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本书是名著《心灵地图》的续集。《心灵地图》从1978年出版以来,连续十多年居于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总发行量上千万册,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获得了巨大的认同。
  本书为《心灵地图》添了一个注脚:“人生多变”。每一个人的人生道路都得自己探索,没有任何绝对的答案可以凭借。但是,我们也不必坚持踽踽独行,可以向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任何一种超过我们的力量求助。
  在本书中,派克着重谈的是“宗教”,但这并不是那种扼杀个人意志的宗教团体所传播的宗教,而是作为个人信仰追求和灵魂提升的“心灵的宗教”,亦即,本书所宣传的是一种极其自省的信仰。
  本书有助于你避免以偏概全的思考模式,拒绝所有以偏概全的冲动,不要钻牛角尖去寻找公式或简单的解答,而开始从多元化的角度思考,崇扬生命的神秘与矛盾,不要因为每一次经验内在的多重因果关系而惶惑不安,安心去欣赏生命的复杂多变。
  愿本书与更多的读者相遇,共结一段心灵共呜的缘份!

本书精彩言论选
伊甸园的故事是神话,可是它蕴含着真理,告诉我们害羞是人性的一部分。
任何终生追求心理和心灵成长的人,都可以预防心理上的失调。
我们必须有一点罪恶感,才能在社会中生存。
不恐惧不等于有勇气;勇气是你尽管害怕、尽管痛苦,但还是继续向前。
为自己的极限辩护,你就永远受制于它们。
治疗一个受苦的人最好的法子,并不是设法消除痛苦,而是怀着愿意分享的心坐在他身旁。
愈愿意承担别人的痛苦,就愈能感受到更多的欢乐。
愤怒有其存在的必要;求生绝对少不了它。
我们必须学习一套复杂的方法,以处理愤怒的情绪。
我们的生活品质就决定于我们所作判断的品质。
人生一切际遇无非是为了帮助我们灵性的成长。
坚强的意志是人类最大的优点,虽然有了它不一定能担保成功或善良,但是少了它却几乎保证会失败。
你不能用自己的意志控制意志,因为这样等于没有控制。
归咎游戏也可称做“要不是因为你”游戏,这是所有婚姻关系中最常见的游戏。
原谅需要正视邪恶,真正的原谅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 程,但它也是你维持心里健康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你不能因一个人没有犯的罪而原谅他。只有在确定他有罪以后,才能原谅。
原谅是疗伤的必要条件
我们不可忘记任何事。我们做不到真正遗忘,只可能做到真正宽赦。
死亡不仅不剥夺生命的意义,反而是意义的赋与者。
你在跟自己的死亡之秘搏斗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现人生的意义。
除非我们能坦然面对自己的死亡、否则就永远不可能 在生活中找到勇气和自信。
大多数人其实有能力选择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死去。
要是世界上没有一件我们愿意为之牺牲生命的事,生命就不完整。
所有的疾病都有心理、心灵、社会、生理的因素。求 生意志能大幅延长寿命,并改善生活的品质。
学习生活一定要面对死亡。因为死亡让我们记住生命的有限。
如果你罹患严重的慢性病,倒不妨检讨一下,自问可 曾做过促使自己生病的事。
如果我们只把死亡当作一场意外,就不仅忽视了大多 数死亡的现实面,也忽视了它的神秘性。
我们遭遇的每一件事,无非是帮助我们学习,而最能 帮助我们学习的就是死亡。
只要我们向前跨出一大步,都会经过否定、愤怒、讨 价还价、沮丧、接受的过程。
信仰宗教而能承认死亡的重要性,但然面对死亡,才更勇敢。
漫无节制的自恋是心理与心灵疾病的主要前兆。健全 的心灵生活是一种脱离自恋的渐进成长。
我们对百分之九十的事物的了解还不到百分之一。
我一开始问:“我们不知道什么?”所有我以为已经关 闭的疆域就又重新开放。
我们的知识像一叶扁舟,在无知的大海、神秘的汪洋中漂泊。
现代文化有逃避痛苦的特质,对心理建康并不特别鼓励。
我们愈能适应现实,生活就愈有意义。
在现实生活里,探究神秘不仅是心理保健的目标也是心灵之旅的目的地。
有人为了逃避神秘而投身宗教,同样有人为了逃避神秘而投身科学。
迷惑是追寻清晰的第一步,在追寻过程中,你会获得很多知识。
谦逊就是确实了解自我的真相。真正的谦逊总要与实际相符。
为了生存,我们需要某种程度的罪恶感。要是我们一 直都自以为很好,当然就无法改正有缺点的部分。
我不好,你也不好,不过没关系。
我们需要破裂时刻,让我们觉悟到自己有问题,我们并不完美。
罪恶感涌现的时刻、忏悔的时刻、缺乏自信的时刻、面 对自己不喜欢自己的试炼时刻,对我们的成长都是不可或缺。
爱自己,追求自己灵魂的进步,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准备是不能分享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提供别人好好准备的动机。
神话对于了解自我可提供很大帮助,我们可以从中发掘人性的知识。
任何过于简化的思考方式都会出问题。
神话是有关人性各种矛盾、多重向度、复杂面的一个最佳知识泉源。
人不可能像神一般无所不能,我们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上达于神。
当某种东西挡了你的路,妨碍你的心理健康或心灵成 长,你就该除掉它,不要只是坐着抱怨。
做好事的动机就是创造力的泉源。做坏事的动机只会带来毁灭,不能创造。
我们只有有学会同时发挥自身的男性和女性特质—— 左脑和右脑并用之后,才能成为英雄。
总有一天我们要放开孩子,他们是上天赐下的礼物,交 给我们照顾——但不是永远。
人的本性是汁么?我最常给的答复就是,根本没有这种东西。
我们人类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自身行为上享有完全的自由和变通可能。
大多数人当然早已脱离胚胎期。但会随着年龄增长,更 加坚持自己的方法和本性。
身体的老化不能遇阻,但人的心理不一定要变老。
触及自身生命的混沌,这可能是人类最痛苦的经验。
信奉神秘主义的人热爱神秘,喜欢解开神秘,同时也 知道,解开的愈多,发现的会更多。
处于心灵旅程不同阶段的人,相互之间会产生饱受威胁的感觉。
悔改不是一时就结束的事。它跟所有灵性成长一样,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程序。
立足不够坚定时,固然可能堕落回去,但我们不可能 因此省略心灵成长过程的任何一阶段。
关于心灵成长。不论我们发展到多远,都还会保留一部分早期各阶段的痕迹。
每个圣人都有不可告人的过去,每个罪人都有美好的展望。
上瘾者有回家的渴望,证明他们比大多数人更努力追 求灵性和上帝,只不过他们搞错了方向。
西方语言传统上酒精和灵魂用同一个字表示,并非意 外,也许酗酒者比一般人更渴求灵性。
很多人听到宗教都会退避三舍,一般人都不久喜欢被 感化而改变,他们有抗拒心理。你唯一改变得了的人就是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忧伤与恐惧;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但这些情绪是存在的。
只有面临危机时,共同体才会自然发展。
健康心理一大特征就是,及早面对危机的能力。
我们亟须赋与危机应有的尊严,只有透过这些痛苦与危机,我们才会成长。
我们的生活太缺乏戏剧味,整日混沌过活,对生命的重要本质毫无觉悟。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存使命,每个人的使命都很独特
不同的宗教往往殊途同归,只要能到达同一个目的地, 走不同的路又有什么关系。
只要你认罪、忏侮,那么所有的罪就此涤清。唯一需 要的就是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觉得难过、痛苦。
每一个人都应该尽可能从各种宗教传统中汲取智慧。
不论多么善良的人,都不免偶而因疲倦或过于自信,以至于显得不够努力。
用全部的灵魂和全部的力量,全心全意爱你的神。爱如邻己
学习把自己交给上帝,心甘情愿让他驾驭我这仍末脱离青春的人生。
或许基督教最大的罪,就是以一种独特的傲慢或自恋 心态,让许多基督徒自以为可以量身裁制一个上帝。
我对于凡是号称足以解释所有事物的观念,都采取保留的立场。
身体只是一种限制,我相信灵魂可以不靠肉体存在,它不需要肉体就能进步。
地狱的大门是敝开的,任何人都随时可以走出去,他 们之所以待在地狱是因为他们选择不离开。
追求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透过经验。
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带来一种使人坐立难安的匾乏 感,一种对内在生命的渴望。
分化使事情容易,整合则带来痛苦。迫不经过整合,一个人永远是支离破碎。
厘清科学的领域可视为人类智慧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整合的过程需要我们坦然面对各种互相冲突的力量、 观念,以及生活中的压力
每当面对一个号称能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一定要问: “缺少了什么?
佛洛伊德用“爱”与“工作”界定心理健康。
为患恐惧症的人灌输比较乐视的世界观,是唯一的治疗办法。
审慎运用宗教观念,对于很多精神病例,也有加强疗效或加速痊愈的效果。
抑郁源自无礼和不肯赞美别人。
如果父母能温和的对待孩子,尽可能提供支持,孩子 就能朝脱离自恋迈出一大步。人生就是在你已定好的计划之外所发生的事。
接受人生层出不穷的矛盾,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
新时代运动的最大特色,就是对新观念、新方法采取完全开放的态度。
救赎可以说是一种矛盾的混合,其中有恩典也有努力。
不论我们如何抉择,其他的选择并不因此被牺牲、被抛弃。
邪恶跟虚伪有很密切的关系。
从事任何冒险之前,都必须知道如何辨认对健康有益 或有害的事物,心灵旅程当然也不例外。
打好高尔夫球的原则,就是不要以一杆进洞为目标。心灵生活也应是如此。
上帝一方面是我们里面的一个小声音,但同时也存在 我们外面,无比超越、伟大。
信心若不能化为行动,还有什么价值呢?
我们需要跟自己的极限、自己的支离破碎、以及人际 关系之间无可避免的互相倚赖关系妥协。
新时代运动最大的贡献也无非是带来新鲜空气。
我们应该摆脱竞争和分化,全心追求社会生活和灵性生活各方面的整合。
根据神话的说法,性欲源自有一种不完整感,表现于追求个体完整和神性。
如果你追求最高品质的性高潮,最好的方法就是找自己深爱的人从事性行为。
对沉浸在爱情狂喜里的恋人而言,对方就像通往祭坛 的庙字大门,已经无关重要。
任何以为两性关系中可以建立永恒罗曼史的人,都注定要失望。
这世界可被当作是一个上帝设计的魔鬼训练营,其中 最难超越的一项障碍就是性。
性是上天赐与的好礼物,但这不代表它在所有季节,所 有时候都适合所有的人。
我发现了解上帝本质最有意义的方式,就是把人性中 最好的部分投射在他身上。

阮大年

 生命的饥渴�����

� 《与心灵对话》是美国著名精神导师派克医生继《心灵地图》(The Road Less Traveled)而写的续集,顾名思义他所探讨的乃是一般人不常去思考的问题,也是一般认为不实际的问题。�
��中国人一向重视实用,也许是中国人的历史一直是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不得不实际的面对生存问题,在台湾的这数十年经验里,果然看到了实用主义的辉煌成果,而使台湾人民走到任何地方都感到抬头挺胸、趾高气昴,甚至表现出不可一世的气概,只是令人担心的是,经济的成就并没有带来真正生命的丰盛和愉悦,反而普遍的沉迷与失落。�
��其实台湾的问题不是偶发的,而是一味追求发达及富足之后的必然因果,一九九二年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杂志中记载︰「近来有一种饥渴,那是源自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而来的,一种使人不安的匮乏感,一种对内在生命的渴望……愈来愈多的人亟于找寻一个从心灵与精神层次出发的答案」。同样的话可描绘在台湾的中国人,我们目前心灵的饥渴及精神的苦闷,比当时的美国人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派克医生的主张是因应这种饥渴而写的。�
��人生是由一连串的饥渴而编织成的,一个婴孩一生下来就饥渴--需要食物及温情;稍长后又对知识、真理产生饥渴--因此要上学、读书;有生理及性的饥渴--因此进入婚姻之门;有群居及归属的饥渴--因此组织家庭、参加社团;有追求卓越的饥渴--因此努力于求名求利,著书立言等。�
��饥渴感并没什么不好,而且是使人类努力的原动力,然而吾生也有涯,往往因为忙于解决上述一般的饥渴后,人生也就在解饥止渴的过程中溜走了,而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体会到生命中有另一种更基本及深邃的饥渴--心灵永恒的需求。�
��圣法兰西斯有言︰「神啊!我心永远不得安息(或作永远在饥渴),直到在你里面。」�
��派克医生的话,不一定能解除你我心灵中的饥渴,就像他一开始就说的「坏消息--我什么也不知道。」他的目的也不是给我们一个标准答案,虽然他承认已经寻到了自己的答案及方向。�
��派克医生提醒我们,生命是有限却又可能是永恒的,我们外在、可见的身体是会变老及消逝,但我们内心已经看见心灵是永存及可以日新又新的,只可惜我们几乎把一生的精力及时间都去改进和化装外在的形体,而忽视了对心灵的贯注及追寻。从某方面讲,外在努力是可见且容易见效的,也易引人注意,甚至功成名就还可以遗传给儿女,惠及子孙何乐而不为,反之,对心灵的追寻,是非只存乎一心,别人也体会不到,更不易传授转赠,因此在功利的环境中更加不受重视及被忽略了。�
��我推荐这本书,因为它系暮鼓晨钟,在这个多元却无目标的社会中发出了一个声音,「要追求永恒!」、「要自省!」确实,这一代可称为不多自省的一代,我们每天看到的都是批评、不满,却鲜见任何人自省。�
��派克医生认为人类的心灵有无止境求新求变的独特能力,这也是孟子所说人之异于禽兽者的「几希」,而作者认为心灵的成长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人可谓是混沌的心灵,只有生活的过程而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第二阶段的人属于需要形式才能满足的心灵,他们倚赖某些形式作为生命意义之所依,这形式可能是宗教、艺术团体,也可能是党派、社团,他们的特征是强调组织内的形式及教条,而以仪式为最高准则。�
��第三阶段的心灵较自由且理性,也许没有明显的信仰主题,但都热心积极正面的参与社会,认为生命的意义在贡献自己,使世界更美好。�
��第四阶段的心灵可以说是第三阶段努力寻求后的答案,他们不迷信宗教,却真正的可以认识上帝,生命中有不能说的真正神秘,也真正能感到天人合一的生命境地。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目的地,第四阶段只是表明真正进入一个有无限发展可能的心灵之旅,也正如基督教所谓的信仰是一条路--来于信,以致于信。�
��无论如何,一个好好接纳本书的读者,对自己心灵的成长都有更高、更深一层的激励,也能认清自己内心有比目前更进步的可能,正如王尔德所说的︰「每个圣人都有不可告人的过去,每个罪人都能有美好的盼望!」�


王浩威医师(专栏作家、台大医院精神部兼任主治医师)的导读

 

原先翻阅派克医生着的《心灵地图》时,总有些随兴消遣的意味,毕竟市面有太多「励志」、「心理」或「心灵」的书籍了,令人觉得翻来翻去,也不过如此。偶尔拾遇了一本令我眼睛一亮的这类书籍,好不容易记住作者的大名,待他的新作出版时便赶快买一本,然而,常常原本抱着极大期待的,却一次次的失望了。

 

  看《心灵地图》的感觉却截然不同。躺在床上翻着这本书时,睡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作者的好奇。「爱」是谈得令人有点厌烦的字眼,而「纪律」则是天生引人反感的,然而在这本书中,一切却有了重生的定义。

 

  对作者而言,写作的材料原本就是源自实务的临床经验。病人或个案所陈述的生命经验,触目惊心地引发了他对自己的思考,写作也就成为另一种自我探索的纪录。

  

  身为一位擅长精神分析的精神科医师,在学理训练的出发点上,他很明显受到佛洛伊德和荣格的影响。特别是有关自恋的理论,佛洛伊德首先提出了原初自恋和次发自恋,荣格进而将之视为自我完成的必要途径,也就是除了一般人知道的「自恋人格违常」这类负面陈述以外,其实自恋也有另一种正面的意义呈现。

 

   在派克医师的笔下,这一切学理化为无形,取而代之的是极其平易的举例和用词。也因为对这个平易的要求,他毫不畏惧地重新用了一些已经有些俗气的字词。这时,「纪律」已经不再是团体对个人的要求,而是来自自我的要求,是自我进行着纪律,而非自我被要求守纪律;同样的,「爱」也不再是对他人的付出,而是「扩充自我的意愿」,只不过前提是「滋养个人和他人心灵成长」罢了。这是作者极其高明的地方,他用平凡得甚至有点保守的字眼,来畅谈他极其进步的观念。

 

   到了《心灵地图2》这本书,他进而开始谈宗教。

 

  直到今日,虽然很多人已经不再像马克思一般强烈排反宗教:但对于社会上各种宗教形式的盛行,不免还是有些担忧,从书中可以看出,派克医师也怀有这样一份隐忧,他敢于拂逆当今盛行的新世纪运动,指出各种盲点和困境,就是典型的例子。

 

  然而作者也不忌讳宗教,甚至用信仰来解决宗教的困境。对他而言,宗教是必要的;但他指的是个人信仰的追求,而非宗派团体的遵循。

 

  当下的宗教团体往往在无形中扼杀了个人的意志。关于这点,如果用强烈的字眼,便是常见的「宗教法西斯」:如果用派克医师的说法,就是「秘密教派」。作者不担心教派的攻击,甚至提出了它们的十大特征,认为只要符合三、四点就可以了,像对领袖魄力的偶像崇拜、地位崇高的权力核心、行政黑箱作业、隐瞒财务、鼓励教徒倚赖、强化教徒一致性、特殊语言、武断的教义、异端邪说或是自认掌握了上帝。他列出了这份标准,几乎是从新时代运动到传统的基督教或佛教,全都被击中要害了。

 

  另一方面,他却是极力陈述个人心灵或个人信仰的重要性,虽是科学训练出身的精神科医师,他还是排斥了以科学自居的狭义心理学,从《心灵地图》到《心灵地图2》,最大的突破莫过于这种将宗教和心理学融为一体的努力,恐怕是和心理学的人格阶段相关;他对个案信仰活动发展出的兴趣,特别强调了类似艾瑞克森(Eric Erikson)「认同危机」一般的「信仰危机」。

 

  宗教的特殊角色,一种极与自省的信仰,成为本书最大的特色。作者自己也承认,他的受洗是在《心灵地图》完成之后,《心灵地图2》是重新信仰以后写就的。因为宗教和科学(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兼顾,让他能看见更广阔的视野。

 

  对于不可知的世界,他永远保持必要的敬畏,像现象学常说的「划上括号」(bracketing),也就是「存而不论」;承认它的存在,但暂时不会急着说定它。因为这样的敬畏,他开始谈论密契主义和死亡,甚至认为性爱高潮和性灵经验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如果《心灵地图》是一本有关自我心理调适和成长的书籍,那么《心灵地图2》则是自我灵性的修行和解放。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一步,然而作者平易而轻松地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