proxy_ajp.c
mod_proxy_balancer.c
prefork.c//才用prefork所以在httpd-mpm.conf中找到mpm_prefork_module
http_core.c
mod_mime.c
mod_status.c
mod_autoindex.c
mod_asis.c
mod_cgi.c
mod_negotiation.c
mod_dir.c
mod_actions.c
mod_userdir.c
mod_alias.c
mod_rewrite.c
mod_so.c


所以修改连接数就在/usr/local/apache/conf/extra/httpd-mpm.conf这个文件了,打开它就找到prefork模式的默认配置是:

StartServers
5
MinSpareServers 5
MaxSpareServers 10
MaxClients
150
MaxRequestsPerChild 0


prefork
控制进程在最初建立“StartServers”个子进程后,为了满足MinSpareServers设置的需要创建一个进程,等待一秒钟,继续创建两个,再等待一秒钟,继续创建四个……如此按指数级增加创建的进程数,最多达到每秒32个,直到满足MinSpareServers设置的值为止。


这种模式可以不必在请求到来时再产生新的进程,从而减小了系统开销以增加性能。MaxSpareServers设置了最大的空闲进程数,如果空闲进程数大于这个值,Apache会自动kill掉一些多余进程。这个值不要设得过大,但如果设的值比MinSpareServers小,Apache会自动把其调整为
MinSpareServers+1。如果站点负载较大,可考虑同时加大MinSpareServers和MaxSpareServers。


MaxRequestsPerChild设置的是每个子进程可处理的请求数。每个子进程在处理了“MaxRequestsPerChild”个请求后将自动销毁。0意味着无限,即子进程永不销毁。
虽然缺省设为0可以使每个子进程处理更多的请求,但如果设成非零值也有两点重要的好处:
1、可防止意外的内存泄漏。
2、在服务器负载下降的时侯会自动减少子进程数。因此,可根据服务器的负载来调整这个值。MaxClients是这些指令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设定的是
Apache可以同时处理的请求,是对Apache性能影响最大的参数。其缺省值150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请求总数已达到这个值(可通过ps -ef|grep
httpd|wc
-l来确认),那么后面的请求就要排队,直到某个已处理请求完毕。这就是系统资源还剩下很多而HTTP访问却很慢的主要原因。虽然理论上这个值越大,可以处理的请求就越多,但Apache默认的限制不能大于256。ServerLimit指令无须重编译Apache就可以加大MaxClients。


注意,虽然通过设置ServerLimit,我们可以把MaxClients加得很大,但是往往会适得其反,系统耗光所有内存。以我手头的一台服务器为例:内存2G,每个apache进程消耗大约0.5%(可通过ps
aux来确认)的内存,也就是10M,这样,理论上这台服务器最多跑200个apache进程就会耗光系统所有内存,所以,设置MaxClients要慎重。



3.要加到多少?


连接数理论上当然是支持越大越好,但要在服务器的能力范围内,这跟服务器的CPU、内存、带宽等都有关系。


查看当前的连接数可以用:
ps aux | grep httpd | wc -l
计算httpd占用内存的平均数:
ps
aux|grep -v grep|awk '/httpd/{sum+=$6;n++};'


由于基本都是静态页面,CPU消耗很低,每进程占用内存也不算多,大约200K。


假如服务器内存有2G,除去常规启动的服务大约需要500M(保守估计),还剩1.5G可用,那么理论上可以支持1.5*1024*1024*1024/
= 8053.


约8K个进程,支持2W人同时访问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能保证其中8K的人访问很快,其他的可能需要等待1、2秒才能连上,而一旦连上就会很流畅)


控制最大连接数的MaxClients ,因此可以尝试配置为:

StartServers 5
MinSpareServers
5
MaxSpareServers 10
ServerLimit 5500
MaxClients
5000
MaxRequestsPerChild 100


注意,MaxClients默认最大为250,若要超过这个值就要显式设置ServerLimit,且ServerLimit要放在MaxClients之前,值要不小于MaxClients,不然重启httpd时会有提示。


重启httpd后,通过反复执行pgrep httpd|wc -l
来观察连接数,可以看到连接数在达到MaxClients的设值后不再增加,但此时访问网站也很流畅,那就不用贪心再设置更高的值了,不然以后如果网站访问突增不小心就会耗光服务器内存,可根据以后访问压力趋势及内存的占用变化再逐渐调整,直到找到一个最优的设置值。


(MaxRequestsPerChild不能设置为0,可能会因内存泄露导致服务器崩溃)


更佳最大值计算的公式:


apache_max_process_with_good_perfermance < (total_hardware_memory /
apache_memory_per_process ) * 2
apache_max_process =
apache_max_process_with_good_perfermance * 1.5


4.用/usr/local/apache/bin/ab来测试压力不过还有一个工具叫webbench也可以测试。


[root@zh888 bin]# /usr/local/apache/bin/ab -n 100 -c
100http://192.168.100.1:8000/index.php//参数很多一般我们用 -c 和 -n
参数就可以了这个表示同时处理100个请求并运行100次index.php文件.


This is ApacheBench Version 2.3
Copyright 1996 Adam Twiss Zeus Technology
Ltd
Licensed to The Apache Software Foundation


Benchmarking 192.168.100.1 (be patient).....done



Server Software: Apache/2.2.19//平台apache 版本2.0.54


Server Hostname: 192.168.100.1//服务器主机名


Server Port: 8000//端口


Document Path: /index.php//测试的页面文档


Document Length: bytes//文档大小



Concurrency Level: 100//并发数


Time taken for tests: 4.482 seconds//整个测试持续的时间


Complete requests: 100//完成的请求数量


Failed requests: 0//失败的请求数量


Write errors: 0
Total transferred: bytes//整个场景中的网络传输量


HTML transferred: bytes
Requests per second: 22.31 [#/sec]
(mean)//大家最关心的指标之一,相当于 LR 中的 每秒事务数 ,后面括号中的 mean 表示这是一个平均值


Time per request: 4481.929 [ms] (mean)//大家最关心的指标之二,相当于 LR 中的 平均事务响应时间 ,后面括号中的
mean 表示这是一个平均值
Time per request: 44.819 [ms] (mean across all concurrent
requests)//每个请求实际运行时间的平均值


Transfer rate: 793.68 [Kbytes/sec]
received//平均每秒网络上的流量,可以帮助排除是否存在网络流量过大导致响应时间延长的问题



Connection Times (ms)//网络上消耗的时间的分解。


min mean[+/-sd] median max
Connect: 0 73 24.5 79 96
Processing: 252
2542 1291.7 2590 4386
Waiting: 252 2541 1292.5 2590 4384
Total: 253 2615
1311.0 2671 4482


Percentage of the requests served within a certain time
(ms)//整个场景中所有请求的响应情况。在场景中每个请求都有一个响应时间,其中50%的用户响应时间小于1093 毫秒,60% 的用户响应时间小于1247
毫秒,最大的响应时间小于7785
毫秒
由于对于并发请求,cpu实际上并不是同时处理的,而是按照每个请求获得的时间片逐个轮转处理的,所以基本上第一个Time per
request时间约等于第二个Time per request时间乘以并发请求数



50% 2671
66% 3351
75% 3923
80% 4095
90% 4358
95%
4441
98% 4472
99% 4482
100% 4482 (longest request)



4.是在使用Apache2.2的ab进行测试时遇到的问题:
使用ab测试的时候当-c并发数超过1024就会出错:
windows下提示:apr_pollset_create
failed: Invalid argument (22)
linux下提示:socket: Too
many open files (24)
解决办法:
linux下:ulimit -n
(设置系统允许同时打开的文件数,系统默认是1024),可以用ulimit -a查看open files项,# lsof |wc -l
可以查看系统所有进程的文件打开数。


ulimit:显示(或设置)用户可以使用的资源限制
ulimit -a 显示用户可以使用的资源限制
ulimit unlimited
不限制用户可以使用的资源,但本设置对可打开的最大文件数(max open files)
和可同时运行的最大进程数(max user
processes)无效
ulimit -n 设置用户可以同时打开的最大文件数(max open files)
例如:ulimit -n 8192

如果本参数设置过小,对于并发访问量大的网站,可能会出现too many open files的错误
ulimit -u
设置用户可以同时运行的最大进程数(max user processes)
例如:ulimit -u 1024


5最后补充一下apache的知识:
简介



Apache
HTTP服务器被设计为一个强大的、灵活的能够在多种平台以及不同环境下工作的服务器。不同的平台和不同的环境经常产生不同的需求,或是为了达到同样的最佳效果而采用不同的方法。Apache凭借它的模块化设计很好的适应了大量不同的环境。这一设计使得网站管理员能够在编译时和运行时凭借载入不同的模块来决定服务器的不同附加功能。


Apache2.0将这种模块化的设计延伸到了web服务器的基础功能上。这个版本带有多路处理模块(MPM)的选择以处理网络端口绑定、接受请求并指派钟进程来处理这些请求。


将模块化设计延伸到这一层次主要有以下两大好处:


*
Apache可以更简洁、更有效地支持各种操作系统。尤其是在mpm_winnt中使用本地网络特性代替Apache1.3中使用的POSIX模拟层后,Windows版本的Apache现在具有更好的性能。这个优势借助特定的MPM同样延伸到了其他各种操作系统。
*
服务器可以为某些特定的站点进行定制。比如,需要更好伸缩性的站点可以选择象worker或event这样线程化的MPM,而需要更好的稳定性和兼容性以适应一些旧的软件的站点可以用prefork
。


从用户角度来看,MPM更像其他的Apache模块。主要的不同在于:不论何时,必须有且仅有一个MPM被载入到服务器中。现有的MPM列表可以在模块索引中找到。


选择一个MPM



MPM必须在编译配置时进行选择,并静态编译到服务器中。如果编译器能够确定线程功能被启用,它将会负责优化大量功能。因为一些MPM在Unix上使用了线程,而另外一些没有使用,所以如果在编译配置时选择MPM并静态编译进Apache,Apache将会有更好的表现。


你可以在使用configure脚本时用 --with-mpm=NAME 选项指定MPM,NAME就是你想使用的MPM的名称。


一旦服务器编译完成,就可以用 ./httpd -l
命令来查看使用了哪个MPM。这个命令将列出所有已经被编译到服务器中的模块,包括MPM。


我们主要阐述prefork和worker这两种和性能关系最大的产品级MPM。



Apache MPM prefork
一个非线程型的、预派生的MPM



概述


这个多路处理模块(MPM)实现了一个非线程型的、预派生的web服务器,它的工作方式类似于Apache
1.3。它适合于没有线程安全库,需要避免线程兼容性问题的系统。它是要求将每个请求相互独立的情况下最好的MPM,这样若一个请求出现问题就不会影响到其他请求。


这个MPM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只需要很少的配置指令调整。最重要的是将MaxClients设置为一个足够大的数值以处理潜在的请求高峰,同时又不能太大,以致需要使用的内存超出物理内存的大小。


工作方式


一个单独的控制进程(父进程)负责产生子进程,这些子进程用于监听请求并作出应答。Apache总是试图保持一些备用的(spare)或者是空闲的子进程用于迎接即将到来的请求。这样客户端就不需要在得到服务前等候子进程的产生。


StartServers MinSpareServers MaxSpareServers
MaxClients指令用于调节父进程如何产生子进程。通常情况下Apache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一般的网站不需要调整这些指令的默认值。可能需要处理最大超过256个并发请求的服务器可能需要增加MaxClients的值。内存比较小的机器则需要减少MaxClients的值以保证服务器不会崩溃。更多关于调整进程产生的问题请参见性能方面的提示。


在Unix系统中,父进程通常以root身份运行以便邦定80端口,而Apache产生的子进程通常以一个低特权的用户运行。User和Group指令用于设置子进程的低特权用户。运行子进程的用户必须要对它所服务的内容有读取的权限,但是对服务内容之外的其他资源必须拥有尽可能少的权限。


MaxRequestsPerChild指令控制服务器杀死旧进程产生新进程的频率。


Apache MPM worker
支持混合的多线程多进程的多路处理模块


概述


此多路处理模块(MPM)使网络服务器支持混合的多线程多进程。由于使用线程来处理请求,所以可以处理海量请求,而系统资源的开销小于基于进程的MPM。但是,它也使用了多进程,每个进程又有多个线程,以获得基于进程的MPM的稳定性。


控制这个MPM的最重要的指令是,控制每个子进程允许建立的线程数的ThreadsPerChild指令,和控制允许建立的总线程数的MaxClients指令。


工作方式


每个进程可以拥有的线程数量是固定的。服务器会根据负载情况增加或减少进程数量。一个单独的控制进程(父进程)负责子进程的建立。每个子进程可以建立ThreadsPerChild数量的服务线程和一个监听线程,该监听线程监听接入请求并将其传递给服务线程处理和应答。


Apache总是试图维持一个备用(spare)或是空闲的服务线程池。这样,客户端无须等待新线程或新进程的建立即可得到处理。初始化时建立的进程数量由StartServers指令决定。随后父进程检测所有子进程中空闲线程的总数,并新建或结束子进程使空闲线程的总数维持在MinSpareThreads和MaxSpareThreads所指定的范围内。由于这个过程是自动调整的,几乎没有必要修改这些指令的缺省值。可以并行处理的客户端的最大数量取决于MaxClients指令。活动子进程的最大数量取决于MaxClients除以ThreadsPerChild的值。


有两个指令设置了活动子进程数量和每个子进程中线程数量的硬限制。要想改变这个硬限制必须完全停止服务器然后再启动服务器(直接重启是不行的),ServerLimit是活动子进程数量的硬限制,它必须大于或等于MaxClients除以ThreadsPerChild的值。ThreadLimit是所有服务线程总数的硬限制,它必须大于或等于ThreadsPerChild指令。这两个指令必须出现在其他workerMPM指令的前面。


在设置的活动子进程数量之外,还可能有额外的子进程处于"正在中止"的状态但是其中至少有一个服务线程仍然在处理客户端请求,直到到达MaxClients以致结束进程,虽然实际数量会很小。这个行为能够通过以下禁止特别的子进程中止的方法来避免:


* 将MaxRequestsPerChild设为"0"
* 将MaxSpareThreads和MaxClients设为相同的值


一个典型的针对workerMPM的配置如下:
ServerLimit 16
StartServers 2
MaxClients
150
MinSpareThreads 25
MaxSpareThreads 75
ThreadsPerChild
25
在Unix中,为了能够绑定80端口,父进程一般都是以root身份启动,随后,Apache以较低权限的用户建立子进程和线程。User和Group指令用于设置Apache子进程的权限。虽然子进程必须对其提供的内容拥有读权限,但应该尽可能给予它较少的特权。另外,除非使用了suexec
,否则,这些指令设置的权限将被CGI脚本所继承。


MaxRequestsPerChild指令用于控制服务器建立新进程和结束旧进程的频率。


常用指令:


StartServers
指令
StartServers指令设置了服务器启动时建立的子进程数量。因为子进程数量动态的取决于负载的轻重,所有一般没有必要调整这个参数。


MinSpareServers
指令
MinSpareServers指令设置空闲子进程的最小数量。所谓空闲子进程是指没有正在处理请求的子进程。如果当前空闲子进程数少于MinSpareServers
,那么Apache将以最大每秒一个的速度产生新的子进程。
只有在非常繁忙机器上才需要调整这个参数。将此参数设的太大通常是一个坏主意。


MaxSpareServers
指令
MaxSpareServers指令设置空闲子进程的最大数量。所谓空闲子进程是指没有正在处理请求的子进程。如果当前有超过MaxSpareServers数量的空闲子进程,那么父进程将杀死多余的子进程。
只有在非常繁忙机器上才需要调整这个参数。将此参数设的太大通常是一个坏主意。如果你将该指令的值设置为比MinSpareServers小,Apache将会自动将其修改成"MinSpareServers+1"。


MaxClients
指令
MaxClients指令设置了允许同时伺服的最大接入请求数量。任何超过MaxClients限制的请求都将进入等候队列,直到达到ListenBacklog指令限制的最大值为止。一旦一个链接被释放,队列中的请求将得到服务。
对于非线程型的MPM(也就是prefork),MaxClients表示可以用于伺服客户端请求的最大子进程数量,默认值是256。要增大这个值,你必须同时增大ServerLimit
。
对于线程型或者混合型的MPM(也就是beos或worker),MaxClients表示可以用于伺服客户端请求的最大线程数量。线程型的beos的默认值是50。对于混合型的MPM默认值是16(ServerLimit)乘以25(ThreadsPerChild)的结果。因此要将MaxClients增加到超过16个进程才能提供的时候,你必须同时增加ServerLimit的值。


MaxRequestsPerChild
指令
MaxRequestsPerChild指令设置每个子进程在其生存期内允许伺服的最大请求数量。到达MaxRequestsPerChild的限制后,子进程将会结束。如果MaxRequestsPerChild为"0",子进程将永远不会结束。
不同的默认值
在mpm_netware和mpm_winnt上的默认值是"0"。
将MaxRequestsPerChild设置成非零值有两个好处:
*
可以防止(偶然的)内存泄漏无限进行,从而耗尽内存。
*
给进程一个有限兽命,从而有助于当服务器负载减轻的时候减少活动进程的数量。


注意:
对于KeepAlive链接,只有第一个请求会被计数。事实上,它改变了每个子进程限制最大链接数量的行为。


ThreadsPerChild
指令
这个指令设置了每个子进程建立的线程数。子进程在启动时建立这些线程后就不再建立新的线程了。如果使用一个类似于mpm_winnt只有一个子进程的MPM,这个数值要足够大,以便可以处理可能的请求高峰。如果使用一个类似于worker有多个子进程的MPM,每个子进程所拥有的所有线程的总数要足够大,以便可以处理可能的请求高峰。
对于mpm_winnt,ThreadsPerChild的默认值是64;对于其他MPM是25。


ThreadLimit
指令
这个指令设置了每个子进程可配置的线程数ThreadsPerChild上限。任何在重启期间对这个指令的改变都将被忽略,但对ThreadsPerChild的修改却会生效。
使用这个指令时要特别当心。如果将ThreadLimit设置成一个高出ThreadsPerChild实际需要很多的值,将会有过多的共享内存被分配。如果将ThreadLimit和ThreadsPerChild设置成超过系统的处理能力,Apache可能无法启动,或者系统将变得不稳定。该指令的值应当和ThreadsPerChild可能达到的最大值保持一致。
对于mpm_winnt,ThreadLimit的默认值是1920;对于其他MPM这个值是64。
注意:
Apache在编译时内部有一个硬性的限制"ThreadLimit
"(对于mpm_winnt是"ThreadLimit "),你不能超越这个限制。


ServerLimit
指令
对于preforkMPM,这个指令设置了MaxClients最大允许配置的数值。对于workerMPM,这个指令和ThreadLimit结合使用设置了MaxClients最大允许配置的数值。任何在重启期间对这个指令的改变都将被忽略,但对MaxClients的修改却会生效。
使用这个指令时要特别当心。如果将ServerLimit设置成一个高出实际需要许多的值,将会有过多的共享内存被分配。如果将ServerLimit和MaxClients设置成超过系统的处理能力,Apache可能无法启动,或者系统将变得不稳定。
对于preforkMPM,只有在你需要将MaxClients设置成高于默认值256的时候才需要使用这个指令。要将此指令的值保持和MaxClients一样。
对于workerMPM,只有在你需要将MaxClients和ThreadsPerChild设置成需要超过默认值16个子进程的时候才需要使用这个指令。不要将该指令的值设置的比MaxClients
和ThreadsPerChild需要的子进程数量高。
注意:
Apache在编译时内部有一个硬限制"ServerLimit
"(对于preforkMPM为"ServerLimit ")。你不能超越这个限制。


配置apache使用workerMPM:


cd httpd-2.0.55
make clean
vi server/mpm/worker/worker.c
修改define
DEFAULT_THREAD_LIMIT 64 为100
即=你要设置的ThreadsPerChild的值(修改默认ThreadsPerChild
)
修改define
DEFAULT_SERVER_LIMIT 16 为 25
即=你要设置的ServerLimit值(修改默认ServerLimit值)
:wq

./configure
--prefix=/usr/local/apache --with-mpm=worker
make
make install
cd
/usr/local/apache/conf
vi httpd.conf
修改

StartServers
2
MaxClients 150
MinSpareThreads 25
MaxSpareThreads
75
ThreadsPerChild 25
MaxRequestsPerChild 0

内容为

StartServers
3
MaxClients 2000
ServerLimit 25
MinSpareThreads 50
MaxSpareThreads
200
ThreadLimit 200
ThreadsPerChild 100
MaxRequestsPerChild 0

修改
serveradmin servername等信息为正确配置
:wq
/usr/local/apache/bin/apachectl
start
vi /etc/rc.loacl
添加 /usr/local/apache/bin/apachectl
start

PS:
用netstat -an|grep ESTABLISHED|grep 202.100.85.249:80 |wc -l
看连接数,使用worker模式后,httpd进程数变少不能反映tcp连接数

posted @ 2012-12-20 14:51 风 阅读(3901) | 评论 (0) | 编辑 收藏

Vm虚拟机访问本地硬盘文件

虚拟机上的linux访问本机Windows共享文件设置方法

1.安装VMtools for linux:
选择vmware
workstation程序菜单中VM > install VMware tools...

 2. 进入linux

挂载vmtools 安装文件:

mount /dev/cdrom
/mnt/cdrom(vmtools的安装文件放在vmware虚拟的cdrom中,首先要mount上这个光驱才能找到安装文件)
进入/mnt/cdrom 目录,把安装文件解压到/tmp :

cd /mnt/cdrom
tar -zxvf
VMwareTools-5.0.0-12124.i386.tar.gz -C /tmp(把安装文件解压到/tmp)
执行vwware的安装脚本:
cd
/tmp/vmware-tools-distrib
./vmware-install.pl

 在这里,安装程序会询问安装文件存放位置和设置分辨率等一系列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安装默认配置vmware
tools就可以正常工作,因此,这里对每一个问题按回车键选择默认配置。

安装完以后,vmware会添加一个vmhgfs的模块到内核中,可以使用lsmod查看.

 3.设置共享文件夹:

选择vmware
workstation程序菜单中VM>Settings>Options>Shared Folders
>Properties
点击对话框右下的“add”按钮,点击“下一步”
在文本框“name”中输入共享目录的名字(这里填写的目录名以后VM的linux系统中将显示出同样的目录名),比如:win_linux_share
下一个对话框是选择共享的方式:Enable
this share是指这个共享长期有效,目录可读写;Read-only方式是指这个共享长期有效,目录只读;Disable after this
session方式是指下次ghost computer被关闭或挂起后,共享将会失效。一般情况下选择Enable this share然后点击“完成”
shared folder设置完毕
4.在VM的linux查看shared
folder目录的使用
cd /mnt/hgfs

/mnt/hgfs/目录下就同步了windows中的win_linux_share文件夹

 [root@localhost network-scripts]# cd
/mnt/hgfs
[root@localhost hgfs]# ls
win_linux_share
[root@localhost
hgfs]# cd win_linux_share/
[root@localhost win_linux_share]#
ls
sunzhaoyao.txt

posted @ 2012-12-12 10:43 风 阅读(3606) | 评论 (0) | 编辑 收藏

NFS文件无法写入的权限问题


环境:

OS:Red Hat Linux As 5


1.服务器上创建共享目录
mkdir
doc_share


2.编辑exports文件
vim /etc/exports
写入
/doc_share
192.168.2.131/255.255.255.0(rw,sync)
格式是:
要共享的目录
共享的IP及掩码或者域名(权限,同步更新)


3.启动服务
/etc/init.d/portmap restart
/etc/init.d/nfs restart
chkconfig nfs
on
chkconfig portmap on

然后关闭防火墙以及更改Selinux关于NIS的选项
/etc/init.d/iptables stop (防护墙服务关闭)
chkconfig iptables off
system-config-selinux (设置selinux)


查看共享的东西
[root@rac1
/]# exportfs -rv
exporting 192.168.2.131/255.255.255.0:/doc_share


试着在本机看能否加载
mount
192.168.2.131:/doc_share /mnt

[root@rac1 doc_share]# echo
aa>aa.txt
[root@rac1 doc_share]# ls
aa.txt
[root@rac1 /]# cd
/mnt
[root@rac1 mnt]# ls
aa.txt


4.客户端
手工mount:
mount -o nolock 192.168.2.131:/doc_share
/mnt
这个时候可以看到在节点1上内容了.
[root@rac2
mnt]# cd /mnt
[root@rac2 mnt]# ls
aa.txt

自动mount:
编辑fstab文件,实现开机自动挂载
mount -t nfs IP:/目录 挂载到的目录
(此为临时挂载)
如:
mount -t nfs
192.168.0.9:/doce /doc
vim /etc/fstab 添加如下内容
192.168.2.131:/doc_share /mnt             nfs    
defaults        0 0



相关的一些命令:
showmout命令对于NFS的操作和查错有很大的帮助.
showmout

-a:这个参数是一般在NFS SERVER上使用,是用来显示已经mount上本机nfs目录的cline机器.
-e:显示指定的NFS
SERVER上export出来的目录.
例如:
showmount -e 192.168.0.30

Export list for localhost:
/tmp *
/home/linux *.linux.org

/home/public (everyone)
/home/test 192.168.0.100


exportfs命令:
如果我们在启动了NFS之后又修改了/etc/exports,是不是还要重新启动nfs呢?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exportfs命令来使改动立刻生效,该命令格式如下:
exportfs
[-aruv]
-a :全部mount或者unmount /etc/exports中的内容
-r :重新mount
/etc/exports中分享出来的目录
-u :umount 目录
-v :在 export
的时候,将详细的信息输出到屏幕上.
具体例子:
[root @test root]# exportfs
-rv
<==全部重新 export 一次!
exporting
192.168.0.100:/home/test
exporting 192.168.0.*:/home/public
exporting
*.the9.com:/home/linux
exporting *:/home/public
exporting *:/tmp

reexporting 192.168.0.100:/home/test to kernel

exportfs -au
<==全部都卸载了
-------------------------------------------------------------------------------
今天在机器上配置NFS文件系统,在/etc/exports中加入以下信息:
    /testfs 10.0.0.0/8(rw)
    重启NFS服务以后,在客户机通过mount -o rw -t nfs 10.214.54.29:/testfs /rd1命令将网络文件mount到本地。执行完成之后,目录是可以访问了,但无法写入。感觉有点奇怪,明明在命令中指定可以写入了。于是到网上搜索资料,发现exports目录权限中,有这么一个参数no_root_squash。其作用是:登入 NFS 主机使用分享目录的使用者,如果是 root 的话,那么对于这个分享的目录来说,他就具有                      root 的权限!。默认情况使用的是相反参数                     root_squash:在登入 NFS 主机使用分享之目录的使用者如果是 root 时,那么这个使用者的权限将被压缩成为匿名使用者,通常他的                      UID 与 GID 都会变成 nobody 那个身份。
    因为我的客户端是使用root登录的,自然权限被压缩为nobody了,难怪无法写入。将配置信息改为:
    /testfs 10.0.0.0/8(rw,no_root_squash)
    据说有点不安全,但问题是解决了。
    另外,在测试NFS文件系统时,会经常mount和umount文件,但有时会出现device is busy的错误提示。你肯定感到很奇怪,我明明没有使用啊,看看你当前所在的目录,是不是在mount的文件目录中?回退到上层目录重新umount,是不是OK了?

posted @ 2012-12-12 10:06 风 阅读(15621) | 评论 (0) | 编辑 收藏

weblogic设置上传文件访问权限

linux中,weblogic上传的文件或者创建的目录,默认只有自己读或者组员读,但web访问目录时,通常需要执行权限,所以需要在weblogic启动脚本配置,找到startWeblogic.sh,vi它,增加umask 027,则组员和自己都有r+x权限了。

posted @ 2012-12-10 22:56 风 阅读(978) | 评论 (0) | 编辑 收藏

在android上动态实现ichartjs的3D柱形图

ichartjs是一款基于HTML5的图形库。使用纯javascript语言,利用HTML5的canvas标签绘制各式图形。ichartjs可以为web应用提供简单、直观、可交互的体验级图表组件。是web图表方面的解决方案。最近正好在学HTML5,顺便就用ichartjs来练习。ichartjs目前支持饼图、折线图、区域图、柱形图、条形图。ichartjs是基于Apache License 2.0 协议的开源项目。今天介绍的是如何在android手机上动态实现3D柱形图。若想详细了解ichartjs,可以访问ichartjs官网:http://www.ichartjs.cn/index.html

实现主要原理是所需实现的数据打包成json格式,因为ichartjs规定的数据源统一采用json对象方式。数据源分为单一数据源与集合多值数据源,单一数据源的值为单一的数值,而集合多值数据源为数值集合。3D柱形图使用的单一的数据源。废话不多说了,直接上代码。

首先编写的是封装数据的实体类Contact:

[java] view plaincopyprint?
  1. package com.chinasofti.html;  
  2.   
  3. public class Contact {  
  4.     private String name; // 浏览器的名称   
  5.     private double value; // 浏览器对应的所占市场份额值   
  6.     private String color; // 在柱形图中所显示的颜色   
  7.       
  8.     /** 
  9.      * 构造函数 
  10.      * @param name 浏览器的名称 
  11.      * @param value 浏览器对应的所占市场份额值 
  12.      * @param color 在柱形图中所显示的颜色 
  13.      */  
  14.     public Contact(String name, double value, String color) {  
  15.         this.name = name;  
  16.         this.value = value;  
  17.         this.color = color;  
  18.     }  
  19.       
  20.     // 下面是三个实例变量的getters and setters   
  21.     public String getName() {  
  22.         return name;  
  23.     }  
  24.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25.         this.name = name;  
  26.     }  
  27.     public double getValue() {  
  28.         return value;  
  29.     }  
  30.     public void setValue(double value) {  
  31.         this.value = value;  
  32.     }  
  33.     public String getColor() {  
  34.         return color;  
  35.     }  
  36.     public void setColor(String color) {  
  37.         this.color = color;  
  38.     }  
  39.       
  40. }  
package com.chinasofti.html;

public class Contact {
	private String name; // 浏览器的名称
	private double value; // 浏览器对应的所占市场份额值
	private String color; // 在柱形图中所显示的颜色
	
	/**
	 * 构造函数
	 * @param name 浏览器的名称
	 * @param value 浏览器对应的所占市场份额值
	 * @param color 在柱形图中所显示的颜色
	 */
	public Contact(String name, double value, String color) {
		this.name = name;
		this.value = value;
		this.color = color;
	}
	
	// 下面是三个实例变量的getters and setters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double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public void setValue(double value) {
		this.value = value;
	}
	public String getColor() {
		return color;
	}
	public void setColor(String color) {
		this.color = color;
	}
	
}

接着创建一个list将所需要的contact对象添加到list中:

[java] view plaincopyprint?
  1.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2. import java.util.List;  
  3.   
  4. import com.chinasofti.html.Contact;  
  5.   
  6. public class ContactService {  
  7.   
  8.     public List<Contact> getContacts() {  
  9.         List<Contact> contacts = new ArrayList<Contact>();  
  10.         contacts.add(new Contact("IE", 32.85, "#a5c2d5"));  
  11.         contacts.add(new Contact("Chrome", 33.59, "#cbab4f"));  
  12.         contacts.add(new Contact("Firefox", 22.85, "#76a871"));  
  13.         contacts.add(new Contact("Safari", 7.39, "#9f7961"));  
  14.         contacts.add(new Contact("Opera", 1.63, "#a56f8f"));  
  15.         contacts.add(new Contact("Other", 1.69, "#6f83a5"));  
  16.         return contacts;  
  17.     }  
  18. }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com.chinasofti.html.Contact;

public class ContactService {

	public List<Contact> getContacts() {
		List<Contact> contacts = new ArrayList<Contact>();
		contacts.add(new Contact("IE", 32.85, "#a5c2d5"));
		contacts.add(new Contact("Chrome", 33.59, "#cbab4f"));
		contacts.add(new Contact("Firefox", 22.85, "#76a871"));
		contacts.add(new Contact("Safari", 7.39, "#9f7961"));
		contacts.add(new Contact("Opera", 1.63, "#a56f8f"));
		contacts.add(new Contact("Other", 1.69, "#6f83a5"));
		return contacts;
	}
}

然后编写android主界面代码,实现list转换成json格式字符串,并实现和html文件的交互:

 

[java] view plaincopyprint?
  1. import java.util.List;  
  2.   
  3. import org.json.JSONArray;  
  4. import org.json.JSONException;  
  5. import org.json.JSONObject;  
  6.   
  7. import android.app.Activity;  
  8. import android.os.Bundle;  
  9. import android.util.Log;  
  10. import android.webkit.WebView;  
  11.   
  12.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  
  13.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MainActivity";  
  14.     private ContactService contactService; // 构建list的类   
  15.     private WebView webView;  
  16.   
  17.     @Override  
  18.     public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19.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20.         setContentView(R.layout.main);  
  21.   
  22.         contactService = new ContactService();  
  23.         webView = (WebView) this.findViewById(R.id.webView);  
  24.         webView.getSettings().setJavaScriptEnabled(true); // 允许使用javascript脚本语言   
  25.         webView.getSettings().setBuiltInZoomControls(true); // 设置可以缩放   
  26.         // 设置javaScript可用于操作MainActivity类   
  27.         webView.addJavascriptInterface(this,TAG);  
  28.         webView.loadUrl("file:///android_asset/3dchart.html");  
  29.     }  
  30.       
  31.     /** 
  32.      * 实现将list转换成json格式字符串 
  33.      * @return json格式的字符串 
  34.      */  
  35.     public String getContacts() {  
  36.         List<Contact> contacts = contactService.getContacts();  
  37.         String json = null;  
  38.         try {  
  39.             JSONArray array = new JSONArray();  
  40.             for (Contact contact : contacts) {  
  41.   
  42.                 JSONObject item = new JSONObject();  
  43.                 item.put("name", contact.getName());  
  44.                 item.put("value", contact.getValue());  
  45.                 item.put("color", contact.getColor());  
  46.                 array.put(item);  
  47.             }  
  48.             json = array.toString();  
  49.             Log.i(TAG, json);  
  50.             // webView.loadUrl("javascript:show('" + json + "')");   
  51.         } catch (JSONException e) {  
  52.             e.printStackTrace();  
  53.         }  
  54.         return json;  
  55.     }  
  56. }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org.json.JSONArray;
import org.json.JSONException;
import org.json.JSONObject;

import android.app.Activity;
import android.os.Bundle;
import android.util.Log;
import android.webkit.WebView;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MainActivity";
	private ContactService contactService; // 构建list的类
	private WebView webView;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main);

		contactService = new ContactService();
		webView = (WebView) this.findViewById(R.id.webView);
		webView.getSettings().setJavaScriptEnabled(true); // 允许使用javascript脚本语言
		webView.getSettings().setBuiltInZoomControls(true); // 设置可以缩放
		// 设置javaScript可用于操作MainActivity类
		webView.addJavascriptInterface(this,TAG);
		webView.loadUrl("file:///android_asset/3dchart.html");
	}
	
	/**
	 * 实现将list转换成json格式字符串
	 * @return json格式的字符串
	 */
	public String getContacts() {
		List<Contact> contacts = contactService.getContacts();
		String json = null;
		try {
			JSONArray array = new JSONArray();
			for (Contact contact : contacts) {

				JSONObject item = new JSONObject();
				item.put("name", contact.getName());
				item.put("value", contact.getValue());
				item.put("color", contact.getColor());
				array.put(item);
			}
			json = array.toString();
			Log.i(TAG, json);
			// webView.loadUrl("javascript:show('" + json + "')");
		} catch (JSON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json;
	}
}

最后是编辑html文件。要实现ichartjs表图,首先要保证在assets目录下已导入了ichart - 1.0.js。然后对html文件进行编辑:

 

[html] view plaincopyprint?
  1. <!DOCTYPE html>  
  2. <html>  
  3.     <head>  
  4.         <meta charset="UTF-8" />  
  5.         <title>Hello World</title>  
  6.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 />  
  7.         <meta name="Keywords" content="" />  
  8.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ichart-1.0.js"></script>  
  9.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10.             var data = new Array();  
  11.             var contact = window.MainActivity.getContacts(); //得到MainActivity中转换出的json字符串  
  12.             eval('data='+contact); //得到json数据  
  13.   
  14. $(function(){     
  15.     new iChart.Column3D({  
  16.         render : 'canvasDiv', //渲染的Dom目标,canvasDiv为Dom的ID  
  17.         data: data, //绑定数据  
  18.         title : 'Top 5 Browsers in August 2012', //设置标题  
  19.         showpercent:true, //显示百分比  
  20.         decimalsnum:2,   
  21.         width : 800, //设置宽度,默认单位为px  
  22.         height : 400, //设置高度,默认单位为px  
  23.         align:'left',  
  24.         offsetx:50,  
  25.         legend : {  
  26.             enable : true  
  27.         },  
  28.         coordinate:{ //配置自定义坐标轴  
  29.             scale:[{ //配置自定义值轴  
  30.                  width:600,  
  31.                  position:'left', //配置左值轴     
  32.                  start_scale:0, //设置开始刻度为0  
  33.                  end_scale:40, //设置结束刻度为40  
  34.                  scale_space:8, //设置刻度间距为8  
  35.                  listeners:{ //配置事件  
  36.                     parseText:function(t,x,y){ //设置解析值轴文本  
  37.                         return {text:t+"%"}  
  38.                     }  
  39.                 }  
  40.             }]  
  41.         }  
  42.     }).draw(); //调用绘图方法开始绘图  
  43. });  
  44.             </script>  
  45.         </head>  
  46.         <body>  
  47.             <div id='canvasDiv'></div>  
  48.         </body>  
  49. </html>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
		<title>Hello World</title>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 />
		<meta name="Keywords" content="" />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ichart-1.0.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data = new Array();
			var contact = window.MainActivity.getContacts(); //得到MainActivity中转换出的json字符串
			eval('data='+contact); //得到json数据

$(function(){	
	new iChart.Column3D({
		render : 'canvasDiv', //渲染的Dom目标,canvasDiv为Dom的ID
		data: data, //绑定数据
		title : 'Top 5 Browsers in August 2012', //设置标题
		showpercent:true, //显示百分比
		decimalsnum:2, 
		width : 800, //设置宽度,默认单位为px
		height : 400, //设置高度,默认单位为px
		align:'left',
		offsetx:50,
		legend : {
			enable : true
		},
		coordinate:{ //配置自定义坐标轴
			scale:[{ //配置自定义值轴
				 width:600,
				 position:'left', //配置左值轴	
				 start_scale:0, //设置开始刻度为0
				 end_scale:40, //设置结束刻度为40
				 scale_space:8, //设置刻度间距为8
				 listeners:{ //配置事件
					parseText:function(t,x,y){ //设置解析值轴文本
						return {text:t+"%"}
					}
				}
			}]
		}
	}).draw(); //调用绘图方法开始绘图
});
			</script>
		</head>
		<body>
			<div id='canvasDiv'></div>
		</body>
</html>

最后得到效果为:

 


 

posted @ 2012-11-30 15:00 风 阅读(3580) | 评论 (0) | 编辑 收藏

 
Powered by:
BlogJava
Copyright ©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