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31  评论-2  文章-0  trackbacks-0
 
  Proxy代理模式是一种结构型设计模式,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直接访问对象时带来的问题,比如说:要访问的对象在远程的机器上。在面向对象系统中,有些对象由于某些原因(比如对象创建开销很大,或者某些操作需要安全控制,或者需要进程外的访问),直接访问会给使用者或者系统结构带来很多麻烦,我们可以在访问此对象时加上一个对此对象的访问层。如下图:
   



       比如说C和A不在一个服务器上,A要频繁的调用C,我们可以在A上做一个代理类Proxy,把访问C的工作交给Proxy,这样对于A来说,就好像在直接访问C的对象。在对A的开发中我们可以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业务的实现上。

       GoF《设计模式》中说道: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这个对象的访问。

       Proxy模式的结构:
   



       下面通过一个场景来看看Proxy的实现,我们要使用代理类型ProxyClass的对象调用远程机器上的一个类型LongDistanceClass的对象。

    首先我们先模拟一个远程的类型:为了保持对被代理对象使用的透明性,我们使代理类型和被代理类型同时继承同一个接口IProxy

    接口实现:

    interface IProxy

    {

        string Function1();

        string Function2();

    }

    远程对象实现:

    /// <summary>

    /// 模拟的远程对象

    /// </summary>

    public class LongDistanceClass:IProxy

    {

        #region IProxy 成员

        public string Function1()

        {

            //do someting

            return "LongDistanceClass.Function1";

        }

        public string Function2()

        {

            //do someting

            return "LongDistanceClass.Function2";

        }

        #endregion

    }

    接下来就要实现代理类型,使用代理对象访问模拟的远程对象,代理类型实现如下:

    public class ProxyClass:IProxy

    {

        #region IProxy 成员

        public string Function1()

        {

            //to access LongDistanceClass.Function1

            LongDistanceClass obj = new LongDistanceClass();

            return obj.Function1();

        }

        public string Function2()

        {

            //to access LongDistanceClass.Function2

            LongDistanceClass obj = new LongDistanceClass();

            return obj.Function2();

        }

        #endregion

    }

 

    最后实现客户端代码:

    class Class1

    {

        [STAThread]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Proxy pro = new ProxyClass();

            Console.WriteLine(pro.Function1());

            Console.WriteLine(pro.Function2());

            Console.Read();

        }

    }

    运行结果如下:

    LongDistanceClass.Function1

LongDistanceClass.Function2

       Proxy模式的要点:

       1、“增加一层间接层”是软件系统中对许多负责问题的一种常见解决方法。在面向对象系统中,直接使用某些对象会带来很多问题,作为间接层的proxy对象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常用手段。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也常常用到代理模式,比如对于三层结构或者N- tiers结构中DAL数据访问层,它把对数据库的访问进行封装。BLL业务层的开发者只是调用DAL中的方法来获得数据。

       在比如前一段时间看了看AOP和Remoting方面的资料,对于跨越应用程序域的访问,要为客户应用程序提供一个TransparentProxy(透明代理),客户程序实际上是通过访问这个代理来访问实际的类型对象。

2、具体proxy设计模式的实现方法、实现粒度都相差很大,有些可能对单个对象作细粒度的控制,有些可能对组件模块提供抽象代理层,在架构层次对对象作proxy。

3、proxy并不一定要求保持接口的一致性,只要能够实现间接控制,有时候损及一些透明性是可以接受的。例如上面的那个例子,代理类型ProxyClass和被代理类型LongDistanceClass可以不用继承自同一个接口,正像GoF《设计模式》中说的: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这个对象的访问。代理类型从某种角度上讲也可以起到控制被代理类型的访问的作用。
posted @ 2009-08-04 14:44 xiaoxinchen 阅读(13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1.策略模式-Strategy

策略模式
是对算法的包装,是把使用算法的责任和算法本身分割开来,委派给不同的对象管理。
策略模式通常把一个系列的算法包装到一系列的策略类里面,作为一个抽象策略类的子类。

一句话来形容:准备一组算法,并将每一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得他们可以互换


策略模式的结构
策略模式涉及到三个角色:
  • 环境角色:持有一个Strategy类(策略类)的引用
  • 抽象策略角色:策略类,通常由一个接口或者抽象类实现
  • 具体策略角色:包装了相关的算法和行为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诸葛亮的精囊妙计三条妙计
走乔国老的后门,求孙国太放人,请孙夫人退兵
赵云按计行事
环境角色:赵云由他来决定选择策略
抽象策略角色:(接口)精囊妙计按计行事(抽象方法)
具体策略角色:三条妙计(单独使用的)


例子:一个策略模式的加减乘除
抽象策略角色: (精囊妙计) Operation抽象类(oper抽象方法)
具体策略角色: (三条妙计) 计算乘积,计算除法,计算加法,计算减法
环境角色:  (赵云)  有一个策略类( Operation )的引用


策略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
1.提供了管理相关的算法族的办法。
2.提供了可以替换继承关系的办法。
3.避免使用多重条件转移语句

缺点:
1.客户端必须知道所有的策略类,并自行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类。
2.造成很多的策略类。
posted @ 2009-08-04 12:21 xiaoxinchen 阅读(227)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原则内容:OCP原则就是"开-闭原则",一个软件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解释 :在设计一个模块的时候,应当使得这个模块可以在不被修改的前提下面被扩展。换言之,应该可以在不必修改源代码的情况下改变这个
模块的行为。这个原则有2点要求:
×:扩展开放
×:关闭修改
满足OCP原则系统的优点:
×:通过扩展已有的软件系统,提供新的行为,可以使得软件系统满足新需求
×:已有的软件模块,特别是重要的抽象层模块不能做变更,这使得变化中的软件系统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如何实现OCP原则:
1、抽象是关键。
   对需要设计的系统进行抽象,在此前提下面,让抽象的实现机制千变万化。这个抽象层必须预见到所有的可能的扩展,任何实现的改变都不会改变该抽象结构。这样使得系统的抽象层无需修改,从而满足OCP原则的第二条-关闭修改。
2、对可变性的封装原则
   OCP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EVP(principle of Encapsulation Variation)原则。即找到系统的可变因素,将之封装起来。这个原则意味着2点:
×:一种可变性不应当散落在代码的很多角落里,而应当被封装到一个对象里面。继承应当被看    做是封装变化的方法,而不应当被认为是从一般的对象生成特殊的对象方法。
×:一种可变性不应当与另一种可变性混合在一起。所有的类图的继承结构一般不会超过两层,不然就意味着将两种不同的可变性混合在一起。
与其他设计原则的关系
LSP原则:这个原则是说任何基类出现的地方,子类一定可以出现。
这个原则是对OCP原则的补充,基类和子类的关系就是抽象化的具体体现,所以LSP原则是对实现抽象化的具体步骤的规范。一般来说,违背了LSP原则,一定违反了OCP原则,反之不一定成立。
CARP原则:这个原则讲的是要尽可能的多用合成/聚合,而不是继承关系达到复用的目的。
CARP原则和LSP原则相辅相成。二者都是对实现OCP原则的具体步骤的规范。前者要求设计师首先考虑合成/聚合关系;后者要求在使用继承关系的时候, 必须确定这个关系是符合一定条件的。CARP原则是OCP原则的必要条件,违反了这个原则,就无法使系统实现OCP原则这个目标。
DIP原则:这个原则是说要依赖于抽象,不要依赖于实现。
DIP原则和OCP原则是目标和手段的关系。OCP是目标,DIP是手段。要想实现OCP原则,必须坚持DIP原则。违反了DIP原则,则不可能达到OCP原则要求。

LoD原则:这个原则讲的是一个软件实体应该尽可能少的和其他实体发生作用。
当一个system面临功能扩展的时候,其中会有一些模块,他们需要修改的压力比其他的模块要大一些,如果这些模块是相对孤立的,那么他们就不会将修改的 压力传递给其他模块。根据LoD原则设计的系统,在功能需要扩展的时候,会相对容易的做到对修改的关闭。LoD原则是一条通向OCP原则的道路。
ISP原则:这个原则是说,应当为客户端提供尽可能小的单独接口,而不要提供大的总接口。ISP原则和LoD原则讲的都是一个软件实体与另一个软件实体的通讯限制。广义的LoD原则要求尽可能限制通讯的宽度和深度,ISP原则所限制的是通信宽度。
一个重构方法的讨论
“将条件转移语句改写成为多态性”是一条广为流传的代码重构做法。

这一做法本身并不能保证“开-闭”原则,应当以“开-闭”原则判断是否需要改写成多态。条件转移并不是错误,如果需要,完全可以选择使用条件转移。

如果一个条件转移语句确实封装了某种商务逻辑的可变性,那么将此种可变性封装起来就符合“开-闭”原则设计思想了。如果一个条件转移语句没有涉及重 要的商务逻辑,或者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不意味着任何的可扩展性,那么它就没有涉及任何有意义的可变性。这时候将这个条件转移语句改写成多态性就 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浪费。
抽象类应当拥有尽可能多的共同代码

 在一个继承的等级结构中,共同的代码应当尽量向等级结构的上方移动。把重复的代码从子类里面移动到超类里面,可以提高代码的复用率。在代码发生改变时,设计师之需要修改一个地方。

抽象类应当拥有尽可能少的数据

与代码的移动方向相反,数据的移动方向是从抽象类到具体类,向等级结构的下方移动。一个对象的数据不论是否使用都会占用资源,所以应当放到等级结构的低端。

 

什么时候才应当使用继承复用

1.子类是超类的一个特殊种类,而不是超类的一个角色,Is-A才符合继承关系。

2.永远不会出现需要将子类换成另一个类的子类的情况。

3.子类具有扩展超类的责任,而不是具有置换掉(Override)和注销掉(Nullify)超类的责任。

4.只有在分类学角度上有意义时,才可以使用继承,不要从工具类继承。

posted @ 2009-08-03 23:15 xiaoxinchen 阅读(95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什么是内聚?什么是耦合?
内聚是从功能角度来度量模块内的联系,一个好的内聚模块应当恰好做一件事。它描述
的是模块内的功能联系; 耦合是软件结构中各模块之间相互连接的一种度量,耦合强弱取决
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程度、进入或访问一个模块的点以及通过接口的数据。
耦合性也称块间联系。指软件系统结构中各模块间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一种度量。模块之间联系越紧密,其耦合性就越强,模块的独立性则越差。模块间耦合高低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调用的方式及传递的信息。

2. 内聚分为哪几类?耦合分为哪几类?
      内聚有如下的种类,它们之间的内聚度由弱到强排列如下:
(1) 偶然内聚。模块中的代码无法定义其不同功能的调用。但它使该模块能执行不同
的功能,这种模块称为巧合强度模块。
(2) 逻辑内聚。这种模块把几种相关的功能组合在一起, 每次被调用时,由传送给模
块参数来确定该模块应完成哪一种功能
(3) 时间内聚:把需要同时执行的动作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模块为时间内聚模块。
(4) 过程内聚:构件或者操作的组合方式是,允许在调用前面的构件或操作之后,马上调用后面的构件或操作,即使两者之间没有数据进行传递。
(5) 通信内聚:指模块内所有处理元素都在同一个数据结构上操作(有时称之为信息内聚),或者指各处理使用相同的输入数据或者产生相同的输出数据。
(6) 顺序内聚:指一个模块中各个处理元素都密切相关于同一功能且必须顺序执行,前一功能元素输出就是下一功能元素的输入。
(7) 功能内聚:这是最强的内聚,指模块内所有元素共同完成一个功能,缺一不可。
耦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它们之间的耦合度由高到低排列如下:
(1) 内容耦合:如果发生下列情形,两个模块之间就发生了内容耦合
一个模块直接访问另一个模块的内部数据
一个模块不通过正常入口转到另一模块内部;
两个模块有一部分程序代码重叠(只可能出现在汇编语言中);
一个模块有多个入口。
(2) 公共耦合:若一组模块都访问同一个公共数据环境,则它们之间的耦合就称为公共耦合。公共的数据环境可以是全局数据结构、共享的通信区、内存的公共覆盖区等。
(3) 外部耦合:一组模块都访问同一全局简单变量而不是同一全局数据结构,而且不是通过参数表传递该全局变量的信息,则称之为外部耦合。
(4) 控制耦合:如果一个模块通过传送开关、标志、名字等控制信息,明显地控制选择另一模块的功能,就是控制耦合
(5) 标记耦合:一组模块通过参数表传递记录信息,就是标记耦合。这个记录是某一数据结构的子结构,而不是简单变量。其实传递的是这个数据结构的地址;也就是地址传递。
(6) 数据耦合:指两个模块之间有调用关系,传递的是简单的数据值,一个模块访问另一个模块时,彼此之间是通过简单数据参数 (不是控制参数、公共数据结构或外部变量) 来交换输入、输出信息的,相当于高级语言的值传递。
(7) 非直接耦合:两个模块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完全是通过主模块的控制和调用来实现的。
耦合强度,依赖于以下几个因素:
(1)一个模块对另一个模块的调用;
(2)一个模块向另一个模块传递的数据量;
(3)一个模块施加到另一个模块的控制的多少;
(4)模块之间接口的复杂程度。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56245.html

http://www.cnblogs.com/dqshll/articles/1116799.html

http://blog.zol.com.cn/858/article_857495.html

posted @ 2009-08-03 23:06 xiaoxinchen 阅读(156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用 jQuery 的都知道,jQuery 的 get 和 post 方法有三个参数:地址,数据 和回调函数,但我们知道地址也可以跟随数据的(形如:get_data.php?v1=1&v2=2),而且第二个参数可以省略,即第二个参数可 以直接写回调函数,那么数据写在地址后面和写在 data 参数里有什么区别呢?

刚刚做了几个实验,看看下面的代码就清楚了: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jquery_data.php

echo "post: ";
print_r($_POST);
echo "get: ";
print_r($_GET);
?>

jquery_test.html

实验1:

$(function() {
// post 方法,两处都有数据
$.post('jquery_data.php?v1=1', {v2: 2}, function(data) {
$('

').append(data).appendTo('body');
});
});

返回结果:
post: Array
(
[v2] => 2
)
get: Array
(
[v1] => 1
)

实验2:

$(function()
{
// post 方法,数据在地址后面, 第二个参数为回调函数
$.post('jquery_data.php?v1=1', function(data)
{
$('<pre/>').append(data).appendTo('body');
});
});

返回结果,数据在 get 中:
post: Array
(
)
get: Array
(
[v1] => 1
)

实验3:

$(function()
{
// get 方法,用 data 参数传值
$.get('jquery_data.php', {v2: 2}, function(data)
{
$('<pre/>').append(data).appendTo('body');
});
});

返回结果,数据在 get 中:
post: Array
(
)
get: Array
(
[v2] => 2
)

实验4:

$(function()
{
// get 方法,两处都有数据
$.get('jquery_data.php?v1=1', {v2: 2}, function(data)
{
$('<pre/>').append(data).appendTo('body');
});
});

返回结果,两处数据被合并了,都在 get 中:
post: Array
(
)
get: Array
(
[v1] => 1
[v2] => 2
)

实验5:

$(function()
{
// get 方法,两处都有数据,且变量名相同
$.get('jquery_data.php?v2=1', {v2: 2}, function(data)
{
$('<pre/>').append(data).appendTo('body');
});
});

返回结果,数据在 get 中,且 data 参数中的数据覆盖了地址后面的数据:
post: Array
(
)
get: Array
(
[v2] => 2
)

通过这几个简单的小例子不难看出,地址后面的数据永远是以 get 形式传递的,无论使用的是 get 方法还是 post 方法;而 data 参数中的数据是根据方法决定传递方式的。

因此,为了避免混淆,建议大家尽量不要把数据写在地址后面,而是统一放在 data 参数中。

当然,如果你想在用 post 方法时,同时利用 get 传值,那么就可以把要以 get 方式传递的数据写在地址后面,把要以 post 方式传递的数据写在 data 参数中。

总之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怎么用还要看实际情况。子曾经曰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事做做实验,掌握知识更牢固。
posted @ 2009-07-29 19:22 xiaoxinchen 阅读(901) | 评论 (1)编辑 收藏

(zz from http://blog.csdn.net/heiyeshuwu)

Web Service就是为了异构系统的通信而产生的,它基本的思想就是使用基于XML的HTTP的远程调用提供一种标准的机制,而省去建立一种新协议的需求。 目前进行Web Service通信有两种协议标准,一种是XML-RPC,另外一种是SOAP。XML-RPC比较简单,出现时间比较早,SOAP比较复杂,主要是一些 需要稳定、健壮、安全并且复杂交互的时候使用。

Web Service介绍

Web Service就是为了异构系统的通信而产生的,它基本的思想就是使用基于XML的HTTP的远程调用提供一种标准的机制,而省去建立一种新协议的需求。 目前进行Web Service通信有两种协议标准,一种是XML-RPC,另外一种是SOAP。XML-RPC比较简单,出现时间比较早,SOAP比较复杂,主要是一些 需要稳定、健壮、安全并且复杂交互的时候使用。

PHP中集成了XML-RPC和SOAP两种协议的访问,都是集中在xmlrpc扩 展当中。另外,在PHP的PEAR中,不管是PHP 4还是PHP 5,都已经默认集成了XML-RPC扩展,而且该扩展跟xmlrpc扩展无关,能够独立实现XML-RPC的协议交互,如果没有xmlrpc扩展,建议使 用PEAR::XML-RPC扩展。

我们这里主要是以XML-RPC来简单描述Web Service的交互过程,部分内容来自PHP手册,更详细内容,建议参考手册。

安装xmlrpc扩展

如果你的系统中没有安装xmlrpc的php扩展,那么请正确安装。

在 Windows平台下,首先把PHP安装目录下的扩展php_xmlrpc.dll放到C:\Windows或者C:\Winnt目录下, (PHP4的扩展在C:\php\extensions目录中,PHP5的扩展在C:\php\ext目录中),同时在C:\Windows \php.ini或者C:\Winnt\php.ini中把extension=php_xmlrpc.dll前面的分号";"去掉,然后重启Web服务 器后查看phpinfo()有没有XML-RPC项目就能够确定是否已经正确安装xmlrpc扩展。

在Unix/Linux平台下,如果没有安装xmlrpc扩展,请在重新编译PHP,在configure的时候请加入 --with-xmlrpc 选项,然后查看phpinfo()看是否正常安装xmlrpc。

(注意:以下操作都是建立在xmlrpc扩张正常安装前提下,请务必正确安装。)

XML-RPC工作原理

XML-RPC大致就是整个过程就是使用XML来进行通信。首先构造一个RPC 服务器端用来出来从RPC客户端传递过来的使用XML封装的请求,并且把处理结果通过XML的形式返回给RPC客户端,客户端就去分析XML获取自己需要的数据。

XML-RPC的服务器端必须有现成的函数提供给客户端调用,并且客户端提交的请求中的函数和方法必须和服务器端的一致,否则将无法获取所需要的结果。

下面我进行简单的代码来描述整个过程。

XML-RPC实践

服务器端使用xmlrpc_server_create函数产生一个服务器端,然后把需要需要暴露的RPC调用接口进行注册,接受RPC客户端POST过来的XML数据,然后进行处理,处理结果通过XML的形式显示给客户端。

代码如下: rpc_server.php

<?php
/**
* 函数:提供给RPC客户端调用的函数
* 参数:
* $method 客户端需要调用的函数
* $params 客户端需要调用的函数的参数数组
* 返回:返回指定调用结果
*/
function rpc_server_func($method, $params) {
$parameter = $params[0];
if ($parameter == "get")
{
$return = 'This data by get method';
}
else
{
$return = 'Not specify method or params';
}
return $return;
}

//产生一个XML-RPC的服务器端
$xmlrpc_server = xmlrpc_server_create();

//注册一个服务器端调用的方法rpc_server,实际指向的是rpc_server_func函数
xmlrpc_server_register_method($xmlrpc_server, "rpc_server", "rpc_server_func");

//接受客户端POST过来的XML数据
$request = $HTTP_RAW_POST_DATA;

//执行调用客户端的XML请求后获取执行结果
$xmlrpc_response = xmlrpc_server_call_method($xmlrpc_server, $request, null);

//把函数处理后的结果XML进行输出
header('Content-Type: text/xml');
echo $xmlrpc_response;

//销毁XML-RPC服务器端资源
xmlrpc_server_destroy($xmlrpc_server);
?>

服务器端构造好了,那么再构造我们的RPC客户端。客户端大致通过Socket访问XML-RPC服务器端的80端口,然后把需要调用的RPC接口封装到XML里,通过POST请求提交给RPC服务器端,最后获取服务器端返回结果。

代码如下:rpc_client.php

<?php
/**
* 函数:提供给客户端进行连接XML-RPC服务器端的函数
* 参数:
* $host 需要连接的主机
* $port 连接主机的端口
* $rpc_server XML-RPC服务器端文件
* $request 封装的XML请求信息
* 返回:连接成功成功返回由服务器端返回的XML信息,失败返回false
*/
function rpc_client_call($host, $port, $rpc_server, $request) {

//打开指定的服务器端
$fp = fsockopen($host, $port);

//构造需要进行通信的XML-RPC服务器端的查询POST请求信息
$query = "POST $rpc_server HTTP/1.0\nUser_Agent: XML-RPC Client\nHost: ".$host."\nContent-Type: text/xml\nContent-Length: ".strlen($request)."\n\n".$request."\n";

//把构造好的HTTP协议发送给服务器,失败返回false
if (!fputs($fp, $query, strlen($query)))
{
$errstr = "Write error";
return false;
}

//获取从服务器端返回的所有信息,包括HTTP头和XML信息
$contents = '';
while (!feof($fp))
{
$contents .= fgets($fp);
}

//关闭连接资源后返回获取的内容
fclose($fp);
return $contents;
}

//构造连接RPC服务器端的信息
$host = 'localhost';
$port = 80;
$rpc_server = '/~heiyeluren/rpc_server.php';

//把需要发送的XML请求进行编码成XML,需要调用的方法是rpc_server,参数是get
$request = xmlrpc_encode_request('rpc_server', 'get');

//调用rpc_client_call函数把所有请求发送给XML-RPC服务器端后获取信息
$response = rpc_client_call($host, $port, $rpc_server, $request);

//分析从服务器端返回的XML,去掉HTTP头信息,并且把XML转为PHP能识别的字符串
$split = '<?xml version="1.0" encoding="iso-8859-1"?>';
$xml = explode($split, $response);
$xml = $split . array_pop($xml);
$response = xmlrpc_decode($xml);

//输出从RPC服务器端获取的信息
print_r($response);

?>

大致我们上面的例子就是提交一个叫做rpc_server的方法过去,参数是get,然后获取服务器端的返回,服务器端返回的XML数据是:

<?xml version="1.0" encoding="iso-8859-1"?>
<methodResponse>
<params>
<param>
<value>
<string>This data by get method</string>
</value>
</param>
</params>
</methodResponse>

那么我们再通过xmlrpc_decode函数把这个XML编码为PHP的字符串,我们就能够随意处理了,整个Web Service交互完成。

结束语

不 管是XML-RPC也好,SOAP也罢,只要能够让我们稳定、安全的进行远程过程的调用,完成我们的项目,那么就算整个Web Service就是成功的。另外,如果可以的话,也可以尝试使用PEAR中的XML-RPC来实现上面类似的操作,说不定会更简单,更适合你使用。

参考

http://phpxmlrpc.sourceforge.net/

posted @ 2009-07-02 09:42 xiaoxinchen 阅读(210) | 评论 (0)编辑 收藏
JPA

JPA常用标记说明

Table

Table用来定义entity主表的name,catalog,schema等属性。
元数据属性说明:

  • name: 表名
  • catalog: 对应关系数据库中的catalog
  • schema:对应关系数据库中的schema
  • UniqueConstraints:定义一个UniqueConstraint数组,指定需要建唯一约束的列
     
@Entity
@Table(name="CUST")
public class Customer { ... }

SecondaryTable

一个entity class可以映射到多表,SecondaryTable用来定义单个从表的名字,主键名字等属性。
元数据属性说明:

  • name: 表名
  • catalog: 对应关系数据库中的catalog
  • schema:对应关系数据库中的schema
  • pkJoin: 定义一个PrimaryKeyJoinColumn数组,指定从表的主键列
  • UniqueConstraints:定义一个UniqueConstraint数组,指定需要建唯一约束的列

下面的代码说明Customer类映射到两个表,主表名是CUSTOMER,从表名是CUST_DETAIL,从表的主键列和主表的主键列类型相同,列名为CUST_ID。

                 
@Entity
@Table(name="CUSTOMER")
@SecondaryTable(name="CUST_DETAIL",pkJoin=@PrimaryKeyJoinColumn(name="CUST_ID"))
public class Customer { ... }

SecondaryTables

当一个entity class映射到一个主表和多个从表时,用SecondaryTables来定义各个从表的属性。
元数据属性说明:

  • value: 定义一个SecondaryTable数组,指定每个从表的属性。
                 
@Table(name = "CUSTOMER")
@SecondaryTables( value = {
@SecondaryTable(name = "CUST_NAME", pkJoin = { @PrimaryKeyJoinColumn(name = "STMO_ID", referencedColumnName = "id") }),
@SecondaryTable(name = "CUST_ADDRESS", pkJoin = { @PrimaryKeyJoinColumn(name = "STMO_ID", referencedColumnName = "id") }) })
public class Customer {}

UniqueConstraint

UniqueConstraint定义在Table或SecondaryTable元数据里,用来指定建表时需要建唯一约束的列。
元数据属性说明:

  • columnNames:定义一个字符串数组,指定要建唯一约束的列名。
                 
@Entity
@Table(name="EMPLOYEE", uniqueConstraints={@UniqueConstraint(columnNames={"EMP_ID", "EMP_NAME"})})
public class Employee { ... }

Column

Column元数据定义了映射到数据库的列的所有属性:列名,是否唯一,是否允许为空,是否允许更新等。
元数据属性说明:

  • name:列名。
  • unique: 是否唯一
  • nullable: 是否允许为空
  • insertable: 是否允许插入
  • updatable: 是否允许更新
  • columnDefinition: 定义建表时创建此列的DDL
  • secondaryTable: 从表名。如果此列不建在主表上(默认建在主表),该属性定义该列所在从表的名字。
         
public class Person {
@Column(name = "PERSONNAME", unique = true, nullable = false, updatable = true)
private String name;

@Column(name = "PHOTO", columnDefinition = "BLOB NOT NULL", secondaryTable="PER_PHOTO")
private byte[] picture;

...

JoinColumn

如果在entity class的field上定义了关系(one2one或one2many等),我们通过JoinColumn来定义关系的属性。JoinColumn的大部分属性和Column类似。
元数据属性说明:

  • name:列名。
  • referencedColumnName:该列指向列的列名(建表时该列作为外键列指向关系另一端的指定列)
  • unique: 是否唯一
  • nullable: 是否允许为空
  • insertable: 是否允许插入
  • updatable: 是否允许更新
  • columnDefinition: 定义建表时创建此列的DDL
  • secondaryTable: 从表名。如果此列不建在主表上(默认建在主表),该属性定义该列所在从表的名字。

下面的代码说明Custom和Order是一对一关系。在Order对应的映射表建一个名为CUST_ID的列,该列作为外键指向Custom对应表中名为ID的列。

                 
public class Custom {
@OneToOne
@JoinColumn(name="CUST_ID", referencedColumnName="ID", unique=true, nullable=true, updatable=true)
public Order getOrder() {
return order;
}

JoinColumns

如果在entity class的field上定义了关系(one2one或one2many等),并且关系存在多个JoinColumn,用JoinColumns定义多个JoinColumn的属性。
元数据属性说明:

  • value: 定义JoinColumn数组,指定每个JoinColumn的属性。

下面的代码说明Custom和Order是一对一关系。在Order对应的映射表建两列,一列名为CUST_ID,该列作为外键指向Custom对应表中名为ID的列,另一列名为CUST_NAME,该列作为外键指向Custom对应表中名为NAME的列。

                 
public class Custom {
@OneToOne
@JoinColumns({
@JoinColumn(name="CUST_ID", referencedColumnName="ID"),
@JoinColumn(name="CUST_NAME", referencedColumnName="NAME")
})

public Order getOrder() {
return order;
}

Id

声 明当前field为映射表中的主键列。id值的获取方式有五种:TABLE, SEQUENCE, IDENTITY, AUTO, NONE。Oracle和DB2支持SEQUENCE,SQL Server和Sybase支持IDENTITY,mysql支持AUTO。所有的数据库都可以指定为AUTO,我们会根据不同数据库做转换。 NONE需要用户自己指定Id的值。元数据属性说明:

  • generate():主键值的获取类型
  • generator():TableGenerator的名字(当generate=GeneratorType.TABLE才需要指定该属性)

下面的代码声明Task的主键列id是自动增长的。(Oracle和DB2从默认的SEQUENCE取值,SQL Server和Sybase该列建成IDENTITY,mysql该列建成auto increment。)

                
@Entity
@Table(name = "OTASK")
public class Task {
@Id(generate = GeneratorType.AUTO)
public Integer getId() {
return id;
}
}

IdClass

当entity class使用复合主键时,需要定义一个类作为id class。id class必须符合以下要求:类必须声明为public,并提供一个声明为public的空构造函数。必须实现Serializable接,覆写 equals()和hashCode()方法。entity class的所有id field在id class都要定义,且类型一样。
元数据属性说明:

  • value: id class的类名
                 
public class EmployeePK implements java.io.Serializable{
String empName;
Integer empAge;
public EmployeePK(){}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
public int hashCode(){......}
}

@IdClass(value=com.acme.EmployeePK.class)
@Entity(access=FIELD)
public class Employee {
@Id String empName;
@Id Integer empAge;
}

MapKey

在一对多,多对多关系中,我们可以用Map来保存集合对象。默认用主键值做key,如果使用复合主键,则用id class的实例做key,如果指定了name属性,就用指定的field的值做key。
元数据属性说明:

  • name: 用来做key的field名字

下面的代码说明Person和Book之间是一对多关系。Person的books字段是Map类型,用Book的isbn字段的值作为Map的key。

                 
@Table(name = "PERSON")
public class Person {
@OneToMany(targetEntity = Book.class, cascade = CascadeType.ALL, mappedBy = "person")
@MapKey(name = "isbn")
private Map books = new HashMap();
}

OrderBy

在一对多,多对多关系中,有时我们希望从数据库加载出来的集合对象是按一定方式排序的,这可以通过OrderBy来实现,默认是按对象的主键升序排列。
元数据属性说明:

  • value: 字符串类型,指定排序方式。格式为"fieldName1 [ASC|DESC],fieldName2 [ASC|DESC],......",排序类型可以不指定,默认是ASC。

下面的代码说明Person和Book之间是一对多关系。集合books按照Book的isbn升序,name降序排列。

                
@Table(name = "MAPKEY_PERSON")
public class Person {
@OneToMany(targetEntity = Book.class, cascade = CascadeType.ALL, mappedBy = "person")
@OrderBy(name = "isbn ASC, name DESC")
private List books = new ArrayList();
}

PrimaryKeyJoinColumn

在三种情况下会用到PrimaryKeyJoinColumn。

  • 继承。
  • entity class映射到一个或多个从表。从表根据主表的主键列(列名为referencedColumnName值的列),建立一个类型一样的主键列,列名由name属性定义。
  • one2one关系,关系维护端的主键作为外键指向关系被维护端的主键,不再新建一个外键列。

元数据属性说明:

  • name:列名。
  • referencedColumnName:该列引用列的列名
  • columnDefinition: 定义建表时创建此列的DDL

下面的代码说明Customer映射到两个表,主表CUSTOMER,从表CUST_DETAIL,从表需要建立主键列CUST_ID,该列和主表的主键列id除了列名不同,其他定义一样。

             
@Entity
@Table(name="CUSTOMER")
@SecondaryTable(name="CUST_DETAIL",pkJoin=@PrimaryKeyJoinColumn(name="CUST_ID",referencedColumnName="id"))
public class Customer {
@Id(generate = GeneratorType.AUTO)
public Integer getId() {
return id;
}
}

下面的代码说明Employee和EmployeeInfo是一对一关系,Employee的主键列id作为外键指向EmployeeInfo的主键列INFO_ID。

             
@Table(name = "Employee")
public class Employee {
@OneToOne
@PrimaryKeyJoinColumn(name = "id", referencedColumnName="INFO_ID")
EmployeeInfo info;
}

PrimaryKeyJoinColumns

如果entity class使用了复合主键,指定单个PrimaryKeyJoinColumn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用PrimaryKeyJoinColumns来定义多个PrimaryKeyJoinColumn。
元数据属性说明:

  • value: 一个PrimaryKeyJoinColumn数组,包含所有PrimaryKeyJoinColumn。

下面的代码说明了Employee和EmployeeInfo是一对一关系。他们都使用复合主键,建表时需要在Employee表建立一个外键,从Employee的主键列id,name指向EmployeeInfo的主键列INFO_ID和INFO_NAME.

             
@Entity
@IdClass(EmpPK.class)
@Table(name = "EMPLOYEE")
public class Employee {
private int id;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address;

@OneToOne(cascade = CascadeType.ALL)
@PrimaryKeyJoinColumns({
@PrimaryKeyJoinColumn(name="id", referencedColumnName="INFO_ID"),
@PrimaryKeyJoinColumn(name="name" , referencedColumnName="INFO_NAME")})
EmployeeInfo info;
}

@Entity
@IdClass(EmpPK.class)
@Table(name = "EMPLOYEE_INFO")
public class EmployeeInfo {

@Id
@Column(name = "INFO_ID")
private int id;

@Id
@Column(name = "INFO_NAME")
private String name;
}

Transient

Transient用来注释entity的属性,指定的这些属性不会被持久化,也不会为这些属性建表。

     
@Transient
private String name;

Version

Version指定实体类在乐观事务中的version属性。在实体类重新由EntityManager管理并且加入到乐观事务中时,保证完整性。每一个类只能有一个属性被指定为version,version属性应该映射到实体类的主表上。

下面的代码说明versionNum属性作为这个类的version,映射到数据库中主表的列名是OPTLOCK。

                 
@Version
@Column("OPTLOCK")
protected int getVersionNum() { return versionNum; }

Lob

Lob指定一个属性作为数据库支持的大对象类型在数据库中存储。使用LobType这个枚举来定义Lob是二进制类型还是字符类型。
LobType枚举类型说明:

  • BLOB 二进制大对象,Byte[]或者Serializable的类型可以指定为BLOB。
  • CLOB 字符型大对象,char[]、Character[]或String类型可以指定为CLOB。

元数据属性说明:

  • fetch: 定义这个字段是lazy loaded还是eagerly fetched。数据类型是FetchType枚举,默认为LAZY,即lazy loaded.
  • type: 定义这个字段在数据库中的JDBC数据类型。数据类型是LobType枚举,默认为BLOB。

下面的代码定义了一个BLOB类型的属性和一个CLOB类型的属性。

                 
@Lob
@Column(name="PHOTO" columnDefinition="BLOB NOT NULL")
protected JPEGImage picture;

@Lob(fetch=EAGER, type=CLOB)
@Column(name="REPORT")
protected String report;

JoinTable

JoinTable在many-to-many关系的所有者一边定义。如果没有定义JoinTable,使用JoinTable的默认值。
元数据属性说明:

  • table:这个join table的Table定义。
  • joinColumns:定义指向所有者主表的外键列,数据类型是JoinColumn数组。
  • inverseJoinColumns:定义指向非所有者主表的外键列,数据类型是JoinColumn数组。

下面的代码定义了一个连接表CUST和PHONE的join table。join table的表名是CUST_PHONE,包含两个外键,一个外键是CUST_ID,指向表CUST的主键ID,另一个外键是PHONE_ID,指向表PHONE的主键ID。

                 
@JoinTable(
table=@Table(name=CUST_PHONE),
joinColumns=@JoinColumn(name="CUST_ID", referencedColumnName="ID"),
inverseJoinColumns=@JoinColumn(name="PHONE_ID", referencedColumnName="ID")
)

TableGenerator

TableGenerator定义一个主键值生成器,在Id这个元数据的generate=TABLE时,generator属性中可以使用生成器的名字。生成器可以在类、方法或者属性上定义。
生成器是为多个实体类提供连续的ID值的表,每一行为一个类提供ID值,ID值通常是整数。
元数据属性说明:

  • name:生成器的唯一名字,可以被Id元数据使用。
  • table:生成器用来存储id值的Table定义。
  • pkColumnName:生成器表的主键名称。
  • valueColumnName:生成器表的ID值的列名称。
  • pkColumnValue:生成器表中的一行数据的主键值。
  • initialValue:id值的初始值。
  • allocationSize:id值的增量。

下面的代码定义了两个生成器empGen和addressGen,生成器的表是ID_GEN。

                 
@Entity
public class Employee {
...
@TableGenerator(
name="empGen",
table=@Table(name="ID_GEN"),
pkColumnName="GEN_KEY",
valueColumnName="GEN_VALUE",
pkColumnValue="EMP_ID",
allocationSize=1
)
@Id(generate=TABLE, generator="empGen")
public int id;
...
}

@Entity
public class Address {
...
@TableGenerator(
name="addressGen",
table=@Table(name="ID_GEN"),
pkColumnValue="ADDR_ID"
)
@Id(generate=TABLE, generator="addressGen")
public int id;
...
}

SequenceGenerator

SequenceGenerator定义一个主键值生成器,在Id这个元数据的generator属性中可以使用生成器的名字。生成器可以在类、方法或者属性上定义。生成器是数据库支持的sequence对象。
元数据属性说明:

  • name:生成器的唯一名字,可以被Id元数据使用。
  • sequenceName:数据库中,sequence对象的名称。如果不指定,会使用提供商指定的默认名称。
  • initialValue:id值的初始值。
  • allocationSize:id值的增量。

下面的代码定义了一个使用提供商默认名称的sequence生成器。

                 
@SequenceGenerator(name="EMP_SEQ", allocationSize=25)

DiscriminatorColumn

DiscriminatorColumn定义在使用SINGLE_TABLE或JOINED继承策略的表中区别不继承层次的列。
元数据属性说明:

  • name:column的名字。默认值为TYPE。
  • columnDefinition:生成DDL的sql片断。
  • length:String类型的column的长度,其他类型使用默认值10。

下面的代码定义了一个列名为DISC,长度为20的String类型的区别列。

                 
@Entity
@Table(name="CUST")
@Inheritance(strategy=SINGLE_TABLE, discriminatorType=STRING, discriminatorValue="CUSTOMER")
@DiscriminatorColumn(name="DISC", length=20)
public class Customer { ... }
posted @ 2009-07-02 09:41 xiaoxinchen 阅读(167) | 评论 (0)编辑 收藏

web.xml的配置

在web.xml中添加

<context-param>
<param-name>contextConfigLocation</param-name>
<param-value>
classpath:/applicationContext-resources.xml
classpath:/applicationContext-dao.xml
classpath:/applicationContext-service.xml
classpath*:/applicationContext.xml
/WEB-INF/applicationContext*.xml
/WEB-INF/security.xml
/WEB-INF/dealer-security.xml
</param-value>
</context-param>

<listener>
<listener-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context.ContextLoaderListener</listener-class>
</listener>
<listener>
<listener-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util.IntrospectorCleanupListener</listener-class>
</listener>
<listener>
<listener-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context.request.RequestContextListener</listener-class>
</listener>

事务的配置

<aop:config>
<aop:advisor id="managerTx" advice-ref="txAdvice" pointcut="execution(* *..service.*Manager.*(..))" order="0" />
</aop:config>

<tx:advice id="txAdvice" transaction-manager="transactionManager">
<tx:attributes>
<tx:method name="find*" read-only="true"/>
<tx:method name="search*" read-only="true"/>
<tx:method name="get*" read-only="true"/>
<tx:method name="*" rollback-for="Throwable"/>
</tx:attributes>
</tx:advice>

ApplicationContext.xml的配置(spring bean 的配置)

<!--ProductManager-START-->
<bean id="productManager" class="com.eryiju.service.product.impl.ProductManagerImpl">
<constructor-arg ref="productDao" />
<property name="brandDao" ref="brandDao"></property>
</bean>

<!--ProductManager-END-->
<bean id="productDao" class="com.eryiju.dao.product.impl.ProductDaoHibernate">
<property name="sessionFactory" ref="sessionFactory"></property>
</bean>

<bean id="brandDao" class="com.eryiju.dao.product.impl.BrandDaoHibernate">
<property name="sessionFactory" ref="sessionFactory"></property>
</bean>

常见问题

如何与hibernate整合

<!-- Hibernate SessionFactory -->
<bean id="sessionFactory"
class="org.springframework.orm.hibernate3.annotation.AnnotationSessionFactoryBean">
<property name="dataSource" ref="dataSource" />
<property name="configLocation" value="classpath:hibernate.cfg.xml" />
<property name="hibernateProperties">
<value>
hibernate.dialect=${hibernate.dialect}
hibernate.query.substitutions=true 'Y', false 'N'
hibernate.cache.use_second_level_cache=true
hibernate.cache.use_query_cache=true
hibernate.cache.provider_class=com.eryiju.util.cache.EhCacheProvider
hibernate.show_sql=false
hibernate.connection.release_mode=after_statement
hibernate.cglib.use_reflection_optimizer=false
hibernate.search.default.directory_provider=org.hibernate.search.store.FSDirectoryProvider
hibernate.search.default.indexBase=/opt/dev/static/index
hibernate.jdbc.batch_size=50
hibernate.jdbc.fetch_size=50
</value>
<!-- Turn batching off for better error messages under PostgreSQL -->
</property>
</bean>
h2. (1)使用spring过滤器解决中文问题

在web.xml中添加:
<filter>
<filter-name>Spring character encoding filter</filter-name>
<filter-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filter.CharacterEncodingFilter</filter-class>
<init-param>
<param-name>encoding</param-name>
<param-value>GBK</param-value>
</init-param>
</filter>

<filter-mapping>
<filter-name>Spring character encoding filter</filter-name>
<url-pattern>/*</url-pattern>
</filter-mapping>

h2. (2)将applicationContext.xml分解成多个文件

applicationContext-common.xml
"dataSource"
"sessionFactory"
事务相关

applicationContext-dao.xml
UserDAO

applicationContext-biz.xml
UserManager

applicationContext-action.xml
Action

struts-config.xml中要作修改:
<plug-in className="org.springframework.web.struts.ContextLoaderPlugIn">
<set-property property="contextConfigLocation" value="/WEB-INF/classes/applicationContext-*.xml" />
</plug-in>
h2. Spring2.0中的注解实现事务管理

第一步:引入<tx:>命名空间 ,在spring的配置文件中修改, beans根元素里多了三行,如下
Xml代码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beans
xmlns="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mlns:tx="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tx"
xsi:schemaLocation="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spring-beans-2.0.xsd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tx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tx/spring-tx-2.0.xsd">

第二步:在spring的配置文件中修改,将所有具有@Transactional 注解的bean自动配置为声明式事务支持
Java代码

<!--JDBC事务管理器,根据你的情况使用不同的事务管理器,如果工程中有Hibernate,就用Hibernate的事务管理器 -->
<bean id="transactionManager" class="org.springframework.jdbc.datasource.DataSourceTransactionManager">
<property name="dataSource">
<ref local="dataSource"/>
</property>
</bean>

<!-- 用注解来实现事务管理 -->
<tx:annotation-driven transaction-manager="transactionManager"/>

第三步: 在接口或类的声明处 ,写一个@Transactional. 要是只的接口上写, 接口的实现类就会继承下来.
接口的实现类的具体方法,还可以覆盖类声明处的设置.
Java代码

@Transactional
public class TestPOAOImpl extends POAOBase implements TestPOAO
{
@Transactional(isolation = Isolation.READ_COMMITTED)
public void test1()
{
String sql = "INSERT INTO sy_test (NAME,AGE) VALUES('注解赵云',30)";
execute(sql);

sql = "INSERT INTO sy_test (NAME,AGE) VALUES('注解张飞',26)";
execute(sql);

int a = 9 / 0; //异常

sql = "INSERT INTO sy_test (NAME,AGE) VALUES('注解关羽',33)";
execute(sql);
System.out.println("走完了");
}
//execute() 方法略...
}

注意的几点:

1 @Transactional 只能被应用到public方法上, 对于其它非public的方法,如果标记了@Transactional也不会报错,但方法没有事务功能.
2 默认情况下,一个有事务方法, 遇到RuntiomeException 时会回滚 . 遇到 受检查的异常 是不会回滚 的. 要想所有异常都回滚,要加上 @Transactional( rollbackFor={Exception.class,其它异常}) .
posted @ 2009-07-02 09:40 xiaoxinchen 阅读(173)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摘要: 概述 Maven的目标 对Maven的错误理解 Maven的版本 Maven的安装 Windows 2000/xp下的安装 基于Unxi-based的操作系统(Linux,Solaris and Mac OS X) 查看依赖库的位置 http://mvnrepository.com/ Maven主要功能 ...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9-07-02 09:39 xiaoxinchen 阅读(523)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安装

sudo apt-get install mysql

命令行操作

登录

mysql -u用户名 -p密码 -h数据库地址(ip) 数据库名称

注意:尽量不要在-p后直接跟密码,否则其他人很容易通过查阅命令行历史记录(比如,history命令)看到你的密码。

SQL参考

MySQL参考

常见数据类型

integer(11) 11位字节的整数
tinyint(1)
bigint(20)
decimal(10,2) 小数
varchar(20) 最长为20位字节的可变字符串
char(20) 最长为20位字节的定长字符串(定长指的是存储空间定长)
text 文本,用于存大量不固定长度的文本信息
blob 二级制信息

常见函数

length(str) 字符串的长度
trim(str) 去掉字符串前后的空格
substring(str,1) 获取子串
convert(str using gbk) 将字符串转化为gbk编码
reverse(str) 倒序

增删改查

insert into product (sku,name) values ('123456','productname')

向表中添加sku=123456,name='productname' 的数据

update product set name='updated product name' where sku='123456'

将表product中的sku为'123456'的数据的name字段的值设置为'updated product name'

select sku,name from product where sku='123456'

从表product 中查询 sku为'123456'的数据

delete from product where sku='123456'

其他操作实例

多表查询

select p.sku,b.name from product p,brand b where p.brand_id=b.id and p.sku='123456'

子查询

select p.sku,p.name from product p where p.brand_id in (select id from brand where id=123)

左连接

select p.sku,p.name,b.name from product p left join brand b on p.brand_id=b.id

从一个表导入数据到另一个表

insert into product1 (sku,name,brand_id) (select sku,name,brand_id from product2)

查找不同的数据

select distinct p.sku from product p

查询时按照某个字段排序(asc升序,desc降序)

select * from product order by name desc

常见问题

如何创建表

CREATE TABLE  product (
`sku` char(6) NOT NULL COMMENT '商品的唯一标识\n',
`brand_id` int(11) default NULL,
`name` varchar(50)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sku`),
CONSTRAINT `brand_fk_constraint` FOREIGN KEY (`brand_id`) REFERENCES `brand` (`id`)
) ENGINE=InnoDB DEFAULT CHARSET=utf8

如何创建外键

alter table product add CONSTRAINT `brand_fk_constraint` FOREIGN KEY (`brand_id`) REFERENCES `brand` (`id`)

如何修改表中的字段

alter table product modify name varchar(200)

如何向表中添加字段

alter table product add comment varchar(200)

如何删除表中字段

alter table product drop name

存储过程和触发器

h3.mysql创建表

drop table if exists news;

/*==========================*/
/* Table: 消息表 */
/*==========================*/
create table news
(
NewsId bigint(20) not null unsigned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NewsContext varchar(50) not null,
NewsType varchar(50) not null,
UsersId int(11) not null
);
alter table news add constraint FK_Id foreign key (NewsId)
references users (UsersId);

资源

官方参考:http://dev.mysql.com/doc/

posted @ 2009-07-02 09:38 xiaoxinchen 阅读(10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仅列出标题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